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采用控制性升压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选择创伤失血性休克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采用复方乳酸钠溶液与羟乙基淀粉注射液进行液体复苏,观察组控制液体的输入速度和输入量,使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40~60mmHg;对照组行常规正压液体复苏抗休克,即快速恢复有效血容量,使MAP维持在60~80mmHg。比较两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血细胞比容、血乳酸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血压控制达到MAP目标值后,观察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非常显著低于或短于对照组(P〈0.01),血细胞比容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控制性升压能够降低失血性休克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血压控制在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未控制出血前的效果。方法选择创伤失血性休克96例(除合并颅脑外伤及妊娠),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40~60 mmHg,对照组MAP维持在60~80 mmHg,比较两组平均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血细胞比容、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平均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血细胞比容、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乳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性升压能够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和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加温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8例(排除合并颅脑外伤者),分为加温组和常温组各24例,加温组:通过加温复苏仪输入37℃液体;常温组:常规输入常温液体。比较两组中心温度、凝血酶原时间、乳酸值、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加温组的中心温度、凝血酶原时间、乳酸值、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与常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加温液体复苏能够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度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效果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08例经抢救后转入ICU的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液体复苏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常规组50例行常规充分液体复苏,研究组58例行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复苏效果、预后情况、并发症发生与病死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总输液量、血清乳酸低于常规组(P<0.05);血小板、红细胞压积、凝血酶原时间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组(P<0.05);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与总病死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改善重度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效果与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治愈率. 方法 总结2002年1月-2006年12月急诊收治的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96例,其中常规液体复苏组55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41例,对其创伤严重程度、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3 432±1 156)ml,治愈率为64%,死亡率为36%;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 685±524)ml,治愈率为83%,死亡率为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陈俊枢 《航空航天医药》2014,(10):1383-1384
目的:观察并研究多发性骨折伴有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抢救成功后实施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方法取接受治疗的多发性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正压液体复苏,实验组接受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治愈率、凝血酶原时间( PT)、输液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PT更短、输液量更少,治愈率更高,组间差异显著( P<0.05)。结论通过限制性液体复苏,因失血而休克的患者机体凝血机制和其他各类代偿机制得以调动,为各部分器官血流灌注提供了有效保障;治愈率明显提高,患者预后也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肝脾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术前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1年11月本院急诊科救治的47例肝脾破裂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A组23例)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24例),对比两组手术前输入液体量、血清乳酸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红细胞比积(HCT)等指标,对比两组术后患者存活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腹腔间隙综合征(ACS)的发生率。结果 A组术后的死亡率、MODS发生率、ACS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B组红细胞比积明显高于A组,B组凝血酶原时间较A组无明显延长(P均<0.05),B组血清乳酸水平与A组相当(P>0.05)。结论限制性输液在肝脾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术前救治中取得良好的疗效,明显降低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在抢救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DCR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27例(DCR组),并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治疗的32例患者(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观察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DIC发病率及病死率等.