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混合移植在脊柱融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混合移植在脊柱融合中的成骨效果、并发症及影响因素,并与单纯自体骨移植进行比较.方法 2003年1月-2007年1月,收治脊柱损伤患者515例,其中采用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混合移植(A组)324例,男211例,女113例;年龄18~83岁,平均36岁.胸腰椎骨折182例,腰椎滑脱68例,腰椎管狭窄症4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17例,颈椎骨折脱位5例,胸腰椎肿瘤5例.术中植骨量10~60 g,平均30 g.采用单纯自体骨移植组(B组)191例,男135例,女56例;年龄23~78岁,平均32岁.胸腰椎骨折109例,腰椎滑脱23例,腰椎管狭窄症1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19例,颈椎骨折脱位23例.术中植骨量10~50 g,平均25 g.结果 A组4例伤口于术后3 d渗液增加,渗液细菌培养为阴性,予局部冲洗、充分引流、应用皮质激素后2周内渗液均吸收;B组术后无大量渗液.两组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A组10~36个月,平均17.4个月;B组8~36个月,平均16.8个月.影像学检查示A组308例(95.06%)于术后4~10个月,平均8.1个月达骨性愈合;脊柱融合失败16例(4.94%).B组184例(96.34%)于术后4~10个月,平均5.8个月达骨性愈合;脊柱融合失败7例(3.66%).两组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深部感染或窦道形成.根据Mankin等及Komender等评分标准,A组满意308例(95.06%),不满意16例(4.94%);B组满意184例(96.34%),不满意7例(3.66%);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混合移植在脊柱骨性融合方面与单纯自体骨移植效果相同,可弥补自体骨量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与自体骨比较,评价同种异体骨在颈椎结核前路椎间植骨融合中的疗效。方法 2000年1月-2008年1月,对30例下颈椎结核行前路彻底清除病灶、植骨及内固定术,根据植骨材料不同,分为同种异体冷冻干燥骨组(A组)和自体髂骨组(B组)。A组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38岁。病程6~14个月。术前后凸Cobb角(8.6±11.3)°,神经功能按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13.0±3.1)分;术中植骨长度平均32 mm。B组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42岁。病程4~17个月。术前后凸Cobb角(4.9±7.4)°,JOA评分为(12.3±4.2)分;术中植骨长度平均34 m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例切口渗液,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B组无感染发生,切口均Ⅰ期愈合。A组1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B组1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3~46个月。A组植骨融合时间为(7.6±2.1)个月,与B组(4.2±1.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3,P=0.005)。两组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JOA评分分别为(14.1±2.6)分和(14.3±2.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5,P=0.162)。A、B组术后有效改善率分别为83.7%和8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50,P=0.071)。两组内固定物均牢靠无松动,随访期间均无结核复发。B组5例出现髂骨取骨区疼痛。植骨融合采用Bridwell等的标准评价,A组满意11例(84.6%),不满意2例(15.4%);B组满意14例(100%);A、B组植骨融合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80,P=0.115)。结论与自体骨相比,同种异体骨在颈椎结核前路植骨融合中疗效满意,可有效修复颈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3.
医用硫酸钙人工骨在脊柱结核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中,应用医用硫酸钙(Osteoset)人工骨与自体骨混合植骨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4月~2006年5月间,对2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消除、Osteoset人工骨加自体骨植骨并内固定术。观察患者局部伤口情况,有无不良反应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定期影像学检查(脊柱X线片和CT扫描),对植骨融合和后凸畸形矫正的情况进行评定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未见不良全身反应。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结核病灶均无复发,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5.2°±6.7°,末次随访畸形矫正角度未见明显丢失。术后3个月融合率达95.8%,术后6个月24例患者植骨部位均获骨性融合。[结论]Osteoset人工骨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中可以补充植骨量,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和满意的临床效果,是一种优良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应用聚醚醚酮材料(PEEK)制作的椎体间融合器及自体三面皮质髂骨移植进行颈椎融合,比较手术前后颈椎生理弧度、椎间隙高度及颈椎融合效果。方法2004年2月~2006年8月共做颈椎融合手术45例,分为PEEKCage组(A组,22例)和自体髂骨组(B组,23例)。A组:男性15例,女性7例;共融合39个节段。B组:男性15例,女性8例;共融合33个节段。比较两组术后JOA评分、颈椎生理弧度、椎间隙高度及融合状况等指标。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1年随访时,颈椎生理弧度A组好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的恢复、颈椎融合结果及脊髓功能评定两组均良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聚醚醚酮材料制作的椎体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是一种较好的自体髂骨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6.
