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评估脑肿瘤中脑白质纤维束变化的价值.方法 运用DTT技术分别评价胶母细胞瘤、脑膜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脑白质纤维束的变化.结果 脑肿瘤旁脑白质纤维束在DTT可有以下3种表现:(1)中断,(2)移位,(3)浸润.其中,在胶母细胞瘤中,可见脑白质纤维束中断, 其终止纤维可通过胼胝体;在脑膜瘤中,可见肿瘤压迫引起的脑白质纤维移位以及残存、被分离的纤维束;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DTT表现为肿瘤原发部位脑白质纤维束中断以及肿瘤对轴突的浸润.结论 DTT的异常表现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DTI观察胼胝体与联络纤维、投射纤维的毗邻关系。方法:收集69例健康志愿者行MRI扫描,颅内未见异常信号,后行DTI扫描,应用独立成分分析法分别筛选出不同纤维束成分,并分析差异,采用Extended MR Workspace工作站上的DTI Studio软件对所得DTI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显示胼胝体及其邻近相关纤维束。结果:胼胝体在脑内连接广泛,尤其胼胝体压部,有前联合环路通过。结论:胼胝体位于纵裂底部,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是最大的横行神经纤维束,主要联系左右半球新皮质各部,其纤维联系额、顶、枕、颞叶,下面构成侧脑室顶,前部和后部进入额叶及枕叶,形成前钳、后钳,与脑内其他传导束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兔坐骨神经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TI成像能否用于显示兔的坐骨神经.方法:三只成年家兔,运用3T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相控阵膝关节线圈和DTI成像方法扫描兔股部,后处理3D显示坐骨神经的走行.结果:运用DTI 3D纤维束成像显示了兔的坐骨神经,其路径与兔坐骨神经大体解剖部位一致.结论:DTI成像在动物周围神经的研究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人脑投射纤维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利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显示人脑内部分投射纤维的三维结构,探讨其与解剖学描述的一致性。资料与方法 对1名正常志愿者进行单次激发回波平面弥散张量成像,利用纤维束成像软件包显示人脑部分投射纤维的三维结构,观察重建的投射纤维与解剖学描述的一致性。结果 通过选择恰当的感兴趣区,设置不同的部分各向异性阈值、角度阈值、步长和体素长度内采样数目等参数,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清楚地显示皮质脊髓束、视放射、内侧丘系、小脑上脚、中脚和下脚等投射纤维的三维结构,显示结果与解剖学描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投射纤维纤维束成像的结果与解剖学描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方法是一种较可靠的研究人脑纤维连接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硬化皮质脊髓束的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定量研究复发-好转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的皮质脊髓束分数各向异性(FA)值与正常志愿者之间的差异及其与扩展病残状态评分(EDSS)的相关性。方法对36例正常志愿者和64例RRMS患者进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重组出皮质脊髓束,计算出该纤维束的平均FA值,比较RRMS组与对照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研究该指标与EDSS和锥体束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志愿者的皮质脊髓束FA值(男:0.501±0.026,女:0.493±0.024,左侧:0.500±0.031,右侧:0.494±0.024),无性别和侧别差异(P值均>0.05)。RRMS患者皮质脊髓束的FA值(0.472±0.037)明显低于对照组(0.497±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型(0.469±0.038)与脊髓型(0.476±0.035)RRMS患者的皮质脊髓束FA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RMS患者皮质脊髓束FA值与EDSS(平均3.0分)(r=-0.193,P<0.05)和锥体束评分(平均2.0分)(r=-0.218,P<0.05)存在弱相关性,其中,脑型患者的皮质脊髓束FA值与EDSS(平均3.1分)(r=-0.273,P<0.05)和锥体束评分(平均2.1分)(r=-0.268,P<0.05)的相关性较高,而在脊髓型患者的皮质脊髓束FA值与EDSS(平均2.8分)和锥体束评分(平均1.9分)均无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080和-0.115,P值均>0.05)。结论RRMS患者皮质脊髓束的FA值存在明显异常,该指标可用作评价脑型RRMS患者的临床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6.
