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GDC栓塞治疗的61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对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作了分析,总结了该类患的护理方法和要点。结果:证实症状性血管痉挛与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量相关。经积极的抗血管痉挛治疗,疗效满意。结论:GDC栓塞治疗破裂动脉瘤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并不比手术治疗高,积极的治疗和规范的护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电解可脱性弹簧栓(GDC)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护理。方法回顾分析48例51个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GDC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对术后护理进行总结。结果48例均栓塞成功。发生并发症3例,其中脑血管痉挛2例,穿刺点血肿1例。结论GDC栓搴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严密观察病情。预防各种并发症是护理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持续腰穿外引流防治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持续腰穿外引流对防治脑血管痉挛的疗效与护理。方法 64例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超早期行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术后,34例行持续腰穿外引流,另30例行间断腰穿作为对照组,2组同样给予常规的尼莫通及3H治疗,通过临床症状及经颅多谱勒超声(TCD)判断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 引流组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4例,对照组8例,其中1例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引流组的脑血管痉挛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无引流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腰穿持续外引流可以有助于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严密观察及合理护理对于减少并发症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的脑血管意外,而脑血管痉挛引起的缺血、缺氧性损害是常见而危险的并友症,是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试图对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进行预测,但预防及治疗脑血管痉挛仍是一个难题。因此,对症状性血管痉挛的早发现、早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将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围术期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持续腰穿外引流对防治脑血管痉挛的疗效与护理。方法  6 4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在超早期行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栓塞术后 ,34例行持续腰穿外引流 ,另 30例行间断腰穿作为对照组 ,2组同样给予常规的尼莫通及 3H治疗 ,通过临床症状及经颅多谱勒超声 (TCD)判断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 引流组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 4例 ,对照组 8例 ,其中 1例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引流组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无引流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腰穿持续外引流可以有助于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 ,严密观察及合理护理对于减少并发症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16例颅内动脉瘤行开颅夹闭术的患者术后给予早期病情观察、三高疗法观察及护理、引流管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以预防CVS。结果:本组46例患者出现症状性CVS,占39.66%。其中44例经术后积极的抗血管痉挛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2例患者合并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随访3~12个月,生活完全自理87例,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肌力下降或语言障碍而协助生存者19例,长期植物状态生存8例。结论:术后早期进行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及护理是降低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伤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时机、适用范围、操作要点及术后的处理。方法:对42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应用GDC栓塞,并在术后行脑脊液引流置换、钙拮抗荆及3H积极的抗脑血管痉挛治疗。结果:完全栓塞动脉瘤36个,大部分栓塞5个,部分栓塞1个。出院时临床完全治愈30例,遗留较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者6例,遗留较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者6例,无死亡病例。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尽早采用GDC栓塞,同时术后积极的抗脑血管痉挛治疗,可以明显地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效预防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28例急诊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症状性CVS的患者做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脑池内置管护理和用药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结果本组有32例发生症状性CVS,经治疗后25例恢复良好,5例中度残疾,2例持续昏迷自动出院。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不同时期脑脊液中一氧化氮(NO)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采集52例破裂动脉瘤患者脑脊液标本,采集时间为入院后即刻,出血后第3,5,7,10,14天,采用镉粒还原法检测脑脊液中NO浓度,结果:出血后第3天脑脊液中NO浓度即有明显降低,在出血后第7天达到最低,而后逐渐升高,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NO浓度明显低于未痉挛者及无症状的血管痉挛患者,结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脑脊液中NO浓度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引起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袁晓丽  毛燕君王瑜 《现代护理》2005,11(18):1526-1527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术中、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2例病人采取相应的预防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措施.结果手术顺利,护理措施得当,效果良好.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明显提高了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其中合理、有效的护理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16例颅内动脉瘤行开颅夹闭术的患者术后给予早期病情观察、三高疗法观察及护理、引流管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以预防CVS.