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溶栓后血管狭窄的处理问题.方法 收集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7月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67例.全脑血管造影后,责任动脉内泵入尿激酶,复查造影,溶栓后动脉残余重度狭窄者置入支架.结果 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17例(25.4%),血管部分再通41例(61.2%),血管未通9例(13.4%).临床症状恢复良好19例,轻度伤残23例,重度伤残8例,死亡17例.结论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溶栓治疗是有效的,时间窗应强调个体化,溶栓后血管残余狭窄可行支架置入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初步疗效。方法 自 2 0 0 0年 12月至 2 0 0 4年 6月 ,治疗基底动脉狭窄患者 4 3例 ,其中男 2 3例 ,女 2 0例 ,年龄 4 1~ 84岁 ,平均 6 4岁。 2 4例为反复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临床表现包括眩晕、复视、共济失调、恶心及呕吐、皮质盲、记忆障碍和 或眼颤等 ;9例为反复头晕发作或血管性头痛 ,6例为既往后循环梗塞患者 ,4例仅表现为晕厥。所有的患者经药物治疗无效 ,或不能耐受长期的抗凝治疗。所有患者应用球囊膨胀支架行血管内成形术治疗。术后噻氯匹定 (2 5 0mg ,2次 d)口服 4周停药 ,肠溶阿司匹林 (30 0mg ,1次 d)服用半年后减量(10 0mg ,1次 d)终生服用。结果  2 6例恢复正常管径 ,17例狭窄程度减小 80 %以上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患者均恢复满意 ,临床无TIA或脑卒中风再发作 ;影像学随访 2 8例患者 ,6例于术后 6个月造影时见再狭窄 ,程度约 6 0 % ,可能与此患者术后未正规服用抗凝药物有关 ,其余 2 7例影像随访患者未见明显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与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并作初步比较。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5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患者行血管内球囊支架成形治疗。结果25例患者成功植入28枚球囊支架,其中BMS15枚,DES13枚。植入椎动脉支架25枚,基底动脉支架3枚(其中2枚为基底动脉急性闭塞经溶栓后植入)。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平均81.4%(50%~95%)降低到6.3%(0%~15%)。22例经2~36个月临床随访,平均随访23个月,3例失访。1例患者植入1枚BMS后9个月症状复发,DSA复查发现支架再狭窄达50%,患者拒绝继续治疗;1例患者植入1枚DES后35d出现急性血栓闭塞,经急诊再植入1枚DES后血管开通良好。余20例超声复查支架通畅,未见明确狭窄,未见卒中及脑缺血发作。随访22例中19例(86.4%)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3例(13.6%)部分缓解。结论BMS与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效果令人满意。DES降低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优于BMS金属裸支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适应证、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11例经规范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11例中,10例手术成功;1例因血管迂曲,支架无法到位,手术失败。基底动脉狭窄70%~90%,术后残余狭窄0%~30%。轻度并发症3例(1例术后头晕加重,1例术后出现一侧肢体无力,CT检查未见新发梗死灶,考虑可能为穿支梗死;1例术后7 d出现轻度颅内出血,轻度头痛),严重并发症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4 d后死亡),4例患者行CT血管造影术随访,无支架再狭窄。术前躁狂级别测量(MRS)评分为3±1.3,术后1周MRS评分为0.8±0.7,随访6~36月时MRS评分为0.6±0.7。并发症发生率36%,围术期死亡率9%。结论支架成形术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治疗存在一定风险,可发生动脉损伤,穿支梗死,脑出血等并发症。围术期需要注意抗凝抗血小板治疗,释放支架时需缓慢释放,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支架,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内支架成形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2年 4月间 ,16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成形术。结果  7例为一侧椎动脉狭窄、对侧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7例为优势侧椎动脉狭窄或对侧椎动脉仅供血小脑后下动脉区域 ,1例为基底动脉狭窄 (孤立性后组循环 ) ,1例为狭窄的椎动脉直接与小脑后下动脉延续。狭窄段位于椎动脉开口部 10例 ,位于颅内段 6例 ,1例患者为椎动脉近端 2处狭窄。MoriA型病变 12例 ,B型病变 3例 ,C型病变 1例。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平均狭窄率从 73.2 % (5 0 %~ 95 % )下降到 5 .1% (0~ 30 % ) ,P <0 .0 1。在围手术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 1~ 12个月 (平均 4 .4个月 ) ,按Malek评分 ,疗效极好 15例 ,疗效较好 1例。结论 对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进行内支架成形术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但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积累病例和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适应证、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13例经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进行治疗。