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放射性核素89SrCl2联合帕米膦酸二钠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疗效.[方法]46例前列腺癌骨转移并伴有不同程度骨痛患者,给予89SrCl2静脉注射联合帕米膦酸二钠静点治疗,观察其止痛效果、骨转移灶的变化、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及毒副反应等.[结果]骨痛症状的止痛总有效率分别为91.3%(42/46),骨转移病灶消失与减少率为69.6%(32/46),同时患者PSA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均未发现严重毒副反应.[结论]89SRCl2联合帕米膦酸二钠对前列腺癌骨转移止痛效果明显,同时对其转移灶有治疗作用,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2.
《肿瘤基础与临床》2003,16(3):185-187
目的观察帕米膦酸二钠联合153Sm-EDTMP治疗骨转移癌的疗效、毒副作用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入组71例骨转移癌患者,分别给予帕米膦酸二钠、153Sm-EDTMP以及帕米膦酸二钠联合153Sm-EDTMP治疗,对照并观察止痛效果及毒性.结果帕米膦酸二钠、153Sm-EDTMP以及帕米膦酸二钠联合153Sm-EDTMP组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67%、67%和88.5%,P>0.05,提示全组差异无显著性,但以χ2分割法检验则联合组与其它单用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毒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帕米膦酸二钠联合153Sm-EDTMP治疗骨转移癌所致疼痛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帕米膦酸二钠联合153Sm -EDTMP治疗骨转移癌的疗效、毒副作用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入组 71例骨转移癌患者 ,分别给予帕米膦酸二钠、153Sm -EDTMP以及帕米膦酸二钠联合153Sm -EDTMP治疗 ,对照并观察止痛效果及毒性。结果 帕米膦酸二钠、153Sm -EDTMP以及帕米膦酸二钠联合153Sm -EDTMP组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 67%、67%和 88 5 % ,P >0 .0 5 ,提示全组差异无显著性 ,但以 χ2 分割法检验则联合组与其它单用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毒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帕米膦酸二钠联合153Sm -EDTMP治疗骨转移癌所致疼痛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唑来膦酸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将46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2组,唑来膦酸组(24例):唑来膦酸注射液4 m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内,静脉滴注不少于15 min;帕米膦酸二钠组(22例):帕米膦酸二钠注射液60 mg,加入500 mL生理盐水内,静脉滴注4 h。2组均每4周给药1次,共3次。结果唑来膦酸组、帕米膦酸二钠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5.0%、7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多为轻中度,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肌痛等,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的疗效及毒副反应相近,但唑来膦酸使用更为方便。  相似文献   

5.
帕米膦酸二钠合并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帕米膦酸二钠合并放疗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疗效,并对其联合机制进行了探讨.方法对54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在放疗中应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并设对照组(单用放疗).结果在54例患者中,止痛有效率98%,疼痛缓解时间缩短,对骨转移控制效果高于对照组.毒副反应轻微.结论帕米膦酸二钠合并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153Sm-EDTMP联合帕米膦酸二钠及强的松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瘤,以观察该方法的疗效、毒副作用,从而证实综合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瘤的效果.方法随机入组80例多发性骨转移瘤患者,分别给予153Sm-EDTMP联合帕米膦酸二钠和强的松及单用153Sm-EDTMP治疗,对照并观察疗效及毒性.结果 153Sm-EDTMP联合帕米膦酸二钠和强的松组及单用153Sm-EDTMP组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0.0%(P<0.05),骨病变影像好转率分别为40.0%和17.5%(P<0.05),而毒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153Sm-EDTMP联合帕米膦酸二钠和强的松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瘤,在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7.
