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 ( 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 :观察了 1995年 1月~ 1998年 5月 133例 AMI患者血清肌酸激酶 ( CK)及其同工酶 ( CK-MB)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 :2 9例 AMI并发 RBBB(占 2 1.8% )者预后明显差于未并发RBBB者。表现为 CK及 CK- MB浓度更高 ,与心脏事件相关的并发症 (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 )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增高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 ( P <0 .0 0 5 )。结论 :AMI并发 RBBB可能是大面积梗死、心肌坏死严重的表现 ,可以作为一个预示危险的标志 ,对这些患者进行积极的介入性治疗 ,重建血管 ,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1999年1月-2003年12月间我院153例资料完整的AMI的心电图、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153例中39例并发RBBB(占25.5%),其预后明显差于无RBBB者。表现为CK及CK—MB浓度更高,与心脏事件相关的并发症(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增高,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较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AMI并发RBBB提示是梗死面积较大、心肌坏死严重的表现,可作为预示危险程度的标志,对此类患者应积极干预,重建血运,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339例AMI患者,共发现RBBB者54例,其中新发RBBB者26例, 陈旧性RBBB患者28例。AMI并发RBBB预后明显差于并发RBBB者。表现为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浓度更高,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66.67%)及死亡率(33.33%)增高(P<0.01)。示AMI患者并发RBBB是心肌大面积梗死的表现,RBBB是一个独立的可判断预后的指标。表1参3  相似文献   

4.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室内传导阻滞是影响AMI病人近期病情发展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对我院1985~1992年间收治的117例老年AMI的临床资料比较了有与无室内传导阻滞两组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探讨老年AMI时发生室内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束支传导阻滞(BBB)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院1999~2006年收治并发BBB的AMI者共24例作为研究组(A组),以同期收住的无BBB的AMI者共111例作对照组(B组),分析两组患者心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等超声检测指标以及两组住院间严重并发症的特点。结果A组EF、FS、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均下降,泵功能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近期住院死亡率高,与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MI并BBB者心脏机械功能受损较严重,住院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近期住院死亡率较高,是临床经过凶险和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正>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伴发束支传导阻滞(BBB),其发生率约为5.11%。多项研究表明,AMI合并BBB的患者具有更高的死亡率,其住院期间死亡率为33.3%,1年死亡率高达54.8%。AMI即可伴发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也可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AMI时出现新发LBBB提示心肌梗死面积较大,心肌缺血严重,预后严重不良,已受到高度重视并给予积极的再灌注治疗。临床工作中AMI伴发RBBB更为常见,发生率为3%~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伴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患者的临床预后。  方法 收集本院近 10年收住院老年AMI 2 0 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 2组 ,观察组 (伴有RBBB) 2 4例 ,对照组 (不伴RBBB) 179例 ,进行一般情况及并发病比较 ,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观察组再分为 3组 ,AMI伴新出现持久性RBBB组 13例 ,与AMI伴新出现短暂性RBBB组 6例及AMI既往有RBBB组 5例进行临床特点及病死率比较。  结果   2组一般情况及并发病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2组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中的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病死率、心功能不全及房室传导阻滞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5~ 0 0 1)。观察组中 3组比较 ,新出现持久性RBBB患者的前壁AMI及病死率比新出现短暂RBBB及既往有RBBB患者显著增高 (P <0 .0 5~ 0 0 1)。  结论 AMI伴新出现持久性RBBB患者临床经过危险 ,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伴随急性心肌梗死 (AMI)出现的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  2 94例 AMI分为RBBB组和非 RBBB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梗死部位、血清磷酸肌酸激酶 (CK)及其同工酶 (CK- MB)水平、心功能状态、严重并发症及住院死亡率。结果  RBBB组血清 CK、CK- MB平均峰值为 (2 2 82 .0± 6 74.3) u/ L、(2 5 2 .6±137.3) u/ L ,明显高于非 RBBB组的 (192 0 .4± 5 6 9.2 ) u/ L、(114.8± 5 6 .7) u/ L (P<0 .0 0 5和 P<0 .0 1)。 RBBB组killip平均级别为 2 .33± 0 .5 4级 ,非 RBBB组为 1.46± 0 .6 3级 (P<0 .0 5 ) ,RBBB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 (5 3.2± 9.6 m m )大于非 RBBB组 (4 5 .8± 8.2 m m,P<0 .0 5 ) ,左心室射血分数 [(4 8.9± 7.6 ) %]小于非 RBBB组 [(6 7.0± 3.7) %,P<0 .0 1]。 RBBB组心脏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高于非 RBBB组 (分别为 70 .8%和 39.0 %,P<0 .0 1;43.8%和 14.6 %,P<0 .0 1)。结论  AMI并 RBBB患者梗死面积大 ,严重心脏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再灌注治疗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AMI)与房室传导阻滞 (AVB)和右室AMI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80例下壁AMI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治疗前再灌注治疗组 (A组 )与非再灌注治疗组 (B组 )AVB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②治疗后A组与B组AVB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③治疗后B组安装起搏器患者人数、死亡率、住院天数均高于A组 (P <0 0 5、0 0 5、0 0 5 )。④合并右室AMI者右冠脉近端闭塞比例明显高于单纯下壁AMI者 (P <0 0 5 )。⑤心律失常、休克、泵衰竭严重并发症单纯下壁AMI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合并右室AMI者 (P <0 0 5 ) ,且治疗前合并右室AMI者 3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0 0 5、0 0 5 ) ,治疗后 3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 (P <0 0 5、0 0 5、0 0 5 )。