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刘朝霞  卢文  钱浩 《安徽医学》2010,31(3):219-221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肾损害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53例MM患者临床资料,应用Cockcroft-Gault方程评估肾功能,按肌酐清除率(Ccr)低于60 ml.min^-1.(1.73 m^2)^-1与不低于60 ml.min^-1.(1.73m^2)^-1分A、B两组,进行两组间临床资料比较。结果肾功能损害是本病重要表现之一,高达84.3%,以肾损害症状首发者占17.6%,尿常规检查多表现为孤立性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相对少见。A组与B组比较,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血高β2微球蛋白、贫血发生率高(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cr与年龄、血钙成负相关,与血红蛋白呈正相关(P〈0.05)。结论MM肾损害有一定的临床特点,肾损害与年龄、高钙、高尿酸血症、贫血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多发性骨髓瘤(MM)伴肾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MM伴肾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MM伴肾损害患者中临床症候群以肾功能不全(血肌酐≥133μmol/L)最常见(84.21%),其次为肾病综合征(10.53%)和无症状性尿蛋白阳性(5.26%);患者贫血发生率高(92.11%);高血压发生率低(18.42%);高钙血症发生率为28.95%,高血钙患者有更严重的肾功能不全、贫血、高球蛋白血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蛋白阳性率为71.05%;溶骨性病变占68.80%;尿液轻链阳性率为63.16%,以入轻链为主;尿本一周蛋白阳性率为47.37%;B超显示:左肾(104±9.5)mm、右肾(101±10.2)mm,表明双肾均无显著缩小。结论MM伴肾损害患者临床上以肾功能不全最常见,尿液中以入轻链为主,同时常伴有严重贫血、高钙血症、血压不高、双肾缩小不显著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佳木斯地区人群高尿酸血症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佳木斯地区居民血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与相关疾病的发生情况。方法对4214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尿酸水平及血肌酐、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和血压的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平均血尿酸水平为(315.8±139.6)μmol/L,女性为(256.2±102.3)μmol/L,男性的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为21.0%,女性为6.9%,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在不同年龄组之问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尿酸血症组的肾损害、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尿酸正常组(P〈0.05)结论佳木斯地区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女性低于其他地区。高尿酸血症患者更容易伴发肾损害、高脂血症、高血糖和高血压,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19例以肾脏损害为首发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血红蛋白55~94g/L)及肾脏损害:尿蛋白(+~)伴肾衰竭(血清肌酐142~1328μmol/L)。其中6例(31.5%)高钙血症,11例(57.9%)高尿酸血症;,9例(47.3%)高球蛋白血症,6例(31.5%)异常M蛋白,3例(15.8%)溶骨性破坏或骨质疏松。确诊后有2例患者中断、放弃治疗,其余经综合治疗后5例(26.3%)完全缓解,6例需依赖血液透析。结论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对中老年表现为贫血,蛋白尿及肾衰竭患者应考虑该病的可能,完善骨髓穿刺或肾活检术,确诊后有效的化疗,输液、利尿,积极治疗高钙血症、感染及高尿酸血症,血液透析等,可延缓肾损害的进展,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对78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进行分组,IMT〈0.9mm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0.9mm≤IMT〈1.2mm且无动脉粥样斑块者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组,IMT≥1.2mm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组,分别测定其血尿酸水平。结果男性高尿酸血症阳性率83.7%(36/43),女性高尿酸血症阳性率77.1%(27/35),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增厚组高尿酸血症阳性率为58.3%(14/24),斑块组高尿酸血症阳性率为82.9%(34/41),其中颈动脉斑块数1的患者高尿酸血症阳性率为66.7%(10/15),颈动脉斑块数/〉2的患者高尿酸血症阳性率为92.3%(24/26),正常组高尿酸血症阳性率为15.4%(2/13)。1个斑块组、≥2个斑块组、总斑块组及增厚组的高尿酸血症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2个斑块组的高尿酸血症阳性率明显高于1个斑块组以及增厚组(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IMT有关,是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斑块形成程度越重者其血尿酸的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血尿酸增高的因素及对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健康体检资料684例,对其血尿酸、血脂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84例中尿酸增高68例,占9.7%,高尿酸组血甘油三酯(TG)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尿酸血症组UA与TG呈正相关(P〈0.01),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不呈相关性,高尿酸血症伴发高甘油三酯血症占68%,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发生高甘油三酯血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本地区健康人群中的血尿酸增高的原因主要与饮食结构有关,同时与高甘油三酯血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肾损害发病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统计1996年1月至2008年1月确诊的83例MM患者肾损害发生率,并对性别、年龄以及贫血、骨髓浆细胞比例、血清白蛋白、球蛋白、β2-MG、血钙、血磷、尿酸、LDH水平、尿本-周蛋白、多发性骨损害等肾损害发生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MM肾脏损害的发生率为51.8%(43/83),以慢性肾功能不全最常见。骨髓浆细胞比例和尿本-周蛋白与肾功能损害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P〈0.01);贫血、血清白蛋白、β2-MG、血钙、尿酸及多发性骨损害与肾脏损害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肾脏损害是MM的常见并发症,骨髓浆细胞增殖及尿轻链蛋白产生是MM肾脏损害的主要原因,且主要与肿瘤负荷有关。  相似文献   

8.
杨元良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6):587-588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并发肾功能衰竭(RF)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MM并发RF患者临床资料。全部患者符合MM及RF诊断。予以化疗、补液、碱化尿液、治疗高尿酸血症、纠正高钙血症、抗感染、血液透析等治疗。结果:轻度RF患者肾功能逆转率为85%,重度RF患者肾功能逆转率为20%,化疗有效患者肾功能逆转率为87.5%,化疗无效患者肾功能逆转率为35.7%,总逆转率为63.3%,平均恢复时间为1.5个月。结论:MM临床表现复杂,RF发生率高,一旦明确诊断,化疗同时积极输液、利尿、促尿酸排泄、预防感染、应用血液透析,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吴立德 《吉林医学》2015,(4):650-65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征及发生肾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来153例MM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实验中采用Cockcroft-Gault方程等方法对患者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肌酐清除率(Ccr)低于60 ml/(min·1.73 m2)和不低于60 ml/(min·1.73 m2)分两组,比较两组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征及发生肾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7例MM患者以肾损害为首发症状,占17.6%。实验中139例进行尿常规检查,88例尿常规异常。24例肾功能正常,占15.7%,31例肾功能轻度损害,占20.3%,41例肾功能中度损害,占26.8%,31例肾功能重度损害,占20.3%,26例肾衰竭,占17.0%;36.3%(53/146)钙血症,61.7%(58/94)高尿酸血症。Ccr与年龄、血钙成负相关,与血红蛋白呈正相关(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较高,多数患者伴有肾损害,并且MM肾损害危险因素较多,需要采取积极措施预防。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海阳市社区居民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对山东省海阳市沿海5个社区年龄≥20岁居民的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5372名居民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职业、性别、年龄、食用海产品情况、饮酒史、血尿酸值。对高尿酸血症者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对痛风患者进行血脂、血糖、肾功能及泌尿系统B超检查。结果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男性为16.85%(424/2517),女性为7.88%(225/2855),男女合计为12.08%(649/5372)。发现痛风患者23例,男性21例,患病率为0.83%(21/2517);女性2例,患病率为0.07%(2/2855);男女合计为0.43%(23/5372)。相关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女性高尿酸血症组与在性别和年龄上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比较,体重指数、高血压患病率、食用海产品史、男性饮酒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沿海社区居民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病率较高,体重指数、高血压、饮酒和食用含高嘌呤海产品等为高尿酸血症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