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脏瓣膜替换术早期并发症的防治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030001)李大奇,梁智星瓣膜置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已广泛应用,且效果满意,但术后并发症较多,有的很严重,影响手术效果。本文就我院从1989~1993年初治疗的116例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本组男54例、女62例,年龄17岁~64岁,平均36.4岁。诊断:二尖瓣病变92例,主动脉病变4例,多瓣膜病变20例。病程7月~27年。术前心功能Ⅱ级者18例,Ⅲ级者56例,Ⅳ级者42例。二、手术情况:采用静脉复合麻醉、气管插管,体外循环全身中度低温,手术操作和心肌保护标准方法进行。二尖瓣置换者阻断升主动脉后于主动脉根部插针灌注冷停跳液,心脏表面放置冰屑,局部深低温进行心肌保护。除10例经房间沟后切开进入左心房,其余均经右房切开房间隔进入左房,二尖瓣环间断褥式缝合12例,其余均采用连续缝合人工瓣膜。主动脉瓣膜置换切开升主动脉后于冠状动脉口插管,间歇灌注冷停跳液保护心肌,主动脉瓣替换作间断褥式缝合人工瓣膜。双瓣置换者先行二尖瓣置换。本组共用人工瓣膜136个,其中Bejork-shiley3个,其余均为国产机械瓣133个。体外循环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91例心脏瓣膜替换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91例患者共替换106枚机械瓣,其中男性40例,女性51例;初次手术以风湿性瓣膜病居多(94.5%)。再次手术以人工瓣膜失去功能为多(89.3%)。结果 示早期死亡4例,晚期死亡1例,总死亡率5.5%。56例平均随访5年,平均年龄40.7岁,死亡率5.49%。56例平均随访5年,心功能Ⅰ~Ⅱ级47例,占随访的83.93%。效果良好。结论 掌握手术时机,改善心功能,术中心肌保护是提高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手术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顾瑞华  于昂 《天津医药》1992,20(2):105-107
1986年5月至1988年9月,我们应用体外循环合并低温心脏不停跳方法成功地施行了心内直视手术44例,获得满意的心肌保护及手术效果。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共44例,男23,女21例。年龄3~40岁,平均10.5岁,其中7岁以下19例,8~14岁15例,15岁以上7例。手术种类:室间隔缺损修补20例,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及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 50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中行CABG+二尖瓣置换29例,CABG+主动脉瓣置换15例,CABG+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6例.心肌保护通过主动脉根部或左右冠状动脉开口顺行灌注4 ℃ 41含血停搏液,必要时顺灌和桥灌结合技术.并常规在后并行阶段或停机后采用改良超滤.结果 50例患者中,体外循环时间为59~243 min(平均118.6 min),阻断主动脉时间为33~145 min(平均70.0 min),后并行辅助时间19~142 min(平均44.6 min),改良超滤液量1 300~4 700 mL(平均2 532 mL).心脏自动复跳47例,自动复跳率为94%.术中转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顺利平稳停机,无手术死亡.结论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法和合理的体外循环灌注是保证手术顺利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替换术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2000年~2003年收治的3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中死亡3例.死亡率7.9%,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充分术前准备、保留瓣下结构、人工瓣膜合理的选择和匹配及加强术后处理是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 我院开展心脏直视手术已十余年,对围手术期的心肌保护措施逐步得到完善和提高,现就近期所做的100例心肌保护的方法、效果,结合我们的实践加以探讨。临床资料 100例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57岁,6岁以下18例。最小体重13kg, 最大为68kg。体外转流时间最短30分,最长366分钟,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最短11分,最长195分。心脏自动复跳者66例,电击复跳34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3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1例,二尖瓣替换术23例,F_4矫正术7例,肺动脉瓣成形术8例,主动脉瓣替换术2例,主动脉瓣,二尖瓣替换术2例,二尖瓣  相似文献   

