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状突矢状骨折坚强内固定的方法。方法:对6例髁状突矢状骨折患者行坚强内固定,恢复髁状突全貌。结果:行坚强内固定的所有患者术后均保存了颞下颌关节功能和形态,恢复了髁状突原有的外形。结论:下颌骨髁状突矢状骨折坚强内固定可保持髁状突的外形和正常位置,有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髁状突骨折是颌面部外伤中常见而较难治疗的一种疾病,其中尤以髁状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SFMC)最为难诊治[1],自2000年3月~2009年12月间笔者诊治并追踪随访了25例患者共28侧髁状突矢状骨折,并将其与同期27例30N髁状突颈部水平骨折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人对32例髁突骨折行螺旋CT扫描检查及三维影像重建,并与下颌全景X线片进行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钛合金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髁状突矢状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0年10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住的45例髁状突矢状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治疗方式不同分组,将采用钛合金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的2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将采用传统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的23例患者设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拉力螺钉在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中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技巧,并对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具有该手术指征的下颌骨髁突囊内矢状骨折患者21例(27侧),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其中24侧应用拉力螺钉复位内固定,3侧行髁状突骨碎片取出术,对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4个月,21例患者均无面瘫、涎漏、螺钉松动发生,张口度及咬合关系恢复满意;3例患者因一侧行骨碎片取出术只做了单侧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7侧术后关节头有影像学错位畸形及骨质轻度吸收,但功能基本正常。结论拉力螺钉可用于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在恢复下颌升支高度及关节功能方面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髁突是下颌骨骨结构的薄弱区域之一,外伤后易发生骨折且复位难度大,固定困难,手术要求高。其中以髁状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SFMC)最难诊治,作为髁突囊内骨折的重要分类,因其局部解剖结构复杂,故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国内外学者关于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是应采用保守治疗还是采用手术治疗一直存在着争议,随着外科技术的提高、固定方法的改进和固定材料的发展,目前认为手术治疗更有利于功能重建的观点得到更广泛的认同。本文将从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的手术治疗适应证和手术治疗两大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髁状突游离复位治疗高位髁状突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髁状突游离复位治疗高位髁状突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 2 5例高位髁状突骨折经耳前进路行髁状突游离复位 ,用克氏针、钢丝、微型夹板和骨皮质螺钉固定 ,行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观察。结果 术后 1年临床评价优良率 72 % ,全部患者无开口受限和关节症状 ,7例有开口偏斜、轻微错牙合畸形等并发症 ,1例面神经颞支损伤 ;影像学评价优良率 5 6 % ,11例有髁状突移位、骨质吸收和畸形改变。结论 髁状突游离复位可较好地重建颞下颌关节结构 ,有效地恢复颌牙合功能 ,损伤较轻 ,改进骨折固定方法可提高疗效 ,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髁状突游离复位治疗高位髁状突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髁状突游离复位治疗高位髁状突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25例高位髁状突骨折经耳前进路行髁状突游离复位,用克氏针,钢丝,微型夹板和骨皮质螺钉固定,行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1年临床评价优良率72%,全部患者无开口受限和关节症状,7例有开口偏斜,轻微错He畸形等并发症,1例面神经颞支损伤,影像学评价优良率56%,11例有髁状突移位,骨质吸收和畸形改变,结论:髁状突游离复位可好地重建颞下颌关节结构,有效地恢复颌He功能,损伤较轻,改进骨折固定方法可提高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如果骨折得不到及时治疗 ,就会产生骨断端的错位愈合 ,造成咬 牙合 错乱和面型改变。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为 牙合 间结扎复位固定 ,但此方法对于髁状突骨折复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笔者将纯钛微型夹板应用于髁状突骨折的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 临床资料(1)病例资料 :10例 13侧髁状突骨折患者 ,其中男性 6人 ,女性 4人。年龄 14~ 4 6岁 ,平均年龄2 7.5岁。单侧骨折 7人 ,双侧骨折 3人 ,其中 3例合并有下颌骨体部或升支部骨折。时间最短的 3天 ,最长的 30天。(2 )术前准备 :常规拍摄X光片、CT片 ,了解骨折的移位和成角情况 ,以预测并指导…  相似文献   

10.
