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昏迷或各种吞咽障碍留置胃管患者应用胃管旁置小管协助吸痰,对预防肺部感染及使用吸痰器次数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9例昏迷或各种吞咽障碍留置胃管的患者分为实组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40例和39例。实验组应用常规吸痰加胃管旁留置小管吸痰,对照组只应用常规吸痰,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及使用吸痰器次数的差异。结果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20.0%,对照组为30.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平均每天使用吸痰器吸痰次数为4.0±1.85次,而对照组则为14.0±1.75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昏迷或各种吞咽障碍留置胃管患者应用胃管旁置小管协助吸痰,是预防肺部感染,减少吸痰器使用次数,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鼻下咽腔留置吸痰管在高龄吞咽障碍并长期留置胃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3年6月-2009年10月30例高龄吞咽障碍并长期留置胃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常规每天按需数次经口腔或者鼻腔插入吸痰管吸出口鼻分泌物,观察组经鼻下咽腔留置吸痰管,每小时吸痰1次,若分泌物多随时吸出.观察两组患者黏膜损伤、吸出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黏膜损伤、肺部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吸出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高龄吞咽障碍并长期留置胃管患者经鼻下咽腔留置吸痰管简单易行、效果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气管内开放式与密闭式吸痰效果比较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目的 比较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的临床效果。方法 实验组36例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患者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对照组38例用开放式吸痰管吸痰,两组患者年龄、病情、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时间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两种吸痰方法从肺部感染发生时间、感染率、痰阻、工作量四方面比较。结果 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时间延迟(一周后),感染率降低,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痰阻发生率两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工作量实验组(平均16s/次)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28s/次)。结论 密闭式吸痰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能降低肺部感染,防止痰阻、减轻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经鼻气道内留置吸痰管在重症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神经重症昏迷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吸痰护理,干预组留置经鼻气道内留置吸痰管,有痰时及时吸痰.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神智转清的时间、动脉血气分压的变化.结果 干预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4.54%)、神智转清的时间为(4.3±2.5)d,显著低于对照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13.63%)和神智转清的时间(6.8±4.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的血压分压(74.26±11.26)mmH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24±10.24)mmHg,二氧化碳分压(46.84±6.28)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9.26±5.47)mmH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经鼻气道内留置吸痰管对神经重症昏迷患者进行吸痰护理,能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苏醒的时间,改善患者的动脉血压分压,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昏迷或各种吞咽困难合并肺部感染留置胃管患者应用在胃管旁留置小管协助吸痰对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148例昏迷或各种吞咽困难合并肺部感染留置胃管的危重患者分为两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常规吸痰加胃管旁留置小管吸痰72例为研究组(A组),综合治疗基础上只应用常规吸痰76例为对照组(B组),治疗后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2 w后A组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1);治疗后第10天,A组体温及自细胞计数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昏迷或各种吞咽困难合并肺部感染留置胃管患者应用在胃管旁留置小管协助吸痰对治疗和预防肺部感染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观察组36例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患者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对照组38例用开放式吸痰管吸痰,两组患者年龄、病情、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时间经统计学分析P<0.05 具有可比性,两种吸痰方法从肺部感染发生时间、感染率、痰阻、工作量四方面比较。结果:密闭式吸痰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密闭式吸痰能降低肺部感染率、减轻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防止昏迷或吞咽困难病人留置胃管时口腔及咽喉部分泌物聚集潴留下坠造成肺部感染的护理方法 .方法 总结80例昏迷或吞咽困难留置胃管病人在胃管旁留置小管协助吸痰方法 .结果 80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25%.结论 经胃管旁置小管吸取咽喉部的分泌物,能有效防止咽喉部分泌物下坠引起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8.
改良吸痰技术在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吸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吸痰技术在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吸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改良吸痰组和常规吸痰组各40例.常规吸痰组吸痰时零负压进管,至深部后边吸痰边负压退管;改良吸痰组吸痰时带负压进管,边吸痰边进管至深部后负压退管.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后1 min心率、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SpO2下降最大值、下降至最低值的时间、恢复至基线的时间、痰鸣音评分及肺部感染、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吸痰时采取带负压进管、边吸痰边进管至深部后负压退管的方法具有安全性和优越性,与常规吸痰方法比较,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吸痰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9.
