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58-58
肺炎一、肺炎链球菌肺炎 (以2岁 ,12kg为例 )长期医嘱临时医嘱儿科护理常规血常规二级护理尿常规半流质粪常规吸氧 (必要时 )痰培养 +药物敏感试验敌咳2ml3次 /d血钠、钾、氯测定10 %葡萄糖50ml血气分析青霉素80万UX线胸部摄片静滴2次 /d青霉素皮试或10%葡萄糖50ml头孢拉定0.5g静滴2次 /d或10%葡萄糖250ml红霉素0.15g静滴2次 /d注 :①抗生素治疗 :轻度肺炎一般先用青霉素5万~10万U/(kg·d) ,分2次肌注或静滴。对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以上抗生素不理想时可…  相似文献   

2.
3.
急性肺炎多病原混合感染的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目的 了解急性肺炎时肺炎链球菌 (SP)、流感嗜血杆菌 (Hi)、卡他布兰汉菌 (BC)、肺炎支原体 (MP)及肺炎衣原体 (CP)等多病原混合感染的发病情况。方法 采用酶免疫分析法 ,对 5 3例住院急性肺炎患儿的双份血清进行不定型Hi抗体、B型Hi荚膜多糖抗体和全菌抗体进行检测 ,SP溶血素抗体和C 多糖抗体 ,循环免疫复合物中SP溶血素抗体、表面蛋白A抗体和C 多糖抗体 ,CB全菌抗体及MP抗体的检测 ;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患儿双份血清中CP抗体 ;并同时进行血液普通细菌培养。结果  5 3例肺炎患儿中 32例 (占 6 0 .4 % )病原学检测阳性。其中单一病原体感染 2 1例 ,2种和 3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分别为 8例和 3例。在各种病原体中 ,SP和CP感染最常见 (各占 2 0 .8% ,11/ 5 3) ,其次为MP感染 (占 16 .7% ,7/ 4 2 )和Hi感染 (占 13.2 % ,7/ 5 3)。结论 急性肺炎时SP、CP、MP和Hi等是常见的病原 ,在小儿肺炎经验治疗时 ,多病原体混合感染情况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婴儿支原体肺炎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婴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回顾性地对我科2005年11月~2006年2月收治的婴儿支原体肺炎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例婴儿支原体肺炎均急性起病,其主要症状有咳嗽,喘息,两肺均可闻及不同程度的喘鸣音及中小水泡音。肺外症状也较多见,伴有呕吐的占40%(8/20),腹泻的占65%(13/20),伴有心肌酶谱增高的占80%。检测血清支原体抗体(MP-IgM)均为阳性。采用阿奇霉素或红霉素治疗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论婴儿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与病毒性肺炎有相似之处,喘促明显,对氨茶碱或糖皮质激素反应敏感,血白细胞正常或高于正常。  相似文献   

5.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及肺外表现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资料。结果婴幼儿以发热、喘憋等肺部表现为多见;年长儿常伴有肺外表现。结论不同年龄组表现各异,婴幼儿临床表现不典型,肺外并发症以消化系统多见,临床应用大环内酯类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肺炎链球菌是儿童侵袭性细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可以引起肺炎、脑膜炎和脓毒症等危及生命的疾病。作为上呼吸道常见定植菌,了解其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反应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该文综述肺炎链球菌抗原结构、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及主要毒力因子,并重点描述肺炎链球菌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包括固有免疫、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T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IgE、IL-13与IL-18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18例病例均选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月间住院的患儿,符合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入院患儿检测IgE、IL-13与IL-18及病原学检查.同时选择80例健康体检的婴幼儿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中IgE、IL-13与IL-18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诱导Ⅰ型变态反应进而导致肺炎患儿出现晚期气道高反应.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机制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外周血T淋巴细胞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8.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特点及年度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年10月~1996年2月用微量颗粒凝集法检测肺炎患儿494例,肺炎支原体(MP)抗体阳性者148例,阳性率为30.0%。示婴幼儿MP感染比例有增高趋势,95年秋冬季沈阳地区有MP感染流行。婴幼儿和儿童期MP肺炎的临床表现不同,年龄愈小,MP感染的临床表现愈不典型,因而易漏诊、误诊。儿童期MP肺炎表现较典型容易诊断,但病程长,肺外并发症多,尤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时易误诊。  相似文献   

