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 回顾性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20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363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多灶性、腺外侵犯(ETE)、肿瘤侧别、颈淋巴结转移、BRAFV600E突变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以及一期手术时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的意义。方法: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82例中,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者60例(第1组),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为甲状腺良性疾病者22例(第2组),未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结果: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60例中,13例(21.67%)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0.7cm与≥0.7cm的肿瘤转移率分别为4.76%和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平均随访59.8个月,无复发和死亡,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具有一定比例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尤其对于肿瘤最大直径≥0.7cm者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临床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预测模型。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5—2020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确诊的cN0-PTMC患者共1271例,根据手术记录和术后病理结果统计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肿瘤位置、侧别、BRAFV600E基因突变、伴结节性甲状腺肿(NG)和桥本氏甲状腺炎(HT)情况、腺外侵犯、被膜侵犯、颈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资料,分析CLNM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采用年龄45岁作为分类标准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年龄、肿瘤直径、是否伴HT、是否多灶性均与cN0-PTMC发生CLNM相关(P<0.05)。伴NG、BRAFV600E基因突变、肿瘤位置、腺外侵犯、肿瘤侧、被膜侵犯均与cN0-PTMC发生CLNM无相关性(P>0.05)。继续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OR=1.929,95%CI: 1.465~2.541),年龄≤45岁(OR=2.581,95%CI:2.004~3.324),多灶性(OR=1.675,95%CI: 1.276~2.197)是cN0-PTMC患者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直径≤5 mm(OR=0.603,95%CI: 0.463~0.785)和伴HT(OR=0.642,95%CI: 0.452~0.913)是cN0-PTMC患者发生CLNM的保护因素。伴HT是cN0-PTMC患者BRAFV600E基因野生型的危险因素(OR=3.454,95%CI: 1.865~6.397)。结论 男性患者、年龄≤45岁、肿瘤直径>5 mm、不伴HT、多灶性是cN0-PTMC患者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伴HT是此类患者发生BRAFV600E基因突变的保护因素,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4月~2019年12月同一诊疗组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331例。其中男性91例,女性240例,年龄范围18~68岁,平均年龄为41.6岁。入组病例中行单侧腺叶+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者255例,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者76例。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肿瘤直径是否≥5 mm、肿瘤是否位于甲状腺峡部,是否为双侧甲状腺腺叶病变、肿瘤是否侵犯甲状腺被膜是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肿瘤最大直径≥5 mm、肿瘤位于甲状腺峡部、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是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最大直径≥5 mm、肿瘤位于甲状腺峡部、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建议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6.
7.
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清扫非劣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未行含Ⅵ区的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的分化良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复发情况;探讨分化良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要常规行含Ⅵ区的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方法:不同时期处理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267例,按时间分成2组:A组为近期行含Ⅵ区的择区性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151例;B组为早期未行Ⅵ区择区性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116例。原发灶处理2组均一致:肿瘤发生侧行甲状腺全切除,甲状腺峡部全切,健侧甲状腺次全切除;若肿瘤两侧同时发生,则行双侧甲状腺全切术。统计第1组中Ⅵ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随访第2组患者,观察头颈部淋巴结复发情况以及生存情况。结果:A组151例患者中59例仅行Ⅵ区淋巴结清扫,其中发生转移者22例,其余92例同时行Ⅱ、Ⅲ、Ⅳ、Ⅵ区颈淋巴结清扫,其中各区都没有转移者31例,Ⅵ区和其他区均转移者33例(35.8%),只有Ⅵ区颈淋巴结转移者17例(18.4%),除Ⅵ区外其他区域淋巴结有转移者11例(11.9%)。