结论 及时成功的再灌注治疗能改善房室结的传导功能 ,降低合并右室AMI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从而改善合并AVB和 /或右室AMI的下壁AMI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束枝传导阻滞 ( BBB)对急性心肌梗死 ( AMI)预后的影响 ,既往的研究涉及较少。作者对非选择性的 894名 AMI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 ,以探讨束枝传导阻滞对 AMI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并对伴束枝传导阻滞的 AMI患者的相关临床特征进行了概述。894例 AMI患者中 ,伴 BBB者 113例其中左束枝传导阻滞 ( L BBB) 60例 ,右束枝传导阻滞 ( RBBB) 5 3例。BBB的诊断是通过体表心电图所证实 ,这些 BBB患者中有部分病人在 AMI前曾有心电图证实存在 BBB。且伴有 BBB的 AMI患者年龄相对较大 ,既往有 AMI及高血压病史 ,Killp分级大于 级…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并束支传导阻滞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荣芳  施志雄 《内科》2007,2(6):908-90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束支传导阻滞(BBB)心电图改变及表现。方法对2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BBB的心电图分析结果146例急性心肌梗死中,有28例合并束支传导阻滞。其中合并左束支阻滞(LBBB)11例,右束支阻滞(RBBB)14例,双束支阻滞3例。28例AMI并BBB死亡7例,118例AMI不并BBB死亡12例。结论AMI并BBB死亡率高,可能是心肌大面积梗死的表现,因此早期识别、正确诊断、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30例老年人AMI中合并AVB的3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显示老年人AMI合并AVB者下壁组发生率高于前壁组,老年人AMI合并AVB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率均高于不合并AVB者(P<0.05或P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 将我院 5年来收治的AM重患者共 2 4 0例分为AM重伴RBBB组和不伴RBBB组。根据RBBB发生的时间、持续间期以及是否合并左束支分支阻滞将前者分为新发生RBBB、陈旧性RBBB、持续性RBBB、短暂性RBBB、双束支阻滞和单纯性RBBB 6个亚组 ,观察各组的临床经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 AMI伴发RBBB 2 6例 ,占 10 8% ,与不伴RBBB比较 ,其CK峰值、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显著增高 (P <0 0 1)。RBBB组高发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并非源自陈旧性RBBB和单纯性RBBB ,而是来源于新发生RBBB和双束支阻滞。新发生的持续性RBBB住院病死率最高 ,为 5 0 % ,短暂性RBBB为 11 1% ,而持续性RBBB的再灌注治疗率较短暂性RBBB明显降低 ( 2 5 %vs88 9%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伴发RBBB提示预后不良。再灌注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分析2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及人工心脏起搏的临床价值。结果表明:①下壁AMI并发AVB显著高于前壁(P<0.01)。②AMI并发重度AVB符合临时性人工心脏起搏指征者宜早期应用,以提高心泵排血量,改善各脏器微循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同时有利于AVB的早期转复。③3周后仍不能停用临时性起搏者可改为永久性起搏。  相似文献   

15.
张航向  龚卫琴  陶凌 《心脏杂志》2000,12(4):273-275
目的 :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 (IPC)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照分析 40例无 IPC的 AMI患者 (A组 )和 5 0例有 IPC的 AMI患者 (B组 )的近期临床资料。结果 :B组梗死后泵功能障碍发生率及程度、磷酸肌酸激酶 (CPK)峰值、并发症均显著低于 A组 ,近期预后有改善。结论 :缺血预适应组 CPK的峰值降低 ,梗死后所致心肌坏死面积减小 ,从而使泵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降低、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 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这可能是 IPC使 AMI患者死亡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对11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析显示,并右室梗死组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右室梗死组(48%对9%P<0.0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RBBB时≥2°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心性休克、血清CK峰值、住院死亡率均显著增高。提示RBBB的发生与梗死面积大有关,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32例早期心肌再梗死或梗死延展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早期心肌再梗死或梗死延展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 3 2例早期心肌再梗死或梗死延展患者 (观察组 )的诱发因素 ,对比该组患者与 5 5例急性心肌梗死 ( AMI) (对照组 )患者在冠心病危险因素、溶栓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精神因素、便秘是其发生的主要诱因。梗死后心绞痛和糖尿病及 AMI后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发生早期心肌再梗死或梗死延展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观察组出现并发症及住院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心肌再梗死或梗死延展的发生 ,与 AMI后心输出量减少、冠状动脉低灌注、高凝状态、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及侧枝循环未能及时建立有关 ,并影响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8.
李梅 《山东医药》2005,45(1):76-76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多为大面积心肌梗死表现,其发生率为3%~29%,常伴发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阻滞、心律失常,是影响AMI近期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近5年,我院收治AMI患者180例,其中伴发RBBB2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对113例AMI患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壁AMI组并发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显高于下壁AMI组(P<0.05),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组并发心源性休克(22.2%),死亡(50%),显多于不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组(P<0.001,P<0.01)。结论:前壁AMI并发右束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意味着左前降支近端甚至左主干冠脉闭塞,心肌损伤范围广,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92例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被随机分为急诊PCI治疗组(观察组,47例)及静脉溶栓治疗组(对照组,45例)。测定2组肌酸激酶(CK)及CK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发生情况、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CK及CK-MB峰值水平明显减低;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对改善AMI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预后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