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疳症又名疳积,是儿科四大症(麻痘惊疳)之一,也是小儿常见的多发病。古代医家对于“疳”字有二种不同的解释:一说“疳”有“甘”的涵义,是指小儿恣食甘肥,耗伤形气,渐成积滞,日久成疳;一说有“干“的涵义,是指“疳症”大多脾胃干涸。前者从其病因而言,后者从其病理而言。疳症是泛指小儿脾胃虚损,津液干涸,以致皮毛憔悴,肌肉  相似文献   

2.
疳证,为儿科常见病。其病情顽固复杂,古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疳”之含义,历代医家解释有二:一为“疳者甘也”,谓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小儿恣食肥甘生冷食物,伤其脾胃功能形成积滞,日久成疳;二为“疳者于也”,谓其临床主证是气液干涸,身体赢瘦,皮肤干枯等。  相似文献   

3.
小儿疳证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疳证指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病证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疾患。“疳”有2种含义,其一“疳者甘也”,谓其病因恣食肥甘厚味;其二“疳者干也”,指其证见气液干涸,形体干瘪消瘦的临床特征。临床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形体干枯羸瘦、头发稀疏、精神疲乏、腹  相似文献   

4.
所谓疳积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是小儿常见病,四季皆可发生。疳症和积滞有不同程度的轻重,积滞是指小儿伤于乳食、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运化失司、积聚留于中。疳症是指气液干涸、身体赢瘦,往往是积滞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古人有“无积不成疳”的说法。但主要是小儿饮食失调、喂养不足,或脾胃虚损、运化失宜,不能将水谷化为精  相似文献   

5.
阎兆君  耿义勤 《陕西中医》1991,12(8):339-340
<正> 近代名医刘惠民老师博采众家,立足临床,其从脾胃调治儿科诸疾,经验独到,现采其精要,简述如下。1.健脾消积疗疳候《医宗金鉴》言“大人为痨小儿疳”。说明小儿疳证是一种慢性营养不良性疾患。刘老医生认为,导致疳证的原因种种:有调护失当,饮食不节,伤害脾胃,久而生热损阴耗津,所谓“小儿脏腑娇嫩,饱则易伤”,“诸疳者谓肥甘饮食所致。”;有积聚失治,中焦不运,气血亏耗,“积不治成疳候”,“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辛燥攻伐药物过用,败坏脾阴,竭乏气  相似文献   

6.
《幼科要略》指出:“疳者,干也。小儿肠胃柔嫩,若乳食失调,肥甘不节,运化不及,停积发热,热久津干,此因因积成疳也。或五脏偏热,或因病后,或因医药误下,致亡津液,脾不运化,停滞不行,此因因疳致疾也。故五疳不离乎脾胃”。前者是说成疳之因,是由喂养不当,乳食未定时定量,  相似文献   

7.
根据文献复习和临床实践,小儿疳症的形成主要由1.“无积不成疳”,积久生热生虫,阻滞胃肠,营养发生障碍,饮食不为肌肤,小儿就会逐渐消瘦,面黄腹胀,皮悴毛焦,疳症乃成。2.病变在脾胃,前人明白指出:“诸疳皆脾胃之病”,小儿脾常不足,脾胃怯弱,饱则易伤,水谷之精微,不能灌输五脏,洒陈六腑,终则内亡津液而致赢瘦。3.脾胃无津液,“脾虚则为津液不足之病”。疳症后期,不仅脾胃俱虚,且能导致五脏虚的严重后果。例如脾阴不  相似文献   

8.
小儿疳积饮食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疳积是积滞和疳证的总称,是小儿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病症之一。积滞也称食滞、食积,是指饮食失于节制,造成脾胃运化失常,宿食停滞不化;疳证是积滞日久,耗伤正气而出现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全身消瘦、精神不振等全身衰弱表现。故积滞是病的早期,病变以实为主;疳证是因积滞不愈发展而成,是病的后期,以虚为主。由于疳证多由积滞发展而来,故古人说“无积不成疳”,或说“积为疳之母”。疳积形成之后,轻则影响小儿正常的生长发育,重则导致各种营养素缺乏症,甚至合并肺炎等其他并发症。因而对疳积必须注意防治。  相似文献   

9.
<正> 祝医生曾谓:“小儿为稚阴稚阳,易虚易实,钱仲阳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余不敢苟同。”又曰:“即使小儿系纯阳之体,须加以爱护,不能以凉药伤之。”疳臌疳病,小儿患此者较多,良由乳食不节,饮食失常,蕴蒸生虫,疳病发生,久而不愈,则生疳臌。祝师视疾病情况,先用温运杀虫破  相似文献   

10.
小儿脾常不足非虚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者 ,土也 ,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脾藏者 ,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 ,生万物而法天地。”脾乃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小儿脾常不足 ,是指小儿易罹患脾胃病的病理特点而言。其涵义有三 ,1是指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脾胃的生理功能活动未臻成熟和完善 ,与成人相比呈现脾胃功能活动之不足 ;2小儿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 ,水谷精微需求量大而迫切 ,而水谷精微来源于脾胃 ,赖之运化。因此 ,感到脾胃功能相对的不足 ;3小儿时期 ,其他脏腑疾病也常常累及 ,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损伤中气。加之小儿乳食不能自节和自洁 ,故易产生脾胃疾病。古…  相似文献   

