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并发单间室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采用外固定治疗及50例采用切开复位单或双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其中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6例。结果5例早期切开减压二期清创行骨折内固定及植皮治疗,切口一期愈合。1例单间室骨筋膜室综合征胫前肌及伸趾伸拇肌全部切除后导致垂足垂趾。骨折一期愈合,内固定钢板无松动、断裂。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可并发单间室骨筋膜室综合征,需要严密观察每个间室张力变化,以防发生不可逆的肌肉、神经等组织坏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采用早期切开减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with internal fixation,ORIF)及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的可行性,为此类患者早期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 2008年7月~2012年5月对287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31例患者均采取上述方法治疗,待肿胀消退,皮肤软组织松弛后再行减压伤口二期直接缝合。结果 31例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经切开减压、复位内固定及VSD处理后恢复良好,均未出现感染、肢体(或皮肤)坏死以及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行切开减压、复位内固定及VSD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思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胫骨平台骨折伴腘动脉损伤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伴腘动脉损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1995年1月~2006年3月,我科收治胫骨平台骨折伴腘动脉损伤7例,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同时行腘动脉损伤静脉移植修复术4例,直接行端端吻合术1例,单纯修补术2例。对3例小腿严重创伤合并筋膜间室综合征行小腿筋膜切开减压术,修复损伤神经2例,1例同时伴深静脉损伤无缺损者直接行吻合术。结果6例6h以内行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及血管修复建立血循环者中,5例下肢功能良好,1例小腿肌肉坏死并发感染、高热,清创处理后体温逐渐下降,切口反复不愈伴骨外露,因合并脑外伤长期昏迷在ICU抢救,后自动出院;1例伤后48h出现血循环障碍,转我院急诊探查,吻合血管,术后循环未见好转,二期手术,但足部运动功能大部分丧失。7例随访0.5~1年。5例血管修复术后患肢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1例足部感觉正常,肌力3级,生活基本自理;1例长期昏迷,生活不能自理。结论胫骨平台骨折伴腘动脉损伤应尽早行骨折复位固定,修复损伤腘动脉以恢复血循环。  相似文献   

4.
小腿中上部后外侧肌肉丰富,但其前内侧仅为筋膜皮肤覆盖,缺乏肌肉附着,在严重皮肤外伤或胫骨开放骨折后感染易引起胫骨裸露,即使是严重的闭合骨折,也易引起筋膜间室综合征,因未行早期筋膜切开减压,致肌肉皮肤坏死,造成胫骨外露、骨坏死等并发症。骨外露后骨坏死因其病情复杂,创  相似文献   

5.
两种骨筋膜室减压方法治疗腘动脉延误伤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小腿骨筋膜室切开减压虽能达到减压目的,但并发症多,伤口愈合时间长。现就我院采用的小腿坏死肌肉彻底切除、工期缝合皮肤的方法与常规切开方法对腘动脉延误伤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进行回顾性比较。  相似文献   

6.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定位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探讨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定位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对240例患者采用改良W h ites ide法测压装置监测小腿骨筋膜室内压。80例患者骨筋膜室内压大于等于30 mmHg(1 mmHg=0.133 kPa),其中前侧骨筋膜室8例,外侧骨筋膜室12例,后浅骨筋膜室16例,后深骨筋膜室28例,涉及2个以上骨筋膜室16例。确认后切开各压力升高的骨筋膜室,前侧和外侧骨筋膜室取小腿前外侧切口,后浅和后深骨筋膜室取胫骨内缘后侧切口,合并胫腓骨骨折者,在切开减压的同时固定骨折,数天后切口二期处理。结果80例患者均获随访5~35个月,平均2年,8例较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小腿局限性疼痛,偶有放射痛,占10%;4例两点辨别觉及针刺觉减退,占5%;无一例出现肌肉萎缩、爪形趾、缺血性肌挛缩及运动障碍,均能进行正常的工作与生活。结论小腿损伤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不容忽视,各骨筋膜室内组织压监测是定位诊断的惟一可靠方法,根据定位诊断有针对性的减压各骨筋膜室,减少了不必要的损伤,可最大限度地恢复小腿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对25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及时行小腿切开减压术,并配合心理护理、对症护理以及切开减压手术后护理,结果患者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正常,无截肢病例。切口愈合良好。提示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需要及时观察、准确判断,并辅以耐心细致的护理,才能提高疗效、降低截肢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本院于1990年10月至1995年3月收治骨筋膜间室综合征5例,其中2例截肢,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例1,男性,28岁,入院诊断为右胫骨中段闭合性骨折,即给骨折部整复夹板固定,处理3h后,患肢疼痛剧烈,继而局部肿胀,给调整固定夹板,症状仍未改善,第二天出现右小腿下段皮肤感觉消失,诊断为骨筋膜室综合征,行切开筋膜减压,并送高压氧舱等治疗.但感觉及运动功能仍未见恢复,后行小腿截肢.例2,女性,3岁,入院诊断左股骨中段闭合性骨折,予垂直悬吊皮牵引,术后患儿哭闹不停,一直诉患肢疼痛加剧,检查后发现患肢小腿肿胀,12h后发现患肢足背明显肿胀,并散在张力水泡,皮肤苍白,考虑骨筋膜室综合征,急行切开筋膜减压,术后第二天见小腿  相似文献   