7.
经脊柱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方法对123例脊柱结核患者,男71例,女52例;年龄20~86岁,平均39岁。经3~4周正规抗痨治疗后行病变椎体次全切除(或全切除)及周边脓肿、死骨、肉芽组织及干酪样物等结核病灶清除,椎间大块髂骨植骨,一期前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1.5年。结果123例术后除2例死亡外121例获随访8个月~5年,平均21个月。2例脊柱结核复发。9例植骨未愈合(包括感染、复发、死亡病例),植骨融合率为92.7%,植骨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5个月。脊柱后凸畸形较术前平均矫正70.1%,脊柱高度较术前增高15~30mm,平均19mm。94例有椎管狭窄者患椎椎管狭窄率较术前减少65.4%。术后并发手术切口感染形成慢性窦道、脊柱侧凸、内固定钢板松动各2例,气胸肺不张3例,并发ARDS、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各1例。其中34例多节段脊柱结核和10例既往术后结核复发者全部治愈,除前者1例植骨未愈合外,其余植骨全部融合。26例截瘫患者肢体神经功能术前FrankA级5例、B级11例、C级10例;术后FrankA级3例、B级3例、C级2例、D级8例、E级10例。结论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对脊髓及神经根彻底进行减压,促进脊髓及神经功能恢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一期建立和恢复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脊柱植骨融合,提高了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外固定器伴自体骨及骨髓植入治疗肱骨干骨折不愈合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1996年 11月~ 2 0 0 0年 2月 ,我院采用单侧纵轴动力外固定器 (unilateralaxialdynamicfixator,UADF) +植骨固定、自体骨髓注入治疗肱骨骨折不愈合17例 ,获得满意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 17例 ,男 12例 ,女 5例 ,年龄 2 4~ 5 2岁。左侧 10例 ,右侧 7例。不愈合发生部位 :上段 3例 ,中下段 14例。髓内针 4例 ,钢板 6例 ,钢丝捆扎 1例 ,开放性骨折造成骨缺损 2例 ,手法复位外固定 4例。伤后至就诊时间最短 5个月 ,最长 3年 ,平均 10个月。1.2 手术方法 采用颈丛或臂丛麻醉。骨折端前外…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凸术中脊柱附件局部取骨植骨融合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2例经脊柱附件局部取骨植骨融合的青少年脊柱侧凸,12例均采取一期后路矫形,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或G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矫形内固定,矫形后切取需要融合区域棘突、关节突及胸椎横突处外侧骨皮质,滑移错位植于关节突关节处。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脊柱侧凸Cobb角变化和内固定情况。结果术中出血300~600 ml,输血300~400 ml。术前Cobb角为45°~120°(87°±21°),术后为15°~50°(27°±13°),矫正率为69%。经12~19个月随访,X线提示11例达到骨性融合,未出现侧凸角度加大及断钉、断棒等并发症,疗效满意。1例术后5个月出现2枚下位椎弓根钉断钉,行二次手术。结论脊柱附件局部取骨、植骨融合可满足青少年脊柱侧凸矫形植骨要求,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同种异体与自体骨移植治疗脊柱侧凸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移植在脊柱侧凸后路融合术中的使用效果。方法自1995年3月~2000年3月,前瞻性对60例脊柱侧凸患者行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骨移植后路矫形融合术,男19例,女41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30例)单纯使用同种异体骨移植和B组(30例)采用自体髂骨移植。A组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12例、神经纤维瘤病和马凡氏综合征各1例。手术时平均年龄14.5岁(6~32岁),术前胸弯平均86.6°(47°~116°),平均融合节段8个(4~10个)。B组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5例、特发性脊柱侧凸9例、神经纤维瘤病5例、马凡氏综合征1例。手术时平均年龄13.7岁(11~21岁),术前胸弯平均77.8°(42°~101°),平均融合节段7个(5~10个)。对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并发症、矫形丢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随访2~6年,平均4年5个月。与B组相比,A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失血量大大减少。最终随访时,A组平均Cobb角为44°(31°~73°),平均丢失8°;B组平均Cobb角为41°(24°~68°),平均丢失6°。A组和B组中分别有3例和2例患者出现了假关节。A组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浅表感染。在平均矫形丢失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但B组中有6例出现了供骨部位疼痛。结论在脊柱后路融合术中,尤其需要大量骨移植 相似文献
12.
