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作者分析未接受溶栓治疗的Q波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近期预后与某些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讨早期(第4天)出院的可行性。 对象为1985年1月至1986年11月间入院的连续358例未接受溶栓治疗和无搭桥手术史的AMI患者,均在CCU常规治疗4天,期间39例死亡,9例再梗塞,168例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梗塞后心绞痛等并发症。其余142例无临床症状(指最近24小时内无胸  相似文献   

2.
无Q波性心肌梗塞:运动试验特征、冠脉解剖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 Q 波心肌梗塞(MI)患者的短期预后相当好,其住院死亡率约2%。然而,晚近报告无 Q 波 MI 患者与有 Q 波 MI 患者相比,远期并发症导致死亡、再梗塞及心绞痛的危险性更高。本研究对无 Q 波 MI 和 Q 波性MI 两组患者,就其运动试验特征、冠脉解剖及预后进行比较。病人和方法研究对象为339例确诊 MI 的患者,年龄34~70岁,所有患者均无接受过溶栓治疗。于出院前完成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运动试验后所有患者服用β阻滞剂至少1年。结果 339例 MI 患者中无 Q 波者87例(26%),Q 波性 MI 者252例(74%)。两组年龄相似,但无 Q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 QRS记分 ( QRSS)评估急性心肌梗死 ( AMI) ,早期溶栓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 选择符合 WHO AMI诊断标准的患者 6 7例 ,其中无溶栓适应证未溶栓 (无溶栓组 )者 2 1例 ,有溶栓适应证 (溶栓组 )者 46例 ,给予尿激酶 15 0万 U溶栓治疗 ,记录全部患者常规 12导联 ECG并作 QRSS比较。结果 溶栓再通组 2 5例 ,QRSS 1.9± 1.8,QRSS≤ 3分 19例 ( 76 %) ,溶栓未通组2 1例 ,QRSS4.0± 1.4,QRSS≤ 3分 5例 ( 2 3.8%) ,无溶栓组 2 1例 ,QRSS5 .0± 1.9,三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MI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可减少 QRSS,QRSS可作为判断早期溶栓血管再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237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多中心硫氮酮治疗试验,随访观察25±8个月,以了解AMI后用硫氮酮治疗的长期疗效。在2377例中,855例(36%)既往有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心肌梗塞(MI)史,而1 522例(64%)为首次MI.在首次AMI者中,409例(27%)为非Q波型,664例(44%)为Q波型下壁梗塞,449例(30%)为Q波型前壁梗塞。本文回顾性分析显示:首次AMI者的非Q波型和下壁Q波型使用硫氮酮患者,在追踪观察的过程中,其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而首次前壁Q波型和既往有MI史的患者,应用硫氮酮治疗后追踪结果与前者相反。硫氮酮-安慰剂危险比率(95%可信限):当试验终点为心性  相似文献   

5.
非Q波型梗塞诊断标准为:1.典型症状.2.血清CK峰值大于2倍正常上限,3.特续性ST段和T渡转化,但无新的异常Q渡。共93例符合非Q波型梗塞,又分3个亚型:Ⅰ型,开始时ST段下降,Ⅱ型,开始时ST段抬高,Ⅲ型,开始时T波改变但无ST段移位。对年龄≤65岁的存活者,于急性心肌梗塞(AMI)后4周左右作冠脉造影。 AMI12小时内的心电图记录中,Ⅰ型49例,Ⅱ型35例,Ⅲ型9例。平均年龄相似,分别为63.4±10.2、58.9±9.1和83.8±9.1岁。男性分别占76%、80%和78%。Ⅰ型患者中泵衰竭人数(Killip Ⅱ-Ⅳ级43%)多于另外二型(P<0.01)。51例作了冠脉造影,结果Ⅰ型中多支(2或3支)血管病变人数多于Ⅱ型或Ⅲ型,分别为92%,68%和60%(P<0.05)。80%Ⅰ型病人为3支血管病变。CK峰值无明显差别。住院期死亡13例,其中Ⅰ型12例,Ⅱ  相似文献   