结果:本组46例患者出现症状性CVS,占39.66%.其中44例经术后积极的抗血管痉挛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2例患者合并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随访3~12个月,生活完全自理87例,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肌力下降或语言障碍而协助生存者19例,长期植物状态生存8例.结论:术后早期进行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及护理是降低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伤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的预见性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如何加强围手术期护理,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保证动脉瘤手术成功。方法对236例动脉瘤患者进行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早正确处理。结果236例患者出现症状性脑血管痉挛57例,其中好转53例,放弃治疗3例,死亡1例。结论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利用护理手段干预可控因素,保证脑的有效灌注压,可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GDC)栓塞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3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动脉瘤后使用Seldinger’s技术,通过微导管放置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结果】成功栓塞3例颅内动脉瘤,均为100%栓塞。[结论]GDC是栓塞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其较为安全可靠.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内血肿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伴脑内血肿患者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8年10月~2001年10月神经科14例aSAH伴脑内血肿住院患者的护理过程.结果12例经DSA明确动脉瘤的患者经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出院,2例Hunt-Hess 4~5级,未作DSA检查,均死于脑疝.结论这部分病例病情凶险、再出血与延迟性脑血管痉挛等情况的发生率较高.做好应急救治准备,及时处理心律失常、持续发热、意识障碍、抽搐等临床常见症状,细致观察瞳孔和眼位变化,提前做好手术准备,注重再出血、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等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可以显著改善aSAH伴脑内血肿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机械可脱性微弹簧圈(MDS)和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及其缺陷,并探讨不同大小动脉瘤的栓塞技巧,方法 20例患者的21个动脉瘤中,7个动脉瘤采用MDS栓塞治疗,1采用GDC栓塞治疗。结果 20例患者除1例患者栓塞后因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外,其余19例患者的20个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后3个月DSA随访,13个动脉瘤完全闭塞,7个动脉瘤部分闭塞。结论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可靠,危险性小,是目前介入治疗动脉瘤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前交通支动脉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可脱性弹簧圈治疗37例前交通支动脉瘤患者并发脑血管痉挛的护理要点.结果 37例患者内致密栓塞,36例患者经术后积极的抗血管痉挛治疗及护理,疗效满意,1例患者因术后反复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死亡.结论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支动脉瘤后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并不比手术治疗者高,积极的治疗和规范的护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儿童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3例儿童颅内动脉瘤病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男1例,女2例,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2例为后交通动脉瘤,1例为前交通动脉瘤;Hunt和Hess分类;2例为I级,1例为Ⅱ级,在DSA下行GDC治疗,结果:经DSA行电解可脱性微弹簧栓塞术治疗。3例均成功,无并发症。结论:儿童颅内动脉瘤虽属罕见。但GDC治疗儿童颅内动脉瘤安全而有效。长期预后则有待于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破裂血管介入栓塞术后联合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和尼莫地平对预防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两组均在脑动脉瘤破裂后行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30例术后接受常规对症处理,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和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脑血管意外发生率、神经功能、脑氧供需平衡以及预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前1 d,两组颈内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jvO2)、中心性静脉血氧饱和度(CjvO2)、颈静脉球部血氧分压(PjvO2)和动脉血氧(CaO2)含量比较(P>0.05);疗程结束后,观察组SjvO2、CjvO2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PjvO2、CaO2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SjvO2、CjvO2、PjvO2、CaO2含量较术前1 d均降低(P<0.05),观察组SjvO2、CjvO2、PjvO2、CaO2含量略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随访预后恢复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动脉瘤破裂血管介入栓塞术后应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和尼莫地平治疗可以降低CVS发生,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术中、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2例病人采取相应的预防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措施.结果手术顺利,护理措施得当,效果良好.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明显提高了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其中合理、有效的护理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程果  鲜继淑 《现代护理》2006,12(6):539-540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前交通支动脉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可脱性弹簧围治疗37例前交通支动脉瘤患者并发脑血管痉孪的护理要点。结果 37例患者内致密栓塞,36例患者经术后积极的抗血管痉挛治疗及护理,疗效满意,1例患者因术后反复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死亡。结论 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支动脉瘤后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并不比手术治疗者高,积极的治疗和规范的护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