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例,带下病,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一旦疏忽,会给患者带来甘久暗中不适.其病是因裨虚湿注,留而伤肝,损伤冲任二脉之故.治疗"青、绿带下"一病,宜用针、药结合而顺其条达之性,开其郁遏之气,健脾而养营血,以达到养肝补脾的目的.则湿难留,使肝气得清,"青绿之带"得以痊愈.  相似文献   

2.
手足口病属中医"湿温"、"时疫"等范畴.病因为湿热疫毒,多因内蕴湿热,外受时邪,留于肺、脾、心三经而成.外邪自口鼻而入,侵袭肺、脾二经,肺主皮毛,故初期多见肺卫症状,如发热、流涕、咳嗽;脾主四肢,开窍于口,手足口受邪而为水疱,口舌生疱疹、溃疡.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主要采用辩证分型、辨病分期、专方加减三种基本方法.可达标本兼顾,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之功效.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梗阻120例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祖国医学认为:大、小肠为"张化之腑",其功能是"泄而不藏"以通为用,"以泄塞上逆"为病.六淫、七性、饮食不节均能引起腑气不通,阴阳关格,或津液燥竭,糟粕痞结,致使肠道阻塞,大便秘结、不通致本病.现将本组病例的护理和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论中医学"治未病"的特色与优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1].古医籍<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其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论篇>记有:"病虽未发,见赤者刺之,名日治未病"等论述.所谓中医"治未病",一是"未病先防",即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二是"既病防变",即突出了着重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这些理论和经验是中医学宝贵遗产的一部分,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今的富贵病即"三高四病",三高指高血脂、高血黏、高血糖,四病为高血压病、冠心病、脑中风、糖尿病.世界卫生组织将"三高四病"统称为"糖脂病".糖脂病因多吃少动而形成,所以称为"富贵病".富贵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家庭幸福和健康长寿.现在我国人口死因中六成多为糖脂病.目前高血压、高血脂患病率高,许多人虽然服药,但未领悟因饮食不当而致病的因果关系,或早或晚会发展为心脑血管病,且会引起心梗和脑中风,其致死致残率高,使人早逝而难以长寿.  相似文献   

6.
周欣 《家庭健康》2011,(8):20-21
春季气候温暖多风,阳气生发,万物苏生,是其常;有时春雨连绵,寒潮袭击,气候变寒冷多湿,是其变;人们生活起居必须御其温暖多风太过而致的风热之邪,或风寒湿冷之气功.若衣被无度、饮食失节、起居不避外邪往往感受风热之邪或风寒之邪而致病.病初起多见微恶风寒,发热,咽干喉痛,咳嗽,咳痰,胸闷不舒,口干,或小便黄,脉浮数.往往见于春...  相似文献   

7.
四妙丸加减治疗湿热型带下病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傅青主女科》日:“带下俱湿证”。指出本病病因主要是湿邪。病机主要系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病位主要在阴器、胞宫,病变脏腑主要关乎脾、肾、肝三脏。本病临床证型不一,但以湿热型带下居多,  相似文献   

8.
<正>汗斑,现代医学称之为花斑癣,是发生于夏季的一种浅表性皮肤真菌病,与中医的"紫白癜风"相类似。本病由热体被风湿所侵,外感虫邪,留于腠理而成,亦有因汗衣湿渍肌肤复受日晒,暑湿浸滞毛窍而成。治宜解毒杀虫。采用黄瓜硼砂液外涂治疗汗斑,效果良好。制用方法取新鲜黄瓜200克,硼砂100克。先将黄瓜洗净切片装入  相似文献   

9.
正何为湿?中医理论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正常存在的"六气",一旦过盛则称其为"六淫"。简单地说,湿属"六淫",是人体外感病因之一,是人体内的湿度不适中或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引发的病症,称为湿邪。湿邪侵入人体所致的病症,一般以夏季居多,此时湿气当令,如果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  相似文献   