7.
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41例临床分析三明市第一医院心外科吕凯明,陈志慷,肖斌我院心外科自1991年10月至1995年12月共为41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术,无一例死亡,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41例,男性1...  相似文献   

8.
李季  谢晓阳 《中国药业》2009,18(11):48-49
目的总结200例心脏瓣膜替换手术的情况,以提高手术疗效,避免手术并发症,降低手术死亡率。方法选择1995年10月至2008年10月施行心脏瓣膜替换术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因、病变类型、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预后。结果200例患者的手术方式为二尖瓣替换术(MVR)165例、主动脉瓣替换术(AVR)12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替换术(DVR)23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32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26例;结果患者早期死亡13例(6.50%),死亡原因为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8例、室性心律失常4例、凝血功能异常1例。结论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手术操作精细准确、有效预防栓塞和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心肌保护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关键,心脏不停跳正是出于这种理念,其机理是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不阻断升主动脉,不使用心脏停搏液,使心脏得到持续的氧合血灌注的一种手术广泛,保持着较接近生理状态的有氧代谢,酸硷平衡和电解质代谢,故能避免由于阻断升主动脉,灌注高钾停跳液而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产生,能有效的防止术后低心排和严重的心律失常发生,本组2例瓣膜置换病人EF 33~38%,心功能Ⅳ级,由于不停跳病变心肌没有遭到高K+,低温,停搏,定额等非生理性,避免了再灌注损伤,有效的防止已病变的心肌进一步损害,故术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0.
巨大左心室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巨大左心室 [舒张末期直径 (EDD) >70 m m ]瓣膜病人外科治疗经验 ,提高其手术疗效。方法 对 34例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实行瓣膜替换术。术前平均 EDD 81.0 mm ,收缩末期直径 (ESD)6 1.0 m m ,射血分数 (EF) 0 .4 3,射血分数缩短 (FS) 0 .2 1;心功能 级 11例 , 级 2 3级。主动脉瓣替换术 (AVR) 8例 ,二尖瓣替换术 (MV R) 9例 ,AVR+MVR17例。结果 本组治愈出院 32例。围手术期及术后早期死亡 2例 ,晚期死亡 2例。结论 强调温血灌注改进心肌保护技术 ,保留二尖瓣装置和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是提高巨大左室心病心脏瓣膜病人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瓣膜病是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现在人工瓣膜置换术已成为器质性心脏瓣膜疾病成熟且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近三年我科对5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实施手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2例,男30例,年龄45~60岁,平均52.5岁。女  相似文献   

12.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2962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浅低温体外循环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和经验。方法并行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注心脏停搏液;需逆行灌注者,阻断升主动脉后经冠状静脉窦逆行持续灌注机器氧合血,鼻咽温维持在30℃~32℃,在心脏空跳条件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应用该技术实施心脏手术2962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1873例,心脏瓣膜病和升主动脉瘤患者1089例。结果全组术后住院死亡率为1.45%(53/2962),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率为1.33%(25/1873),心脏瓣膜病死亡率为2.57%(28/1089);全组无气栓和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病例,术后低心排量综合征发生率0.37%(11/2962)。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降低了低心排量综合征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从而明显降低术后死亡率,是临床上可以选择的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1997年9月~1998年12月,在体外循环(CPB)过程中采取浅低温,持续冠状动脉顺行或冠状静脉逆行灌注,保持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211例,保障了心脏有充分的氧合血供给,避免了过去各种方法配方的心脏停搏液所导致的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明显地降低了术后低排综合征及死亡率,在心肌保护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并有其独特的优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1例手术病人,年龄15~69岁,体重45~90kg。心功能Ⅱ级114例,Ⅲ级60例,Ⅳ级37例。2例为先天性主动脉瓣疾患,2例为二尖瓣后叶严重脱垂,2  相似文献   