9.
10.
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在我院呼吸门诊就诊的10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患儿均有发热、咳嗽、喘息,查体多数患儿有咽赤及肺部湿哕音.有80例MP-IgM抗体滴度>1:80,有70例X线胸片有明显改变.结论 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要结合临床表现及X线胸片,动态观察血清MP-IgM抗体滴度的变化,对确诊患儿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足疗程治疗.  相似文献   

11.
12.
新生儿喂养困难与红霉素促胃肠动力的研究   总被引:150,自引:0,他引:150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语前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GJB2基因的突变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分析中国人语前非综合征性耳聋(NSHI)患者GJB2基因编码区的突变。方法 采取来自浙江地区43个独立家系的43例语前NSHI患者(包括隐性遗传和散发性)血样,用3对引物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GJB2基因,产物依次部分重叠覆盖全部编码区1~681bp片段;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法进行突变筛选,部分异常带型的PCR产物经T克隆、DNA测序以明确突变方式;对有GJB2基因突变的部  相似文献   

14.
危重病患儿脑脊液和血液气体及酸碱变化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危重病患儿脑脊液 (CSF)和血液气体及酸碱含量变化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  6 0例危重病患儿 [危重评分 <70分和 (或 )Glasgow昏迷评分≤ 8分 ]中 ,中枢神经系统 (CNS)疾病组 34例 ,非CNS疾病组 2 6例。同步检测 6 0例急性期CSF和动脉血pH、PO2 、PCO2 、HCO-3 等含量。结果 CSF中pH、PO2 、PCO2 、HCO-3 与血液相应指标变化呈正相关 (r =0 .348~ 0 .872 ,P <0 .0 5或0 .0 1)。CNS疾病组 ,CSF中pH、PO2 、PCO2 、HCO-3 分别为 7.10、5 2 .7mmHg、5 8.8mmHg和 15 .6 2mmol L ,与动脉血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其中CSF的PO2 比动脉血PO2 (平均 78.8mmHg)低 2 6 .3mmHg ;非CNS疾病组CSF的pH、PO2 、PCO2 、HCO-3 分别为 7.0 4、5 5 .4mmHg、5 9.2mmHg和16 .7mmol L ,与动脉血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两组疾病CSF中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结论 危重病患儿伴随有CSF酸碱指标的显著变化 ,并与血气指标呈正相关。当CNS疾病动脉血PO2 降低尚不明显时 ,脑组织可能已存在明显低氧状态。CSF气体及酸碱测定可对危重病患儿脑组织氧水平、酸碱状态的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12种抗生素对B族链球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B族链球菌(GBS)对十二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K-B法测定117株GBS菌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所有GBS菌对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敏感或中度敏感,对头孢霉素类及阿莫西林/棒酸,苯唑青霉素均敏感,红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药率分别为8.5%,12.0%,20.5%,对丁胺卡那的耐药率为90.6%。结论: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棒酸可作为治疗GBS感染首选药物,头孢霉素类抗生素可作为二线的选择药物,实验室常规准确报告GBS敏感性结果对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GBS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抗生素对GBS菌株连续药敏感监测,了解耐药变迁,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纳洛酮对缺氧型心跳呼吸骤停复苏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研究纳洛酮 (Nal)在缺氧型心跳呼吸骤停小猪模型复苏中对心、肺、脑的作用。方法 将 2 7只小猪随机分成Nal 1、Nal 2组和对照组。夹闭气管插管制成缺氧型心跳呼吸骤停模型 ,自主循环恢复者给予不同剂量Nal ,对照组给生理盐水 ;自主呼吸恢复者监护 2h (监护期 ) ,继续观察至心跳骤停后 2 4h ,监测动脉血气、平均动脉压、心肌钙蛋白I(cTnI)、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β 内啡肽(β EP)及心跳骤停后 4h、2 4h神经系统评分。 结果 三组自气管插管夹闭至大动脉搏动消失至心跳骤停至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均相近 ,Nal 1、Nal 2组自主循环恢复至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别为(9.2± 2 .7)、(10 .7± 4.6 )min ,与对照组的 (2 2 .8± 7.6 )min相比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Nal 1、Nal 2组和对照组存活小猪心跳骤停后 4h神经系统评分分别为 0~ 16 0 (M 0 )、70~ 12 5 (M 10 0 )、115~ 310 (M 2 15 )分 (三组比较 ,P >0 .0 5 ) ,2 4h神经系统评分分别为 0~ 2 0 (M 0 )、0~ 35 (M 2 7.5 )、40~ 310 (M 117.5 )分 (P <0 .0 0 9) ;三组麻醉后至自主循环恢复各点cTnI值均逐渐升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 ;两Nal组存活者给予Nal后监护期cTnI值下降 ,对照组上升 ;监护期平均动脉压较高 (P <0 .0 5 )、β EP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婴儿癫发作的录像脑电图 (Video EEG)特征。方法 根据癫发作分类法对 45例婴儿 10 6次癫发作的Video EEG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全身性发作包括 :①全身性粗大肌阵挛 8例 32次发作 ,发作期EEG为阵发性全导棘慢波、多棘慢波或弥漫性低电压 ,肌阵挛与EEG相关性良好 ;②散发游走性肌阵挛 3例 ,面部及肢体远端频发间断肌阵挛 ,EEG为广泛持续慢波及多灶性棘波、尖波 ,肌阵挛与EEG无相关性 ;③婴儿痉挛 10例 17次发作 ,背景EEG为高峰节律紊乱 ,发作期为高波幅爆发和 (或 )低波幅抑制。全身性发作中缺乏完整的全身强直 阵挛性发作及失神发作。(2 )部分性发作 16例 42次发作 ,突出表现为无动性凝视 ,其次为简单自动症、植物神经症状及轻微的惊厥性症状。多数意识状态难以准确判断。EEG提示发作起源于额区、中央区、颞区或枕区。部分性继发全身性发作 5例 7次发作 ,EEG提示阵发性放电分别起源于颞区 2例 ,枕区 2例及多灶性 1例。(3)不能分类的发作 3例 5次发作 ,Video EEG主要表现为在 1次发作中出现多种发作类型。结论婴儿期癫发作在识别和分类上都比较困难。Video EEG监测同步分析有助于对婴儿癫发作的准确观察与分类。  相似文献   

