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的随访及并发症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的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初步评价。方法 采用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60例,术后进行随访,其中最长随访1年,观察其术后并发症及排便功能。结果 术后合并小肠结肠炎4例,单纯性腹胀4例,吻合口瘘1例。术后并发症为16.7%。结论 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护理简单、无手术疤痕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巨结肠Duhamel术后远期功能评价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评价先天性巨结肠(HD)Duhamel术后远期功能效果。方法对随访复查病例均行排便造影和肛管直肠测压检查,行腹部和肛门指诊检查,评价生活质量。结果42例按照临床评分标准,“优”6例,“良好”32例,“一般”4例,无“差”病例。手术后并发创口裂开、肠粘连、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与排便评分无相关性;而术后盆腔感染、吻合口瘘、肛门再次手术与排便评分有相关性(rs=0.68,0.78,0.84,P<0.05)。结论先天性巨结肠Duhamel根治术后,多数患儿能够达到社会可接受的排便功能。HD术后直肠肛门抑制性反射并不恢复。HD术后需要长期随访,应及时处理并发症如闸门综合征、黏膜脱垂、肛门狭窄等。对术后存在不同原因的排便障碍,需要进行主观和客观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远期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随访调查先天性巨结肠术后远期并发症与排便功能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访77例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12.3年(6~31年),评价临床效果、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 患儿存在排便功能障碍,包括污便、便失禁和便秘;其他还有小肠结肠炎、排尿异常等。根据临床肛门功能评分,本组病例中排便功能优者30例,良者36例,劣者11例。根据生活质量评分对适龄患儿评分61例,生活质量优者28例,良者24例,劣者9例。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 虽然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大多数患儿的生活质量良好,但是排便功能障碍和并发症仍对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先天性巨结肠Swenson’s改良术式术后远期生活质量。方法对45例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由指定医生负责评估。结果排便功能异常23例(占51.1%),并发小肠结肠炎17例、排尿异常(4例)及粘连性肠梗阻(3例)等症。生活质量评分优良者86.7%(其中优者占40%),劣者占13.3%。结论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多数患儿生活质量优良,影响生活质量的关键是排便功能障碍和其他并发症,术后应全面了解患儿生活质量,以提高其社会适应力。  相似文献   

5.
小婴儿腹腔镜和剖腹巨结肠根治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剖腹行巨结肠根治术后二组婴儿在临床各方面的特点。方法 随机地选取同期手术的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和传统剖腹手术巨结肠根治术婴儿各15例,年龄25~152d,其中长段型14例,普通型14例,短段型2例。分别于手术前后测定免疫功能,观察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随访情况逐一比较。结果 术后肠功能恢复腹腔镜组较手术组早2~3d。手术组术后CD3、CD4较术前明显下降,CD4/CD8比值较术前降低,补体C3值显著升高。腹腔镜组CD3、CD4及G补体均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后随访两组患儿排便功能无明显的差异,但腹腔镜组腹部瘢痕明显美观。结论 腹腔镜巨结肠根治术对患儿免疫干扰小,肠功能恢复早,美观,远期排便功能两组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肛门改良Soave术根治婴幼儿巨结肠术后排便控制功能及生活质量。方法对25例巨结肠婴幼儿行经肛门改良SoaveⅠ期根治。术后随访5个月~6年,平均4.5年,对大便控制能力、便秘、结肠炎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获访21例,大便控制评分4分(正常)16例,3分(好)4例,2分(欠佳)1例;便秘1例,结肠炎2例,生活质量优良率90.5%。结论经肛门改良Soave术根治婴幼儿巨结肠可获得良好的排便控制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直肠肛管向量测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评估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利用直肛管向量测压技术,对42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及21例正常儿进行肛门括约肌功能的评估。结果:根据临床症状将患儿分为污便组、便秘组和排便功能良好组。巨结肠患儿术后肛管静息压力及向量容积均显著低于正常儿(P<0.01),污便组的静息压力及向量容积明显低于排便功能良好组,对称指数无明显变化,14.3%恢复了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结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管最大压力及向量容积下降。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是评估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较客观全面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术后结肠形态及排便功能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前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一个跨越性的进步是非开腹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结肠拖出或直接经肛门结肠拖出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对术后结肠形态变化、肛门括约肌的恢复与排便功能的关系需进一步观察。