即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中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7.7%(72/151)。B组11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有颈淋巴结转移者47例,占40.5%;5年生存率为99.3%;复发率为6.0%(7/116)。A组颈淋巴结转移率(54.9%)高于B组(40.5%)。结论:分化良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较多的转移到气管前和喉返神经周围淋巴结,Ⅵ区淋巴清扫可成为常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纳米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隐匿性侧颈转移淋巴结清扫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60例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在术中注射纳米碳,切除黑染侧颈淋巴结送冰冻病理,根据病理情况决定淋巴结清扫范围。 结果 60例患者术中侧颈淋巴结黑染58例,冰冻病理证实淋巴结阳性12例,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12例。术后随访未见局部复发。 结论 临床N0甲状腺乳头状癌通过术中注射纳米碳示踪可增加侧颈隐匿性转移淋巴结检出率,减少阳性淋巴结漏诊率,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及行预防性清扫的意义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2008年2月至2012年9月术前诊断为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全切并双侧中央区淋巴结及患侧Ⅲ、Ⅴ区(+)Ⅱ区淋巴结清扫162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年龄、性别、肿物大小、有无侵及甲状腺被膜情况、原发灶数目、肿瘤单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手术并发症,探讨临床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结果 162例患者中74例(45.7%)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71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转移率为43.8%,45例颈侧区(Ⅲ、Ⅴ区(+)Ⅱ区)淋巴结转移阳性,转移率为29.6%。年龄、肿瘤有无浸润包膜是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术后并发喉返神经麻痹发生率为0.62%(1/162),系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切断喉返神经所致,其中1例(0.62%)术后颈部切口出血,行手术止血,2例(1.23%)皮下淤血,保守治疗治愈。2例(1.23%)术后乳糜漏,均为左侧清扫患者,行持续负压吸引、左颈静脉角局部加压包扎治疗后治愈。 59例(36.4%)患者术后出现低钙血症,血甲状旁腺PTH低于参考值下限,治疗后恢复正常。无永久性甲状旁腺损伤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cN0PTMC行甲状腺全切并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高危患者行患侧Ⅲ、Ⅴ区(+)Ⅱ区淋巴结清扫具有重要意义并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危险因素,为高危PTMC患者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清扫术(PCND)提供依据。方法检索2018年10月以前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以及万方、VIP、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PTMC颈部CLNM危险因素的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利用固定/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各变量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采用Egger检验评估文献的发表偏倚。结果最终纳入文献26篇,共11619例患者,发生CLNM者3955例(34.04%)。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85,95%CI=1.68-2.05,P=0.000)、年龄<45岁(OR=1.52,95%CI=1.33-1.72,P=0.000)、肿瘤直径>5 mm(OR=1.99,95%CI=1.81-2.19,P=0.000)、双侧(OR=1.49,95%CI=1.14-1.94,P=0.003)、多灶(OR=1.84,95%CI=1.61-2.09,P=0.000)、腺外侵犯(OR=2.43,95%CI=2.01-2.93,P=0.000)及BRAFV600E突变(OR=1.84,95%CI=1.26-2.68,P=0.002)是cN0期PTMC患者CLNM的危险因素;桥本氏甲状腺炎(OR=0.94,95%CI=0.77-1.15,P=0.53)与cN0期PTMC患者CLNM无明显相关。结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5 mm、双侧、多灶性、腺外侵犯及BRAFV600E突变是CLNM的危险因素,具有相关危险因素的cN0期PTMC患者应积极行PCND。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1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314例患者中,行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79例,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173例,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侧颈部改良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62例。手术中清扫出淋巴结1~55个,其中阳性淋巴结0~14个。结果:314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共有168例(53.50%)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其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59例(50.64%),中央区+侧颈转移淋巴结55例(17.52%),单纯侧颈淋巴结转移9例(2.87%)。患者年龄、肿瘤直径、甲状腺被膜受侵犯、临床分期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最常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应常规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回顾2004—01—2012—05期间手术治疗的85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明确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选择性地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依据。