采用纤维束成像研究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利用纤维束成像技术探讨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对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材料和方法:19例累及基底节、内囊或者放射冠区等白质区域而无皮质灰质受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3.0T MR仪上进行了全脑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DTI数据在个人电脑上采用三个感兴趣区(ROI)并利用线性扩展法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通过比较梗死病灶和CST的空间关系,判断卒中后CST受损的类型及其损伤程度,对卒中后预后的评价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CST受损的程度和发病3个月的mRS评分进行比较,同时比较病灶大小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梗死灶和皮质脊髓束(CST)的关系有3种:CST完整、CST部分受侵和CST完全受侵。CST完整的患者恢复最好,CST完全受侵的患者预后较差,CST部分受侵的患者预后介于两者之间,三者的预后差异显著(F=15.14,P<0.001)。卒中后患者的预后与CST受侵犯的程度密切相关(r= 0.81,P<0.01),而和病灶的大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r=0.383,P=0.105)。结论:利用纤维束成像能够显示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伤情况,皮质脊髓束的损伤与脑梗死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白质纤维束成像(DTT)分析皮质脊髓束(CST)损伤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35例累及基底节、内囊、放射冠等白质区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扩散张量成像及DTT.测量患侧与健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观察CST的移位、连续性及破坏情况;采用人体肌力测试(MMT)评分标准判断脑梗死患者肌力预后情况,分析CST损伤程度与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梗死灶和CST的关系分为接近、部分穿行和完全穿行3种.CST接近梗死灶者,FA值轻度降低(P>0.05),临床随访无明显肌力减退;CST完全穿行梗死灶者,FA值显著低于健侧(P<0.001),预后差;CST部分穿行于梗死灶者,结果介于上述两者之间.CST损伤程度与MMT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917,P<0.01).结论 DTT可直观显示CST损伤情况;CST的损伤程度与脑梗死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最近已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中,目前利用扩散张量成像进行的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可以显示脑内主要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方向及病理改变等信息。综述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的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这项初步研究的目的是证明扩散张量成像及纤维示踪技术在活体显示腰神经根的可行性,同时评价应用扩散张量成像在显示健康志愿者及腰椎间盘突出病人的腰神经时的参数差异。方法此项研究对象包括19例因后外侧型或椎间孔内型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单侧坐骨神经痛病人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明确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病人是否在脑大体结构、微细结构或脑灌注方面存在能解释该病症状的差别。材料与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确定15例CFS病人,这些  相似文献   

11.
<正>摘要目的探讨脑室周围结节状灰质异位(PVNH)病人纤维投射是否异常,此前仅见于组织病理学报道。材料与方法2008年8月1日—2012年12月5日14例双侧  相似文献   

12.
正目的采用3.0 T MR DTI与纤维束示踪技术行正中神经成像,目的是观察健康人与腕管综合征(CTS)病人尺神经扩散差异。方法纳入15例CTS病人与20名健康志愿  相似文献   

13.
轻度Alzheimer病人边缘系统纤维束各向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轻度Alzheimer患者边缘系统纤维束的异常。方法对17例正常志愿者和17例轻度Alzheimer患者进行了扩散张量成像扫描,测量双侧扣带水平部,双侧扣带后部和穹窿的FA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对照组和AD组的双侧扣带水平部,双侧扣带后部和穹窿的FA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扩散张量成像能发现轻度Alzheimer患者边缘系统纤维束各向异性下降,提示其内部结构异常。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最近已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中,目前利用扩散张量成像进行的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可以显示脑内主要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方向及病理改变等信息.综述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的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纤维束成像术研究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CI)患者脑白质细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对30例经临床诊断的 aMCI 患者和31例正常对照(NC)组行扩散张量成像,用 dTV II 软件重建出扣带束、胼胝体、钩状束及下枕额束,并沿着白质束测量部分各向异性(FA)值。对比分析 aMCI 组与 NC 组各白质束的 FA 值,并将 aMCI 组的 FA 值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aMCI 组的两侧扣带束、两侧钩状束及胼胝体 FA 值明显低于 N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下枕额束 FA 值低于 NC 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右侧扣带束的 FA 值与 MMSE 评分呈正相关。结论aMCI 患者扣带束、钩状束及胼胝体 FA 值的异常改变,提示在阿尔茨海默病(AD)的前驱阶段存在与记忆相关的脑白质束的微损害,纤维束成像(tractography)技术对脑白质的早期损害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大脑白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脑白质纤维(white matter fiber,WMF)是指位于两侧大脑半球皮质和基底核之间的大脑组织,又称髓质(medullary substance),是由进出大脑半球和联络两侧半球的神经纤维组成。大脑白质纤维结构复杂,功能重要,其发生病变或受到浸润均将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在磁共振(magnetic reso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胶质瘤相毗邻皮质脊髓束纤维束成像与患者的临床体征,探究皮质脊髓束纤维束成像的精确性。方法:2006年8月~2008年9月,16例脑深部占位术后病理证实为胶质瘤患者,术前行常规磁共振序列及DTI序列扫描。