国产帕米膦酸二钠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国产帕米膦酸二钠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效果。方法:自1996年3月~11月,应用国产帕米膦酸二钠治疗了23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结果:全组23例患者共用药治疗29疗程,止痛有效率高达72.4%,活动能力改善率68.9%;毒副反应少见。结论:国产帕米膦酸二钠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二氯化锶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二氯化锶(89SrCl2)和89SrCl2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癌的疗效,将80例多发性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单独使用放射性核素89SrCl2治疗)和B组(89SrCl2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各40例,观察治疗后骨痛缓解和生活质量的情况,比较转移病灶骨代谢的变化和血液毒性反应.结果显示,A组治疗后总有效率72.5%(29/40),B组总有效率77.5%(31/40),χ2=4.24,P<0.05.A组生活质量改善率65.0%(26/40),B组改善率82.5%(33/40),χ2=7.49,P<0.01.两组转移病灶骨代谢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45.0%和67.5%,P<0.05;血液毒性反应分别为22.5%和27.5%,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89SrCl2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多发骨转移癌,可以增加止痛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而不增加毒副反应,是一种较好的联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88Re-羟乙基二膦酸(188Re-HEDP)联合帕米膦酸二钠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48例乳腺癌多发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188Re-HEDP、帕米膦酸二钠的单独治疗及两者的联合治疗.结果188Re-HEDP组、帕米膦酸二钠组、联合治疗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73.3%、80.0%和100.0%;骨转移病灶控制有效率分别为40.0%、33.3%和66.7%.联合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188Re-HEDP组和帕米膦酸二钠组(P均<0.05),而188Re-HEDP组与帕米膦酸二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8Re-HEDP联合帕米膦酸二钠治疗乳腺癌骨转移,在止痛、骨转移病灶控制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各药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用唑来膦酸4mg加入生理盐水溶液100ml静脉滴注15min,对照组24例用帕米膦酸二钠90mg加入生理盐水溶液500ml静脉滴注4h,两组均一次性给药后连续观察14d。[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9.2%,对照组70.8%,毒副反应分别为46.2%和41.6%,两者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所致疼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且安全性高,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1.
帕米膦酸二钠治疗28例恶性骨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帕米膦酸二钠治疗28例恶性肿瘤骨痛进行临床观察。方法:28例恶性骨转移癌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疼痛Ⅰ~Ⅲ,静滴帕米膦酸二钠60mg,2周后重复,共用2~4次。结果:止痛有效率60.7%(17/28),活动能力改善有效率53.6%(15/28)。结论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溶骨性转移性疼痛疗效确实,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帕米膦酸二钠联合骨架型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收集30例多发性骨转移伴重度疼痛恶性肿瘤患者,均经骨架型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15天未达到中度以上缓解,给予帕米膦酸二钠45mg连续2天联合骨架型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观察两药联合治疗的临床止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治疗前疼痛数字评分法评分为8.10±1.13,治疗后降至3.10±1.27(P<0.01),总有效率为70.0%,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发热,经对症处理后体温降至正常。结论 帕米膦酸二钠联合骨架型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肿瘤多发性骨转移疼痛疗效及耐受性好,患者易接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肺癌骨转移所致骨痛的疗效及安全性,将临床确诊的肺癌骨转移患者50例随机分为唑来膦酸组25例和帕米膦酸二钠组25例.结果:唑来膦酸组和帕米膦酸二钠组治疗骨痛总有效率为76%(19/25)和72%(18/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8.止痛起效时间:唑来膦酸组1~11d(中位时间5d),帕米膦酸二钠组2~13d(中位时间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2.止痛疗效维持时间:唑来膦酸组2~32d(中位时间24d),帕米膦酸二钠组1~29d(中位时间2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9.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肺癌骨转移疼痛疗效确切,与帕米膦酸二钠相比疗效和不良反应相似.  相似文献   

14.
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评价国产帕米膦酸二钠对肿瘤骨转移所致骨痛和高血钙的治疗作用,并观察该药的不良反应。方法42例有溶骨性骨转移病灶的晚期肿瘤病人,接受59个疗程帕米膦酸二钠(90mg/d,共用1天;或30mg/d,共用3天)治疗。结果帕米膦酸二钠对癌性骨痛的有效率为71.2%,活动能力改善率为67.3%;血钙升高者4例,经治疗后其血钙水平均降至正常;用药过程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帕米膦酸二钠是一种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骨痛和高血钙的有效药物,病人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15.
