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食管心脏起搏是一种无创的电生理检查,尽管它的危险性小于有创的电生理检查,但检查持续的时间较长,有可能引起病人的不适或复杂的心律失常。因此,护士的密切配合十分重要。目前还未见有护理方面的报道。我院从1998年3月—2003年12月对315例病人进行了经食管心脏起搏检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68岁,患高血压病10多年,反复胸闷、胸痛发作10个月,先后在本市几家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 相似文献
3.
床旁血流导向球囊起搏导管的临床应用(附2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常常危及生命,尤其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是如此。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这些病例中的大多数因病情危重,不宜搬动,须在床边进行迅速的临时心脏起搏术。随着急诊介入心脏病学的普及和提高,应用血流导向球囊起搏导管进行床旁紧急起搏,已成为急诊抢救不可缺少的医疗技术之一。本文报告从1999年1月至2003年9月应用球囊起搏导管救治27例严重心律失常的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4.
胆囊切除是基层医院广泛开展的手术之一,但合并有心脏病的胆囊切除,增加了手术危险性。近年我院应用经心室起搏保护下行胆囊切除术12例,为患者解除病痛,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16例经锁骨下静脉、右颈内静脉途径穿刺插管,应用气囊电极导管行床边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的经验。方法按改良Seldinger方法行静脉穿刺置管,按Swan-Ganz球囊导管操作方法推送气囊电极导管,在无X线透视条件下,根据心电监护仪出现室性早搏或起搏心电图判断电极进入右室,调整导管位置,行右室心内膜临时起搏。结果16例全获成功,其中右颈内静脉2例、锁骨下静脉14例,两者开始穿刺至起搏成功时间为2~15分钟。起搏效果肯定,起搏时间3~13天。全部病例未发生气胸、血胸及感染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本法创伤小、方便快速、安全有效、无需X线引导,值得基层急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有时也因图像质量差而达不到诊断目的。经食管超声(TEE)正好能克服TTE的不足。本文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5年来363例TEE检查结果,分为血栓、主动脉夹层、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结构、主动脉粥样经等。在TTE检查的基础上,TEE对195例茆 额外信息,进而对临床处理对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1目的 观察自行设计的导电球囊电极导管经食管心脏起搏效果。 2方法 随机选择行电生理检查病人 37例 ,应用导电球囊电极导管经食管心室起搏 ,并与普通金属环电极导管起搏结果进行比较。 3结果 应用导电球囊电极导管 37例中 35例顺利完成经食管心室起搏检查 ,成功率 94.6 % ,起搏阈值 2 5 .2 7± 3.90 V.应用普通金属环电极导管起搏 ,成功率 6 5 .76 % ,起搏阈值 38.6 7± 1.2 8V,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t=16 .11,P<0 .0 1)。4结论 应用导电球囊电极导管心室起搏较应用普通金属环电极起搏成功率高 ,起搏电压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起搏器减少右心室起搏程序模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而植入Medtronic AdaptaADD01型双腔起搏器的患者32例,分别以心室起搏管理(MVP)模式、固定延长房室间期(LAVD)模式和增强的房室间期自动搜索(Search AV+)模式起搏2个月后,比较此三种能减少右心室起搏工作模式的心室起搏百分比及心律失常情况。结果在6个月的随访中,所有患者未观察到与起搏器相关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及其他不良反应事件。MVP模式下,心室起搏百分比最低,为0.35%,明显低于Search AV+模式的0.70%和LAVD模式的0.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earch AV+模式下的心室起搏百分比略高于LAVD模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最小化心室起搏策略中,MVP模式优于Search AV+模式和LAVD模式。 相似文献
10.
11.
