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儿童眼眶占位病变的发病率、病种分类、病例组成和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1997年1月至2003年12月,住院收治的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儿童眼眶占位性病变患者共214例的病例资料.结果 214例儿童眼眶占位病变包含13类,良性病变173例(占80.8%),恶性肿瘤41例(占19.2%).良性病变以血管性、囊性和周围神经性病变最常见,恶性肿瘤以视网膜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和淋巴瘤多见.每种疾病的临床和影像检查有各自的特点.结论 儿童眼眶占位病变以良性的血管性、囊性和周围神经性病变最常见.结合病史、临床体征和影像检查多能作出正确诊断.应根据不同的病种选择恰当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探讨眼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 2 0年间收治的 2 6例原发性眼眶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2 5例有眶内占位病变及炎症体征 ,如眼球突出、眶部肿块、眼睑及结膜充血水肿、眼球运动受限等。B超、彩色多谱勒超声、CT、X线等影像学检查提示眶内占位病变。结论 :影像学检查可提供定性、定位诊断 ,治疗方法为手术、化学治疗及放射治疗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重视眼科影像学检查提高临床诊断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总结分析眼科临床出现的误诊和漏诊病例的原因,应重视影像学检查,弥补临床常规检查诊断的不足.方法 对2007年至2008年两年间门诊和住院病人通过各种影像学检查纠正诊断的37例患者进行分析,年龄6~75岁,男性17例,女性20例.结果 在37例患者中,有8例为颈动脉海绵窦瘘(2例外伤性,6例自发性)被诊断为结膜炎或巩膜炎;6例外伤性眶壁线性骨折的儿童被诊断为眼肌麻痹或肌肉断裂,给予保守治疗10至20d无效;2例淋巴瘤和3例泪腺样囊性癌患者被诊断为眼眶炎性假瘤;2例横纹肌肉瘤诊断为眼眶炎症;2例脉络膜黑色素瘤因延误治疗出现眶内蔓延;2例额窦黏液囊肿和1例下直肌缺如诊断为麻痹性斜视;蝶窦颅底病变和眼内占位各1例诊断为知觉性斜视;视神经脑膜瘤和颅内鞍区蝶窦占位各1例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1例泪囊鳞癌诊断为泪囊炎;4例骨内血管瘤患者CT软组织窗扫描考虑为骨瘤;2例外伤眶内异物漏诊.结论 通过分析总结可见,颈动脉海绵窦瘘、外伤性眶壁线性骨折、外伤眶内异物等通过病史询问,仔细检查和临床经验辅之以影像学检查可以得到正确诊断;有些病变则应对诊断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表现和不典型症状,要及时鉴别诊断,进行各种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的存在,避免误诊和漏诊.总之,影像学检查是一种有效和必要的,特别是对眶内和颅内病变的揭示有重要价值,在临床工作中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加强临床对眼部结核感染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检查后被确诊为眼结核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五例眼结核中1例眼眶结核,4例全眼球结核.术前B超、CT检查均为眼(眶)内占位性病变行眼球摘除术,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眼部结核感染,术后给与抗结核治疗.结论:结核性眼内炎与眼内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和眼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表现极为相似,诊断时须重视鉴别,必要时经病理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5.
12例眼结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眼结核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5年来确诊的12例眼结核的病例资料。结果12例眼结核中,眼睑结核5例,眼眶、脉络膜结核各2例,球结膜、半月皱襞、泪囊结核各1例。临床表现为各个部位的占位病变或炎症。4例患者未发现眼外结核病灶,其余8例先后或同时患有肺结核、肠结核、小脑结核、睾丸结核、头颈部皮肤或淋巴结核。结论眼部结核常表现为眼表新生物或眼眶、球内占位病变,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眼科医师应重视全身结核病史的询问,避免临床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描述眼眶囊性病变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期间诊治的眼眶囊性病变134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和手术治疗效果等.结果 134例眼眶囊性病变中,男性68例;女性66例,右眶63例;左眶71例;年龄6个月至84岁,平均42岁.最常见症状为肿块、眼球突出和复视等.超声波检查示肿物多呈边界清楚的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CT示囊肿内密度较均匀,CT值-198Hu~77.5Hu,增强扫描示囊壁增强,而囊内容物不被强化.MRI检查T1WI为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全部病例经手术完整切除或部分切除等治疗.术后病理诊断眼眶皮样囊肿46例,表皮样囊肿58例,黏液囊肿11例,单纯性眼眶血肿12例,眼眶脓肿3例,寄生虫性囊肿2例,泪腺起源的单纯性上皮细胞囊肿及先天性囊性眼各1例.术后随访3月至8年,平均2.10年,治愈率98.50%,复发率1.50%.结论 眼眶囊性病变的诊断应综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准确的诊断,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窦黏液囊肿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本院2005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7例鼻窦黏液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鼻内镜检查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87例鼻窦黏液囊肿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头痛、眼球突出、视力下降、面部隆起等非鼻部症状。影像学检查见鼻窦占位;病理检查示囊肿发生于蝶窦9例、筛窦14例、蝶-筛窦26例、额窦15例、额-筛窦9例、上颌窦14例。结论鼻窦黏液囊肿的鼻部症状不明显。CT、磁共振成像和鼻内镜检查有助于鼻窦黏液囊肿的诊断。