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青年及老年人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95例年龄≤ 3 9岁的青年肝癌和 112例年龄≥ 60岁的老年肝癌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1)青年组HBV感染率为 92 .63 % ,其中HBsAg(+ )为 84.2 1% ,明显高于老年组的 62 .5 0 % ,P <0 .0 1。 (2 )青年组合并肝硬化者达 72 .63 % ,高于老年组的 5 4.46% ,P <0 .0 1。 (3 )青年组肝区疼痛症状明显高于老年组 ,前者以弥散型和巨块型多见 ,而后者则以单个局限为主。 (4)青年组甲胎蛋白 [AFP(+ ) ]为 67.3 7% ,老年组为 46.43 % ,P <0 .0 5。 (5 )老年组AKP、γ GT明显高于青年组 ,心脑血管合并症亦多于青年组 ,P <0 .0 1。结论 :青年肝硬化患者是原发性肝癌最重要的高危因素 ,应对这些患者长期追踪观察以早期发现和诊断。老年肝病患者AFP阳性率低 ,当其出现AKP、γ GT值升高时 ,应高度警惕肝癌。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AFP值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甲胎蛋白 (AFP)值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本院 1995年 1月至 1999年12月外科手术切除的 14 0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AFP值 ,应用SPSS10 .0版软件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所有肝细胞肝癌患者AFP阳性率为 62 .9% ,其中小肝癌AFP阳性率 5 2 .0 % ,显著低于巨大肝癌AFP阳性率73 .9% (P <0 .0 5 ) ;AFP值与肿瘤大小及肝硬化呈明显的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AFP对诊断肝细胞肝癌 (特别是小肝癌 )的敏感性不高 ,需结合其它诊断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本地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 4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如病毒指标、肝功能等进行分析。结果  430例肝癌患者中HBsAg阳性 338例 (78.6 % ) ,抗 -HCV阳性 5例(1 .2 % ) ,HBsAg及抗 -HCV均阳性 7例 (1 .6 % )。伴肝硬化的肝癌患者占 65 .8%。AFP≥ 2 0 0ng/dl者 47.4% ,AST升高者 83 .9% ,GGT升高者 79.5 %。结论 本地区原发性肝癌与HBV感染以及肝硬化密切相关 ,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指标以AST、GGT升高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AFP、AFU和GPDA -F联合检测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71例肝癌和 85例良性肝病(肝硬化、慢性肝炎 )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 (AFP)、α -L岩藻糖苷酶 (AFU)、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同工酶 (GPDA -F)进行同步检测分析。结果 :肝癌组的AFP、AFU、GPDA -F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 (P <0 .0 1) ;AFP、AFU和GPDA -F对肝癌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 70 .4%、62 .0 %和 77.5 % ,特异性分别为 82 .4%、87.1%和 84 7% ;肝癌患者血清AFP、AFU、GPDA -F之间无相关性 ,对肝癌有互补诊断价值 ;在AFP <40 0mg/L的 2 1例肝癌患者中 ,单项GPDA -F和AFU的阳性率分别为 71.4%与 47.6% ,联合检测的阳性率达 85 .7%。结论 :联合检测AFP、AFU和GPDA -F可提高对肝癌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5.
