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严重颅脑损伤176例双侧瞳孔散大、持续不同时间及手术治疗后转归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双侧瞳孔散大持续90min是接近生存的极限。急性脑肿胀的发生与伤后双侧瞳孔散大的时间以及双侧瞳孔散大持续的时间有密切关系,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2.
<正> 颅脑损伤在基层医院的诊治问题日趋突出,尤其当不具备现代影像条件和神外专科时更为明显。本文分析了1981~1991年10年中入院后颅脑损伤死亡病例32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32例中男22人,女10人;年龄16至69岁,平均37.23岁。2 受伤情况减速伤19例,加速伤5例,受伤机制两种以上者8例;受伤至入院时间0.5~48h,平均5.37h。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侧瞳孔散大的外伤性脑疝的手术效果和术后治疗。方法36例双侧瞳孔散大的外伤性脑疝患者按原发损伤类型分组并接受手术治疗,于术后半年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全组恢复良好6例,中残4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2例。其中,硬膜外血肿组预后最好,弥漫性脑肿胀组最差,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瞳孔散大的外伤性脑疝手术疗效与脑原发损伤类型密切相关,硬膜外血肿所致的晚期脑疝应积极手术治疗,患者预后较佳;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所致晚期脑疝手术意义不大;部分脑挫伤和(或)硬膜下血肿导致的晚期脑疝患者经手术及有效的术后治疗仍能够挽救生命。快速准确的术前诊断、恰当的术式选择围手术期处理以及恰当的术后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颅脑损伤后出现双侧瞳孔散大是一种极其严重的临床危症。往往预后差,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本文回顾了我科自2002年2月至2004年3月收治的33例该类病人的诊治情况。以期进一步提高其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脑疝双瞳孔散大与预后判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36例严重颅脑损伤脑疝双瞳孔散大病人的临床表现,头颅CT及结合患者预后分析判断发现:经快速静滴甘露醇250ml后一侧或双侧瞳孔缩小,GCS-M≥3分且脑池(环、脚间、四叠体池)均存在者,几乎都能存活(11/13),预后良好。静滴甘露醇后瞳孔无缩4、,GCS-M<3分,且脑池全部闭塞者几乎均不能存活(6/7),存活者意识也不恢复。故作者认为:这类患者静点甘露醇后如果瞳孔有缩小,GCS-M≥3分,且至少有一个脑池存在,经全力抢救均有意识恢复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正> 我院自1995年4月至1998年3月共收治重型颅脑外伤267例,全部病例经CT和临床诊断为各型颅内血肿,或严重脑挫裂伤,或原发脑干损伤。以GCS≤8分为重型颅脑外伤诊断标准进行临床预后相关性因素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 2 0 4例 ,其中男 1 49例 ,女 5 5例。年龄最大 1 4岁 ,最小 1岁 ,其中 1~ 5岁6 9例 ,5~ 9岁 96例。 9~ 1 4岁 3 9例。按病情分轻、中型 1 6 6例 ,重型颅脑损伤 3 8例。2 临床表现 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主要表现为昏迷或嗜睡 ,恶心、呕吐 ,部分患儿出现腹痛。排除 1 5例原发腹部损伤患儿后 ,按年龄分组腹痛的发生分别为 1~ 5岁组发病 3 6例 ,发病率为 5 4 .5 %;5~ 9岁发病 2 8例 ,发病率为3 1 .8%;9~ 1 4岁组发病 7例 ,发病率为 2 0 .0 %。3 CT及脑电图检查 CT检查轻中度颅脑损伤患儿中外伤…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损伤38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 ,大多病情急而危重 ,合并伤多且复杂 ,有的甚至血肉模糊 ,诊断易漏诊 ,治疗相对困难 ,医生在院前或院内诊疗 ,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有一套熟练的程序 ,主次分明 ,认真细致。准确迅速地作出判断和处理意见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院于 1 996~ 2 0 0 1年收治重型颅脑损伤3 8例 ,现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7例 ,女 1 1例 ,男、女之比为 3∶ 1 ,年龄 1 4~ 72岁不等 ,平均 44.6岁 ,均为车祸伤。 3 8例入院后均经 CT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 ,GCS均 <8分 ,闭合性颅脑伤 2 1例 ,占5 5 .3 %,脑挫裂伤 6例 ,硬膜外…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总结和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双瞳孔散大伤者的综合救治方法,以探索提高其存活率的多种途径。方法通过对近23年来此类病例的总结,结合文献和论著复习,探讨各种因素和治疗手段对其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建立在积极快速的诊断和多途径治疗方法上的救治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但良好的医患关系和社会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伴双侧瞳孔散大的病例,亦因在允许情况下积极预以救治。 相似文献
12.
