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苏州市5岁以下儿童非故意伤害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制定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09-2014年苏州市儿童生命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检验性分析。结果 2009-2014年苏州市5岁以下儿童非故意伤害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男童的非故意伤害死亡率明显高于女童,流动人口非故意伤害死亡率明显高于本地人口;导致非故意伤害死亡的前三位死因分别是溺水、交通意外和意外窒息,其中意外窒息导致的死亡率上升明显。结论加强安全防护教育,预防意外伤害发生,提高家长院前急救能力,切实降低儿童非故意伤害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15-2019年云南省>60岁老年人非故意跌落致死情况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2015-2019年云南省死因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老年人非故意跌落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5-2019年云南省老年人非故意跌落共报告死亡数22 799人,年龄标化死亡率从2015年59.00/10万上升到了2019年的94.98/10万,5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年间非故意跌落报告死亡率总体上男性高于女性,2019年分别为140.18/10万和111.62/10万;城市高于农村,2019年分别为110.33/10万和89.70/10万。非故意跌落死亡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死亡率的峰值出现在≥80岁。跌落发生场所主要在家中,占61.19%,死亡地点也主要在家中,占84.18%。  结论  2015-2019年云南省老年人非故意跌落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男性、城市和高龄老人是防控重点人群,非故意跌落和死亡地点多发生在家中,宜从健康教育、居住环境改善和跌落后就医等多个环节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有效减少非故意跌落的发生及其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3.
非故意伤害是指各种意外事故引起的人体损伤[1],是无目的、无意识的伤害,如溺水、车祸、动物叮咬、烧伤、烫伤、跌落、中毒及医疗事故等,国际疾病分类(ICD-10)已将其作为疾病单独列为一类[2].儿童是非故意伤害的脆弱人群,据相关报道[3-6],非故意伤害是近年来全世界儿童致伤、致死、致残最主要的原因,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不仅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在发达国家,有1/3的儿童死亡归因于非故意伤害[7];在我国,每100名死亡儿童中,就有26人死于非故意伤害,并且以每年7% ~ 10%的速度增加,已成为14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尤其给独生子女占相当比例的中国家庭带来极大忧虑[8].儿童非故意伤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给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干预提供方向,减少非故意伤害对我国儿童的危害,更好维护其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稳定,笔者就影响儿童非故意伤害的个体、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存在的危险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江西省儿童非故意伤害和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PPS抽样在江西省的住户中抽取约10万户进行入户调查,对住户中的所有儿童进行伤害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非故意伤害发生情况,根据世界银行推荐的方法 进行有关社会经济地位的调查.结果共调查儿童98 335名,发生非故意伤害5429例,死亡52例;发生率为5.52%,死亡率为52.88/10万.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其伤害死亡率低于其他各组,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儿童轻微伤害的发生率和社会经济地位之间兄相关性,而男童的严重伤害发生率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上升而降低.跌倒、交通伤害的轻度伤害发生率是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而上升;而动物致伤的轻度伤害发生率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而下降.结论 在江西省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率受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不同伤害类型受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探索山西省0~14岁儿童发生非故意伤害的疾病负担特征,为儿童非故意伤害预防对策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山西省大同市(北部)、太原市(中部)、运城市(南部)共7所有代表性的三甲医院,整群选取2008-2013年因非故意伤害住院的0~14岁儿童11 034名.通过回顾性查阅电子病历,收集住院儿童的一般情况、非故意伤害类型、转归情况、住院费用及相关费用等相关数据,计算不同人口学特征儿童相应的疾病、经济负担指标.结果 不同非故意伤害的转归情况不同,其中交通事故(39.3%)、中毒伤害(25.0%)、跌伤(17.9%)是儿童因伤害致死的前3位原因.2008-2013年所有因非故意伤害住院儿童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合计为1 024.66人年.不同类型非故意伤害儿童之间的DAL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4,P<0.01),因交通事故住院儿童的DALY(412.64人年)最高.因不同类型非故意伤害住院儿童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F值分别为3 028.28,48.11,P值均<0.01).交通事故的人均总经济负担最高,为14 219.40元.结论 山西省因非故意伤害住院儿童的疾病、经济负担处于较高水平,交通事故是造成DALY损失及家庭经济负担的首位原因.  相似文献   

6.