检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在AFP阴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活性变化对AFP阴性肝癌 (HCC)患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经组织学 (肝穿刺 )或影像学确诊的 38例HCC患者 ,2 1例慢性肝炎患者 ,12例肝硬化患者及 2 0例正常健康对照者 ,检测血清AFP含量和ACE活性。结果 与其他良性肝病相比HCC患者血清ACE活性 ( 19.51± 4 .4 6)显著低于慢性肝炎 ( 38.35± 6.34 ,P <0 .0 1)及肝硬化患者 ( 4 7.77± 10 .59,P <0 .0 1) ,并且也低于正常人 ( 30 .0 0± 2 .92 ,P <0 .0 5)。 2 3例AFP阳性 (≥2 0 0mg/L)HCC患者中 ,其ACE活性为 ( 19.15± 4 .2 6) ,与AFP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检测血清ACE活性有助于肝癌 ,尤其是合并肝硬化或AFP阴性的患者的诊断。ACE和AFP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由于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产生的异常蛋白PIVKAⅡ ,又称为γ 羧基凝血素 ,是近年来在日本及美国诊断肝细胞癌 (HCC)的敏感指标 ,但至今仍未用于中国临床 ,本研究的目的是初步评价PIVKAⅡ在中国肝癌患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检测 6 0例HCC和 30例排除肝癌的肝硬化患者血清中PIVKAⅡ和甲胎球蛋白 (AFP)水平。结果 在HCC患者中 ,血清PIVKAⅡ的浓度为 (784 3± 136 4 1, x±s)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 (16 1± 31 7) (P <0 0 0 0 1)。当将PIVKAⅡ的临界值定为 4 0mAU/ml时 ,5 1 7%肝癌患者 (31/ 6 0 )的PIVKAⅡ值高于该临界值 (灵敏度 ) ;但仅 4例肝硬化患者 (13 3%)PIVKAⅡ值高于此临界值。该指标的特异性为 86 7%(2 6 / 30 ) ;精确度为6 2 2 %(31+ 2 6 / 6 0 + 30 ) ;其中 36 84 %的小HCC患者 (7/ 19)的PIVKAⅡ值高于此临界值。在 2 6例AFP阴性的肝癌患者中 ,有 11例 (46 2 %)PIVKAⅡ值高于该临界值 ;肝癌患者的AFP和PIVKAⅡ水平未见显著相关 (rs=0 10 1,P =0 2 4 7)。PIVKAⅡ和AFP联合使用较AFP单独使用灵敏度升高 2 1 6 %,较PIVKAⅡ单独使用灵敏度升高2 6 7%;对小肝癌患者 ,则分别升高 15 8%和 2 1 1%。结论 PIVKAⅡ是肝癌诊断和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如果与AFP结合使用 ,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向原发性肝癌 (PHC)转变的临床相关生化标准。方法 :回顾性总结在我院住院二次以上 ,明确诊断为乙型肝炎发展为PHC的病例并进行临床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 :PHC组的AFP及生化指标与慢性肝炎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肝硬化组的AFP、A/G与慢性肝炎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HC的HBegAg阳性组 (10 / 5 3)和HBsAg抗HBc、抗HBe(2 9/ 5 3)阳性组与慢性肝炎组 (2 8/ 5 3)、(12 / 5 3)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肝硬化组的HBeAg阳性率 (13/ 4 8)与慢性肝炎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乙肝病毒 (HBV)感染是PHC发生的主要病原学因素 ,HBV的持续存在 ,肝细胞反复持续损伤是促发癌变的关键因素 ,癌变前甲胎蛋白 (AFP)及生化指标变化有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癌血行转移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了解原发性肝癌 (PHC)血行转移的影响因素及转移规律。方法 :对 110例PHC患者 ,分析PHC大小、部位和数量以及AFP、HBV、AKP、r-GT与血行转移的关系。结果 :男性PHC患者血行转移率高于女性患者 (P <0 .0 5 ) ;老年人PHC患者血行转移率低于中青年患者 (P <0 .0 5 ) ;左右肝同时受累者血行转移率高于左右肝单独受累者 (P <0 .0 5 ) ;小肝癌转移率高于非小肝癌 (P <0 .0 5 ) ;HBV感染阳性PHC患者血行转移率高于HBV感染阴性患者 (P <0 .0 5 )。结论 :男性、中青年患者、左右肝同时受累者、小肝癌及HBV感染阳性PHC患者容易发生血管内转移。  相似文献   

9.
10.