9.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本文介绍43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经验和一种新的暂时闭合筋膜切开减压伤口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结果:外伤后直接接受治疗的35例病人中,33例获得优良结果,无后遗症,1例因严重挫伤而截肢,1例手术后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DIC。由外院治疗后转入的8例病人中,5例出现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3例因肢体坏死而截肢。5例筋膜切开减压术后的伤口采用人工皮覆盖,二次手术伤口直接缝合。结论: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采用保守治疗对部分病人是有效的,如在治疗过程中症状、体征恶化,应尽早行筋膜室切开减压术。采用人工皮及负压吸引系统覆盖伤口能迅速降低组织压,防止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延迟治疗(受伤至治疗时间6 h)的胫骨骨折合并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后深间室压力与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自2011-05—2017-11诊治的30例胫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受伤至就诊时间平均9.8(8~12)h。15例采用单切口筋膜切开减压,15例采用双切口筋膜切开减压,筋膜切开减压手术时采用髓内钉或接骨板固定骨折。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93.1(54~123)周。9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骨折不愈合。LEFS评价结果:重度残疾13例,中度残疾10例,轻度残疾7例。骨折正常愈合患者小腿后深间室压力与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患者小腿后深间室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小腿残余疼痛患者小腿后深间室压力高于未出现残余疼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小腿后深间室压力越高的患者LEFS功能评分越低,呈负相关(r=-0.824,P 0.001)。结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及时充分的筋膜减压,而术前观察患者症状体征与测量小腿后深间室压力有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刘志英  刘玲 《护理学杂志》2008,23(20):26-27
对25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及时行小腿切开减压术,并配合心理护理、对症护理以及切开减压手术后护理,结果患者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正常,无截肢病例,切口愈合良好.提示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需要及时观察、准确判断,并辅以耐心细致的护理,才能提高疗效、降低截肢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35例腘动脉损伤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腘动脉损伤的诊断及处理原则。[方法]对于35例腘动脉损伤病人,30例行腘动脉Ⅰ期修复,合并腘静脉及神经损伤的同时处理,损伤至动脉通血6h以上给予小腿筋膜室切开,检查渗出液性质,电刺激了解肌肉收缩情况。[结果]受伤至动脉通血6h以内及6h以上给予小腿筋膜室切开电刺激肌肉收缩良好,组织水肿渗出较轻,术后恢复满意;电刺激肌肉收缩差,组织水肿重,但渗出液较清淡,部分发生缺血性肌挛缩,肌肉发暗,电刺激无反应,并有血性渗出5例,3例Ⅰ期截肢,2例Ⅱ期截肢;2例因外院转来时皮肤已部分坏死,并发肾功能不全行Ⅰ期截肢。[结论]仔细的临床检查是早期诊断肢体血管损伤的重要手段,及时恢复循环是保肢关键,6h以上小腿筋膜室切开,不仅可以预防小腿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而且通过电刺激肌肉收缩情况及组织水肿渗出情况,可以对预后给予判断,肌肉发暗,刺激无反应,并且有血性渗出,腘动脉修复价值不大,应该截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介绍43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经验和一种新的暂时闭合筋膜切开减压伤口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结果:外伤后直接接受治疗的35例病人中,33例获得优良结果,无后遗症,1例因严重挫伤而截肢,1例手术后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DIC。由外院治疗后转入的8例病人中,5例出现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3例因肢体坏死而截肢。5例筋膜切开减压术后的伤口采用人工皮覆盖,二次手术伤口直接缝合。结论: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采用保守治疗对部分病人是有效的,如在治疗过程中症状、体征恶化,应尽早行筋膜室切开减压术。采用人工皮及负压吸引系统覆盖伤口能迅速降低组织压,防止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aum staling drainage,VSD)+髓内钉固定治疗闭合性胫腓骨骨折并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 对收治的18例胫腓骨闭合性骨折并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采用切开减张、负压封闭引流+髓内钉固定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男12例,女6例;年龄23~68岁,平均43.5岁.结果 18例患者经急诊行切开减张、负压封闭引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5~7 d后患者伤侧小腿已明显消肿,伤侧小腿肌肉未发生坏死且肌肉功能良好,创面肉芽组织新鲜,在不明显增加减张切口张力的情况下将减张切口部分缝合,减张切口的其余部分行游离植皮闭合减张切口.术后所植皮片成活,缝合的伤口愈合良好,顺利拆除缝线.出院后对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胫腓骨骨折愈合良好,患者对患肢运动功能及外观恢复满意.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髓内钉固定治疗闭合性胫腓骨骨折并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能更有效地减张、避免感染、操作简便、骨折固定牢固,患者痛苦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介绍43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经验和一种新的暂时闭合筋膜切开减压伤口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结果:外伤后直接接受治疗的35例病人中,33例获得优良结果,无后遗症,1例因严重挫伤而截肢,1例手术后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DIC.由外院治疗后转入的8例病人中,5例出现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3例因肢体坏死而截肢.5例筋膜切开减压术后的伤口采用人工皮覆盖,二次手术伤口直接缝合.结论: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采用保守治疗对部分病人是有效的,如在治疗过程中症状、体征恶化,应尽早行筋膜室切开减压术.采用人工皮及负压吸引系统覆盖伤口能迅速降低组织压,防止感染.  相似文献   