组织工程复合骨移植材料椎体间脊柱融合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组织工程复合骨移植材料在兔腰椎椎体间脊柱融合的愈合情况。方法: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种植到多孔钙磷陶瓷载体中,体外旋转细胞培养构建成组织工程复合骨移植材料。实验分为5组:假手术组、空载体组、自体髂骨组、旋转培养复合体组和rhBMP-2复合体组。椎体间移植12周后,通过大体观察、手法检测、影像学、生物力学和组织学方法评价脊柱融合愈合情况。结果:假手术组不能自行达到脊柱融合;空载体移植组脊柱融合率为50%;自体髂骨移植组为66.7%;旋转培养复合体组和rhBMP-2复合体移植组为100%,融合块较大,生物力学强度高。结论:旋转细胞培养方法构建的骨髓基质来源的成骨细胞-钙磷陶瓷复合骨移植材料椎体间脊柱融合率优于自体髂骨移植,可以替代自体髂骨进行椎体间脊柱融合;复合骨移植材料中结合骨生长因子rhBMP-2能够进一步加强脊柱融合的生物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13.
病灶彻底切除椎间融合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76,自引:4,他引:76
目的观察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全组78例,男36例,女42例;年龄15~72岁,平均47岁。病变部位颈椎7例,胸椎29例,腰椎34例,腰骶椎8例。病变涉及2个节段29例,3个节段41例,4个节段以上8例。术前后凸畸形成角为13°~92°,平均34°。手术采用病灶彻底切除一期椎体间植骨融合,使用自体肋骨22例,髂骨44例,髂骨加肋骨12例。结果平均随访5.5年,优良率为98.7%,植骨融合率为97.4%,术后后凸畸形成角为5°~62°,平均22°。结论病灶彻底切除椎体间一期植骨融合,有利于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性,骨融合率高,可纠正及预防脊柱后凸畸形,减少晚期腰背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外源性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应用于兔腰椎后路横突植骨融合中的促成骨效应细胞增殖作用及其成骨机制. 方法 4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n=15),建立腰椎后路横突间植骨融合模型,分别植入rhBMP-2/异体骨复合骨条(复合骨组)、自体髂骨条(自体骨组)、单纯异体髂骨条(异体骨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7、14、28、35 d具有成骨效应的骨髓基质细胞(MSCs)、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量. 结果复合骨组MSCs增殖量在术后2、7、35 d均比自体骨组和异体骨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骨组成骨细胞增殖量除在术后2 d高于自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外,在其他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合骨组成骨细胞增殖量在术后2、7、14、28、35 d时均高于异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骨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量在术后2、7、28 d均高于自体骨组和异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脊柱融合的不同时间段,外源性rhBMP-2能有效地促进MSCs、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6.
Konstantinos Tilkeridis Panagiotis Touzopoulos Athanasios Ververidis Sotirios Christodoulou Konstantinos Kazakos Georgios I Drosos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2014,5(1):30-37
Spinal fusion remains the gold-standard treatment for several pathological spine conditions. Although, autologous Iliac Crest Bone Grafting is considered the gold-standard graft choice to promote spinal fusion; however, it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donor site morbidity and a limited graft quantity. Therefore, several bone graft alternativ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augment arthrodesis.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present the results of clinical studies concerning the use of 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 (DBM), alone or as a composite graft, in the spinal fusion.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nglish-language literature was conducted on Pubmed, using key word “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 “DBM”, “spinal fusion”, and “scoliosis”. Results had been restricted to clinical studies. The majority of clinical trials demonstrate satisfactory fusion rates when DBM is employed as a graft extender or a graft enhancer. Limited number of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4 studies), have been performed comparing DBM to autologous iliac crest bone graft in spine fusion. The majority of the clinical trials demonstrate comparable efficacy of DBM when it used as a graft extender in combination with autograft, but there is no clinical evidence to support its use as a standalone graft material. Additionally, high level of evidence studies are required, in order to optimize and clarify the indications of its use and the appropriate patient population that will benefit from DBM in spine arthrodesis. 相似文献
17.