根据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严重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眼眶囊尾蚴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自1982年6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11例眼眶囊尾蚴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方法。结果11例眼眶囊尾蚴病均有反复眶内炎症史及占位性病变体征,如眼睑及结膜充血水肿,眼球突出,眼球运动受限;3例有视力下降及视乳头水肿,扪及肿块1例。B超示眶内占位性病变,内有液性暗区及自由运动光斑。CT扫描示眶内高密度块影中央有低密度区。11例眼眶囊尾蚴病经手术摘出囊尾蚴9例,1例经穿刺抽吸等治疗,位于眶前部的1例破溃后自行排出囊尾蚴。11例均痊愈,眶内炎症消退,眼球运动恢复正常,眼球突出度恢复至正常,CT扫描及B超检查均示眶内无占位性病变影像。结论影像学检查有助本病的诊断,尤其是定位性诊断可提供选择手术进路的依据。本病的治疗以手术切除囊尾蚴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41例泪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病理类型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诊治的141例泪腺区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组织病理结果。依据病理诊断分类,探讨泪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分类变量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纳入患者中,男50例,女91例。按病变性质分类,良性病变117例(83.0%),最常见的是IgG4相关泪腺炎55例(39.0%);恶性肿瘤24例(17.0%),最常见的是淋巴瘤10例。良性病变患者年龄([ 45.8±15.7)岁]小于恶性肿瘤([ 56.3±16.2) 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3, P=0.001)。按病变类型依次为炎性病变72例(51.1%),上皮性病变33例(23.4%),淋巴系统病变17例(12.1%)。比较泪腺上皮性病变、炎性病变、淋巴系统病变3组患者性别构成、临床表现(眼睑肿胀、眼球突出、运动障碍、视力下降)、影像学表现(双侧泪腺受累、眶骨质改变、鼻窦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在眼痛、眼外肌和三叉神经增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两两相比显示,泪腺上皮性病变较泪腺炎性病变的女性患者比例少,出现眼睑肿胀、泪腺双侧受累、鼻窦炎的患者比例少(χ2=17.01,P<0.001;χ2=32.34,P<0.001;χ2=10.43,P=0.001; χ2=10.12,P=0.001),而有眼球突出、运动障碍和视力下降、骨质破坏的患者比例较高(χ2=18.71,P<0.001;χ2=7.64,P=0.006;χ2=7.32,P=0.012);泪腺上皮性病变患者与淋巴系统病变相比,前者出现眼睑肿胀、双侧泪腺受累的患者比例低,眼球突出的患者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3,P<0.001;χ2=6.38,P=0.012;χ2=10.14,P=0.001);泪腺炎性病变与淋巴系统病变性仅在泪腺双侧受累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3,P=0.001);淋巴系统病变与炎性及上皮性病变相比,其余各组间临床和影像学的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儿童泪腺占位性病变7例中未见上皮性病变。结论:泪腺占位性病变中最常见的是炎性病变,其次是上皮性病变;良性病变平均年龄小于恶性肿瘤;儿童泪腺病变类型分布与成人不同;泪腺炎性病变与上皮性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差异较大,相对容易鉴别。  相似文献   

10.
张晓君  魏文斌 《眼科》2012,21(5):289-291
鞍区与视通路之间紧邻的解剖关系决定了鞍区病变导致的眼部表现较为常见,其中某些病变可能与青光眼等传统认为属于原发于眼部的疾病相混淆。鞍区占位性病变压迫视交叉导致双颞侧偏盲等各种类型的视野缺损、视力下降以及视神经萎缩等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眼部表现。了解不同类型鞍区占位性病变所致眼部以外的临床表现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鞍区病变导致的视神经萎缩有时与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混淆,是根据各自的临床特征性改变还是应对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常规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头颅MRI所示的“空蝶鞍”可以合并某些眼部表现,但是很可能二者之间并非因果关系而二者均为颅内压长期增高的结果。目前存在的对于鞍区病变的眼部表现以及相应眼部病变的不同认识,要求我们在正确认识相关疾病概念以及准确把握疾病特征的基础上,从科学研究、临床实践以及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等方面综合分析,合理选择诊断治疗方案,从而最大程度上使患者获益。(眼科, 2012, 21: 289-291)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The layer of the tear film in contact with the conjunctiva is mucus. This mucus comes from two sources, the conjunctival goblet cells and the subsurface vesicles. These vesicles are found just below the surface of the conjunctival cells. They contain long chain mucus glycoprotein molecules that are joined to the vesicle membrane. The vesicles fuse with the surface membrane of the conjunctival cells and expose their mucus glycoprotein chains to the overlying mucus. Chemical and physical bonds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mucus help to bind the mucus layer to the conjunctiva. The vesicle membrane becomes incorporated in the cell membrane and supplies the membranes for the microvilli that cover the exposed surfac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