11.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的影响,致使脾胃功能受损,气血耗伤而逐渐形成的慢性病证,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小儿疳证又称“疳疾”、“疳积”、“五疳”、“诸疳”等,古代被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也是儿科常见病症。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疳疾论》篇中首次将本病治法作了总结。1病机方面吴鞠通指出:父母惟恐小儿饥渴,常给予过量饮食,小儿自己不知饥饱,每遇美食多吃不厌,加之小儿脾胃消化功能尚不健全,导致食滞胃停,脾气因而郁滞,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胃不能输布津液,困聚于内,生为水湿,湿聚中焦气机不…  相似文献   

12.
单味黄精治疗小儿脾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芳 《中医杂志》2001,42(1):13
黄精为百合科草本植物,药用根部。味甘、平,入肺、脾、肾经。功能补脾润肺,益气养阴。笔者根据其药理作用及多年临床应用,体会到黄精能补脾阴,益中气,润五脏,强骨髓,长肌肉,养肺阴,生津液,益精气,为治脾疳之妙品。中医学认为,成疳的原因,主要是禀赋较弱,哺乳不当;饮食不节,恣食肥甘;病后失调,或为药误。“疳皆脾胃病,亡津液所作也”。小儿脏腑柔嫩,脾胃容易受伤,脾胃损伤则导致消化吸收及运化功能障碍,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全身脏腑、肌肉、四肢百骸,影响生长发育及脏腑功能,以致百病丛生。治疗方法:取黄精300~500g,研成细末,温水冲  相似文献   

13.
疳积为小儿常见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多属长期脾胃功能失调而导致的脾胃虚损证。疳积实为积滞和疳证两种,故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本病由于脾胃虚损,运化失职,腐熟障碍,致使脾胃受纳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津液的功能不足,日久则津液枯竭,诸脏失养。钱乙说:“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本证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笔者经临床观察,利用推拿法治疗疳积12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小结如下。本组120例病儿均为1990年~1992年  相似文献   

14.
<正> 小儿疳积为儿科四大证之一,临床颇为多见。治法有割脂、捏脊、针灸等,亦有主张调理脾胃和饮食。在内服调治法中各家认识各有见地,但一致认为是由于脾胃功能紊乱而致气血衰弱津液匮乏,不荣肌肤脏腑所致。有“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而治疳必先去积”的论述。“虚为积之本,积为虚之标”说明疳证是本虚标实之证。扶正固本,祛邪消积乃为  相似文献   

15.
疳积是"疳"和"积"的总称."疳"者是指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1].本病尤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故又称"小儿疳积",曾经是中医儿科四大要证(痘、麻、惊、疳)之一.古时候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对小儿喂养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故当时小儿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们盲目喂养甚至错误喂养,加重脾胃的负荷而损伤脾胃,导致疳积的产生故现代的小儿疳积多由于营养过剩引起的.中医学治疗本病的方法较多,疗效较好,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韩雪  葛国岚 《光明中医》2012,27(3):564-565
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求较成人为多,脾胃负担比成年人相对较重.而小儿形气未充,“脾常不足”,运化功能不足,加之乳食不知自节,择食不辨优劣,寒温不能自调,易致积滞,伤及脾胃,正如《素问·痹论》讲“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脾胃乃中焦枢纽,主运化水湿,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伤,运化失司,气血生化无力,继而累及他脏,诸病丛生.清代沈金鳌强调:“小儿之病,多由乳食未化,即或六淫相干成疾,亦必兼宿食”.万全在《幼科发挥》中强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诸多儿科疾病的发病均与食积有关,从食积论治一些儿科疾病可收良效.  相似文献   

17.
<正>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见食而烦,甚至拒食而言。在古医籍中未列为专病,仅作为一种症状,常混迹于疳积之中。有人认为:厌食是疳症之因,疳症乃厌食之果,两者是没有区分的”,故八十年代前  相似文献   

18.
<正> 疳积向称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以其为病缠绵,每易并发它病,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故又有“恶候”之名。历代医家虽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有所发挥,然试诸临床,总难得心应手。笔者于斯勤求众家,从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一语中深得启迪,从脾阴虚论治疳积,疗效尚称满意。兹不揣冒昧,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亡津液为其主要病机:小儿“脾常不足”,易为乳食所伤。倘因乳食不节,肥甘无度,停积中脘,传化迟滞,脾胃受伤,久生积热,热盛则消耗气血,煎熬津液致脾胃津亏。胃津不足则不能磨谷而为脾提供营养物质,脾阴不足则不能俾助胃气而为胃行其津液,以致实者不消而愈虚其津,虚者不复而愈甚其积。虚虚实实,反复缠绵,则生化乏源,“气日以  相似文献   

19.
疳积是疳证和积滞的总称,是指小儿伤于乳食,脾胃运化失司,中焦留滞积聚,日久气液干涸,身体羸瘦而形成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证。积滞为轻证,疳证为重证。  相似文献   

20.
小儿慢性泄泻是指泄泻迁延不愈,病程常超过1个月。小儿“脾常不足”,消化功能未臻完善,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谷精微又尤为迫切,加上乳食不能自制,饥饱无度,容易损伤脾胃,以致升降失司而造成泄泻。治疗上也以健脾利湿止泻为基本大法。笔者认为:治疗泄泻,尤其是久泻应紧扣升阳之法。补土派宗师李东垣强调“人以脾胃之气为本”,认为:“清气在阴者,为人之脾气衰,不能升发阳气,故用升麻柴胡助辛甘之味,以引元气上升,不令餮泄也。”主张:“如餮泄及泄不止,以风药升阳……。”他治疗泄泻,一用升阳汤,一用升阳除湿汤,离不开升阳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