结果13例患者术前狭窄为(76.15±15.11)%,术后狭窄为(3.69±3.04)%。围手术期无并发症,术后无缺血性脑卒中发作,随访8~12个月,10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偶尔有头晕,1例症状改善(DSA显示多段狭窄,左侧大脑后动脉闭塞,小脑后下动脉显影差)。结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可以缓解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脑缺血症状,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穿支卒中与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穿支卒中(PS)足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一种并发症。颅内动脉存在较多的穿支动脉,其闭塞可能导致致命性后果。根据冠脉血管的临床研究,目前对PS的机制有3种推论:雪梨效应、支架封堵作用和血管内膜增生,并且在动物实验中也观察到了这3类现象。各治疗中心在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同时已经对PS有所探讨。术前MRI提示患者存在临近狭窄部位穿支梗死(PIAS)使得发生PS的风险增加。易发生PS患者的特点还包括了狭窄的形态、部位、成因以及手术术式和手术器材选择。对于PS的预防仍然任重道远,而随着研究的深入,PS的机制也将逐步阐明。  相似文献   

8.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 0 0 3年 4月至 2 0 0 4年 6月间 ,2 8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2 8例患者 ,18例为优势侧椎动脉狭窄 ,4例为双侧椎动脉狭窄 ,3例为一侧椎动脉狭窄、对侧椎动脉闭塞 ,1例为串联狭窄 ,2例为基底动脉狭窄。狭窄段位于椎动脉开口 7例 ,位于颈部椎动脉 2例 ,位于颅内段 17例。MoriA型病变 2 4例 ,B型病变 3例 ,C型病变 1例。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前2 8例平均狭窄率为 81.3% ,术后残余狭窄率均 <10 % ,(P <0 .0 1)。所有病例在围手术期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本组随访 17例患者 ,时间为 6个月 ,Malek评分为 1分者 15例 ,2分者 2例。DSA脑血管造影复查 3例均未见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预防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的安全、有效方法 ;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全脑高分辨MRI(HRMRI)技术比较分析大脑中动脉浅表穿支动脉区梗死(SPI)和深穿支动脉区梗死(DPI)病人的颅内动脉管壁特征,以阐述其潜在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男31例,女10例;平均年龄(51.9±11.33)岁]急性期SPI和DPI行全脑HRMRI检查的病人,HRMRI采用优化的3D可变翻转角度快速自旋回波T1加权(3D T1SPACE)序列。分析梗死供血区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情况,分别测量斑块最狭窄层面的狭窄程度、重构指数以及斑块强化情况;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1例病人中,SPI 14例(34.1%),DPI27(65.9%)例。SPI组中,共13例(92.9%)病人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DPI组有15例(55.6%),SPI病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于DPI病人(P=0.038);SPI病人管腔狭窄程度大于DPI病人(71.20%±29.46%和44.01%±28.24%,P=0.019),两组间重构指数和斑块强化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865,0.538)。结论 DPI可能由小血管疾病或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引起,而SPI主要由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引起,这两种梗死模式具有不同的管腔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优化椎动脉造影显示基底动脉穿支血管的效果,以避免在神经介入术中损害相关后循环穿支动脉。 方法:选取2017年3月-7月在我院行后循环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共8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常规椎动脉造影)和实验组40例(优化椎动脉造影)。造影后在不同模式下观测基底动脉以及双侧大脑后动脉,确定能否辨认穿支动脉,并统计两组每段穿支数目的不同。 结果:两组造影后穿支动脉进行对比,发现实验组大脑后动脉P1段穿支动脉左、右侧分别为2.00±1.01和1.95±1.10支,对照组P1段左、右侧穿支动脉为1.52±0.71和1.45±0.81支;实验组P2段左、右侧穿支动脉为1.45±0.99和1.43±1.15支,对照组P2段左、右侧穿支动脉为0.78±0.65和0.55±0.55支;实验组基底动脉左、右侧脑桥穿支动脉为1.87±0.88和1.80±1.07支,对照组基底动脉左、右侧脑桥穿支动脉为0.37±0.54和0.28±0.50支;对照组观察所得各部位穿支动脉少于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脑数字血管造影中,经优化的椎动脉造影方法能够更有效地显示出后循环穿支动脉的数量,更好地观察穿支动脉走行,可以指导神经介入手术,防止术中损害相关穿支动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可能原因及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接受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5例(4.9%)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支架植入术后5 min~6 h,5例患者脑血管造影证实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给予动脉内溶栓治疗后均获再通,无溶栓相关致残致死情况发生.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原因多样,积极的干预措施可减少不良后果发生.