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注射用低分子肝素钙(商品名:立迈青)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应用立迈青治疗36例TIA患者,进行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观察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立迈青组的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血小板计数、血液流变学差异无显著性,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立迈青是治疗TI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诊断TIA的患者行常规头颅CT平扫、CTP及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测量脑内感兴趣区的灌注参数值,并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结果36例TIA患者中有26例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达峰时间延迟;另外10例未发现灌注异常区。26例患者病变侧及对侧的达峰时间分别为(12.04±4.05)s和(9.89±2.68)s,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病变侧脑血流量值较对侧略低,脑血容量值较对侧略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重建CTA图像显示26例患者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头颅CT平扫可排除其他脑内疾病,CTP提供脑血流动力学信息,CTA可明确血管有无狭窄,对TIA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探讨TIA与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88例TIA病人为观察组,8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了解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TIA组斑块检出率为63.64%,高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稳定斑块检出率TIA组为66.10%(37/56),对照组为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基底动脉系TIA组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斑块发生率高于颈内动脉系TIA组(24.32% vs 5.66%,P〈0.05)。颈内动脉系TIA组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率为20.93%高于椎基底动脉系TIA组(4.44%)和对照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TIA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血栓通注射液治疗5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方法:选择5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其中颈内动脉型38例,椎-基底动脉型17例,用血栓通注射液10-15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比较治疗前,后症状,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均降低,有显差异(P<0.05-P<0.01),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降低,有显差异(分别P<0.01,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可降低血液粘度,血脂水平,改善微循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脑心通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0例TIA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6例,采用脑心通胶囊治疗,对照组124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疗程8周。主要观察6个月内TIA发作频次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6个月内随访TIA发生频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症状及全血高切黏度、血小板黏附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脑心通胶囊治疗TIA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在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血管状况中的差异。方法对74例TIA患者行CTA及DSA检查,观察两种不同检查方法下患者脑血管异常情况。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中,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中,DSA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CTA高(P〈0.05);两种方法检查血管狭窄程度效果的比较,DSA优于CTA(P〈0.05);但CTA检查耗时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SA(分别为P〈0.01和P〈0.05),且检查费用明显较DSA低。结论 CTA可作为评估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脑血管状况的初筛方法,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脑血管状况的评估仍首选DSA。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老年人椎-基底动脉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方法 用经颅多普勒(TCD)和颈部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老年人椎-基底动脉系TIA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青中年椎-基底动脉系TIA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老年人椎-基底动脉系TIA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主要为颅外椎动脉内径缩小,阻力指数增高,颅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P〈0.05)。与青中年TL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迂曲对脑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椎动脉迂曲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对223例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术,筛选出椎动脉迂曲患者,经颅彩色多普勒的方法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评价.结果 223例椎-基底动脉TIA患者中84名患者椎动脉迂曲;与无椎动脉迂曲组相比,椎动脉迂曲患者年龄更大,具有血管危险因素的比例更高;椎动脉迂曲患者,尤其在中重度椎动脉迂曲患者收缩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而血管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椎动脉迂曲是椎-基底动脉TIA常见血管异常,并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高龄和血管危险因素可能是导致椎动脉迂曲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心通胶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对血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32例TIA患者使用脑心通胶囊治疗,并进行开放性自身对照研究,在治疗前后检测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中切)、全血还原黏度(中切)、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并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开始后TIA发作相继减少,停止发作时间分别为1d内4例,3d内16例,6d内8例,9d内4例,随访半年无复发,未见脑梗死病例发生,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前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中切)、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心通胶囊能明显改善TIA患者血流变并获得疗效,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和预防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0例(TIA组),年龄21-32岁,其中发作1个月内未出现脑梗死者50例,出现脑梗死者50例,观察其发病1周内血浆DD的水平并与对照组(50例体检健康者)比较。结果TIA组DD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现脑梗死者明显高于未出现脑梗死者(P〈0.05)。结论血浆DD水平的升高是TIA伴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血浆DD水平可为TIA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上海农村社区≥50岁人群脑血管功能状况,分析卒中危险因素对脑血流动力学指标(CVHI)的影响。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8年4-12月抽取上海奉贤区某农村社区50~74岁的人群,检测CVHI,并调查卒中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观察所研究人群的CVHI分布特征,并分析卒中危险因素对CVHI综合积分值(分值越低脑血管功能损害越严重)的影响。结果纳入调查且资料完整的调查对象为8350人(男3585人,女4765人)。①在反映脑血流动力学的指标中,双侧颈总动脉的平均血流量,最大、最小及平均血流速度,舒张压与临界压的差值,随年龄增加而降低;而外周阻力、特性阻抗、脉搏波速、动态阻力、临界压的数值则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②无卒中危险因素、单纯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他因素(血脂异常、肥胖、卒中家族史3种因素中至少有1种)者的CVHI综合积分值分别为92±15、79±25、69±32、76±28、77±28、77±27(F=164.475,P〈0.01);脑血流动力学异常者(CVHI〈75分)分别占10.1%、30.1%、45.5%、37.7%、33.8%及32.7%。结论上海农村社区≥50岁人群的脑血管功能损害受卒中危险因素暴露的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功能损害最严重,并且年龄越大脑血管功能损害越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眩晕症状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TCD改变、颈椎病与TIA眩晕症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颈内动脉系统TIA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VB-TIA)进行对比。结果VB-TIA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3.2倍,占总发病率76.3%,VB-TIA并眩晕症状占92.2%,152例TIA并眩晕症状118例,占77.6%。结论TIA患者并眩晕症状突出,高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均为TIA的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多为腔隙性梗死,部位多在基底节。脑动脉硬化、TCD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生最终导致长期脑血流低灌注,即慢性脑供血不足,特别是颈椎病与TIA患者的眩晕症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竞 《心脏杂志》2005,17(3):246-248
目的:观测和分析高血压病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特征。方法:在门诊患者或体检人群中选择单纯高血压病患者91例,同时选择血压正常者92例(对照组),进行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CVHP)检测,并以统一的方法计算脑血管功能积分。比较两组间CVHP及脑血管功能积分的差异。结果:高血压病组脑血流量、平均脑血流速度、最大脑血流速度、最小脑血流速度、舒张压与临界压差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外周阻力、特性阻抗、脉搏波波速、动态阻力、临界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组和对照组的脑血管功能积分分别为81±26和94±13(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CVHP普遍呈现异常改变,脑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脑血管功能积分降低,血管阻力和阻抗等指标升高。  相似文献   

