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女,40岁.入院前4个月在劳动中被飞石击中右侧头部,伤后昏迷约10min,清醒后觉头痛,于当地医院就诊,头部X线检查未见颅骨骨折,未行头部CT检查,临床拟诊为脑震荡.经治疗(不详)后头痛症状改善.1周前,出现鼻塞、流涕、咳嗽、发热及头痛等症状,经抗感染治疗上述症状减轻,为进一步治疗而于2004年11月20日入我院.  相似文献   

2.
有占位效应的外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subduralhematoma,SDH)多数需要手术治疗,但偶有快速消散的报告,我院收治1例急性SDH快速消散后,进展性硬脑膜外血肿(epiduralhematoma,EDH)形成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迟发性硬脑膜外血肿所致的术中急性脑膨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急性颅脑损伤后开颅血肿清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方法 对发生于近5年内开颅血肿清除术中发生的急性脑膨出患者进行统计,总结其中迟发性硬脑膜外血肿发生情况。结果 5年中发生于颅脑损伤后开颅血肿清除术中的急性脑膨出患者75例,其中迟发性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25例(25/75),占同期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的5.1%。死亡6例,死亡率为24%(6/25)。结论 颅脑损伤后减压术中出现原因不明的颅内压增高、脑膨出时,应首先排除迟发性硬脑膜外血肿的可能,以防漏诊,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4.
男,58岁。1月前头部摔伤,右顶着地,伤后有一过性头痛,无昏迷。4天前出现头痛、恶心,左侧肢体乏力。于93年10月28日住院治疗。检查:神清,精神差,左侧肢体肌力Ⅲ级,左侧Babinski氏征( )。CT扫描示右侧额、颞、顶,枕骨板下一新月形等密度影,脑室受压左移,中线左移,诊断:右额颞顶枕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相似文献   

5.
右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引流术后并发对侧硬脑膜外血肿1例梁德海,郭红燕男,58岁。1月前头部摔伤,右顶着地,伤后有一过性头痛,无昏迷。4天前出现头痛、恶心,左侧肢体乏力。于93年10月28日住院治疗。检查:神清,精神差,左侧肢体肌力Ⅲ级,左侧Babins...  相似文献   

6.
我科从1986年2月~1989年9月共收治后颅窝血肿19例,其中18例经CT扫描,1例临床诊断,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预后良好,无1例死亡。在3例小脑幕上下骑跨性硬脑膜外血肿中,其中有1例为小脑幕上下左右骑跨性硬脑膜外血肿,临床罕见,现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 男性,11岁。入院3天前行走时被汽车撞倒,头部及右大腿部受伤,当时无昏迷。右股骨上段骨折,在外院住院。伤后次日,患者恶心呕吐频繁,逐渐嗜睡,唤之不应,1988年3月14日转来本院。检查:血压16/10.7KPa,脉搏92次/分,呼吸20次/分,体温37.7C。中度昏迷,压眶无反应。右侧瞳孔0.35cm,左侧瞳孔0.3cm,对光反应迟钝。因昏迷难确定肌力,四肢肌张力低。双Babinski(-).头颅CT扫描:基线上2~8cm层面,见后枕部颅骨骨板下梭形高密度影。右侧为主,左右两侧高密影于5cm层面相连,总长7cm,厚2.4cm。第四脑室受压向左前移位,四迭体池受压[示意图1]。X线照片示右股骨上段骨折,临床症状:脑疝、小脑幕上下骑跨性硬脑膜外血肿。右股骨上段骨折。  相似文献   

7.
2002年3月~2008年10月,我科对36例创伤性急性硬脑膜外小血肿采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开颅手术中临近部位发生硬脑膜外血肿引起急性脑膨出,迄今文献报道很少。我院神经科自1986至1987年在1500多例幕上开颅手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4例,均由术区邻近部位发生硬脑膜外血肿引起,现报告分析如下:例1 女,13岁。阵发性头痛视物不清2年,CT 扫描示三室前部肿瘤,脑室扩大。术前诊断:颅咽管瘤。行右额开颅,因脑压  相似文献   

9.
慢性硬脑膜外血肿比较少见,我院1960~1984年共收8例,占同期硬脑膜外血肿(689例)的1.16%。 一、临床资料 本组全为男性;年龄1岁4个月~37岁,平均19岁。均有头伤史,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3~95天。伤后一直清醒者3例,有原发昏迷5例;全部有头痛;5例呕吐,3例嗜睡;视乳头水肿6例;血肿对侧面瘫及锥体束征3例;仅1例血压升高。颅骨照片6例有骨折,1例人字缝分离,超声检查5例脑中线波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7000例头部CT扫描,其中有500例为头部外伤,经手术治疗幕上硬脑膜外血肿为54例,幕上硬脑膜下血肿为128例,颅后窝硬脑膜外血肿8例和硬脑膜下血肿1例.该8例颅后窝硬脑膜外血肿均系男性,年龄由6至60岁(平均为23岁).血肿的左右分布没有显著差别.每例患者均有枕部打击史,其中6例有枕骨骨折,骨折线向下延伸至枕骨大孔.入院时意识处于昏迷状态有5例,其中一  相似文献   