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We have investigated 6,972 patients with directional continuous-wave Doppler sonography within the last three and a half years, and have derived criteria for the sonographic diagnosis of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or tight stenosis in conjunction with 1,071 retrograde brachial angiograms. By sonographic patterns, we have suspected obstruction of the basilar artery or of both distal vertebral arteries in nine cases. Either bilateral sonographic silence or the absence of a diastolic flow component of the vertebral arteries served as criteria in the sonographic evaluation. Angiography of the vertebro-basilar system, performed in eight cases, showed near or complete occlusion in the distal vertebrals or in the proximal basilar artery. Degrees of stenosis less than an 80 percent reduction in lumen diameter could not be detected sonographically. Two further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s were detected by means of angiography despite negative Doppler sonography: one of these patients showed an extensive collateral circulation between the posterior inferior and the 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ies, and one patient had an occlusion only of the middle and rostral thirds of the basilar artery, the proximal third and the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ies being widely patent. Thus, we believe that directional CW Doppler sonography is very useful in the diagnosis of near or complete occlusion of both distal vertebral arteries or of the proximal basilar artery.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回顾成功实施颅内支架植入术的39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基线资料,对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大脑中动脉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脉动指数(PI)进行分析,比较手术前后病变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39例患者中1例术后狭窄改善不明显,38例动脉平均管径狭窄率由治疗前(80.3±8.5)%改善为术后即刻(16.3±9.2)%(P=0.011).术后1周、术后3个月大脑中动脉狭窄段PSV与术前比较有明显降低(P=0.023),PI也较术前明显降低(P=0.028).术后3个月时2例患者平均PSV回复升高31%~39%;术后3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平均PSV略有升高(P=0.129),PI稍有增高(P=0.1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后短期内脑血流得到有效增加,长期血流改善程度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膨式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重度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7月至2013年4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科接受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的91例症状性重度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术者手术经验,将早期完成的30例患者定义为A组,中期完成的30例患者定义为B组,近期完成的31例患者定义为C组。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支架成形术。平均狭窄率由术前(82.2±5.8)%改善至术后即刻(15.9±5.7)%;围手术期30 d内发生脑卒中事件13例(14.3%,13/91):穿支卒中8例(8.8%,8/91)、血栓形成4例(4.4%,4/91)、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1.1%,1/91);致死致残性脑卒中2例(2.2%,2/91)(死亡1例、重残1例),未出现其它非卒中相关并发症。统计学分析显示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病变累及基底动脉中段(P=0.049)、病变节段长(P=0.002)、狭窄度较重(P=0.001)相关,与术者手术经验不相关(P=1.000)。结论自膨式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重度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基底动脉中段、长节段重度狭窄患者更易发生并发症,但致死致残性脑卒中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3月至2010年11月收治25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DSA证实26支责任血管,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例,症状性脑卒中18例。