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总结戴永生教授运用中医五行辨证治疗肝木乘土之脾胃病的临床经验,认为治肝病传脾之病,在临床辨治中细分阴木、阳木,阴土、阳土,临床辨证论治中要加以注意区分,肝气乘脾之脘腹胀痛证,病机有脾土先虚,肝木不舒,横逆犯脾,脾土失运者,治法要采用培土泄木,方可用六君子汤加白芍、木香。肝气乘胃之呕酸证,病机为肝气乘胃,胃失和降,携肝胃病化之酸上升,五行治法多用泄木和土法(泻肝和胃法),方用左金丸加陈皮、半夏清肝泄火,降逆止呕和肝胃。后期有患者汤剂难下者,改用丸药内服缓图并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虚等因素有关,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辨证论治.肝胃不和证治以疏肝和胃,痰气交阻证治以理气解郁、化痰散结,肝胃郁热证治以清肝泄热、和胃化湿,脾胃虚寒证治以温中健脾,阴虚血瘀证治以养阴活血.  相似文献   

3.
试论调肝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以调肝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肝气郁结之证,以疏肝和胃法为治则,用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化裁;肝胃郁热之证,以泄肝清热和胃为治则,用化肝煎加减;肝胃阴虚之证,以滋阴柔肝为治则,用一贯煎出入;气血亏虚之证,以温补肝脾为治则,用归脾汤加暖肝煎治疗。  相似文献   

4.
运用王泰林治肝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泰林,字旭高,为清·同治年间名医,名闻苏浙等地。著有《退思集类方歌注》、《医方证治汇编歌诀》、《医方歌括》、《西溪书屋夜话》、《医学刍言》、《环溪草堂医案》等书。《西溪书屋夜话录》篇中《肝症证治》载治肝三十法,对肝病证治的阐述颇为详尽。王氏认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然肝病虽多,王氏以肝气、肝风、肝火三大类型为纲,辨证施治。在肝气证治中,创疏肝理气、疏肝通络、柔肝、缓肝、培土泄木、泄肝和胃、泄肝之八法;在肝风证治中,创…  相似文献   

5.
所谓泻心法是指以苦泄为主,用泻心汤等对心下痞一证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从《伤寒论》、《金匱要略》所述有关此法的诸方看,除大黄黄连泻心汤纯属泄热除痞以治热痞者外,余皆为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之剂,以适应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之痞证。金老认为附子泻心汤为治热痞而兼表阳虚,方用三黄泄热除痞,附子温经扶阳,为寒热并用,邪正兼顾之剂。半夏泻心汤用半夏干姜和胃散结、黄芩  相似文献   

6.
探析柳宝诒治疗痰证的特色.柳宝诒将痰之成因多责于木火,临证辨治时重视调理气机,多从胃、肝着手,降肺、和胃、清木以泄痰,以斡旋枢机气化,恢复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7.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吐酸"、"胃痛"、"胃痞"、"反胃"等范畴,其发病与感受外邪、素体脾胃虚弱、情志不畅、饮食不洁等因素有关,病位在食道,与肝脾胃有关。痰气交阻证治化痰理气散结;肝胃不和证治以疏肝理气和胃;肝火犯胃证治以清泄肝火;脾胃虚寒证治以健脾散寒,降逆止呕;阴虚血淤证治以养阴活血。  相似文献   

8.
(接上期)  [原文]一法曰:泄肝。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金铃、延胡、吴萸、川连。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主法也。[浅绎]肝失疏泄,郁而化火,冲心则病热厥心痛(此非“真心痛”)。朱丹溪谓:“心痛者,即胃脘痛。”因肝木相乘,以“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饮食不下”为主证,治宜泄肝。泄肝法即金铃子散合左金丸组成。华岫云谓:“川楝苦寒泄肝阳,延胡专理气滞血涩之痛”,秦伯未氏谓:“黄连本能苦降和胃,吴萸亦散胃气郁结”,正合旭高谓此二方治“热厥心痛”与“开其郁结”之说…  相似文献   

9.
<正>清代医家王旭高对肝病证治颇有心得,其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提出的疏肝理气、疏肝通络、柔肝、缓肝、培土泻木、泄肝和胃、泄肝、抑肝的治肝气八法[1]在肝癌治疗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肝脾两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脾同治”是治疗脾胃相关性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金匮要略》之“治肝实脾”理论是对肝脾同治理论精髓的高度概括.本文集大家之说,结合临床实际,对“治肝实脾”理论之应用探讨如下. 1 “治肝实脾”理论概述 “治肝实脾”理论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相似文献   