探讨长宁区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的流行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儿童伤害预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以长宁区6所幼儿园小班和中班790名幼儿为研究对象,随访监测儿童1 a内非故意伤害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790名学龄前儿童1 a间共发生非故意伤害23人次,年发生率2.91%,其中男童发生率为2.38%(10/421),女童发生率为3.52% (13/3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16,P=0.338).非故意伤害类型以跌落/坠落为主(占52.2%),52.2%的伤害发生在家中或幼儿园,所有伤害均为轻微伤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儿童非故意伤害有关的因素有年龄、性格、近1 a非故意伤害史、是否对家庭环境进行安全性评估和孩子健康状况(P值均<0.05).结论 长宁区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率虽处于较低水平,但应继续针对儿童非故意伤害相关因素采取综合性安全防范措施,重点加强对家庭环境进行安全性评估,以及关注近1 a有非故意伤害史的儿童.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伤害是导致青少年死亡、伤残的最主要原因,包括非故意伤害和故意伤害行为2类.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主要分为造成伤害的行为和不良生活方式.因此,有必要对青少年伤害相关行为进行监测,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气质类型对非故意伤害的影响,为预防儿童非故意伤害采取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4-10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太原市6个城区和4个郊县区抽取小学四、五年级2 644名学生分别进行非故意伤害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儿童气质问卷调查.结果 2 644名小学生中,非故意伤害检出率为22.8%.经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和气质类型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情况均不同(F值分别为5.269,4.995,P值均<0.01);教养方式与气质类型对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频次的影响有交互作用(F=170.525,P<0.01).当教养方式为专制型时,相对于易养型气质类型,难养型、中间偏易养型是非故意伤害倾性的保护因素(B值分别为-116.611,-119.204,P值均<0.05);当教养方式为不一致型时,相对于易养型气质类型,中间偏易养型是非故意伤害倾性的保护因素(B=-246.178,P=0.001),启动缓慢型是危险因素(B=212.175,P<0.01).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气质类型除直接影响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情况外,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不同教养方式和儿童气质类型的组合对非故意伤害发生情况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9.
探讨母亲教养方式对学龄儿童非故意伤害倾向的影响,为进行高危人群个性化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太原市6个城区和4个郊县区的10所小学,整群选取四、五年级2 854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过去1年有660名(23.1%)儿童发生过非故意伤害,非故意伤害倾向儿童109例,伤害倾向的发生率为3.8%(109/2 854),最主要的伤害类型是跌落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的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x2值分别为7.680,7.171,7.277,4.492,P值均<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惩罚严厉型教养方式是儿童具有非故意伤害倾向的危险因素(B值分别为0.653,0.533,P值均<0.05).结论 母亲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倾向,不良的教养方式增加伤害倾向的发生风险.在进行伤害干预时,应关注来自母亲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青少年非故意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现况,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在校全体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 059份,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内容为非故意伤害行为中涉及的步行违规、骑车违规和到非安全场所游泳3个方面。结果非故意伤害行为总发生率为64.6%,步行违规、骑车违规、到非安全场所游泳分别为59.4%、16.3%、4.8%。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生、父亲低学历、走读为步行违规的危险因素,男生、母亲低学历为骑车违规的危险因素,男生为非安全场所游泳的危险因素。结论非故意伤害行为普遍存在,为降低非故意伤害行为及其可能导致的伤残、死亡,需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协作,针对高危人群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1.
溺水是一个非常重要但被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据WHO估计,2002年全球约38万人死于非故意溺水(除洪水、运输事故和水上运输事故引起外),溺水成为全球意外伤害中继交通伤害和跌落之后的第三位死亡原因~([1]).中国也是溺水高发国家之一,但相关研究和预防控制仍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本文对国内外溺水研究与预防控制进行了综述,希望为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医药与保健》2012,20(7):13-13
正我国每年因伤害死亡人数为70万~75万,占死亡总人数的9%左右,每年发生各类伤害两亿人次,100多万人因此留下残疾。儿童是伤害的主要受累人群。数据显示,全球每天有2000多名儿童死于非故意或故意伤害,有数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我国儿童非故意与故意伤害的主要流行特征。方法 对2006-2014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收集的0~17岁儿童伤害病例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4年在哨点医院门诊和急诊收集的儿童伤害病例中的故意伤害病例所占比例呈现降低趋势。2014年收集病例中,男性非故意伤害和暴力/攻击病例多于女性,不同性别自残/自杀病例所占比例接近。非故意伤害前三位发生原因是跌倒/坠落、道路交通伤害和钝器伤,自残/自杀病例前三位发生原因是中毒、刀/锐器伤和跌倒/坠落,暴力/攻击病例前三位发生原因是钝器伤、刀/锐器伤和动物伤。非故意伤害和自残/自杀病例首位发生地点是家中,暴力/攻击病例首位发生地点是学校与公共场所。自残/自杀病例中、重度病例比例高于非故意伤害和暴力/攻击病例。不同性别、年龄儿童伤害发生原因、发生地点、严重程度和结局均有差别。