18.
白细胞介素4诱导人肝母细胞瘤系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人白细胞介素 4(IL 4)对肝母细胞瘤细胞系 (HepG2 )分化诱导作用及诱导分化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 用锥虫蓝拒染活细胞染色法、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分析、瑞氏染色形态学检测、放射免疫测定、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IL 4处理前、后细胞的增殖、形态、甲胎球蛋白合成及原癌基因c fos、c myc表达情况。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PCR ELISA)半定量检测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用无血清培养使细胞周期同步于静止期 (G0 G1 )的方法 ,探讨端粒酶在瘤细胞被诱导分化过程中的活性变化与细胞周期时相的关系。结果 IL 4处理后HepG2 细胞生长速度减慢 (n =10 ,F =16 .7,P <0 .0 5 ) ,c fos和c myc基因表达积分从 (2 79± 2 1) %、(2 10±39) %降至 (38± 8) %及 (16± 5 ) % (n =10 ,t值分别为 13 6、8 4,P均 <0 .0 1)。G0 G1 细胞由 (4 5 .4± 2 .7) %增至 (5 7.8± 3 .3) % (n =10 ,t=4.2 ,P <0 .0 5 ) ;细胞形态趋向正常肝细胞形态转化 ;2 4h每 10 6个肿瘤细胞甲胎球蛋白分泌量从 (15 .6± 0 .7)ng降至 (4 .5± 1.2 )ng(n =10 ,t=9.8,P <0 .0 5 )。同时还发现IL 4处理后 48h端粒酶活性即见明显下降 ,A值 (代表端粒酶活性 )即由处理前的 1.2降至0 .7(t=8.4,P <0 .0 1) ,72hA值降至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