在FA图上,以一侧大脑脚为种子兴趣区(ROI)以及同侧的内囊后肢为第二兴趣区,FA阈值设置为0.2,采用连续追踪法对双侧的大脑皮质脊髓束进行重建,分析其走行及完整性,对患侧皮质脊髓束的状态进行评估,并与患者的临床体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6例大脑胶质瘤相毗邻皮质脊髓束的纤维束成像分析发现:皮质脊髓束仅有移位的3例;受浸润9例;完全破坏4例。皮质脊髓束移位3例,患者对侧肢体肌力均正常或者轻度的下降。皮质脊髓束受浸润9例,其中对侧上肢轻度偏瘫2例,中度偏瘫4例,重度偏瘫3例;对侧下肢轻度偏瘫4例,中度偏瘫3例,重度偏瘫2例。皮质脊髓束破坏4例,对侧上下肢肌力均重度偏瘫。结论: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能够较为准确的反应出皮质脊髓束状态的改变,可用于临床手术计划系统的制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DTI(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检测无认知障碍2型糖尿病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微观改变。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 20例为T2DM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HCs) 20例。T2DM组及对照组均由专科医师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MRI检查前,行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实验室检查; MRI检查序列包括:DTI、常规MRI序列检查(T1Flair、T2WI、T2Flair、DWI),以除外脑血管病、肿瘤等器质性病变。MRI检查结束后,应用GE-ADW4. 6工作站将DTI序列进行后处理,得到感兴趣区ROI值(region of interest,ROI)、FA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MD值(mean diffusivity,MD)及RD值(radial diffusivity,RD);应用SSPS 17. 0对T2DM、HCs组FA值、MD值及RD值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对T2DM组FA值、RD值与发病时间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T2DM组、HCs组额叶/颞叶FA值(P=0. 041/0. 012)、RD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 010/0. 015); T2DM组额叶/颞叶FA、RD值与发病时间(P=0. 491,r=0. 19; P=0. 958,r=-0. 14/P=0. 312,r=-0. 27; P=0. 307,r=-0. 28)无相关性。结论 DTI技术可客观评价T2DM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改变,为临床进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9.
周福庆  龚洪翰  Chi-Shing Zee   《放射学实践》2010,25(11):1194-1197
目的:探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投射纤维定量扩散张量改变.方法:20例RRMS患者及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MRI扫描,获取常规MRI及DTI图像,分别进行测量分析,比较2组投射纤维的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的变化.主要纤维束包括丘脑前辐射(atr)、丘脑上辐射(str)、丘脑后辐射(ptr)、皮质延髓束(cpt)、皮质脊髓束(cst)等.结果:RRMS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FA值比较:ptr(左侧:0.541±0.141 vs 0.628±0.153;右侧:0.512±0.079 vs 0.560±0.102)、cpt/atr(左侧:0.421±0.118 vs 0.503±0.104;右侧:0.437±0.064 vs 0.512±0.102)、cpt/ptr(左侧:0.405±0.056 vs 0.500±0.078;右侧:0.427±0.057 vs 0.496±0.083)、cpt/cst/str(左侧:0.476±0.115 vs 0.554±0.056;右侧:0.462±0.095 vs 0.520±0.074),RRMS组的FA值均较健康对照组低,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RMS组患者atr的FA值(左侧:0.538±0.103,右侧:0.542±0.092)与对照组(左侧:0.564±0.087;右侧0.568±0.1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RMS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MD值比较:cpt/ptr(左侧:0.928±0.102 vs 0.853±0.105;右侧:0.949±0.165 vs 0.859±0.141)、cpt/cst/str(左侧:0.811±0.137 vs 0.772±0.093;右侧:0.868±0.167 vs 0.784±0.128)的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RMS组的MD值较健康对照组增高;RRMS组患者atr(左侧:0.898±0.143 vs 0.868±0.118;右侧:0.850±0.164 vs0.835±0.074)、ptr(左侧:0.874±0.203 vs 0.829±0.103;右侧:0.847±0.172 vs 0.802±0.075)、cpt/atr(左侧:0.856±0.187 vs 0.805±0.161;右侧:0.829±0.246 vs 0.820±0.093)的MD值和健康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性硬化患者双侧ptr、cpt/atr、cpt/ptr、cpt/cst/str存在FA值减小,双侧cpt/ptr、cpt/cst/str存在MD值的增高,提示在投射纤维中上述白质纤维束存在结构改变,DTI可以作为反映RRMS投射纤维微观病理改变的敏感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20.
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的定量测量:可重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对神经纤维条目数这个定量参数进行可重复性研究,探讨该指标运用于临床的可靠性.方法:对21例健康志愿者行头颅MR-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 One 164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dTV)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的三维重建,将由软件计算获得的皮质脊髓束(CST)纤维束条目数作为定量指标,分别由同一评定者于3次不同时间及3位不同评定者对同一资料进行重复测量,利用相关系数分析同一评定者3次之间及不同评定者之间的数据,评估其可重复性.而后由同一评定者测量双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从而探讨双侧CST条目数及FA值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同一评定者不同3次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r值)范围在0.737~0.939之间,3位不同评定者所得数据之间的r值范围在0.062~0.727之间;由此可以得出同一评定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高于3位不同评定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且同一评定者测量的双侧CST条目数及FA值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纤维束示踪成像定量的可重复性不佳,同一评定者的可重复性要高于不同评定者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