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确定紫归敏康片中赤芍、黄芪等药材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以赤芍药材中的芍药苷的提取含量为考察指标,参考出膏率。结果:最佳工艺为第一次加10倍量水煎煮2h,第二次加水8倍量水煎煮1.5h,芍药苷的提取率可达90%。结论:此法简单易行,重现性好,适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2012,(9)
目的:优选肉桂水煎煮提取干浸膏工艺和饱和水溶液法包合肉桂挥发油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对肉桂水提干浸膏得膏率及肉桂酸得率的影响;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肉桂挥发油,饱和水溶液法包合肉桂挥发油。结果:肉桂水提干浸膏优选工艺为:加水8倍,煎煮2次,每次2 h。得膏率为8.75%,肉桂酸得率为0.0575%。挥发油提取最佳工艺为:肉桂饮片加3倍量的水提取3.5 h;最佳包合工艺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为1∶8,搅拌包合1.5 h。结论:提取工艺与包合工艺合理可行,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选消痹颗粒的水提取工艺。方法:以淫羊藿苷为指标,再配合干膏率,以煎煮时间、加水量、煎煮次数为考察因素,应用正交实验法筛选最佳的水提工艺条件。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加水8倍量,煎煮2h,第二加水6倍量,煎煮2h。所得浸膏得率和淫羊藿苷含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化痛经颗粒中芍药苷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白芍中芍药苷的提取率和浸膏得率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优选痛经颗粒中芍药苷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优选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第1次加10倍量的水,煎煮1.5 h,第2次加8倍量的水,煎煮1.5 h,第3次加6倍量的水,煎煮0.5 h.结论:该水提工艺设计合理,芍药苷...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盆炎净片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以水提取干浸膏得率和芍药苷为测定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12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3.0 h.加水倍数、提取时间对干浸膏得率和芍药苷含量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提取次数对干浸膏得率和芍药苷含量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确定的制剂工艺...  相似文献   

6.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考察银柴胡水提干浸膏工艺的煎煮时间、加水量及煎煮次数对得膏率的影响,并以经济实效考虑确定优选工艺为加水6倍,煎煮3次,每次1小时,得膏率为35.1%—38.9%。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选熄风通脑胶囊的提取工艺.方法:以芍药苷提取量和浸膏得率为指标,选取加水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熄风通脑胶囊中赤芍等10味饮片的水提取工艺;以浸膏得率为指标,选取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浸泡时间、回流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熄风通脑胶囊中三七的醇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水提工艺为加10倍量水浸泡0.5h煎煮2次,每次1.Sh;最佳醇提工艺为加6倍量70%乙醇浸泡0.5h,回流提取3次,提取时间分别为1.5,1,1h.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可推广于大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交试验法优选益肾膏滋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选益肾膏滋制备工艺.方法:以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淫羊藿苷含量、浸膏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益肾膏滋制备工艺.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加10倍量水提取2次,每次煎煮1.5h.结论:优选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稳定可控,可为制备其他膏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陕西中医》2013,34(3):368-369
目的:优选消瘤丸的水提取工艺。方法:以野黄芩苷为指标,再配合干膏率,以煎煮时间,加水量,煎煮次数为考察因素,应用正交实验法筛选最佳的水提工艺条件。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水,煎煮2次,第1次2h,第2次煎煮1.5h。所得浸膏得率和野黄芩苷含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10.
赵峥  李林 《陕西中医》2012,(10):1404-1405
目的:优选中药赤丹胶囊的水提取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芍药苷和出膏率为指标,以煎煮时间、加水量和煎煮次数为考察因素,筛选最佳的水提取工艺。结果:最佳的提取工艺为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12倍量,煎煮1.5h,第二、三次分别加10倍量水,各煎煮1h,所得芍药苷和出膏率均较高。结论:优选得到的提取工艺合理,操作可行,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11.
正交试验法优选金芍胶囊的水提工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对金芍胶囊的水提取工艺进行优选。方法:以方中君药赤芍中芍药苷转移率及提取出膏率为评价指标,用RP-HPLC测定其含量,采用正交表设计试验法对处方水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结果:最佳水提取工艺条件为按处方比例取药材加水煎煮2次(第1次10倍量,第2次8倍量),每次1 h。结论:该工艺芍药苷提取率较高,有较好的稳定性,且工艺简便经济,适合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2.
