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者对流行性出血热(EHF)各期患者全血粘度(WBV)、血浆粘度(PV)、红细胞压积(Ht)、全血还原粘度(RWBV)、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电泳率等8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测定,同时检测患者脂质过氧化(LPO)降解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发现,EHF患者在整个病程中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很大变化WBV(230 s~(-1),5.75 s~(-1)),PV,Ht在休克期较正常升高,其数值分别为5.92±0.90,17.28±3.30,1.72±0.20,5253±9.50,自少尿期开始又低于正常,其变化基本与病情相符;除发热期外,各期患者血清MDA值均高于正常(P<0.05-0.01);在EHF不同病期,MDA与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相关.作者认为动态观察血液流变学变化规律,对探讨发病机理、合理用药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报告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心得安治疗56例,并与61例对照观察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果表明治疗组56例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积指数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组越期率为94%;对照组越期率为56%。(P≤0.01)提示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心得安治疗EHF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对109例老年高血压病病人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有关指标检测,并作了对照分析。结果表明,Ⅱ期高血压病病人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普遍高于Ⅰ期病人,其中低切变率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电泳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病人的血液流变学趋向于血液粘度增高,而且这种异常变化与高血压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高血压病同时伴有高脂血症组,其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变化比单纯高血压病组明显增高,除低变率的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差异有显著性外(P<0.05),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4.
报告了105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观察结果,表明EHF在病程早期血液粘稠性增高,全病程血液粘稠性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晚期血液凝固性有所增加。提示血液粘度的异常可能是EHF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动态观察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似可作判断EHF的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测定了2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2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全血还原比粘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较对照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类风湿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改变是血粘度增高和具有浓、粘、凝、聚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方法:应用MDK-3200KS双通道全自动血液流变测试分析仪检测了41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并与45例健康对照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组血液漉变学主要指标与时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变,全血粘度(高、中、低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积指数、血红蛋白、红细胞电泳时间、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中切还原粘度等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性别间其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存在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是引起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定期进行血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可作为耱尿病诊断、治疗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7.
通过血液流变学的检测,观察61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临床各期的改变。发现出血热患者临床各期,全血粘度的均数都高于正常对照的上限值。五期中少尿期升高不明显,发热期和多尿期明显升高。红细胞聚集指数各期均有显著性升高,提示出血热整个病程是DIC的形成过程。通过动态观察临床各期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可及时正确地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对 6 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氯丙嗪治疗前后作简明精神病量表 (BPRS)评定及血液流变学测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全血高切粘度 (2 0 0 s- 1 )、低切 (3s- 1 )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浓度和红细胞电泳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 ,血沉和血浆粘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氯丙嗪治疗后 ,患者 BPRS评分下降 (P<0 .0 1) ,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浓度和红细胞电泳时间亦显著下降 (P<0 .0 5 ,P<0 .0 1) ,血浆粘度、血沉无明显改变 (P>0 .0 5 )。结论 :氯丙嗪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高粘滞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总数在鼻咽癌中的变化规律,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各期鼻咽癌患者血液流变学11项指标。结果各期鼻咽癌患者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沉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小板总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Ⅲ期~Ⅳ期红细胞压积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Ⅲ期~Ⅳ期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和血沉高于Ⅰ~Ⅱ期(P<0.05,P<0.01),血小板总数多于Ⅰ~Ⅱ期(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血液呈高凝高粘状态,并且此状态在晚期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性的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性的改变。方法:测定48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和52例正常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无论男女,其低切全血粘度及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及P<0.05);而中切全血粘度及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可引起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改变,从而导致微血管循环障碍。因此,检测血液流变学对早期诊断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者测定了60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和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降解产物丙二醛(MDA),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EHF患者TC水平较正常低,在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降至最低值(P<0.05).血清TC及甘油三酯与MDA的变化呈正相关(P<0.01).MDA/TC比值在EHF整个病程中均明显高于正常(P<0.05-0.01),病情最重时期比值最高,与MDA变化基本一致.作者认为LPO损伤在EHF的发病机理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MDA的升高主要是由疾病本身所决定,而受血脂影响较小,MDA/TC比值代表了每单位水平胆固醇中MDA的相应含量,与MDA值相比,能更好地反映在血脂条件一定的憎况下LPO的真实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例典型的EHF患者恢复后10~14个月的外周血,作了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的检测。并以该EHF患者病期的SCE频率作了比较分析。还以10例健康者作对照。其结果表明:EHF患者SCE频率(10.4±0.17)较健康者(6.07±0.15)明显增高(P<0.01)。说明EHF病毒对患者外周淋巴细胞DNA有损伤效应。当患者脱离了EHF病毒作用、恢复出院后10~14个月(平均一年),经追踪观察,其SCE频率(6.25±0.10)表现明显降低(P<0.01)。EHF患者恢复后SCE(6.25±0.10)与健康者(6.07±0.15)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SCE频率已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3.