综述近20年来本院在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研究的几个方面:(1)锁骨下静脉穿刺插入电极技术;(2)锁骨下静脉远端穿刺插入电极技术;(3)髂静脉穿刺插入电极技术;(4)防止小儿安置起搏器后生长造成电极脱位的研究;(5)永久性起搏电极拔除术的研究;(6)紧急床边心脏起搏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观察和分析右心室起搏对左心室舒张和充盈动力学的影响。②方法利用脉冲多普勒分别测量53例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在自发心律和80次/min的起搏心律时的左室舒张和充盈参数。其中27例术前存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A组),26例术前无左束支传导阻滞(B组)。③结果A组病人的左室舒张和充盈参数在心律变换前后无显著性变化(t均<2.0,P均>0.05),而B组病人起搏心律时的快速充盈减速时间和左室等容舒张时间显著性延长(t=2.98,P<0.01;t=3.96,P<0.001)。当两组病人依同一频率起搏时,左室舒张和充盈参数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均<2.0,P均>0.05)。④结论右心室起搏导致了一种与左束支传导阻滞相似的左室舒张和充盈形式。 相似文献
13.
人工心脏起搏显著改善了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在人工心脏起搏的发展历程中 ,生理性心脏起搏克服了非生理性心脏起搏的固有弊端 ,使起搏后的心脏功能状态更接近于正常的生理功能。植入生理性心脏起搏器是目前人工心脏起搏的发展发向 相似文献
14.
15.
16.
①目的 探讨双腔心脏起搏时房室延迟对左室充盈动力学的影响。②方法 对 19例患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并植入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的病人 (起搏频率为 70min-1,房室延迟分别程控在 70ms,15 0ms和2 30ms) ,应用脉冲多普勒记录不同房室延迟时的二尖瓣口和主动脉的血流频谱。测量左室舒张期充盈时间、舒张早期峰值充盈速度、舒张晚期峰值充盈速度、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峰值充盈速度的比值、二尖瓣舒张期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和主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时间积分。③结果 随着房室延迟的增加 ,左室舒张期充盈时间变短 (F =2 7.9,P <0 .0 0 0 1) ,舒张早期峰值充盈速度降低 (F =4 .8,P <0 .0 5 ) ,舒张晚期峰值充盈速度增加 (F =5 .0 ,P <0 .0 5 ) ,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峰值充盈速度的比值减小 (F =11.1,P <0 .0 0 0 1)。舒张期二尖瓣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和收缩期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在房室延迟 15 0ms时最大 (F =8.0 ,5 .5 ,P <0 .0 1)。④结论 双腔心脏起搏时左室舒张期充盈模式随房室延迟的不同而变化 ,多普勒超声对左室充盈模式变化的评估有助于获取双腔心脏起搏的最佳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右心室间隔部(RVS)不同部位起搏QRS时限(QRSd)与心室收缩同步指标的不同,寻求最佳生理性起搏部位。方法选择63例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病人,根据心室电极植入部位不同,分为高位组(20例)、中位组(25例)和低位组(18例),于术前和DDD起搏24h后测量QRSd、二尖瓣环平均收缩峰速度(LV-Sm)、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室间机械延迟(IVMD)。结果与术前相比,DDD起搏24h后,各组QRSd、SPWMD、IVMD均明显增大(t=11.55~25.29,P〈0.05);其中中位组QRSd最窄,IVMD、SPWMD最低,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56~148.648,t=4.08~16.51,P〈0.05)。各组术后LV-Sm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QRSd与△SPWMD、△IVMD均呈正相关(r=0.525~0.924,P〈0.05)。结论 RVS不同部位起搏均可导致心室电与机械活动同步性下降,二者下降程度呈正相关。中位间隔部可能为最理想的RVS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评价经食管心房调搏心脏负荷试验(简称负荷试验)前后QT离散度(QTd、QTcd)的变化及在缺血性心脏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9例负荷试验阳性者(阳性组)及24例负荷试验阴性者(阴性组)前后各时段心电图QTD、QTcd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试验前及试验后4,6,8min两组QTd、QTcd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两组比较试验后即刻、2min的QTd、QTcd阳性组较阴性组增大( 相似文献
19.
过多的和不必要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增加房颤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现就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依赖病人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急性及中长期影响及机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