经鼻气管插管患者吸痰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鼻气管插管患者吸痰的方法.方法:将78例经鼻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规范组40例和常规组38例,规范组控制吸痰管插入深度,随吸痰管插入深度调节负压,适时吸痰,加强气道湿化,加强口腔护理等;常规组按临床一般吸痰方法吸痰.比较两组患者痰液性状、痰量、痰痂、痰细菌培养、肺部感染等变化以及两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心率、血压、SaO2的变化和舒适程度的反应.结果:常规组患者黄色粘稠痰者占60.5%,痰量>80ml占57.9%,痰痂形成占63.2%,细菌培养阳性占57.9%,肺部感染占52.6%;而规范组患者分别为30%,37.5%,5%,12.5%,17.5%.规范组患者的心率、血压、SaO2变化少于常规组,舒适情况优于常规组.结论:规范吸痰可有效改善痰液性状、减少痰量及痰痂、减少肺部感染发生,有效提高患者吸痰时的舒适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旋转吸痰管360°吸痰方法在ICU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符合吸痰指征的ICU人工气道患者3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80例。研究组采用旋转吸痰管360°吸痰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吸痰前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循环、呼吸参数的变化,以及吸痰间隔时间、吸痰次数、吸痰后痰鸣音的改善情况,同时对两组气道黏膜损伤出血等不良事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1 min、吸痰后5 min的HR、SBP、RR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SpO_2升高值、VT升高值、Peak下降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吸痰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每日吸痰次数低于对照组,痰鸣音评分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ICU人工气道患者应用旋转吸痰管360°吸痰方法,有利于彻底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降低气道阻力,改善机体缺氧,同时降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法和经鼻咽吸痰法的护理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318例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吸痰方式分为经口咽通气管吸痰组与经鼻咽吸痰组.在黏膜损伤、肺部感染、咳嗽反射及吸痰量等方面对2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黏膜损伤及肺部感染方面:经口咽通气管吸痰组明显低于经鼻咽吸痰组(P<0.05),咳嗽反射及吸痰量方面显著优于经鼻咽吸痰组(P<0.05).结论 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能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不同吸痰方法在机械通气病人吸痰中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雅丽 《家庭护士》2009,7(10):862-863
[目的]对比观察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ICU机械通气病人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开放式吸痰方法,B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方法,观察两组病人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及痰液喷出情况等.[结果]吸痰后B组SpO2恢复时间较快;B组呼吸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及痰液喷出情况少于A组(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方法为适宜于机械通气病人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2种人工气道湿化吸痰方法的效果.方法 将5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成人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人工气道湿化后常规电动吸引器吸痰为A组,即参照组;人工气道湿化后先呼吸气囊辅助呼吸1~3 min再电动吸引器吸痰为B组,即实验组.结果 湿化后呼吸气囊辅助吸痰(5.26±1.74)次/d与常规吸痰(13.37±4.19)次/d相比较,可减少吸痰次数而降低对气道黏膜的损伤程度,并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率,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道湿化后呼吸气囊辅助吸痰效果满意,且对气道黏膜的损伤程度小.  相似文献   

14.
气管切开患者为了预防肺部感染和窒息,要求及时、彻底清理呼吸道,用吸痰管吸痰是主要措施之一。一次性可控式硅胶吸痰管的问世,方便了临床护士的操作,减少操作后的处理程序,一次一根对预防肺部医院感染起到很有效的作用。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在临床应用中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因其质地较硬,刺激性较大,一部分患者由于频繁吸痰,损伤呼吸道黏膜时有发生;由于一次一根,长期吸痰患者经济上无法承受。2006年以来,为减少吸痰管对病人呼吸道刺激性,降低病人家庭经济负担,使用改制的橡胶管,经清洗、灭菌、检测合格后用于吸痰,并可反复使用,称之为再生吸痰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昏迷病人留置胃管在胃管旁置小管协助吸痰方法的改进,更好地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方法选择2000年12月~2003年12月昏迷病人留置胃管在胃管旁置小管50例,在常规吸痰的基础上,按改进后的每2h抽吸小管一次,吸尽咽喉部的潴留液,病人清醒能进食后,小管与胃管同时拔除,并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50例病人中有4例发生肺部感染,与2000年12月前相比,肺部感染的发生例数明显的减少,50例病人全部痊愈出院。结论改进后的胃管旁置小管吸痰方法能更有效地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供氧吸痰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40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需供氧吸痰的患者采用自身对比观察,分别使用供氧吸痰管和普通吸痰管吸痰,观察吸痰前、吸痰后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的变化.结果 供氧吸痰管吸痰后血氧饱和度无下降,与吸痰前对比无显著差异;普通吸痰管吸痰后血氧饱和度下降,与吸痰前对比有显著差异;供氧吸痰管与普通吸痰管,吸痰前和吸痰后心率变化对比有显著差异.结论 供氧吸痰管在吸痰同时供给氧气,能减轻低氧血症,增强吸痰的安全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ventilation sputum-aspirating tube. Methods Forty patients with lifesaver or incision of trachea used sputum-aspirating tubes with ventilation and with normal tubes for self-contrasted observation.Then, the heart rate and saturation of blood oxygen before and after suctioning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re was no remarkable difference in the value of saturation of blood oxygen in patients who used ventilation sputum-aspirating tube before and after administration.However,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value of saturation of blood oxygen in the normal sputum-aspirating tube group.Furthermore,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value of heart rate in both tubes. Conclusions Ventilation sputum-aspirating tube may supply oxygen to lighten hypoxemia.This method may enhance the safety of aspiration.  相似文献   

17.
