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建立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预警监控传报系统,对住院患者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预警、监控及干预,从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 :利用医院计算机网络对新入院患者及住院期间患者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录入,系统进行自动筛选并对达到或超过阈值的高风险人群进行预警提示,护理单元根据风险类别实施干预措施并进行风险监控传报,实行院-科-护理单元三级实时跟踪监控,对住院患者的护理风险进行前瞻管理。结果 :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预警监控传报系统实施1年来,住院患者护理风险监控上报阳性情况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之相关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预警监控传报系统提高了护士对护理风险的预见性及风险管理意识,提高了护理安全管理效率,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预见性风险评估在精神科安全护理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重性精神疾病患者9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0例,观察组520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传统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精神科风险管理预案及预见性风险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风险发生率、风险告知执行率、风险评估执行率、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满意率等。结果观察组住院期间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施精神科风险管理预案及应用风险评估表,强化了精神科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有效降低了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精神科病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精神科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两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实验组给予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护理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普通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中文版)评分、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SQLS中心理社会、动力和精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SPI中日常生活能力及动性和社会交往情况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应用于精神科病房的护理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护理风险评估实施后6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研究组)和实施前患者40例(对照组)。比较2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50%(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6.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结论实施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可以明显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张建珍 《全科护理》2014,(24):2243-2245
[目的]探讨暴力风险评估在精神科病人约束使用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新入院10d内的精神科暴力倾向病人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遵医嘱给予约束保护,观察组80例,给予暴力风险评估。采用暴力行为风险评估表(GQOI-74)评定病人的暴力倾向,根据评估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病人的约束情况、不良事件情况。[结果]实施风险评估后,观察组病人使用约束例数、使用约束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生(P0.05)。[结论]暴力风险评估可有效降低精神科病人的约束使用,缩短病人的约束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推动精神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作用.方法 对开展品管圈活动前(2013年度,活动前组)及活动后(2014年度,活动后组)患者、护理人员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家属、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活动后组患者及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活动前组(P<0.05),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满意度显著高于活动前组(P<0.01).结论 在精神科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效果及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加强临床护理风险评估,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 临床护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应通过完善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培养风险防范意识,严格医院管理等措施,防范护理风险发生.结果 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后,护理差错事故明显减少,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 护理风险评估及有效干预能极大地避免各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在精神科伤人、毁物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以减少此类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 对2014年50例精神科伤人、毁物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寻找根本原因,设计、执行行动计划并追踪,衡量改善成效.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并督导落实、加强风险评估、合理搭配护理人力、强化培训等措施改进护理质量.结果 实施RCA后精神科伤人、毁物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实施前下降(t=3.26,P<0.01),占医院护理不良事件比例较前下降(t=2.59,P<0.01).结论 RCA是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能促进工作人员参与质量管理,增强质量意识,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保障医患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为保证老年精神科护理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老年精神科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68例,对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事件责任人、护士的护龄、发生班次进行分析。结果老年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频率高的有给药错误(25%)、跌倒坠床(20.59%)、压疮(11.76%)、烫伤(8.82%)、走失(8.82%)、拔管错误(7.35%);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责任人为护士,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护士的护龄以1~5年为主;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同班次有关,白班出错频率最高(57.35%),夜班(32.35%)居第二位。结论护理管理者要重视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加强对护士的安全知识培训,加大对年轻护士的培训力度,合理配置护士人力,抓好对重点时段及薄弱环节的管理,做好患者病情观察和风险评估,保证环境安全,落实护理工作制度,有效防控老年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结构式风险评估在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使用中的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经验性评估进行临床判断,对高危患者采用常规保护性约束;试验组患者采用结构式风险评估进行临床判断,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采取对应的干预措施。结果试验组暴力攻击行为事件的发生率、约束率降低,住院天数缩短(P0.01或P0.05)。结论结构式风险评估能够提高精神障碍患者暴力攻击行为风险评估的准确性,降低暴力攻击行为事件的发生,减少了保护性约束的使用,值得在精神科护理领域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李华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9):3091-3094