32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患病率、临床特征、治疗、终止妊娠的时机及妊娠结局.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32例,对其治疗经过和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患病率为0.29%,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87.5%,以肝脏、心脏和肾脏功能损害为主,平均治疗时限为(8±3)d,围产儿死亡率为15.62%,无孕产妇死亡.结论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病例在严密母胎监护下采取适宜的期待治疗,母亲的安全是有保障的;对母胎监护进行客观评估是期待治疗的保障;终止妊娠时机的掌握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成人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LH)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 方法 收集32例成人继发性HL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53%),女15 例(47%),19~88岁,中位年龄57岁。回顾性分析HLH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因及复发,采用单因素和Cox多因素分析预后因素。 结果 32例发热和血清铁蛋白升高,26例肝脾肿大,25例血细胞减少。病因分析中恶性肿瘤相关14例(43.75%),感染相关10例(31.25%),其他8例(25%)。32例最终死亡24例(75%),中位生存期27 d,复发率11.10%。单因素方差分析示,年龄、皮疹、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与死亡相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甘油三酯水平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成人继发性HLH病因和临床特点多样,高龄和高甘油三酯是其死亡相关的独立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ACST病人的治疗情况。结果:死亡4例。其中手术治疗死亡2例。早期大剂量应用地塞米松治疗的病人休克得到纠正(80%、8/10),明显高于未用地塞米松的病人(50%、4/8)。结论:ACST病人应尽早手术。应早期大剂量应用地塞米松治疗ACST。 相似文献
16.
重度颅脑损伤急性期高血糖反应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糖浓度的变化规律,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7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24 h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和血糖检测,3个月后接受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结果 颅脑损伤后24h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值(P<0.05),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患者的预后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急性期的血糖浓度是判断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继发性双侧瞳孔散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3月~2013年3月入住我院的55例继发性双侧瞳孔散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Spearman单因素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影响继发性双侧瞳孔散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预后的因素。结果年龄、双侧瞳孔散大至手术减压间隔、GCS运动评分、收缩压、呼吸以及CT表现经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将上述因素进行多元Loo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GCS运动评分、呼吸及SBP为影响继发性双侧瞳孔散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预后的因素。结论影响继发性双侧瞳孔散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预后的因素为年龄、GCS运动评分、呼吸及SBP,在实际过程中应对上述因素进行控制,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发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对近4年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发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中按颅脑损伤GCS计分≤5分者26例,5~8分者52例,所有伤者入院时经简单包扎固定后行头胸腹及骨盆CT检查,52例行急诊开颅手术,胸腔闭式引流24例,8例脾破裂行脾切除术,伤口清创术17例。出院时按GOS分级评分:良好36例(46.2%),轻残14例(17.9%),重残7例(9%),植物状态3例(3.8%),死亡18例(23.1%)。结论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时应及早诊断,避免漏诊,密切监护,多科协作,重视并处理好颅内高压和休克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发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综合评价间质性肺疾病 (IL D)的诊检手段及激素的疗效。方法 :对 3 2例ILD患者进行了多种诊检手段的对比分析和激素治疗疗效观察。结果 :1胸部 X线片、肺功能都是检查 IL D患者的基本检查手段 ,但二者正常并不能排除 ILD;2激素治疗 ILD1疗程后临床症状、动脉血氧分压 (PO2 )可好转 ,但胸部影像变化不理想。结论 :1正确诊断 ILD须结合临床表现、胸部 CT或高分辨 CT(HRCT)、经纤支镜肺活检 /肺泡灌洗 (TBLB/BAL)等综合判断 ;2对已经发生明显肺纤维化的病人 ,激素仍有其适应证 ;3肺纤维化的形成机制及抗纤维化的治疗还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