骨转移瘤是晚期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以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等最为常见。骨转移可造成溶骨性结构破坏而引起剧烈疼痛、功能障碍甚至病理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止痛成为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主要治疗问题。近年来用抗骨溶解制剂双膦酸盐类逆转溶解病变的进展,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先后投入临床应用的有骨膦(氯甲膦酸二钠)和博宁(帕米膦酸二钠)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氯化锶(89SrCl2)与唑来膦酸联合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和多中心的实验设计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97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分为两组,单项治疗组51例,采用89SrCl2治疗;联合治疗组46例,用89SrCl2与唑来膦酸治疗,观察疗效。结果:89SrCl2单项治疗组51例患者,治疗后疼痛反应有效27.5%(14/51),显效49.0%(25/51),总有效率达76.5%(39/51);骨转移灶治疗后有效5.9%(3/51),显效27.4%(14/51),总有效率达到33.3%(17/51)。89SrCl2与唑来膦酸联合治疗组46例患者,治疗后疼痛反应有效41.3%(19/46),显效50.0%(23/46),总有效率达91.3%(42/46);骨转移灶治疗后有效6.5%(3/46),显效32.6%(15/46),总有效率达到39.1%(18/46)。联合治疗组止痛的疗效高于单项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退转移灶的疗效与单项治疗组相同。结论:89SrCl2与唑来膦酸对转移性骨肿瘤所致疼痛有明显疗效,同时还可部分消退转移病灶,且安全无不良反应,联合治疗效果优于89SrCl2单项治疗。  相似文献   

17.
帕米膦酸二钠治疗32例恶性肿瘤骨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32例恶性肿瘤骨痛进行临床观察。方法:32例恶性肿瘤骨转移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疼痛Ⅰ-Ⅲ级。静滴帕米膦酸二钠60mg,3周重复,共用2-4次。结果:止痛有效率62.5% (20/32),活动能力改善有效率65.6%(21/32)。结论: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32例恶性肿瘤骨痛进行临床观察.方法:32例恶性肿瘤骨转移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疼痛Ⅰ~Ⅲ级.静滴帕米膦酸二钠60mg,3周重复,共用2~4次.结果:止痛有效率62.5%(20/32),活动能力改善有效率65.6%(21/32).结论: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9.
恶性肿瘤骨转移在肿瘤晚期比较常见 ,发生率约为 5 0 -80 % ,骨转移大多以溶骨性破坏为主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痛、高钙血症及骨折 ,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双膦酸盐类药物为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重要手段之一[1] ,目前在国内常用的双膦酸盐类药物主要包括氯屈膦酸钠 ,帕米膦酸二钠等[2~ 6] 。伊班膦酸钠是继氯屈膦酸钠 ,帕米膦酸二钠后新一代的双膦酸盐类药物 ,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双膦酸类产品。我们自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2年 5月 ,分别采用国产伊班膦酸钠和帕米膦酸二钠对 5 6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现将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唑来膦酸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性疼痛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所有病例均为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其中唑来膦酸组29例,帕米膦酸二钠组25例。给药方法:唑来膦酸4mg+生理盐水50ml静脉滴注15min;帕米膦酸二钠60mg+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4h;均每4周1次,共3次。记录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疼痛缓解情况:唑来膦酸组完全缓解(CR)15例(51.7%),部分缓解(PR)9例(31.0%),临床获益[CR+PR+轻度缓解(MR)]93.0%;帕米膦酸二钠组CR11例(44.0%),PR7例(28.0%),临床获益88.0%。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感冒样症状、低钙血症。结论 唑来膦酸与帕米膦酸二钠对乳腺癌转移性骨痛有较好的疗效;两药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相似,但唑来膦酸使用更为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