结果:85例患者均接受了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其中同侧中央区清扫者66例,双侧中央区清扫者19例。3例同期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33例(38.8%)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3例(3.53%)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大于5mm、甲状腺外侵犯、多中心病灶、双侧病灶及术中探及中央区可疑阳性巴结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大于5mm(OR=3.862,P〈0.05)、甲状腺外侵犯(OR=3.885,P〈0.05)是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肿瘤直径大5mm和(或)甲状腺外侵犯时,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增加,有必要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进一步认识Ⅵ区淋巴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转移中的地位及PTC患者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分布特点,为PTC的颈部淋巴结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97例病变局限于一侧腺叶的PTC患者的临床资料:72例术前检查为cNO,25例为cN+;32例原发灶长径≤1 cm,65例原发灶长径>1 cm.术中常规取Ⅲ、Ⅳ区淋巴结做冰冻病理检查,根据淋巴结病理结果、肿瘤原发灶大小及位置决定颈部淋巴结的清扫范围.Ⅲ、Ⅳ区淋巴转移患者行包括Ⅵ区的改良性颈清扫;伴有肿瘤包膜外侵患者行双侧Ⅵ区清扫;原发灶长径≤1 cm行患侧Ⅵ区清扫;原发灶长径>1 cm行双侧Ⅵ区清扫.结果 97例患者行Ⅵ区清扫122侧,45.1%(55/122)发生淋巴转移.72例cN0患者45.8%(33/72)发生Ⅵ区淋巴转移,25例cN+患者76.0%(19/25)发生Ⅵ区淋巴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90,P=0.009).10例原发灶包膜外侵患者的淋巴转移发生率为65.0%(13/20),87例无包膜外侵患者的淋巴转移发生率为41.2%(42/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33,P=0.047).32例原发灶长径≤1 cm的患者行患侧Ⅵ区清扫,43.8%(14/32)发生淋巴转移,65例原发灶长径>1 cm患者行双侧Ⅵ区清扫,69.2%(45/65)有患侧Ⅵ区转移,23.1%(15/65)有双侧Ⅵ区转移,两组间同侧Ⅵ区转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43,P=0.016).结论 Ⅵ区为FTC较早发生淋巴转移的区域,伴有原发灶包膜外侵犯者易发生Ⅵ区淋巴转移.原发灶长径≤1 cm的患者可发生同侧Ⅵ区转移;原发灶长径>1 cm者可发生双侧Ⅵ区转移.PTC颈淋巴转移可单独或同时发生在Ⅵ区或侧颈区的任何一个区域.术中应常规做Ⅲ、Ⅳ区淋巴结冰冻病理检查,淋巴结阳性者行包括Ⅵ区的改良性颈清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甲状腺肿瘤特征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509例,男105例,女404例;年龄18~85岁,平均(45.38±14.85)岁。其中临床分期Ⅰ期382例,Ⅱ期127例。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根据病理诊断结果是否存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其中178例患者存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331例患者不存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存在颈侧区转移和不存在颈侧区转移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发现,存在颈侧区转移的患者中年龄<40岁、肿瘤最大直径>2 cm、转移中央区淋巴数量>5个、多灶性以及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基因同源体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1,BRAF)不存在突变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存在颈侧区转移的患者(P<0.05)。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顾分析结果发现肿瘤最大直径>2 cm (OR=3.482,95%CI:1.482~5.642,P=0.000)、转移中央区淋巴结数量>5个(OR=6.583,95%CI:2.384~12.373,P=0.000)、多灶性(OR=3.473,95%CI:1.387~8.684,P=0.032)以及BRAF不存在突变(OR=3.952,95%CI:1.489~9.572,P=0.000)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最大直径>2 cm、转移中央区淋巴数量>5个、多灶性以及BRAF不存在突变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Ⅱ区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13例术前Ⅱ区淋巴结临床阴性,颈侧其他区阳性的初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淋巴清扫标本经病理证实颈侧区(Ⅱ~Ⅴ)有淋巴转移。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颈部Ⅵ区淋巴结转移率79.3%( 169/213),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83.6%( 178/213)、75.1% (160/213)、13.1% (28/213),Ⅱ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率为16.0%(34/213)。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颈侧区Ⅲ、Ⅳ区淋巴结同时阳性或者术前Ⅲ区淋巴结阳性,与Ⅱ区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密切相关(x2值分别为11.120和5.614,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颈侧区Ⅲ、Ⅳ区淋巴结同时阳性是隐匿性Ⅱ区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3,OR =3.846)。