14.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T细胞亚群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为第一抗体,马抗鼠IgG为第二抗体ABC免疫酶技术,对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30例48人次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和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EHF患者外周血中各种T细胞亚群的变化以少尿期最显著,恢复期各种比值变化趋于正常。提示EHF患者体内存在着明显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失衡现象,与病情呈正相关,说明T细胞亚群的变化在EHF发病机理方面起一定作用,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自发性肾破裂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自发性肾破裂的临床特点,探讨降低其发生率的对策及内科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对9例EHF自发性肾破裂及同期文献报道的25例同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EHF自发性肾破裂患者有明显诱因31例,发生在少尿期30例,左肾破裂14例,右肾破裂17例,双肾破裂3例,血小板数值<80×109/L者20例。内科保守治疗治愈25例,手术治愈1例,死亡8例,其中手术治疗死亡3例,血透后死亡5例。结论EHF自发性肾破裂大多发生在少尿期,患者血小板数值很低,频繁搬动和腹内压增大如咳嗽或便秘为其主要危险因素。EHF少尿期患者应予严密监护,避免上述危险因素;对血小板极低者谨慎血透;内科保守治疗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急性传染病,近来已证实,系由于EHF病毒所致。某些病毒性疾病患者的淋巴细胞或在试管内以某些病毒作用于培养的细胞都出现染色体畸变或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增高。至于EHF病毒对染色体是否具有同样的作用,国  相似文献   

17.
观察了20例EHF患者的自发性抑制性T细胞(ST_s)功能,发现在病之极期ST_s活性显著低于正常(-49.07%vs.22.51%,P<0.001),多尿期和恢复期逐渐回升并趋向正常。轻症组患者极期的ST_s活性较重症组下降更为明显(-85.42%vs,-12.7%,P<0.05)。初步认为T_s功能低下是EHF体液免疫亢进的基本原因。T_s功能下降,使T_h和T_c功能相对增强,有利于清除病毒,终止感染,这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免疫反应。本文还提出关于EHF免疫调节过程的假设。  相似文献   

18.
对老年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老年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有如下临床特点;(1)患病早期特殊体征发生率低,表现不典型,致使误诊率高;(2)低血压休克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3)肾功能损害严重;(4)与非老年组相比,病情重越期率低(P<0.01),病程明显延长(P<0.05)。认识老年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早期应用特异性诊断方法,积极预防和治疗低血压休克和少尿,对提高老年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正确诊断率、减轻病情、缩短病程,促使尽快痊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305例确诊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作了肝功能检查,异常者251例(82.29%),主要为血清 ALT 升高(82.29%)及血清白蛋白降低(71.8%)。发热期肝功能异常者为74.55%,休克期96.77%,少尿期91.95%。绝大岁数病例进入恢复期后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未恢复者则与既往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关。肝功能损害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关。对死亡8例肝穿及1例尸检肝组织光镜检查证实有肝细胞变性和坏死。上述结果表明出血热患者普遍存在出血热肝炎。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3):168-171
目的 探讨一病一品护理服务模式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8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138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各项临床资料,以护理干预模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将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的6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而实施一病一品护理服务模式的69例患者纳入研究组,记录两组临床指标,其中包括退热时间、多尿症状持续时间、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时间与尿蛋白转阴时间。同时,记录两组并发症(低血压休克、脑出血与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与负性情绪。结果 研究组的退热时间、多尿症状持续时间、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时间与尿蛋白转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7.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SDS评分较接近(P0.05);护理后,两组SDS评分均已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予以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一病一品护理服务模式,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与负性情绪,并且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