经口气管插管吸痰方法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琼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9):1876-1877
目的:探讨吸痰方法对经口气管插管气道护理的影响。方法:对106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根据吸痰方法随机分为规范组51例和常规组55例。规范组要求吸痰管带负压插入吸引,适时吸痰,加强气道湿化,有效排痰,吸痰管金霉素眼膏润滑,加强口腔护理等。常规组按临床一般吸痰方法吸痰。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痰液性状、痰量、痰痂,痰细菌培养、肺部感染等变化。结果:常规吸痰组患者黄色粘稠痰者占69.09%,痰量>80ml占70.91%,痰痂形成占61.82%,细菌培养阳性占65.45%,肺部感染占52.73%,而规范组患者分别为31.37%、25.49%、5.88%、21.57%、23.53%,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规范吸痰,可有效改善痰液性状,减少痰量及痰痂,减少肺部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的密闭式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机械通气并密闭式吸痰的新生儿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层吸痰组和传统深层吸痰组各23例.分别记录24h吸痰次数、脉搏氧饱和度(SpO2)恢复时间、吸痰引起的气道损伤及肺部感染的情况.结果 浅层吸痰组24 h吸痰次数为(1.78±0.83)次,SpO2恢复时间为(8.67±1.66)s,吸痰引起的气道损伤有2例(8.7%),肺部感染有3例(13.0%);深层吸痰组24h吸痰次数为(4.22±1.56)次,SpO2恢复时间为(15.89±2.47)s,吸痰引起的气道损伤有11例(47.8%),肺部感染有10例(43.5%).以上资料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7,6.94;x2值分别为8.69,5.25;P均<0.05).结论 对于机械通气并密闭式吸痰的新生儿来说,与传统深层吸痰相比,浅层吸痰能有效减少吸痰次数,缩短SpO2恢复时间,减少气道损伤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法的探讨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的吸痰方法。方法将 74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n =36 )和对照组(n =38) ,实验组患者吸痰方法为先抽吸口鼻后抽气管切开处 ,且口鼻和气管切开处分开两条吸痰管。对照组 38例则先抽吸气管切开处后抽吸口鼻处 ,使用一条吸痰管。结果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晚一周 ,感染率(P <0 0 5 )、粘膜损伤发生率、吸痰次数及吸痰后 2min氧饱和度均值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先抽吸口鼻后抽吸气管切开处且吸痰管分开的吸痰效果优于先抽吸气管切开处后抽吸口鼻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密闭式吸痰法时不同吸痰深度对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同期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各20例,A组行密闭式吸痰配合浅吸痰,B组行密闭式吸痰配合深吸痰,C组接受密闭式吸痰配合改良吸痰法.结果 A组VAP发生率为50%,显著高于B组25%、C组20%,P<0.05;B组患VAP的时间为行机械通气后(5.15±1.35)d与A组患VAP的时间比较,P<0.05;C组发生VAP的时间为行机械通气后(8.20±2.26)d,与A、B组发生VAP的时间比较,P<0.05;各组发生VAP患者中,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分值于插管后第5天开始A、B组明显高于C组,至第7天C组分值升高,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密闭式吸痰法配合改良可以减少VAP的发生,且使发生时间延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