10.
南方的梅雨时节,温暖潮湿,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中医里有湿病一说,这是由于湿邪致病,且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是由于外界环境的潮湿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多属肌表经络之病。而内湿是由于饮食不当所造成的人体消化功能受到伤害,进而形成的湿浊和痰邪。这里我们说的是外湿。  相似文献   

11.
专家认为,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淋雨涉水,居住潮湿等外界湿邪侵入人体所致,会引起恶寒发热、头涨脑重、肢体浮肿、身重疼痛等症状,多属肌表经络之病。内湿则是一种内在的病理产物,指脾肾阳虚、运化失职,导致体内水液停滞而湿浊内生。会引起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尿少、面黄、浮肿、舌淡苔润等症状。  相似文献   

12.
注意"四莫" 我国每年因用药不当,造成药物中毒致死者达20万之众.有鉴于此,笔者提请广大患者自我药疗注意以下"四莫". 1.莫盼病早愈多用药.许多人患了病,恨不得吃上一两次药就好了.于是超量服用,认为可以把疾病"压"下去.结果疾病非但未愈,反而造成药物中毒.此时还有人还认为是疾病加重了,继续加大用药,是十分危险的.  相似文献   

13.
嘉怿 《自我保健》2014,(6):34-35
避免湿邪入体是重点 湿为长夏主气 中医认为,导致人体发病的原因主要有六淫外邪、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其中,六淫外邪就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大淫邪之气,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外邪。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是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而内湿则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外湿和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兼见同病。  相似文献   

14.
《长寿》2016,(4):69
名著选录脾者,后天之本,人身之仓廪也。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如婴儿初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盖谷气入胃,洒陈六腑,而气至和,调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以为生者也。然土恶湿而喜燥,饮不可过,过则湿而不健;食不可过,过则壅滞而难化,病由是生矣。故饮食所以养生,而贪嚼无厌,亦能害生。《物理论》曰:"谷气胜  相似文献   

15.
元代马致远在<秋思>里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西汉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也说过"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如此悲凉悒郁的情绪体验,以至于文人墨客以"断肠"言之,足以看出人的情绪与"肠"这个器官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天下至道谈》是一部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医书。其中有关性保健的“七损八益”的论述。书中写道:“气有八益,有七孙(损)。不能用八益去七损,则行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五十而起居衰,六十而耳目不聪明,七十下枯上说(脱),阴气不用,淉(涕)泣留(流)出。令人复壮有道,去七孙(损)以抵其病;用八益以贰其气。是故老者复壮,壮不衰。”  相似文献   

17.
湿困脾阳与脾虚湿困是中医常见的2种病变类型,也是中医的病机诊断.两者的病因病机稍有差异,而且主要证侯又大体相似,常互为因果.在辨证之时,易被忽略.本文将湿困脾阳与脾虚湿困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而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以便正确地立法、选方、用药,这对于指导临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涅热证是中医常见的病症,在许多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的发病过程中均可出现以中医病机辨证而诊断的湿热证候.本文取例湿热头痛案、湿热心汗案及湿阻舌麻案论述湿热证的辨治体会.  相似文献   

19.
马天明 《工企医刊》2012,25(3):48-49
阴伤、湿热病邪是湿疹临床中常见的致病因素,但是若单纯祛湿热则有伤阴之弊,而单纯滋阴则有助湿生热之弊,因此针对此型湿疹的临床辩治就十分重要,而滋阴祛湿热法的如何运用即是关键,其治疗核心是“滋阴液”与“祛湿热”并行为总则,同时针对具体见症辅以止痒中药或引经药以促进皮疹的迅速消退.  相似文献   

20.
这个题目看起来怪怪的,食物是物质,哪能分什么男女呀?也有人会马上回答,当然有.不是有"饮食男女"一说吗?"饮食男女"一说出自<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饮食"是指人有食欲,"男女"是指人有性欲,"心之大端"指人的本性.意思是说食欲、性欲都是人的本性大欲,而不是食物可分男女或饮食中的男女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