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7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使用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体会,探讨其手术适应症、方法、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对7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微弹簧圈栓塞术,其中62例为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Ⅰ级8例,Ⅱ级26例,Ⅲ级29例,Ⅳ级8例,Ⅴ级2例。其中62例行急诊栓塞,手术在DSA动态监视下完成,术后常规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并给以3H(高血压、高血容量、血液稀释)治疗。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57例,栓塞达90%12例,栓塞在90%以下4例,死亡2例。结论: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安全、疗效可靠的优点,对破裂的动脉瘤行急诊栓塞治疗及术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式徽弹簧圈(GDC)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86例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给予腰穿、抗血管痉挛治疗.结果 100%栓塞72例,95%栓塞10例,90%栓塞4例.术后随访无死亡病例,患者功能进一步恢复,所有患者均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采取GDC治疗及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3.
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永德  殷俊杰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0):1605-1606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美国波士顿公司GDC栓塞治疗17例患者的18个颅内动脉瘤.其中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前Hunt和Hess分级:Ⅰ、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2例。结果 13例痊愈,3例轻度短期神经功能障碍,1例死亡。结论 GDC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29个动脉瘤,3例为多发性动脉瘤,25例为破裂动脉瘤,颈内动脉系统23例共26个动脉瘤,椎-基底动脉3例。23例26个动脉瘤应用电解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3例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球囊闭塞治疗。结果栓塞治疗后22例患者24个动脉瘤90%~100%闭塞,4例动脉瘤80%~90%闭塞。22例痊愈出院。2例栓塞后出现脑血栓,对侧肢体瘫痪,其中1例出院时中度昏迷,6个月后随访仍意识不清,植物生存。1例GDC栓塞时动脉瘤破裂,死于颅内血肿。结论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对治疗破裂动脉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某些特殊部位、形态以及多发性动脉瘤,特别对于老年重症患者,不能耐受手术,血管内栓塞治疗有明显优越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在局麻或神经安定麻醉下,全身肝素化,使用Seldinger技术,用Tracker双标记微导管放置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结果:2 9例患者中,10 0 %栓塞2 5例,95 %栓塞3例,90 %栓塞1例。全组无死亡。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安全可靠,效果确切,适合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早期行腰椎穿刺术或腰椎穿刺置管,早期放出蛛网膜下腔的血性脑脊液有助于减轻血管痉挛,改善脑循环,减低了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股动脉,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56例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结果成功栓塞达100%有51例(92%),栓塞达90%以上4例(7%),栓塞达90%以下1例(1%)。全组手术死亡2例(3.57%);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出血2例,载瘤动脉痉挛2例,GDC外逸3例,血栓形成2例,过度栓塞2例,术后并发高血压脑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19.6%,成功率80.23%。结论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螺旋圈(GDC)或微支架辅助GDC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在于术者对颅内动脉瘤和载瘤动脉解剖关系的正确认识,介入操作技术、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栓塞材料的改进。  相似文献   

7.
沈斌  施海彬 《江苏医药》2007,33(12):1228-1230
目的 评价颅内动脉瘤破裂急诊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介入性微弹簧圈栓塞术,对1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进行急诊治疗(3天内),其中1例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技术栓塞.结果 16例患者的16枚动脉瘤全部成功栓塞,其中完全致密闭塞10枚、接近完全闭塞与大部分闭塞各3枚.1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继续栓塞后达到了基本致密填塞,14例基本康复,1例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1例死亡.结论 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急诊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安全、有效的,积极、及时的栓塞治疗可有效防止动脉瘤再破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DC)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急诊用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5 2例 5 5个颅内动脉瘤。结果 :成功栓塞 5 2例 5 5个颅内动脉瘤。 5 1例痊愈 ,1例死亡。完全栓塞 (>95 .0 % ) 32个 ,大部分栓塞 (80 .0 %~ 95 .0 % ) 2 0个。部分栓塞 (<80 .0 % ) 3个。并发动脉瘤破裂 2例 ,其中 1例痊愈 ,1例死亡。并发脑梗死 3例 ,局部溶栓后 ,遗留轻偏瘫和单瘫。 2例弹簧圈末端遗留于动脉瘤外 ,经抗凝治疗未发生并发症。 3例复发再次栓塞后痊愈。结论 :早期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是较常见的脑血管病变 ,其破裂之前可无任何症状 ,一旦破裂 ,可威胁病人的生命。因此 ,及时诊断和治疗 ,非常重要。我院用电解可脱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破裂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 3天内颅内动脉瘤 2 5例 ,取得效果良好。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本组男 16例 ,女 9例 ,年龄 2 7~ 6 8岁 ,平均 4 7岁。 2 5例病人全部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其中动眼神经麻痹 3例。 2 3例为第一次出血 ,另 2例曾有SAH病史。Hunt Hess分级 :Ⅰ级 5例 ,Ⅱ级 12例 ,Ⅲ级 6例 ,Ⅳ 2例。二、影像学资料 :均急诊行头颅CT检查 ,并证实有蛛网膜下…  相似文献   