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损伤脊髓中的存活与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纯化、BrdU(5-溴尿嘧啶)标记10只同种异体SD大鼠的BMSCs;WD法制成同种SD大鼠完全性截瘫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制模后7d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22只,为应用BM-SCs移植组,B组22只,作为对照组,C组1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A组经鼠尾静脉注射BMSCs悬液(2×106个/ml)1ml,B组经鼠尾静脉注射1mlL-DMEM液,C组作为空白对照组。注射后2、3、6周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MSCs在损伤段脊髓的存活、分布、分化情况并作计数观察。结果:A组移植后2、3、6周BrdU阳性的BMSCs主要分布于损伤段及邻近节段脊髓内;移植后2周BrdU阳性的BMSCs约占移植细胞数的4.9%,移植后3周占4.4%,移植后6周占2.9%。移植后2周,BMSCs形态大多变为圆形或椭圆形,部分阳性标记的细胞长出神经元样突起,约12.6%表达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GFAP,约5.4%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B、C组损伤段脊髓内未见有BrdU阳性细胞。结论:脊髓损伤后静脉移植的BMSCs能在脊髓损伤灶内停留、存活,表现出对损伤灶的趋化性,部分存活的BMSCs可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可用于脊髓损伤的细胞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8.
Xu C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2,26(2):186-189
目的综述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与BMSCs的免疫学特性及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injury,SCI)的新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NSCs与BMSCs的免疫学特性、移植治疗SCI的实验研究与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动物实验表明NSCs与BMSCs移植可促进SCI动物行为学改善,但由于两种干细胞的免疫学特性,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后将产生免疫排斥反应。结论 NSCs与BMSCs对SCI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免疫排斥问题值得考虑。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对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纯化、BrdU标记10只同种异体SD大鼠的BMSC,WD法制成完全性截瘫的同种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制模后7d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22只,作为BMSC移植组,经鼠尾静脉移植2×106/ml的BMSC悬液1ml;B组22只,作为对照组,移植1mlL-DMEM液;C组22只,作为空白手术对照组。移植后1、2、3、4、5、6周用BBB评分评估各组后肢运动功能;移植后2、3、6周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检测损伤段脊髓内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protein-43,GAP-43)、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200,NF200)的表达。结果:移植后3周开始,A组的BBB评分在各观察时间点明显高于B组、C组,移植后6周维持在较稳定水平,而B、C组在伤后3周开始维持在较稳定水平;在移植后2、3、6周,A组GAP-43、NF200的表达明显高于高于B组、C组,6周时开始下降,而B组与C组在移植后2、3、6周的表达均维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静脉移植BMSC能使损伤段脊髓GAP-43、NF200表达上调,促进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和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20.
rhBMP-2在老年兔后外侧脊柱融合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对老年和青年兔采用基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和自体骨移植进行腰椎后外侧横突间融合手术实验研究,揭示rhBMP2在老年动物脊柱融合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24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体重3.5~4.5kg,6月龄(青年)和24月龄(老年)各12只。随机分成4组:①青年自体髂骨移植组[ICBG(Y),6只];②青年rhBMP2组[rhBMP2(Y),6只];③老年自体髂骨移植组[ICBG(O),6只];④老年rhBMP2组[rhBMP2(O),6只]。同一天施行腰椎后外侧横突间融合术。rhBMP2和自体髂骨分别植入两侧L5-L6横突间。术后3、6周分别处死一半。结果采用手动触诊,X线摄片,CT三维扫描和组织学评估。结果:X线片及三维CT显示rhBMP2组的融合率均高于自体髂骨移植组,而青年各组融合率比老年组高,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三维重建显示由于rhBMP2是液态,有流动性,成骨范围较大,不局限于计划融合区。组织学显示老年rhBMP2组成骨面积较青年rhBMP2组小,而且骨小梁结构也不如后者密集。结论:与自体髂骨移植比较,rhBMP2可显著增强老年兔脊柱后外侧融合率和新骨生成量,加快融合时间,可以取代自体髂骨移植。rhBMP2促进骨再生能力受年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