14.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将94例TIA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血塞通注射液,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分别静脉输注14d。观察治疗后两组TIA发作及半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后两组症状均有好转,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9%(P〈0.05),治疗组半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复方丹参组(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对TIA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病人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病人84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用丹红注射液40mL/d治疗,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d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丹红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病人都具有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两组治疗前后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具有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脑血流动力学和降低血液黏稠度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使用CT灌注成像(CTP)评价颈动脉支架置人术后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纳入31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将其分为3组:无症状组,7例;脑梗死组,11例;TIA组,13例。均经DSA确诊单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无症状组一侧狭窄率〉70%,另一侧狭窄率〈30%,脑梗死、TIA组患侧狭窄率均〉50%)。对全部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共置入支架33枚。对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7d,行脑CTP检查。分别比较3组术前、术后7d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F)及相对达峰时间(rTFP)。结果①同组术前、术后比较:无症状组术后胛P(1.01±0.02)缩短,其余灌注指标变化不显著;TIA组的rTrP(1.10±0.06)、rMTT(1.06±0.04)较术前缩短,rCBF(0.96±0.02)增加;脑梗死组的rTFP(1.11±0.05)、rMTT(1.06±0.04)较术前缩短,rCBF(0.96±0.02)增加。均P〈0.05;rCBV均无明显变化。②3组比较:术前3组rTTP、rMTF、rCB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组肿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rMTT、rCBF、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P可以相对准确地反映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状况,可成为头颈部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无创性评价方法。rTTP是评价早期缺血以及侧支循环代偿能力非常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 对TI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各50例进行接夜多导睡眠检测,以及血常规、血脂、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 TIA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和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最低血氧饱和度低于对照组;红细胞、血黏度和纤维蛋白原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呈正相关。结论 SAS与TIA有关,其机制可能通过血液流变学改变实现。  相似文献   

1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例);按不同发作频率分为:频发TIA组(123例)与非频发TIA组(77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50岁组(63例)、50~70岁组(112例)和〉70岁组(25例)。对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计算动脉狭窄率,比较各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和各年龄段间患者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本研究共175例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7.5%(175/200)。颅外动脉狭窄为173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53.2%(92/173),而颅内动脉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多,占39.3%(95/242)。颅内、颅外狭窄动脉比约为1.4:1(242/173)。②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多于VB-TIA组(P=0.001),而VB-TIA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多于CA—TIA组(P=0.006)。但二者间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③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01)④200例TIA患者以50~70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有频发TIA史的高龄患者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自拟补肾健脑汤对血管性痴呆(VD)病人的疗效及其对VD病人血液流变学、血脂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将72例VD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均计算长谷痴呆量表(HDS)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积分,测定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各项指标,TCD检测VD病人脑血流的变化.结果 两组HDS和MMSE积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仅低切变率全血黏度有明显的降低作用(P〈0.05);治疗组对血流速度减慢的VD病人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有增加趋势,其中对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 补肾健脑汤可以明显提高VD病人的智能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液黏度,调节脂代谢紊乱,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循环而买现的。  相似文献   

20.
青年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27例青年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22例症状完全缓解,5例进展为脑梗死。TIA发作〉2次/24h,持续时间〉30min,有合并疾病是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DSA示71.4%有阳性发现,7例为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2例为单纯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1例为单纯颅内血管狭窄;1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80%者行自膨式支架置入术,术后随访2a,无TIA再发作。提示青年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多已存在颅内外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应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