6.
静脉溶栓未再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静脉溶栓治疗未再通与未溶栓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的异同。方法 从我院收治的 AMI病人中随机选择出溶栓未通病人 38例 ,未溶栓病人 36例 ,,比较其严重心律失常及 AMI后心绞痛发生率、死亡率、心肌酶 (CK- MB)水平、Q波加深程度、ST段回落程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结果 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 (17/38;2 6 / 36 )、CK- MB(5 6 .43± 42 .93u/ L;75 .78± 2 7.2 3u/ L)及 Q 波加深程度 (0 .2 47± 0 .330 m V;0 .44 2± 0 .32 8m V)在溶栓未通组显著低于未溶栓组 ,其余指标两组间未达统计学差异。结论 即使经静脉法溶栓治疗未获再通 ,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肌酶水平及 Q波加深程度也低于未溶栓组。因而更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法治疗 AMI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肌钙蛋白Ⅰ(cTnⅠ)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60例AMI,其中Q波型AMI 42例,非Q波型AMI 18例,分别于入院即刻、24小时、72小时、7天抽血,测定cTnⅠ、CK-MB,随访半年。结果:(1)cTnⅠ阳性率在AMI即刻、24小时、72小时、7天的Q波型AMI和非Q波型AMI依次分别为23.8%,100%,90.48%,26.19%;11.11%,77.78%,55.56%,16.61%。Q波型AMI的cTnⅠ水平明显依次高于CK-MB的11.9%、90.48%、11.97%、0%;(2)第7天持续阳性的14例中,4例死于心脏骤停,5例发生心衰,5例发生心绞痛。结论:(1)AMI后24小时cTnⅠ阳性率高于CK-MB;(2)cTnⅠ阳性持续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8.
作者前瞻性地研究了1.50例连续的无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入院时心电图上至少有二个相邻导联上ST段抬高1mm或以上.这些病人没有接受过溶栓治疗和冠脉成形术.在出院前(平均为梗塞后10±3天)进行了冠脉造影、核素心室造影图和~(201)铊运动试验.150例病人中依照心电图分类,77%为Q波型心肌梗塞,23%为非Q波型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9.
无 Q 波(非透壁)或有 Q 波(透壁)初发心肌梗塞病人出院后的预后问题已引起关注。作者曾报道无Q 波初发心肌梗塞病人的梗塞范围通常较小,与有Q 波心肌梗塞者相比有较低的住院期死亡率(分别为3%与11%,p=0.007)。本文报道初发梗塞者出院后的预后,指出初发梗塞的某些特征可作为梗塞后存活的预测指标。方法与结果:593例年龄≤75岁不伴持续LBBB、有典型病史、心电图或/和酶学改变的初发心肌梗塞出院患者,其中499例有 Q 波(84.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 (cTnⅠ )的浓度变化情况及其评价溶栓再通的价值。 方法  6 6例AMI者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应用ELISA法测定cTnⅠ值。 结果 溶栓再通组 5 2例 ,溶栓未通组 14例 ,两组的cTnⅠ释放大部分存在双峰 ,溶栓再通组第一峰时 (11 34小时± 3 30小时 )、第二峰时 (2 3 80小时± 12 4 3小时 )比未通组相对应的时间明显提前 (P <0 0 5 ) ,cTnⅠ第一峰时比CK MB峰时提前。以cTnⅠ第一峰值到达时间≤ 14小时判定溶栓再通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 92 31%、6 4 2 9%及6 6 5 %。 结论 在大多数AMI者血清cTnⅠ释放呈双峰 ,其第一、二峰值到达时间在溶栓再通组前移 ,血清cTnⅠ≤ 14小时作为评价溶栓再通与否 ,有一定的判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rt-PA静脉溶栓与直接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238例AMI患者中,130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108例行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观察30天.结果 溶栓组中梗塞相关动脉(IRA)临床评价再通者102例,再通率78.5%:直接冠脉支架组术后IRA血流达Ⅱ-Ⅲ达100%.随访1个月,溶栓组和直接冠脉支架组病死率分别为4.3%和0.9%P>0.05);再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5%和0.9%(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6%和1.9%(P<0.05);溶栓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52.3±8.0,直接支架组为63.3±9.2(P<0.05).结论 直接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AMI与rt-PA静脉溶栓治疗相比具有较高的IRA的再通率和良好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溶栓治疗改善急性心肌梗塞(AMI)预后的机制可能是:血栓溶解后,梗塞区供血冠脉恢复血流。23个医疗中心的281例AMI以随机非盲的方式接受rt-RA100mg,分别在3小时和90分钟内静脉给药。对象 3小时给药者138例,年龄57.1±  相似文献   

13.
<正> 溶栓治疗可使缺血心肌早期再灌注,减少死亡率,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溶栓后及早判定冠状动脉再通对决定下一步治疗十分重要.我科对溶栓后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以评价早期T波倒置判定再灌注的价值.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选自1991年3月~1995年10月87例AMI患者,其中男71例,女16例,年龄32~75岁(平均56.8±8.7岁),均无陈旧性心肌梗塞及束支传导阻滞史.无溶栓禁忌症.溶栓剂为尿激酶、链激酶及重组链激酶.溶栓时间均在发病8小时以内.二、观察方法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3小时内每半小时作一次全导ECG;发病后8小时起每2小时测一次血心肌酶,共12次;同时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心电图T波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为判断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溶栓后冠脉血流是否恢复 ,我们观察了 AMI患者溶栓后冠脉再通( CAR)的三个心电图参数 (病理 Q波、ST段、T波 )变化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旨在评价综合心电图指标能否为 AMI后患者的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从而选择更恰当的治疗方法。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50例 ,男 90例 ,女 60例 ;平均年龄 58± 1 5岁。均为第一次住院接受静脉溶栓的AMI患者 ,均符合 1 979年 WHO制订的 AMI诊断标准。本组吸烟者 57例 ,高血压 54例、糖尿病 42例、高血脂 1 5例。梗死位于前壁 54例 ,下壁 39例 ,2个以上部…  相似文献   