10.
朱志峰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2):3450-3452
颅内动脉瘤(IA)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1],而其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致残率及病死率极高口[2].目前对颅内破裂动脉瘤处理的方法尚存不同观点.随着影像学及显微外科的成熟和发展,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已成为目前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首选的有效方法[3],但任何一种方法单独治疗均存在局限性.故本研究对42例IA患者采用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并与分别单用显微手术夹闭、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电解可脱卸弹簧圈(E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32例患者共33个动脉瘤均采用EDC栓塞。其中宽颈动脉瘤4例,采用球囊辅助栓塞(Remodling技术)。结果33个动脉瘤均采用栓塞治疗,100%栓塞25例动脉瘤,90%以上栓塞4例,90%栓塞3例,术后随访3月至1年无一例再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用弹簧圈栓塞材料操作简单,预后好。对部分填塞之动脉瘤需进一步严格随访。  相似文献   

12.
刘涛 《中国医药》2008,3(12):761-762
目的探讨Hunt—Hess分级为Ⅳ、Ⅴ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应用弹簧圈进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结合小骨窗血肿清除、脑室外引流、去骨瓣减压、腰椎穿刺置管等综合治疗。结果本组在栓塞过程中无动脉瘤破裂、裁瘤动脉闭塞等情况发生。动脉瘤栓塞程度均达95%以上。优良加轻残7例(58.3%)、重残加植物生存3例(25.0%)、死亡2例(16.7%)。结论血管内治疗创伤小、不受病情及发病时间的限制,结合其他微创手术方法可提高Hunt-Hess分级为Ⅳ、Ⅴ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的影响。方法86例颅内动脉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对照组采用显微夹闭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进行分析,且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NSE和S100B蛋白并比较。结果两组近期好转率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P〉0.05)。观察组远期优良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90.7%(X^2=4.06,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NSE和S100B蛋白均有明显升高(t=2.725、2.076,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NSE和S100B蛋白均低于对照组(t=2.925、2.246,均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NSE和S100B蛋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显微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46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44例有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表现,按Hunt-Hess分级:0~Ⅰ级6例,Ⅱ级17例,Ⅲ级13例,Ⅳ级9例,Ⅴ级1例。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确诊,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主干4例,分叉部41例,远端1例。46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对多发动脉瘤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分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动脉瘤夹闭41例,动脉瘤夹闭+包裹4例,夹闭一侧动脉瘤、另一侧动脉瘤未处理1例。依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判断预后:优良36例,轻残6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效果显著。熟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解剖特征有助于减少术中血管损伤,降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王曙辰  李辉 《哈尔滨医药》2011,31(5):327-32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电解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患者病例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5例,Ⅳ级2例。均在发病3 d内行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结果完全栓塞10例(83.3%),大部栓塞2例(16.7%)。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8例,Ⅱ级2例,Ⅲ~Ⅳ级1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3~24月无复发。结论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安全、有效、微创。  相似文献   

16.
胡再虎  陈节  崔明 《安徽医药》2012,16(11):1638-1639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5例颅内囊状宽颈动脉瘤,分别采用单微导管技术治疗4例,双微导管技术治疗1例。结果栓塞后造影显示动脉瘤获得90%以上填塞3例,80%以上填塞2例,100%填塞0例。术后3~6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出血。结论单微导管或双微导管技术对宽颈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是可行的、安全的,特别是不适合球囊或支架辅助的病例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使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和初步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采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的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未破裂动脉瘤3例,破裂动脉瘤10例;Hunt-Hess分级:0级3例,Ⅰ级5例,Ⅱ级3例,Ⅲ级2例。结果 11例患者支架成功放置,支架不能到位1例,术中支架移位1例。术后造影见动脉瘤腔致密填塞8例,瘤颈少许残余3例,瘤体少部分显影1例。术后所有患者于3、6、12个月行DSA造影复查,8例致密栓塞的患者均未见复发,3例瘤颈少许残留病例于3、6个月复查时见瘤颈显影明显变淡,12个月复查时完全不显影,瘤体少部分显影病例于6个月复查时未见显影。所有病例载瘤动脉及分支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使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总结在出血急性期应用3-D旋转DSA造影并急诊进行血管内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经验和方法,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处于出血急性期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15例,全部病例于出血3d内进行3-D旋转DSA造影,急诊进行血管内GDC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术后对症处理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都经3-D旋转DSA造影得以明确诊断,无造影相关并发症。急诊血管内治疗术后GOS5分例,4分9例,3分例,2分0例,1分1例。90%~99%栓塞41例;70%~90%栓塞7例;50%~70%4例;无〈50%栓塞病例;血管内治疗常见并发症有: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破裂出血和脑积水等。结论在出血急性期应用3-D旋转DSA造影能够多角度准确地测量动脉瘤瘤颈,为血管内治疗方案的决策提供许多详细的信息。急诊进行血管内治疗,只要掌握技术要点,积极对症处理并发症,则手术风险小于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风险,有条件者应积极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