肝泰片处方是我院协定方 ,由白芍、黄芪、虎杖等中药组成 ,用于治疗急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健康带菌者。为了确保该制剂质量 ,我们以浸膏得率及其芍药苷提取量为考查指标 ,采用正交试验优选了该制剂的最佳水提工艺。1 水提工艺正交设计根据处方药物的组成 ,我们以浸膏得率及其芍药苷为考查指标 ,选用 L9(34 )正交表 ,对煎煮时的加水量、浸泡时间和煎煮时间进行了探讨。因素水平 (见表 1)。表 1 因素水平因素水平加水量A (倍 )浸泡时间B(小时 )煎煮时间C(小时 )18∶ 6 0 1.5∶ 12 10∶ 80 .5 2∶ 1.5312∶ 10 12 .5∶ 22 试验方法与…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选中药膏方滋补Ⅰ号方的煎煮提取工艺。方法以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考察因素,以黄芪甲苷和芍药苷含量、得膏率为考察指标,采用L_9(3~4)正交试验优选煎煮工艺。结果正交试验优选的最佳工艺均为加10倍量水,每次煎煮1.5h,共煎煮3次。结论该工艺切实可行,可为进一步扩大中药膏方滋补Ⅰ号方煎煮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陕西中医》2014,(7):919-921
目的:优选红鹿补肾胶囊的水提取工艺。方法:以淫羊藿中的淫羊藿苷作为指标性成分,再结合干浸膏得率,以煎煮时间、加水煎煮次数为考察因素,应用正交实验法筛选最佳水提取工艺条件。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12倍量,煎煮3次,每次2h。结论:试验证明最佳的提取工艺为加水12倍量,煎煮3次,每次2h,所得的浸膏得率和淫羊藿苷含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选安乳颗粒的水煎工艺。方法以浸膏得率和芍药苷含量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进行优选。结果水煎工艺影响因素依次为加水量、提取时间和浸泡时间。最佳工艺条件为加8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1.0 h。结论优选的水煎工艺易于操作,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选舒肝和胃降逆颗粒的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干膏率、芍药苷、黄芩苷提取量为考察指标,用重量法测定干膏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芍药苷、黄芩苷含量,对影响水提的因素加水量、煎煮次数、煎煮时间、浸泡时间进行L9(3^4)正交实验设计。结果:优选工艺为药材加8倍量水浸泡0.5小时,提取3次、每次1小时。结论:优选得到的提取工艺稳定、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选舒肝和胃降逆颗粒的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干膏率、芍药苷、黄芩苷提取量为考察指标,用重量法测定干膏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芍药苷、黄芩苷含量,对影响水提的因素加水量、煎煮次数、煎煮时间、浸泡时间进行L9(34)正交实验设计.结果:优选工艺为药材加8倍量水浸泡0.5小时,提取3次、每次1小时.结论:优选得到的提取工艺稳定、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优选中风复元口服液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芍药苷提取率和干浸膏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提取过程中的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3个因素进行优选研究。结果:中风复元口服液提取工艺的最佳工艺为加10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2h。结论:该实验设计合理、测定方法可行,实验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岗梅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浸膏得率为指标,考察用水量(A)、煎煮次数(B)和煎煮时间(C)三个因素对岗梅得膏率的影响,优选岗梅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煎煮次数(因素B)对浸膏得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用水量(A)和煎煮时间(C)对得膏率无明显影响。结论:最佳提取工艺为加6倍水,提取3次,每次1.5 h。  相似文献   

20.
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双指标考察赤芍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赤芍的提取工艺,为下一步赤芍总苷的提取分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芍药内酯苷和芍药苷同时测定的方法,并以芍药内酯苷和芍药苷的提取和转移率为主要指标,结合固形物得率,对70%乙醇回流提取后加水沉淀和水煎煮提取后分别加50%、60%、70%乙醇沉淀的工艺进行比较。结果:乙醇回流和水煎煮芍药内酯苷的提取率分别为70.61%和69.19%,芍药苷的提取率分别为80.69%和77.93%。醇提水沉工艺中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的转移率分别为89.43%和92.14%,水提液50%、60%、70%乙醇沉淀芍药内酯苷的转移率分别为79.59%、70.70%和74.53%,芍药苷的转移率分别为84.57%、75.95%和86.23%。醇提水沉及水提后50%、60%、70%乙醇沉淀固形物的得率分别为19.28%、22.00%、16.67%和17.52%。结论:醇提水沉工艺优于水提醇沉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