11.
颅后窝硬脑膜外血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后窝硬脑膜外血肿(PFEDH)发生率低,形成的血肿量一般小于20ml,早期可能缺乏定位体征,临床上常被人们忽视。1993年~1998年五年间,我科共收治PFEDH9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7例,女2例,年龄14-43岁,<20岁7例,>20岁2例。受伤类型:枕部惯力伤(跌倒、坠落伤)6例;枕部接触力伤3例。受伤至  相似文献   

12.
硬脑膜外血肿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之一。1886年Jacobson首次报告急性硬脑膜外血肿以来,对本病急性期的诊断和治疗已有较成熟的经验,但对慢性硬脑膜外血肿还缺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报告1例病程极长的慢性硬脑膜外血肿。 患者 女,21岁。因主诉抽搐发作13年于1982年9月9日入院。 患者出生后10个月,不慎由床上坠落,右额着地,当时无昏迷,伤后一般情况良好,发育正常,1969年11月某晚间睡觉中突然出现四肢抽搐,呼之不应,意识不清,双眼上翻,口吐白沫,持续约1分钟后自行缓解,曾作EEG正常,未明确病因,按癫痫治疗,服用苯妥英钠等药,效果不好,此后经常发作,无规律,多时每日可十余次,每次持续1~2分钟缓解,偶有尿失禁,发作前无先兆感。1982年6月再行EEG检查,发现右半球有慢波病灶,疑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入院治疗。  相似文献   

15.
硬脑膜外血肿是威胁生命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组报道144例儿童硬脑膜外血肿,并讨论其临床特征和预后。1969~1982年收治144例病人。男性104例、女性40例。按年龄将病人分为三组:第一组:0~2岁(20例);第二组:3~6岁(28例);第三组:7~15岁(96例)。合并硬膜下损伤27例(19%),其中硬膜下血肿6例、脑挫伤21例。有或不伴有中间清醒期的进行性意识障碍132例、持续性意识障碍12例。临床症状:贫血47%、心动过缓58%、偏瘫59%、瞳孔大小不等45%、去大脑强直17%。放射学检查发现;颅骨骨折109例(75%),其中骨折线跨  相似文献   

16.
椎管术后并发颅内硬脑膜外血肿二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女,52岁。因右侧下肢渐进性无力3年入院。查体,神志清,右侧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增高,踝阵挛阳性;左侧下肢浅感觉减退。辅助检查,出凝血功能正常,颅骨平片未见异常;脊髓MRI示,T12-L1髓外硬脊膜下占位。常规全麻下,俯卧位行椎管探查 占位切除术,占位切除后,彻底止血,严密缝合硬脊膜,硬脊膜外留置硅胶引流管一根。术后麻醉未完全清醒,20%甘露醇125ml每12h一次静点,  相似文献   

17.
分析300例小儿硬脑膜外血肿,多见于8~15岁、坠落伤和颞顶部。同成人相比,则小儿的颅骨骨折较少,静脉性出血多,病程较长,伤时意识障碍和瘫痪较少,生命体征改变不够典型,提出早期诊治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外伤性双侧硬脑膜外血肿(TBEDH)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治办法。方法对30例TBEDH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和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30例中24例血肿位于中线旁,6例血肿位于中线两侧不同部位。14例伤后首次CT扫描明确诊断,16例表观为进展性,经手术或再次CT扫描确诊。30例均行手术清除血肿,27例为静脉性出血。出院时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25例,中残3例,重残1例,死亡1例。结论TBEDH多见于前后方向着力者,多为静脉性出血;早期诊断和处理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颅脑手术后并发远隔部位硬脑膜外血肿九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颅脑手术后在远隔部位并发硬脑膜外血肿者少见。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自1981年10月~1985年12月期间共发生8例,其中6例发生在脑室降压术后(占同期238次各种脑室降压术的2.52%),2例并发于幕上肿瘤摘除术(占同期378次幕上开颅术的0.53%)。北医人民医院亦发生1例,继发于听神经瘤摘除术后。现综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为人们所熟知。最常见的部位是颞部或颞顶凸面,其次为额与额下。后颅窝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最少见,而且死亡率很高。慢性硬脑膜外血肿比急性者少见得多。迟发性硬脑膜外血肿(DEDH)亦属罕见,并且在CT 问世后才予以认识。虽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