叶宁  金辉喜 《广州医药》2005,36(5):34-35
目的 探讨微型夹板在髁状突高位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文收集了40例单侧髁状突骨折患者,其骨折断端均在0.5~1.0cm范围,术中先找到高位经骨折的断端,再将骨折的髁状突解剖复位,最后采用微型夹板固定,一年后观察疗效。结果 40例患者咬合关系,关节活动度均正常,X片示骨折愈合良好,并达到解剖复住。结论 髁状突高位骨折采用微型夹板固定术好功能恢复良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髁状突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5 %~52 4 %。髁状突骨折对颌、牙合功能以及儿童的面部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并可能出现颞下关节紊乱综合病或关节强直等并发症。因此,早期的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1诊断及检查1 1临床检查髁状突骨折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咬合紊乱、开口受限、关节区肿胀、疼痛,并有不同程度的下颌中线偏斜或开牙合畸形,部分患者还有外耳道出血及听力下降等症状。髁状突骨折的患者常合并下颌骨骨折及颌面部外伤,这些症状往往会掩盖髁状突骨折,而易造成漏诊及误诊。1 2影像检查包括X线检查、二维CT及三维CT等。1 2 1X线检查是较长使用的检查手段,主要包括薛氏位、下颌骨开口后前位、下颌骨侧位、髁状突经咽侧位、下颌骨曲面断层等。但是由于X线片把具有三维的解剖结构摄成二维平面图象,检查时难以避开髁状突周围骨结构的重叠,如颞骨岩部、颧骨等,故不能清楚的显示髁状突骨折情况,常造成误诊或漏诊,尤其是髁状突纵形骨折[1]。1 2 2CT检查与X线比较,髁状突前移位、运动受限、骨的细小变化,CT均能很好的显示出来,但是二维CT仍不能提供一个直观的立体影像,临床医生必须借助解剖结构,结合多层面影像来判断移位的髁状突与...  相似文献   

12.
髁状突骨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陈昕映  陶革方 《浙江医学》1998,20(4):244-245
髁状突颈部骨折在临床上常用颌部结扎、弹力牵引等保守治疗,但牵引时间长,牵引及张闭口锻炼时疼痛剧烈,对无牙颌及牙缺失多者不能施行。我们于1988年到1996年间施行下颌角下方切开整复髁颈部骨折加克氏钢针内固定术4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髁突矢状骨折继发颞下颌关节强直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生机制提供实验载体。方法:小尾寒羊4只,双侧关节互为对照。实验侧通过手术造成髁突矢状骨折,破坏关节窝表面软骨,切除外侧1/2关节盘;对照侧仅造成髁突矢状骨折。术后6个月,通过CT检查和组织学观察评价实验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形成。结果:4只小尾寒羊的实验侧关节均发生混合性强直,CT检查发现,关节结构消失,关节间隙变窄,周缘出现不规则增生或吸收,上、下关节面被若干上、下贯通的高密度影像所分隔,呈骨痂样改变。组织学观察可见,实验侧关节窝与髁突之间散在有骨与骨样的基质,部分区域可分辨出强直骨桥的形成。对照侧未出现强直迹象。结论:本研究中的动物实验重现了临床髁突矢状骨折继发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发生过程,实验具有可重复性,可作为动物模型用于对创伤性关节强直的研究载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侧向拉力螺钉在髁突矢状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以及颞下颌关节盘的复位固定在髁突矢状骨折治疗中的作用及疗效.方 法:对16例患者19侧髁突矢状骨折的骨折片复位后,进行侧向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 ,术中同时对移位的关节盘进行复位固定.术后进行张口训练,随访期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复查.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骨折片复位固定良好,骨折片未见有移位和吸收征 象,关节盘位置恢复正常.11例患者13侧术后有额纹不同程度减弱,面神经功能评价95分, 术后6个月平均恢复到100分.患者术后牙合关系均恢复至 髁突骨折前状态,无面瘫、错牙合和张口受限发生,无患侧关节区疼痛不适.术后3个月张口度最大43 mm,最小32 mm,平均37 mm;术后6个月平均 张口度38 mm.结论:髁突矢状骨折的侧向拉力螺钉应用及关节盘的复位固 定治疗,效果明显,方法可靠,可以达到稳定的复位固定目的,并早期恢复颞下颌关节功能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颌髁状突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以90例下颌髁状突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保守治疗,观察组予以手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1.1%(41/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3/4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治疗下颌髁状突骨折效果优于保守治疗,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极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髁状突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要点.方法 临床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收集整理佳木斯大学附属口腔医学院口腔外科和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口腔科2001年~2010年间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住院患者256例,对其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合并伤、治疗方案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髁状突骨折患者主要为青年男性,病因以交通伤为主,坠跌伤居其次,多合并有其他创伤.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都比较满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治疗方案,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髁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髁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30例单发性髁状突骨折患者行切开坚固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术前和术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张口度、张口型、咬合关系、X线片的变化。结果 手术前后解剖结构和功能恢复满意,并发症轻微。结论 坚固内固定是治疗髁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髁状突骨折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5~52%,儿童可高达40~67%。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痛,[牙合]关系紊乱和下颌运动障碍,如处理不当,后期引起颞下颌关系紊乱病、关节强直和下颌发育障碍。本文对我科42例髁状突骨折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治疗高位髁状突骨折.方法对32例(47侧)高位髁状突骨折经耳前进路行髁状突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行临床和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1年临床评价优良率为75%,无张口受限、关节症状及面神经损伤,影像学检查髁状突异常主要有骨折片移位、成角畸形及骨质吸收,再移位仅见于单板固定的病例.结论切开复位治疗高位髁状突骨折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内固定时尽可能行双板固定,以达到三维稳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