11.
诌议下法治疗黄疸韦湘林下法属八法之一,是攻逐体内积滞,通泄大便的一种治疗方法。黄疸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以身黄、目黄、尿黄为特点,中医辨治多以化湿利小便为主,笔者根据脾升胃降及“肝木赖脾土之升,胆木赖胃土之降”的古训,临证中运用泻下通便法治疗黄疸,疗...  相似文献   

12.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其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相似文献   

13.
岳在文治疗胃痛经验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在文主任医师在辨治胃痛方面经验丰富,卓有见地,首重辨证要点,分病程之长短,定性质之寒热,察证候之虚实,尤重舌苔之变化;而在治疗方面,强调胃病重在调肝,调肝可以安胃,调肝之法:一为疏肝和胃;二为疏肝泄热;三为柔肝和胃.另外,胃病治脾亦为常法,因脾与胃以膜相联,论胃必及脾,论脾必及胃,脾胃不可分矣,而治疗则为温中健脾与益气健脾两大法.而化瘀通络法则为治胃的变法矣.综观用药,独有见解,既遵古法而不泥于古,颇多创新,耐人寻味,知常达变,机圆活法,可谓善治胃痛之师也.  相似文献   

14.
赵军艳 《河南中医》2003,23(2):14-14
李佃贵教授 ,河北知名中医专家 ,从医执教三十余载 ,治疗病人万余人次 ,收效卓越 ,尤擅脾胃、肝胆等消化系统的治疗。笔者师从李教授 ,受益颇多。现将其治疗胃常用之法归纳如下。1 清法大凡脾胃之病 ,临证以中焦湿热为多。病人多表现脘腹胀满 ,嗳气吞酸 ,口气热臭 ,易饥嘈杂 ,食后胀甚 ,如物痞塞 ,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或溏泄 ,舌红苔黄厚腻 ,边有齿痕 ,脉弦滑数。乃典型的中焦湿热 ,肝气犯胃 ,肝胃不和之证。治宜清利湿热为法。方用 :三黄石膏汤、龙胆泻肝汤等。药物 :黄芩、黄连、石膏、知母、栀子、龙胆草、竹茹、白茅根、茵陈、藿香等。2…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第29条是因中风兼津虚内热证误用辛温发汗,导致变证迭出。治疗当以保胃存津为原则,或用温中生津法,或用益阴通络法,或用和胃泄热法,或用温阳固脱法,视其方证,应用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6.
肝胃郁热型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肝胃郁热,气机升降失司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临床遵叶天士"治胃佐泄肝,制其胜"之意,我们在临床疏肝用四逆散,抑酸用左金丸,两方合用,收到较好的效果。就肝胃郁热型胃脘痛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为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付丽丽 《光明中医》2005,20(5):30-31
介绍付万宝老中医临证中运用仲景治肝之总则,选用其中治肝七法(疏肝和胃法、平肝抑木法、清肝利湿法、抑肝培土法、柔肝缓急法、清肝养阴法、温肝祛寒法)对胃脘痛进行辨证施治,收到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湿邪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湿病证候错综复杂,既有内温,也有外湿,病势缠绵。《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仲景常运用以下8法进行辨证论治。 发汗祛风胜湿法 此法用于风湿表实证,也是外湿常用的治法。在表之湿可以发汗而解,但汗性粘滞,治  相似文献   

19.
谢晶日教授认为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为虚实夹杂之证,其病机关键为肝郁化火,气机逆乱,脾胃升降失司。在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时常以疏肝解郁、泻火降逆法为主以顾其本,同时予理气健脾、抑酸和胃法以治其标,标本缓急,兼而顾之,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体现了中医学独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苦降辛通法,源于《伤寒论》,乌梅丸治寒热错杂蛔厥,诸泻心汤治寒热痞结。《温症指南》更有阐述,叶氏治呕,以泄肝安胃为纲,用药以苦辛为主。如肝气犯胃,胃有火者、药用若降,胃虚浊阴不降,药用辛通,常将黄连枳实干姜半夏等苦辛药同用,习称苦降辛通。此法适用病位在胃,寒热错杂,胃逆不降之痞满呕吐,或肝胆失疏,脾运失常所致胃逆,每见胃逆既降,诸症亦随之而解。兹将此法异病同治数则,略述于后,请同道指正。一、急性黄疸肝炎并发胆道蛔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