原发性肝癌伴癌综合征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伴癌综合征的发病率及与AFP水平和肿瘤体积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1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根据有无伴癌综合征表现分为伴癌组与非伴癌组 ,分别比较两组AFP水平及肿瘤体积大小。结果  1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 ,3 6例 ( 19.8% )出现伴癌综合征表现 ,其中 3 1例有一种 ,5例有两种。伴癌组平均AFP值及肿瘤体积大小与非伴癌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原发性肝癌可出现一种或多种伴癌综合征 ,AFP水平及肿瘤体积大小可作为原发性肝癌发生伴癌综合征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膜蛋白73(GP73)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我院接收的门诊、住院和健康体检人群300例,将其分为5组,分别为HCC组、乙肝后硬化组、其他恶性肿瘤组、乙型病毒性肝炎组、健康对照组,检测5组的血清GP73、甲胎蛋白(AFP)水平,绘制其诊断HCC的ROC曲线.结果:HCC患者中,不同年龄、肿瘤大小、性别及不同AFP浓度患者的血清GP7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血清AFP、GP73水平较其他各组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后肝硬化组及其他恶性肿瘤组患者AFP、GP73均较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P73诊断HCC的特异性、敏感性均高于AFP,P<0.05.结论:血清GP73对HCC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优于AFP,可作为HCC早期诊断的血清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53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和患者预后、AFP、HB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0例肝细胞癌和20例肝良性肿瘤标本p53的表达;结合肝细胞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门静脉癌栓、术后生存期、血清甲胎蛋白(AFP)、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细胞癌的p53阳性率显著高于肝良性肿瘤(P<0.01);p53阳性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肝硬化、临床分期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包膜不完整、并有门静脉癌栓、分化未成熟及血清AFP阳性的肝细胞癌组织的p53阳性率明显高于有完整包膜、无门静脉癌栓、分化较成熟及血清AFP阴性的组织(P<0.05) ;HBsAg阳性的肝细胞癌p53阳性率显著高于HBsAg阴性者(P<0.01);p53阳性的肝细胞癌患者术后2年存活率显著低于阴性者 (P<0.01).结论:p53是评价肝细胞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它的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的血清AFP水平及HBV感染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的3种肿瘤标志物脱-γ-异常凝血酶原(DC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和甲胎蛋白(AFP)单独或联合检测,诊断HCC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CC组、肝硬化组和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组患者血清DCP、AFP-L3%和AFP水平,并比较3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差异;利用诊断试验评价分析3种肿瘤标志物单独或联合检测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曲线下面积及Youden指数。结果:HCC组患者血清DCP、AFP-L3%和AFP水平均高于肝硬化和慢乙肝组患者(P0.01)。在40 mAU/ml的临界值下,DCP诊断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7.88%和95.00%;在10%的临界值下,AFP-L3%诊断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58%和90.00%;在20 ng/ml的临界值下,AFP诊断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76%和63.33%;2种或3种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未高于DCP单独检测。结论:无论是DCP、AFP-L3%和AFP单独检测还是联合检测,DCP均具有最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或许可以作为发现HCC的主要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血清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HCC)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分析290例HCC、48例肝硬化及49例健康体检者血清AFP水平,AFP水平与HCC患者肿瘤大小、数目及国际抗癌联合会肝癌TNM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不同诊断阈值下AFP水平在HCC及肝硬化人群中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HCC患者的血清AFP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P=0.0274)和健康体检者(P=0.0001)。290例HCC患者中,95例(32.8%)血清AFP<20μg/L,195例(67.2%)血清AFP≥20μg/L。AFP诊断阈值设定为20μg/L时,其诊断预测灵敏度为67.2%,特异性为29.2%,阳性预测准确率为85.2%,阴性预测准确率为12.8%。AFP诊断阈值设定为400μg/L时,其诊断预测灵敏度太低(42.8%)而无法为临床使用。不同肿瘤大小(P=0.0009)、TNM分期[TNMⅠ期vs.TNMⅢ~Ⅳ期(P=0.0001);TNMⅡ期vs.TNMⅢ~Ⅳ期(P=0.0003)]及肿瘤数目(P=0.0001)HCC患者血清AFP水平显著不同。结论AFP升高对HCC诊断具有较强的提示作用,结合其他影像学诊断用于高危人群筛查及对于AFP阳性患者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无创肝纤维化指标结合甲胎蛋白(AFP)对乙肝相关肝细胞癌(HCC)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23例,包括21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205例乙肝相关HCC患者(HCC组)。收集患者年龄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L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AFP,并计算AST/ PLT比值指数(APRI)、AST/ALT比值(AAR)、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标(FIB-4)、年龄/PLT计数指数(AP指数)。