结果 采用DCR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疗效良好,乳酸清除时间短,凝血功能恢复快,DIC发病率及病死率显著降低,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DCR能够明显提高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同时也为其他类型休克患者的复苏抢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和积极/正压液体复苏救治地震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TUHS)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将62例地震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Ⅰ组,30例)和积极/正压液体复苏组(Ⅱ组,32例),均用平衡液和贺斯为复苏液(2∶1),分别按限制性液体复苏和积极/正压液体复苏方案进行液体复苏,随后进行手术止血.动态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中心静脉压(CVP),在复苏的4个时相点检测剩余碱、乳酸和肌酐.结果 两组MAP在充分液体复苏前各自稳定在50~70 mm Hg和70~90 mm Hg,心率在早期复苏后明显下降,CVP升高(组内P<0.01,组间T1P<0.01),且均在正常范围内变化.总输液量Ⅰ组明显少于Ⅱ组(P<0.01).两组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复苏后剩余碱值变化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两组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Ⅰ组变化更为显著,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清肌酐在复苏后均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于积极/正压液体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减少输液量的同时,能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组织氧供,改善微循环,保护肾功能,用于TUHS的液体复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早期复苏方法分为限制性复苏组(27例)和常规复苏组(24例),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疗效评估。结果限制性复苏组:ISS评分30.72,复苏输液量2 089 ml,复苏时间102.72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98.36 g/L;常规复苏组:ISS评分30.90,复苏输液量2 965 ml,复苏时间246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79.90 g/L。两组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能使输液量更少,控制出血更好,复苏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方法,以提高存活率,降低死亡率和后期并发症.方法 收集本院急诊科2001年2月~2009年12月救治的85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临床资料,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A组(42例)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43例),比较复苏4小时后其血清乳酸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  相似文献   

12.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测定与输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输血等有关问题。方法将69例严重创伤(AIS≥3或ISS≥16)病例,按照ISS值分为ISS<25组与ISS≥25组,分别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与纤维蛋白原(FIB),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计数(PLT);记录创伤后失血量与输血量;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总治愈率为84.1%,凝血象异常占76.8%(53/69),成分输血占总输血量的72.3%。ISS≥25组与ISS<25组比较,PT时间明显延长(P=0.016),失血量、输血总量显著增加(P=0.028,P=0.004)。结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损伤越严重对凝血功能影响越大;在积极进行快速液体复苏的同时,需要外科确定性手术止血;在补充血液丢失时须充分考虑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3.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 163例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成充分液体复苏(常规)组(84例)、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79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中心静脉压(CVP)≥5cmH2O(1cmH2O=0.098kPa);限制组在止血前限制液体输入,维持收缩压在80~90mmHg,平均动脉压(MAP)在50~60mmHg,CVP在2~5cmH2O。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病死率及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平均输液量常规组为(2650±525)ml,限制组为(1780±31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组死亡20例(23.81%),限制组死亡9例(11.39%),常规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限制组(P<0.05)。且常规组存活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均高于限制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并降低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骨盆型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的限制性容量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采集骨盆型严重多发伤的病例资料,总结和分析其病情特点,为临床上骨盆型严重多发伤应用损害控制提供初步依据。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7年7月间的60例骨盆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中21例伴有失血性休克患者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疗效评估。