我院自1999年10月~2002年3月经肛门拖出治疗先天性巨结肠19例,术后1周、3个月、1年分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巨结肠症再次手术1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巨结肠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83年7月—1999年12月收治巨结肠手术后再次手术的病例14例,其中2次手术7例,3次手术5例,4次手术2例。原根治术式为Duhamel法6例,扩张肠段切除后行结肠端—端吻合8例,均经常规检查后再次手术,全部行改良环钳斜吻合法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结果 术后伤口感染4例,经换药治愈,14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随访4个月至16年,远期疗效均满意。结论 先天性巨结肠症根治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为:切除范围不够,手术欠规范,非小儿外科医师缺乏专业训练及实践经验等。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巨结肠Swenson改良术后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评估先天性巨结肠Swenson改良术后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方法:随访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Swenson行改良术后患儿45例(男37例,女8例),手术年龄2.5个月-6岁,平均1.6岁。术后随访8-16年,平均10.9年,评估其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术后并发症有:污染和小肠结肠炎17例(37.8%),便秘3例(6.7%),大便失禁3例(6.7%),小便失禁4例(8.9%);吻合口狭窄2例(4.4%)和粘连性梗阻1例(2.2%)。23例(51%)表现不同程度的排便障碍,但肛门功能优良率仍达到84.4%(李正评分)和93.4%(Rintal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显示,优者18例(40%),良者21例(46.7%),差者6例(13.3%),结论:先天性巨结肠Swenson改良术后,多数患儿远期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优良,排便功能障碍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Martin术与Soave术在全结肠巨结肠患儿治疗中的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8年6月,本院采取Martin术治疗全结肠巨结肠患儿14例,采取Soave术治疗全结肠巨结肠患儿15例.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发热、术中输血、腹部伤口感染、吻合口漏、术后住院时间、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情况以及随访期间排便情况.结果 Martin手术组与Soave手术组患儿术后发热时间分别为3~11(5.5±3.4)d、1~5(3.1±1.7)d;术中输血人数分别为13例(13/14)、7例(7/15);腹部伤口感染分别为4例(4/14)、1例(1/15);吻合口漏2例(2/14)、0例(0/15);平均术后住院天数(14.3±2.6)d(12~21 d)vs(8.4±2.2)d(7~12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rtin手术组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7例,其中4例多次住院治疗;Soave手术组发生小肠结肠炎2例,1例门诊扩肛治疗后好转,1例住院治疗.术后4周两组患儿均存在排便次数增多、肛周皮肤糜烂;术后3个月随访,Martin手术组8例每日排便2~4次,Soave手术组4例;术后6个月,Martin手术组11例(78.6%)每日排便2~4次,Soave手术组为8例(61.5%).Soave手术组患儿术后均需要扩肛治疗3~6个月.结论全结肠巨结肠患儿Soave手术在术后发热、术中输血、伤口感染、吻合口漏及术后住院天数方面均优于Martin手术,且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的机率低于Martin手术,但其存在术后排便恢复慢、需要数月扩肛治疗的缺点.因此,对不同情况的全结肠巨结肠患儿可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是以病变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为特征的小儿常见消化道畸形之一.1948年Swenson和Bill开创了用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之后又出现许多术式,其中被广泛采用的有4种:Swenson、Duhamel、Soave、Rehbein,随着医学生物模式的转变,排便功能障碍影响着HD患儿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不同术式术后远期排便功能的评价,已日益引起临床的重视.我们回顾随访了1992年6月至2008年4月我院行经肛门改良Soave术84例、改良Swenson术60例、改良Duhamel术76例的220例患儿,现将随访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生物反馈法治疗大便失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临床治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无肛及巨结肠术后并发大便失禁的患儿,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深化,目前认为对肛门直肠畸形治疗的目的不仅主要是挽救生命、维持排便、更重要的是改善术后排便功能,提高患儿远期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这里主要是指肛门功  相似文献   

14.
开腹和非开腹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开腹和非开腹二组先天性巨结肠术远期生活质量,分析二组差异的原因,提出改良方法。方法:对二组31例患儿进行了远期排便控制临床评估和客观评估。开腹组,18例,男17例,女1例,手术方法为开腹经肛门拖出,病变肠管切除,直结肠斜面吻合,经过顺利。非开腹组,13例,男11例,女2例,非开腹性手术采用经肛门拖出病变肠管切除,直肠纵切、直结肠斜面吻合。二组患儿随访年龄均为4~7岁,随访2~4年。结果:通过对31例患儿的随访和生活质量评估,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开腹组静息压高于非开腹组,非开腹组主动收缩压高于开腹组,钡灌肠肛管长度二组无差异。二组患儿术后1个月、6个月、2年排便控制临床评价,近期有差异,远期无差异。结论:避免内括约肌切除,又能彻底解除其痉挛狭窄是手术的关键。非开腹直结肠斜面吻合先天性巨结肠术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5.
