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中书  邱明才 《天津医药》2001,29(6):380-382
多年来1型糖尿病(旧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旧称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在临床诊断中常遇到困难,有时甚至误导治疗。自从1997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建议取消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以来,  相似文献   

2.
3.
杨俊坤 《齐鲁药事》2006,25(1):54-56
本文通过β细胞的作用机理,分析了Ⅱ型糖尿病的发生与β细胞的凋亡密切相关,介绍了正在使用或开发的药物在Ⅱ型糖尿病中对β细胞的影响,以此达到合理用药,预防和延缓Ⅱ型糖尿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肖俊霞  尹卫东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3):1236-1238
1糖尿病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糖尿病(DM)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组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综合征,它是由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种慢性高血糖状态,临床表现以血糖升高为共同标志,它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胰岛素依赖型(1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DM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其患病率在全球逐年增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至2050年,全球DM患病数将达3亿,较目前增长近两倍,其中2型DM患者占85 %左右。2 β细胞凋亡与2型糖尿病2.1细胞凋亡的概念:细胞凋亡(apoptosis) ,或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或细胞自…  相似文献   

5.
1型糖尿病(DM)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发生自身免疫性损伤而引起的一类疾病,这种自身免疫反应发生于有遗传倾向的个体.该个体拥有特定的易感性基因或缺乏一些保护性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此外,非MHC基因也可能参与自身免疫反应.传统观点认为环境因素(微生物、化学、饮食等)可能是最初引起对β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因素.  相似文献   

6.
儿童1型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 1型糖尿病为慢性代谢性疾病 ,严重时导致酸碱平衡失常而威胁生命 ,久病者常伴心、脑血管 ,肾 ,眼及神经等病变。如能及早防治 ,严格和持久控制高血糖 ,可明显减少慢性并发症。儿童 1型糖尿病诊断包括病因、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及转归。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包括合理应用胰岛素、饮食控制、监测血糖、体育锻炼及加强教育。  相似文献   

7.
基于细胞水平的2型糖尿病药物筛选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潇  陈祥贵  代娟 《中国药房》2006,17(19):1504-1505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以“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为典型临床症状的全身代谢紊乱性疾病,主要分为胰岛素依赖型(1型,即IDDM)和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即NIDDM),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总数的80%以上。而临床上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大都存在着疗效低、毒性大等问题[1]。因此,研发新作用机制或新结构类型的高效低毒的抗糖尿病药物已成为国际上新药研发的热点。药物筛选模型是药物筛选中的关键,通过模型观察药物与药靶间的相互作用,可直接认识药物的基本作用机制。现已用于2型糖尿病药物筛选的模型可分为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马中书  焦鹏  邱明才 《天津医药》2000,28(10):612-612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15岁,主因多饮、多尿伴消瘦两个月加重1周入院。患者于入院2月前无明显诱因地出现口渴、多饮、多尿和消瘦,每日饮水3000~4000ml,尿量3000ml。体重下降20kg,未予诊治。入院1周前因感冒出现鼻塞,无咳嗽、咳痰及发热,无恶心、呕吐和腹泻。服感冒通后症状缓  相似文献   

9.
景华 《上海医药》2014,(6):25-28
1型糖尿病是T细胞介导的以胰岛13细胞破坏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需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目前没有根治办法。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能诱导分化成胰岛素分泌细胞,已经成为人们寻找诱导β细胞替代物的新资源。本文综述干细胞在1型糖尿病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门冬胰岛素在青少年1型糖尿病胰岛素泵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新型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 岛素注射液在中国青少年1型糖尿病胰岛素泵治疗 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常规人胰岛素泵治疗比 较。方法:10例正在使用胰岛素泵的青少年1型糖 尿病病人,年龄(13±s3)a,进行4wk的纳入期(继 续常规人胰岛素治疗)和8wk的治疗期(改用门冬 胰岛素治疗),共12wk的研究,观察治疗前后餐后 2h血糖(PBG)、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wk后,FBG, PBG和HbA1c分别由(9±3)mmol·L-1,(11.6± 2.7)mmol·L-1和(9.1±2.0)%下降至(6± 3)mmol·L-1,(7±3)mmol·L-1和(7.6± 1.2)%。PBG和HbA1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 显著和显著意(P<0.01,P<0.05)。治疗过程中 低血糖事件无明显增加。结论:门冬胰岛素能有效 降低青少年1型糖尿病病人PBG和HbA1c,无明显 不良反应,是目前胰岛素泵治疗中满意的胰岛素类 型。  相似文献   