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用灵敏度判断上述指标对乙肝相关HCC的评估价值。结果: 对所有患者而言,肝硬化组APRI、AAR、FIB-4、AP指数及AFP指标水平显著低于HCC组(P<0.05)。如按照年龄段分层,年龄<50岁患者中肝硬化组FIB-4及AFP指标水平较HCC组显著偏低(P<0.05);50~59岁患者中肝硬化组APRI、FIB-4、AP指数及AFP指标水平显著低于HCC组(P<0.05);年龄≥60岁患者中FIB-4、AP指数及AFP指标水平较HCC组显著偏低(P<0.05);各个年龄段两组其余指标水平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所有患者,AFP、AFP结合APRI、AFP结合FIB-4、AFP结合AP指数预测乙肝相关HCC的灵敏度分别为76.19%、84.52%、83.93%、91.07%;年龄<50岁者,AFP、AFP结合FIB-4指标预测的灵敏度分别为90.63%、93.75%;50~59岁者,AFP、AFP结合APRI、AFP结合FIB-4预测的灵敏度分别为70.51%、84.26%、83.33%;年龄≥60岁者,AFP、AFP结合FIB-4、AFP结合AP指标预测的灵敏度分别为72.41%、79.31%、94.83%。结论: 虽然不同年龄段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AFP结合APRI、AFP结合FIB-4及AFP结合AP指数与乙肝相关HCC密切相关,对乙肝相关HCC预测的灵敏度优于单独使用AFP。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了解肝硬化及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感染情况,探讨其与肝硬化及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关系.方法:应用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DIGFA)检测101例肝硬化、42例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血清中H.pylori抗体(HpIgG),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AFP)定量.结果:HpIgG阳性率,肝硬化患者为42.57%,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为69.05%,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肝硬化未并发肝癌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HpIgG阳性率显著高于无乙肝病毒感染者,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x2=4.164,P=0.041).AFP异常的惠者HpIgG阳性率显著高于AFP正常患者,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x2=4.695,P=0.030).结论:H.pylori可能为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癌中VEGF,HPA的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乙酰肝素酶(HPA)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联合检测72例HCC,62例肝硬化和23例正常肝组织中VEGF,HPA的表达和进行MVD计数,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HCC中VEGF,HPA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肝硬化及正常肝,HCC中MVD值也显著高于肝硬化及正常肝。VEGF,HPA的表达率在TNMⅠⅡ期、无转移复发组、AFP<400μg/L组、无门脉癌栓组均明显低于ⅢⅣ期、转移复发组、AFP≥400μg/L组、有门脉癌栓组。在TNMⅠⅡ期、无转移复发组、AFP<400μg/L组、无门脉癌栓、单个肿瘤结节以及肿瘤直径<5cm组MVD计数亦明显低于ⅢⅣ期、转移复发组、AFP≥400μg/L组、有门脉癌栓、多个肿瘤结节以及肿瘤直径≥5cm组。VEGF,HPA的表达率与MVD值三者两两之间显示明显正相关。结论: VEGF,HPA在促进肿瘤微血管生成中起重要的作用,联合检测VEGF,HPA,CD34在肝癌中的表达,对肝癌患者的预后评估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和甲胎蛋白(AFP)检测在HBSAg阳性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0例健康体检者,3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6例乙肝肝硬化及57例原发性肝癌(HBSAg阳性)患者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清GP73和AFP含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癌(HBSAg阳性)患者血清GP73和AFP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0.05).GP73和AFP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2和0.729,95%置信区间为0.796~0.913和0.650~0.799.GP73的最佳诊断界限值为145 ng/ml,其预测的灵敏度为70.18%,特异度为93.33%.GP73的AUC大于AFP的AUC,两者AU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GP73对HBSAg阳性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可能优于AFP,可作为一项较好的诊断HCC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肝细胞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死亡率高[1]。肝细胞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明确,起病隐匿,病情发展迅速,早期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1-2]。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是指由于维生素K缺乏或者由于服用维生素K拮抗剂而产生的异常蛋白质。PIVKA-Ⅱ是凝血Ⅱ因子(凝血酶原)的PIVKA体,因此也被称为异常凝血酶原。  相似文献   

20.
李冰  范公忍  曹建彪 《医学综述》2012,(19):3284-3286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在肝细胞癌(HCC)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量离心柱法分别分离42例HCC、27例肝硬化、3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AFP-L3,通过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及AFP-L3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以AFP-L3≥10%为阳性诊断标准,HCC患者血清中AFP-L3异常升高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及病毒性肝炎组(P<0.01),灵敏度为64.72%,特异度为95.16%,诊断准确度为88.06%。结论 AFP和AFP-L3在HCC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互补性,联合诊断有利于HCC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