结论 儿童非故意伤害和故意伤害防控需根据其流行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制造业工人对工作场所安全氛围的认知、安全生产态度、安全生产行为与职业性非故意伤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和自陈式问卷对广东地区46家制造业企业的10585名一线生产工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工作场所安全氛围的认知、安全生产态度、安全生产行为和过去一年间职业性非故意伤害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评价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结构方程模型假设的24条路径中,除“对安全政策的态度”与“卫生习惯”、“对管理者支持的态度”与“作业姿势”和“个人防护”以及“卫生习惯”与“职业性非故意伤害”之间的路径系数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20条路径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各个影响因素对职业性非故意伤害作用路径的分解分析,工人对安全氛围的认知通过生产安全态度和生产安全行为对职业性非故意伤害产生影响.结论 工人对安全氛围的认知是通过生产安全态度和生产安全行为对工作相关意外伤害的发生产生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非故意伤害发生的相关性,为有针对性开展儿童非故意伤害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方法抽取合肥市8所幼儿园2 062名3~6岁儿童及其家长,采用自编问卷收集儿童过去1年非故意伤害的发生情况,采用Conners量表父母问卷(PSQ)对儿童心理行为特征进行调查。  结果  合肥市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年发生率为14.55%(300名),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21%(293名)。发生非故意伤害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及品德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检出率分别为32.67%,2.33%,19.67%,15.00%,2.00%,1.00%,5.00%,未发生非故意伤害儿童分别为11.07%,0.45%,6.41%,4.88%,0.40%,0.17%,0.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8.11,12.54,58.90,44.12,10.51,6.08,32.68,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身问题(OR=3.13,95%CI=2.11~4.66)、学习问题(OR=2.73,95%CI=1.86~3.99)、多动指数异常(OR=3.16,95%CI=1.40~7.14)与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1)。  结论  心理行为问题是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影响因素,在制定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防控措施时,应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父亲教养方式对儿童非故意伤害及其倾向的影响,以期通过改善父亲教养方式,为预防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太原市10所小学2 874名四、五年级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父亲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最高的是情感温暖理解。儿童非故意伤害人数发生率为23.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型教养方式是儿童具有非故意伤害倾向的危险因素;过分干涉型教养方式对儿童跌落伤的发生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父亲教养方式对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应重视改善父亲的教养方式,以降低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我国学生伤害的现况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新峰  孙业桓 《中国校医》2009,23(3):365-367
根据1990年WHO报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非故意伤害是青少年致伤、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  相似文献   

18.
张玲玲  程薇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1):1687-1690
了解金山区中小学生非故意伤害的发生状况及流行特征,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订伤害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上海市金山区2009-2013学年全部中小学生非故意伤害个案报告卡,分析伤害发生的原因、性质、临床特征等.结果 2009-2013学年共监测学生非故意伤害888例,伤害发生率为0.372%;学校是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的最主要场所(52.48%),其次是家庭和街道公路(20.27%,17.68%);中小学生非故意伤害最主要原因为跌倒,其次是碰撞/挤压伤(分别占67.46%和10.81%),由跌倒所致的伤害主要为四肢部位的骨折,占全部骨折的78.83%;4-5月及9-10月为伤害高发时间,共发生伤害500例(56.31%).不同性别与不同学段学生非故意伤害发生的场所分布不同,男生以校内伤害为主(57.14%),女生则以校外伤害为主(58.49)(x2=18.220,P<0.05);小学以校外为主(59.34%),中学生伤害主要发生在校内(6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324,P<0.05).结论 金山区中小学生非故意伤害发生情况需要更多关注,应根据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特点开展健康教育及制定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大关县留守儿童非故意伤害及认知现状,并探讨伤害认知影响因素,为开展留守儿童非故意伤害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大关县5所小学264名4~6年级在校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结果 264名留守儿童中,过去1年内131名发生过非故意伤害,发生非故意伤害252人次,42人具有非故意伤害倾向,主要的非故意伤害类型是跌落伤(20.45%)。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留守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8.734、12.771,P<0.05)。留守儿童伤害认知得分最高42分,最低2分,148人伤害认知得分及格。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所在地为乡镇(OR=0.467,95%CI:0.227~0.959)、四年级(OR=0.362,95%CI:0.179~0.731)是伤害预防和应急处理知识得分及格的危险因素,而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OR=2.707,95%CI:1.421~5.160)是知识得分及格的保护因素。结论 大关县留守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率较高且对非故意伤害知识认知不足,应积极开展有关伤害预防和应急处理知识的干预,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20.
成都市城区初中生非故意伤害相关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成都市城区初中生非故意伤害相关行为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成都市城区6所初中共1209名学生,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非故意伤害相关行为中,发生率最高的是骑车违规行为(43.3%)。多种非故意伤害行为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P〈0.01)。学校、家中、交通场所是最容易发生严重伤害的地点。结论城区初中生非故意伤害相关行为发生率较高,学校、家庭、社会应引起充分重视,共同预防、控制和减少非故意伤害的发生,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