结果21例伴有失血性休克,根据早期复苏方法分为限制性复苏组(11例)和常规复苏组(10例)。限制性复苏组:ISS评分30.72,复苏输液量1009.09ml,复苏时间102.72分钟,复苏后血红蛋白(HGB)98.36g/L;常规复苏组:ISS评分30.90,复苏输液量3 175ml,复苏时间246分钟,复苏后HGB 79.90g/L。限制性复苏组和常规复苏组I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HGB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急救复苏过程中,对伴有失血性休克的骨盆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限制性复苏,能使输液量更少,控制出血更好,复苏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乙醇醛聚合牛血红蛋白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复苏效果。方法 建立一种以碱缺水平为标准的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全血组、乳酸化林格液组和聚合牛血红蛋白组,每组6只。对照组不进行复苏,其他各组根据大鼠出血量采用对应液体进行复苏,并观察各组大鼠休克末和输液后各时相点的血压、心率、体温及血气。结果 聚合牛血红蛋白复苏效果从某些指标观察与全血相似;有些指标优于全血组,如输液后45mi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3%高渗盐水(HS) 300 ml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宫外孕破裂出血重度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43例宫外孕破裂出血重度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按复苏输入液体种类分为A组(n=20)和B组(n=23),两组均采用限制性复苏方式,目标血压控制平均动脉压(MAP)在50 ~ 60 mmHg,收缩压(SBP)在80 ~ 90 mmHg.监测两组输液前及之后10、30、45、60 min时血压、MAP、心率(HR)变化,对比治疗前后红细胞比容(Hct)、电解质(Na+、K+、C1-)、尿素氮变化,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计算总输液量、后期ARDS、MODS、病死率情况.结果 A组用药后10 min即可有效升压,治疗后各时间点血压均高于B组(P<0.05).A组HR在输液30 min时间点后有明显下降,同时间点与B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输液前后Hct、电解质、尿素氮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B组输液后Hct下降明显,与A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A组所需液体量为(1130±185) ml,B组为(1550±155) ml,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宫外孕破裂出血重度休克患者治疗中,早期液体复苏使用3% HS 300 ml可有效维持血压,减少输液量,使用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是中青年人的主要死因,如何降低其病死率及病残率仍是一个难题,本文综述了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策略、时机以及输液通道建立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骨髓腔通路输注高渗盐液对失血性休克犬的复苏效果及其体内微环境的改变.方法 健康雄性家犬18只,体重16~19kg,应用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HSH组、NS组和Sham组,每组6只.建立犬失血性休克模型.HSH组经骨髓腔快速推注7.5%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复苏液体(HSH:1 000ml 6%羟乙基淀粉40溶液中加入66g Nacl),NS组推注0.9%生理盐水;Sham组动物仅行全身麻醉、呼吸机辅助呼吸,不做放血和输液处理.观察复苏后犬血流动力学、髓内压、血钠及乳酸水平的改变.结果 休克后,HSH组和NS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和髓内压与相应时间点Sham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乳酸水平显著上升(P<0.05).经骨髓腔通路复苏后,HSH组MAP、CVP和髓内压与相应时点NS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05),与相应时点Sham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乳酸水平较休克期显著下降(P<0.05).复苏后血钠水平暂时上升,并在复苏后120min降至基础水平.复苏后NS组MAP、CVP和髓内压显著低于相应时点Sham组水平(P<0.05),复苏后120min血乳酸水平显著高于基础值(P<0.05).结论 采用小剂量HSH复苏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稳定内环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复苏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高原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急救中心接诊的未控制出血伴休克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充分液体复苏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前输液量、平均动脉压、住院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控制性与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在失血已控制及失血未控制两种状态下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探索早期液体复苏对策.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8)、失血已控制休克组(CHS组,n=10)及失血未控制休克组(UHS组,n=10).CHS组及UHS组大鼠股动脉放血,使血压在15min内降至30mmHg,然后截断3组大鼠尾根部,对照组及CHS组立即结扎止血,UHS组不予处理使其自然流血.模拟战创伤实际情况,将动物分为院前期(30 ~ 90min)、医院救治期(90~ 150min)及康复期(150min~72h)3个阶段.院前期通过输液将大鼠血压维持在60mmHg;医院救治期结扎出血灶,输血、输液维持大鼠血压至90mmHg;康复期观察至72h.监测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功能、血气分析及血细胞比容(Hct)、血乳酸水平等,观察记录出血量、补液量及动物存活时间.结果 根据实验设计,通过液体复苏使CHS组及UHS组大鼠院前期及医院救治期MAP分别维持在60mmHg及90mmHg.CHS组及UHS组同一时相MAP及CVP均无显著差异.院前期UHS组大鼠Hct明显低于CHS组.自院前期开始,UHS组大鼠血乳酸水平即持续性升高,而医院救治期以后CHS组血乳酸水平升高不明显.从医院救治期开始UHS组心率及最大心室内压上升速度明显低于CHS组.液体复苏后CHS组动物酸中毒及低氧血症得到明显纠正,但UHS组仍持续处于低氧血症及酸中毒状态.CHS组院前期补液量(44.5±10.1ml/kg)明显低于UHS组(74.5±11.4ml/kg,P<0.01).CHS组及UHS组72h死亡率分别为30%及80%.结论 较失血已控制的休克而言,对失血未控制的休克进行快速复苏可导致出血量增加、血液稀释、心功能损害及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