自从丹麦医生 Hirschsprung 报告首例先天性巨结肠症至今100多年以来,先天性巨结肠的外科治疗获得显著进步。1948年 Swenson 等[1]采用开腹直肠切除、结肠拖出与肛管吻合术,开创了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拖出(Pull-through)的经典外科术式,先后又有诸如 Duhamel、Soave、Reheibin 等多种术式得到临床应用,并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2]。上世纪90年代,先天性巨结肠外科治疗进入新的历史时期,Georgeson 等[3]于1995年报告腹腔镜辅助经肛门拖出术;特别是 Torre 等[4]于1998年首次报道单纯经肛门结肠拖出术,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进一步简化,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和应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对早期行 Swenson 改良术的患儿远期(8~16年)排便功能评估结果显示,Sewenson 术后远期排便功能优良率达84.4%[5]。而基于 Swenson 原创经肛拖出理念改进的单纯经肛拖出和(或)腹腔镜辅助下经肛拖出术,由于采用更为简捷的手术路径,显著减轻绝大多数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手术创伤和瘢痕形成,从而获得较传统手术后更高的生活质量[6]。虽然先天性巨结肠的现代外科治疗取得不断进步,但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后便秘复发仍屡有报告。在一项对先天性巨结肠术后长达8~24年的随访研究中,发现14.3%的患者术后再次出现便秘[7]。有人统计 Duhamel 术后远期随访结果,便秘复发率为15%,Soave 术为16%,而巨结肠同源病术后便秘复发率更高[8]。国内有文献报告先天性巨结肠经 Swenson 根治术后,便秘症状复发可高达47.9%[9]。因此,先天性巨结肠术后便秘复发问题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肛门改良Swenson术和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肛门手术治疗的5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短段型11例,普通型35例,长段型4例;行经肛门改良Swenson术21例,经肛门改良Soave术29例。比较两组患儿手术相关因素、术后并发症及排便功能情况。结果两种术式术前灌肠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出院时排便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比较,前者较后者短(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9.0%和37.9%,术后6个月时排便优良率为95.2%和89.6%。结论经肛门改良Swenson术和改良Soave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但经肛门Swenson术较经肛门Soave术操作更简单方便,并发症明显减少;两者手术适应证均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后排便功能和结肠切端缩口缝合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130例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患儿的术后排便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130例中98例行经肛门根治术,32例因长段型和直肠乙状结肠呈直筒状行腹腔镜协助经肛门根治术,其中15例因近端结肠切端扩张与肛门口径大小不符行结肠切端缩口缝合后再行肛门结肠吻合.130例术后电话和信件获访90例,远期并发症3例,其中污粪2例,便秘合并小肠结肠炎1例.对术后恢复时间达3年以上的56例患儿进行排便功能评分,评分为正常组有23例,优组31例,良组2例,无差组病例.行结肠切端缩口缝合术的15例患儿全部获访,排便功能评分正常组6例,优组9例,无并发症.结论 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后长期肛门排便功能恢复满意.扩张但功能良好的近端结肠切端管径大于肛门口径时,可行结肠切端缩口缝合术.结肠切端缩口缝合术疗效确切,可与腹腔镜技术协同成为经肛门巨结肠手术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巨结肠50例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特点。方法 术前回流灌肠 ,34例行改良Duhamel 环钳斜吻合术 ,14例行经直肠拖出巨结肠根治术 ,2例行强力扩肛术。结果  5 0例患儿中肛门便意感好 ,能控制排便 4 5例 ;4例肛门有便意 ,白天控制排便 ,夜间偶有污粪 ;1例死亡。结论 先天性巨结肠是新生儿常见的畸形 ,及早手术治疗 ,提高围术期处理 ,对患儿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经肛门改良Soave术和经腹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肛门改良Soave术和经腹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2007年作者收治年龄〉3岁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41例,其中28例采取经肛门改良Soave术,24例经腹手术,分析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以及排便功能。结果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经肛门改良Soave术明显少于经腹手术,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肠炎(Himchsprung’s associatedentero colitis,HAEC)的发生率低于经腹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排便控制能力以及大便形态方面比较,经肛门改良Soave术优于经腹手术。结论经肛门改良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安全可行,疗效优于经腹手术,但术后仍有诸多并发症,特别在排便控制方面,需要大宗病例长期随访的研究来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单孔腹腔镜Deloyers术在先天性长段型巨结肠手术中的应用经验及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单孔腹腔镜Deloyers术治疗的16例先天性长段型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1例, 女5例;年龄为3~10个月;体重为5.0~12.8 kg;均行升结肠倒转, 评价其手术效果, 总结单孔腹腔镜下Deloyers术的经验。结果 16例患儿均一期完成单孔腹腔镜下巨结肠根治术(Deloyers倒转法), 术中完成单孔腹腔镜下结肠韧带松解及乙状结肠、直肠游离后, 将结肠经脐部提出腹腔外直视下完成结肠系膜分离及升结肠倒转, 无中转开放或需增加Trocar病例。手术时间为(217±30)min, 出血量为5(2~10)ml, 术后住院时间为7(5~8)d。术后均恢复良好, 随访6~46个月, 无出血、肠梗阻、吻合口漏、便秘复发、大便失禁等并发症, 术后6个月后患儿排便次数为2~5次/d, 术后腹部均无可视性瘢痕。结论单孔腹腔镜Deloyers术可应用于先天性长段型巨结肠的一期根治术, 具有操作精准、便捷、创伤小、美观等优点, 术后短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