15.
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影响疗效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106例AMI患者分为两组,≥70岁组31例,<70岁组75例。均在发病6h内接受尿激酶150~200万单位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70岁组与<70岁组比较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7.7%及70.6%(P>0.05),4w病死率分别是为6.5%及5.3%(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0.49±0.12,及0.51±0.14(P>0.05),出血并发症分别为45.1%及20.0%(P<0.01)。溶栓形始在0~1h者,无一例死亡,1~3h者病死率为4.5%,4~6h者6.0%。血管再通者与血管未通者比较病死率分别是2.7%及12.5%(P<0.05),LVEF分别为0.56±0.14及0.44±0.11(P<0.01)。结论 溶栓治疗AMI其疗效与年龄无关,而与血管是否再通密切相关;对无溶栓禁忌症的老年AMI实施溶栓治疗是有效的、安全的、可行的,其效益超出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6.
溶栓疗法巳使急性心肌梗塞(AMI)的预后大为改观,当今溶栓疗法试验中病死率介于5%~9%之间。分析对象为症状开始后早期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的3 339例AMI。其中520例于6小时内静脉滴注150mg,2 819例于6小时内滴注100mg。6周内共死亡165例(4.9%)。开始治疗18小时内死亡的63例(1.9%)中,32例(50%)死于4小时内,41例(65%)死于6小时内(溶栓疗法尚未完成)。18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缺血心肌再灌注时常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然而心律失常发生过程及特征却未曾有过研究,本文于静脉链激酶溶栓后即刻及出院前,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对AMI患者进行了研究。方法:AMI 45(男35、女10)例,平均年龄59±12(32~75)岁,均符合以下条件:(1)胸痛<3小时;(2)至少2个导联ST段抬高;(3)含硝酸甘油后仍持续胸痛及ST段抬高;(4)无溶栓或抗凝禁忌。尔后所有患者均证实有AMI。于出现胸痛后2.5±1.3(1~4)小时,静脉滴注链激酶750000单位,其中未表现再灌注征象的18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或联合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3 3例A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 (PCI组 ) ,3 6例AMI患者在溶栓治疗的同时行直接PCI治疗 (溶栓 +PCI组 ) ,42例AMI患者行溶栓治疗 (溶栓组 ) ,比较各组住院和随诊期间的情况。结果 PCI组住院天数为 (9.3± 4.1)天 ,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为 (4 5 .1± 4.2 ) % ;随诊期间 ,心绞痛发作 2例 ,择期再次PCI 2例。溶栓 +PCI组住院天数为 (9.2± 4.0 )天 ,LVEF为 (4 7.2± 4.1) % ;随诊期间 ,心绞痛发作 1例 ,择期再次PCI 1例。溶栓组住院天数为 (14 .0± 7.3 )天。LVEF为 (4 1.8± 6.4) % ;随诊期间 ,心绞痛发作 15例 ,择期PCI 14例。结论 AMI直接PCI或溶栓 +PCI可降低AMI的住院死亡率 (P <0 .0 1) ,缩短住院天数 (P <0 .0 5 ) ,有效保护心脏功能 (P <0 .0 1)。  相似文献   

19.
34~70岁的339(男290、女49)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未经溶栓治疗,并在出院前按照改良的 Naughton 方案完成亚极量活动平板试验。149例发病后3个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凡内径缩小≥75%,视为(重要)病变。87例(26%)非 Q 波型心肌梗塞(NQMI)同252例Q波型心肌梗塞(QMI)相比:年龄相近(52.3±0.5对53.8±0.3岁,NS),女性较多(23%对11.5%,P<0.02);前壁梗塞较多(63%对44%,P<0.01)而下壁梗塞较少(37%对56%,P<0.01);运动时间(12.4±  相似文献   

20.
影响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预后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CHD)监护病房的普及和各种治疗措施的发展,急性心朋梗塞(AMI)后存活者逐年增多。但是许多研究证实,仍有10~15%的AMI患者死于出院后第一年内。现就影响AMI病人预后的几个有价值的因素综述如下,旨在识别心肌梗塞(MI)的高危人群,制订正确的康复治疗措施。心肌梗塞部位心肌梗塞部位(前壁和下壁)是决定MI预后的重要因素。B0urke等观察756例首次MI患者中,705例(93.3%)为Q波型;5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