11.
两种胰岛素治疗方法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和胰岛素笔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28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胰岛素泵持续胰岛素输注(A组)和使用胰岛素笔(B组)每日2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前后血糖水平、理想降糖所需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A组与B组在治疗后各时点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A组在血糖达标所需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方面均优于B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能更快、更平稳地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张月华  陈伟良 《淮海医药》2006,24(5):445-446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好血糖尤其重要.长期稳定的血糖控制可以降低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尤其是降低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1].但对于许多患者来说,在竭力克服糖尿病引起的高血糖的治疗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表现为心悸、出汗等,甚至更为严重的神经精神障碍,严重者发生昏迷.1型糖尿病患者产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是所应用的胰岛素绝对或相对过量.所谓相对过量是指胰岛素注射的时间、方式和部位等不当从而造成胰岛素未能如预见的那样完全发挥作用,造成胰岛素过量.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持续的低血糖造成葡萄糖反调节机理受损,造成对血糖觉察和控制能力下降,当发生低血糖时,自身系统无法感知,从而增加了低血糖的危险性.因此,要从这两个方面做好对低血糖的防治:一是避免胰岛素过量,二是避免葡萄糖反调节机理受损.  相似文献   

13.
张慧  钱春平  左文标 《中国医药》2007,2(5):280-281
目的对糖尿病患者贫血的发生率以及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利于早期防治。方法糖尿病患者贫血的危险因素采用两变量间的相关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所纳入140例糖尿病患者中48例(34%)出现贫血,Logistic回归显示糖尿病病程、收缩压、尿白蛋白排泄率、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为糖尿病患者出现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贫血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且易被忽视,从而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高危患者可通过监测血压、尿白蛋白排泄、肌酐清除率等以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或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和作用异常所引起的慢性代谢障碍.它是以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为特征,并常伴有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和肥胖.2型糖尿病是最为常见的糖尿病类型,约占糖尿病总发病率的90%.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胰岛β细胞功能低下,而胰岛素抵抗可能是β细胞衰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那格列奈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那格列奈组)27例和对照组(瑞格列奈组)25例,治疗前后测定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肝、肾功能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BG、2hPBG、HbA1c均较各自治疗前下降(P<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14.8%,对照组12.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为轻度消化道症状,可自行缓解。两组均无肝肾功能损害。结论那格列奈片降糖效果好,与瑞格列奈相当,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降糖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与脂代谢紊乱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我院2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作为糖尿病前期组,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2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患者均进行血脂谱测定、胰岛功能释放试验以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对三组患者的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相对于对照组,糖尿病前期组以及糖尿病组中的患者的相关脂代谢指标数值较高,P<0.05;而相对于糖尿病前期组,糖尿病组中的患者的相关脂代谢指标的数值较高,P<0.05。可知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与脂代谢紊乱有一定的关系。结论人体的相关脂代谢数值越高,则人们的糖尿病情况越严重,通过对人体的脂代谢相关数值的了解,从而能够了解人们的糖尿病疾病程度,对于疾病的检测有一定的积极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们采用人工“三步”降温法,通过冻存入胎胰岛细胞移植,对8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治疗。结果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1例。移植后胰岛素用量、血糟、尿糖明显降低,餐后2小时胰岛素、C肽、体重明显增加,与移植前比较,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各种慢性并发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或治愈。结果表明,冻存入胎胰岛细胞移植,有1次获得足量胰岛细胞的优点,并解决了胰岛细胞的保存问题。在人胎胰岛细胞移植前的处理过程中,除去了过路白细胞和胰腺外分泌细胞,从而降低了免疫原性,使有效细胞得到优化和浓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排斥反应,提高了胰岛移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病程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进展过程中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特点。方法:将113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糖尿病病程分3组:A组(<5年)、B组(5~9年)和C组(≥10年)。所有患者均做100 g标准馒头餐试验,测定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结果:(1)C组与A组比较空腹血糖水平显著升高(P<0.01)。B组和C组负荷后1,2,3 h血糖均高于A组(P<0.05)。C组负荷后3 h血糖较B组有显著升高(P<0.05)。(2)C组负荷后1 h和2h胰岛素分泌水平降低(P<0.05),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HOMA-β)显著下降(P<0.01),但胰岛素分泌曲线下面积(AUC)仅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3)负荷后胰岛素与基础胰岛素比值(INS1~3/INS0)的特点为C组INS1/INS0和INS2/INS0比值减低(P<0.05)。此外,相关性分析发现,INS1/INS0和INS2/INS0比值分别与空腹血糖、β细胞功能显著相关(P<0.05或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继续发生变化,C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水平和反应性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羊栖菜多糖(Sargassum fusiforme polysaccharide,SFPS)对糖尿病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HE染色观察SFPS对糖尿病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通过TUNEL的方法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并用RT-PCR、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survivin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的影响。结果SFPS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与模型组相比,SFPS组大鼠脑组织凋亡细胞显著减少,survivin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SFPS具有保护糖尿病脑缺血损伤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survivin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视血糖,胰岛功能,肝肾功能等情况予口服降糖药+甘精胰岛素或予三餐前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疗程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平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睡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发生率、肝肾功能、24h尿蛋白定量、体质量指数。结果治疗后空腹、餐后2h血糖、睡前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发生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明显改变,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是高效、安全的,且不会增加体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