14.
心脏不停跳行二尖瓣替换术(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由于心肌保护液中的高钾、深低温以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因素必然引起心肌损害,常导致术后低心排和严重心律失常。对于术前心功能重度损害的风湿性心脏瓣替病来说,甚至可致手术失败。2002年5月~11月我们在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不停跳行二尖瓣替换术3例,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心脏不停跳行二尖瓣替换术3例。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42、35、44岁。临床表现均为活动后心慌、气促,近期加重,病期分别为15、5、12年。心电图表现均为房颤心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径为59、83…  相似文献   

15.
多数人认为心脏瓣膜病术前有心绞痛症状者应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 ,而对无心绞痛者是否行 CAG尚有争议。我们通过对 12例心脏瓣膜置术患者术前 CAG结果、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评价了年龄、性别、心绞痛症状、心电图表现的临床意义 ,为手术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87年 4月至 2 0 0 1年 6月共行心脏瓣膜置换术 34 5例 ,1997年之后 ,对 12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进行了 CAG检查 ,男 6例 ,女 6例 ;年龄 40~ 6 2岁 ,平均49.7岁 ,5 0岁以上 6例 ;病史 1~ 2 6 a;心胸比例 0 .5 0~0 .72 ;心功能 (NYHA) ~ …  相似文献   

16.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心内手术方式。2000-08~2001-04,我科对12例重症瓣膜病患者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资料本组共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0~62岁,平均48岁。胸部X线示心胸比率为0.65~0.85,心功能Ⅲ~Ⅳ级,射血分数45%~70%,平均50%。2例窦性心律,10例心房纤颤。11例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均瓣叶增厚、僵硬、不同程度钙化,另1例为主动脉瓣退行性变位大…  相似文献   

17.
1998年1月~1999年10月,施行浅低温体外循环(CPB)心脏不停跳瓣膜替换术14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施行巨大心脏瓣膜病手术78例。男性47例,女性31例,年龄26~72岁(41.5±8.7),主要病因为风湿性病变、退行性病变、细菌性心内膜炎及先天性瓣膜畸形。主要病理为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术前心功能在Ⅲ~Ⅳ级(NYHA分级),心胸比(CT)(0.73±0.08),左室舒末径(LVEDD):70~99mm(79±7)mm,左室射血分数(EF):0.34~0.52(0.42±0.06)。术前调整心功能,增加心肌能量储备,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采用间断氧合血性停跳液心肌灌注,加用平行及改良超滤。二尖瓣大部分保留后叶或全瓣结构,术后早期联合应用强心、扩血管药物,ICU停留2~3周,常规复查心脏彩超、胸部X线片及心电图。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3.8%,1例为术后15h心脏骤停,2例为术后低心排。术中心脏复跳困难12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15例,恶性心律失常8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二次开胸止血4例,伤口感染清创缝合3例,肺部感染3例。术后2~3周复查LVEDD、EF、CT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①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病属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前充分准备非常必要;②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提高体外循环条件设置,尽可能保留二尖瓣部分或全部瓣下结构,对双瓣膜置换要注意二个瓣膜型号的匹配,相差不超过2个为宜,术中心脏复苏要综合方法应用,必要时采用2次阻断法;③术后早期联合应用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延长呼吸机辅助时间,减少心肺做功。  相似文献   

19.
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术期处理经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9年9月至2004年10月外科治疗7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围术期处理、心肌保护方法、手术方式。结果 低心排综合征5例,活动性出血二次开胸止血3例,脑栓塞2例,迟发性心脏破裂1例,肾功能不全1例,肺部感染1例,死亡3例。结论 加强围术期处理,加强术中心肌保护,彻底纠正瓣膜畸形及注意人工瓣膜的选择,重症心脏瓣膜病亦可取得良好的早期效果。  相似文献   

20.
应用人工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瓣膜病已有30年的历史,但儿童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报告较少,现将我们进行的14岁以下的儿童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15例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自1984年1月起至1989年6月底止,我们共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298例,其中14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