对25例患者进行了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治疗,并于1、6、12个月随访临床症状及支架情况,了解有无再狭窄。结果支架植入后,25例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76.9%(50%~98%)下降至5.2%(0~30%),残余狭窄率为3%~25%,远端血供良好。除1例患者支架植入过程中对比剂外渗和1例出现脑血管痉挛外,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下行椎-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治疗,手术成功率较高,再狭窄率低,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左右两侧颈内动脉分别行球囊扩张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时发生颈动脉窦综合征(CSS)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接受CAS术颈动脉狭窄患者,男36例,女28例,平均年龄62.7岁(49~75岁);右侧颈动脉狭窄36处、左侧颈动脉狭窄30处,2例患者为双侧狭窄;重度狭窄(>70%)37处,狭窄伴溃疡(30%~70%)29处;共植入66枚支架.术中均选用Wallstent自膨式支架.结果 36处接受右侧CAS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中发生重度CSS 5处、中度19处、轻度12处,发生率分别为13.89%、52.78%、33.33%;30处接受左侧CAS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中发生重度CSS 3处,中度10处、轻度17处,发生率分别为10.00%、33.33%、56.67%.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S是CAS术时常见并发症,右侧颈动脉行CAS时CSS发生率高于左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介入分期开通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ICAO)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影响开通成功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接受介入分期开通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ICAO患者,系统分析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影响血管开通的因素.结果 43例患者中36例完成介入分期开通支架成形术,手术成功率为83.7%(36/43).1个月内新发脑梗死患者手术成功率高于半年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P<0.05),ICAO侧眼动脉逆向血流在颈内动脉有反流患者手术成功率高于无眼动脉逆向血流反流患者(P<0.05).1例患者二期术后3d出现同侧脑组织少量出血,1例二期术后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另1例一期术后出现同侧脑卒中新发梗死,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9% (3/43).结论 介入分期开通症状性ICAO技术上可行,有着较高的安全性.1个月内新发脑梗死、ICAO侧眼动脉逆向血流反流为开通成功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临床资料 患者男,75岁.“一过性意识不清l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ld晚间跳舞时突然出现意识不清,跌倒,当时无抽搐,约2 min后清醒,仍感头昏不适,拟“一过性缺血发作(TIA)”收入我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无心脏病、糖尿病病史.查体:BP 140/80 mmHg,神清,精神可,双侧脑神经检查正常,四肢肌力正常,双侧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双侧巴氏征阴性.  相似文献   

19.
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7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腔内成形术。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成功置入冠脉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为(8±4)%,较术前(80±19)%改善明显。2例因支架置入困难改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平均随访18个月。25例患者术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均未发生。无责任血管区新发脑梗死。1例支架置入后3h发生再灌注性脑出血。1例支架脱落后于颈内动脉虹吸部,后用抓捕器取出。1例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发生再狭窄。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特点、安全性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6年5月采用CAS术治疗25例颈动脉狭窄>85%患者,术中针对病变狭窄特点应用远端脑保护装置,注重个体化手术细节和围术期处理方案,观察血运重建、脑保护装置内脱落栓子情况,控制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缺血性脑 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5例患者脑保护装置均通过重度狭窄后成功释放,球囊预扩张、支架释放后形态满意.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试验研究(NASCET)方法检测显示,平均颈动脉狭窄程度由术前(91.0±3.1)%降至术后(21.0±5.1)%,保护伞均顺利回收,其中6个伞中发现脱落组织碎片.围术期未出现症状性脑出血、脑梗死、高灌注综合征、死亡等严重事件.25例患者随访1年,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死亡发生.结论 CAS术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时需注意术中个体化细节管理及围术期处理,选择合适的脑保护装置,以确保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部分重度狭窄患者的术后疗效更直观而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