目的探讨护理警示标识联合SHEL分析法在预防精神病住院患者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该院精神科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14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和观察组(2016年11月~2017年10月)各70例。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护理警示标识联合SHEL分析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暴力行为、跌倒坠床、自杀行为、外逃行为、噎食、藏药蓄药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对精神科基础护理、风险评估及时性、安全防护措施落实、护患沟通、病房环境、护理态度、健康宣教等方面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警示标识联合SHEL分析法能有效预防精神病住院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住院安全性及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精神科住院患者基于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进行分级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精神科住院的患者32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分级护理,观察组基于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进行分级护理.观察比较2组精神病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观察量表评分.结果 观察组护理文书、基础护理、病情观察、专科护理和护理质量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2个月后,观察组个人卫生、社会能力及社会兴趣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精神症状、激惹、抑郁、退缩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精神病患者基于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进行分级护理,可提高精神病患者护理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改善患者精神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精神病患者护理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 将2012年9月-2013年9月住院的5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设为观察组,2011年8月-2012年8月住院的5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均予以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分析护理风险,并制定应对措施予以干预.对两组风险事件率、护理满意度及家属投诉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风险事件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家属投诉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加强老年精神病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并制定安全应对措施,可显著提高临床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绩效考核信息化管理在精神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1月1日起医院精神科全面实施绩效考核管理,比较2015年度与2014年度护士工作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变化。结果前后2年中护理人员一般资料无差异,护理质量各项目比较中基础护理(P0.01)、健康教育(P0.01)、重患者护理(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文书书写(P0.05),有统计学差异;急救药品器械管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安全事件减少8件,无二级以上不良事件发生。患者满意度由90.6%提高到96.8%。结论应用绩效考核管理明显促进精神科护理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护协助应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PL)在精神科病房分级护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收治住院的精神病病人1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对照组根据医生制定的分级标准行常规分级护理,观察组采用医护合作模式应用ADLPL并结合精神科病人疾病特点、疾病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制定护理等级,比较两组病人的护理质量、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和依从性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3%,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8,P0.01);观察组病人较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能配合医护完成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协助应用ADLPL细化精神科病房分级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降低病人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利于病人配合治疗,增加病人的满意度,更加科学和合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风险评估下的护理干预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70例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实验组实施风险评估下的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术后心功能[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干预前后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LVEDD、LVESD、LVEF、CI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实验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风险评估下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术后心功能的恢复,缓解负性情绪,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结合我国医疗改革政策及中医医院特点,评价基于科室护理工作负荷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法的效果。方法:运用德尔菲法形成科室护理工作负荷计算公式,进行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比较实施前后临床科室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方法后,每千出院人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前下降50.0%(P0.01);实施优化方法后护理质量各项评分均有提高(P0.01);全年患者满意度较前上升了4.5%,护士满意度较前上升了6.1%。结论:基于科室护理工作负荷测算标准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方法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为三级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特别是中医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某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的现状,并给予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某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2016年1~12月各科室自愿上报的227例护理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类别、发生班次、事件责任人、护士的护龄和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频率位于前3位的为护理安全管理事件69例(30.40%)、跌倒事件44例(19.38%)和药物分发错误事件40例(17.62%);不良事件为Ⅲ级事件129例(56.83%)、Ⅳ级事件76例(33.48%);不良事件的发生同班次有关,白班出错频率最高为120例(52.86%),夜班67例(29.52%)居第2位;不良事件的主要责任人为护士,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护士的护龄以1~5年及10年以上为主。结论精神科护理工作有别于综合医院,有其特殊性。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既有人为因素,又有系统因素、患者自身因素。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对不良事件的分析,找出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针对精神科患者的特殊性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医院不良事件管理组织,落实精神科护理工作制度及流程,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合理配置人力,同时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人群的管理,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并注重各项措施的可持续性和实效性,从而有效减少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用PDCA循环管理降低精神科非计划解除保护性约束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本院的366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017年6月—12月的175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的保护性约束的管理;将2018年1月—6月的191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使用PDCA循环管理工具进行保护性约束的管理;对两组患者的非计划解除保护性约束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非计划解除保护性约束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科使用PDCA循环管理工具进行保护性约束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非计划解除保护性约束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出走的原因,并探讨加强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出走行为的影响。方法分析2015~2016年作者所在医院精神科开放病区收治的300例精神分裂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2015年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经验性评估,2016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用自制出走风险评估量表进行风险评估,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出走情况。结果干预后患者在治疗中出走的次数较干预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精神分裂住院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出走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