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前未发现Ⅱ区和Ⅲ区淋巴结阳性时,可以考虑暂时不进行预防性Ⅱ区颈淋巴清扫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处理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1-2012收治的1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所有患者在切除原发灶的同时均进行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临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颈侧区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结果:136例患者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率为56.6%(77/136),其中临床淋巴结阴性(cN0)患者,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率为47.5%(48/101),临床淋巴结阳性(cN1)患者,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率为82.9%(29/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没有增加手术风险的情况下,切除甲状腺癌原发灶的同时应该行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为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8月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616例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616例有完整统计资料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病理诊断颈部淋巴结总转移率为58.77%(362/616),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8.70%(300/616),颈侧区(Ⅱ、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8.80%(239/616),原发肿瘤的部位、最大直径、是否累及包膜、是否为多发病灶及患者年龄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越大,转移到颈侧区的可能性越大。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Ⅵ区,术中应常规清除,其次依次为Ⅲ、Ⅳ、Ⅱ、Ⅴ区,对于患者原发肿瘤具有累及包膜、直径>1cm、多发病灶及位于双侧等特点应清扫颈侧区,术中快速病理检查颈侧区淋巴结病理状态,确定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建立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评分系统。方法 收集甘肃省肿瘤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279例临床淋巴结阴性(cN0)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筛选CLNM的独立风险因素并以此构建预测CLNM的“10分制”评分系统,ROC曲线分析其预测 效能。结果 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多灶、包膜侵犯和BRAFV600E突变与cN0 PTMC患者CLNM相关;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0.5 cm、多灶及包膜侵犯是CLNM的独立风险因素。评分系统预测CLNM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0(95%CI: 0.568-0.932),最佳诊断界值为4分时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71.4%、76.5%和74.2%。结论 所构建的评分系统对PTMC颈部CLNM预测价值较好,评分>4分时应考虑CLNM,建议行中央区淋巴清扫术。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作为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类型,已跃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3名.其具有恶性度低,易转移的特性.通过手术治疗,大多数PTC患者可以有较好的预后效果.但是对于术前临床检查淋巴结转移阴性(Cn0)的PTC患者,是否常规行颈部淋巴结清扫仍存在较大争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cNO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状况及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cNO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手术,手术方式均为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中央区淋巴清扫+颈侧区淋巴清扫.分析指标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灶大小、肿瘤是否多发、肿瘤T分级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状况,同时对肿瘤原发灶位置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区域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cNO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与男性(P=0.007)、原发灶最大径>1 cm(P =0.014)、肿瘤T分级为T3、T4 (P=0.006)及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2枚(P<0.001)有关,而与年龄(P =0.947)及肿瘤是否多发(P =0.710)无关.颈侧区淋巴转移以Ⅲ区(47/116,40.5%)、Ⅳ区(41/116,35.3%)最常见,其次是Ⅱ区(18/116,15.5%),而Ⅴ区转移少见(2/29,6.9%).其中89.8%(79/88)的Ⅲ、Ⅳ区淋巴转移发生于原发灶位于(或包含)甲状腺中下极的患者,77.8% (14/18)的Ⅱ区淋巴转移发生于原发灶位于(或包含)甲状腺上极的患者,83.3%(15/18)的Ⅱ区转移同时伴随着Ⅲ区转移.2例Ⅴ区淋巴转移的患者都伴有Ⅱ、Ⅲ、Ⅳ区同时转移.结论 对于男性、肿瘤为T3、T4级及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2枚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建议术中常规清扫颈侧Ⅲ、Ⅳ区淋巴结,如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或Ⅲ区淋巴结阳性者还应清扫Ⅱ区,只有当Ⅱ、Ⅲ、Ⅳ区同时有淋巴转移时才应考虑Ⅴ区淋巴清扫术.对于肿瘤最大径≤1 cm且局限于甲状腺内及无中央区淋巴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不建议行预防性颈侧区淋巴清扫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