16.
腘动脉下段分叉部损伤的早期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报告了9例腘动脉下段分叉部损伤的治疗结果。除1例为土枪霰弹伤外,其余均为钝性暴力所致。早期截肢2例,后期截肢1例,截肢率33.3%。存活肢体中1例明显小腿缺血性挛缩,1例轻度小腿缺血性挛缩,4例功能基本正常。腘动脉下段分叉部损伤具有血管损伤范围广,远端缺血严重,常伴有骨、关节及皮肤、肌肉、神经等组织损伤等特点。尽早手术,同时重建胫前、胫后动脉血循环,尽量修复及保护伤肢静脉,常规行小腿深筋膜切开减压,骨折、脱位同时予以修复并可靠固定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网状切开减压引流治疗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张植生,刘宏健1989年~1993年,我们采用网状切开减压引流,局部外用甘露醇治疗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15岁~50岁。前臂6例,小腿4例。骨折伴血管损伤5例,肢体外固定过紧3例,挤压伤2...  相似文献   

18.
1990~1996年,笔者等对17例骨折并筋膜间室综合征患者,采取筋膜切开减压,同时行骨折内固定术,经临床观察,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7例,男14例,女3例,年龄20~57岁。15例为胫腓骨骨折,2例为尺桡骨骨折,均具有典型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如患肢疼痛、肿胀、压痛、肌力减弱,受累肌肉被动牵拉痛与相应神经分布区感觉障碍。早期采用骨筋膜间室切开减压,同时行骨折内固定术。钢板螺丝钉内固定13例,单纯螺  相似文献   

19.
魏杰  陈志明 《中国骨伤》2018,31(12):1144-1147
目的:根据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分期治疗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4月至2017年5月,采用分期治疗方法治疗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22~56岁,平均39岁;左侧15例,右侧7例;开放性骨折2例,闭合性骨折20例。所有患者严密进行临床病情观察,根据其特点,依次分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窗口期(窗口期)、切开减压期(减压期)、软组织评估期(评估期)及骨折终末固定恢复期(恢复期)。所有患者切开减压。结果: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6个月。按照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8例,良3例,可1例。结论:分期治疗能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筋膜间室综合征,并且能够全程观察患肢软组织情况,避免了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误诊、漏诊及误治、失治,是一种便捷、有效、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期钢板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术治疗胫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骨一科收治10例胫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均急诊行筋膜切开减压术,一期复位骨折钢板固定后行VSD封闭创面。记录患者术后创面闭合时间、创面转归情况、VSD材料更换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和临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创面闭合时间为4~31d,平均(10.3±7.5)d;9例患者创面直接缝合,1例患者经植皮手术后创面愈合;VSD材料更换0~6次,平均(1.3±1.7)次;骨折愈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3.4±0.7)个月;末次随访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85~97分,平均(91.1±4.0)分;2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深部感染和截肢发生。结论一期钢板固定联合VSD术治疗胫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可以有效减压,牢固固定骨折,方便创面护理,避免感染,降低植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