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通过同种异体大鼠肝细胞肾脏内移植,尝试在受体体内建立第二肝脏。对移植肝细胞进行长期组织形态与功能观察,并利用该方法进行急性肝功能衰竭肝功能辅助支持治疗研究。结果表明肝细胞肾脏内移植后可长期存活、增殖而且具有肝组织结构重建及保持肝脏功能的能力。4×107个肝细胞肾脏内移植后可显著提高受体大鼠对肝功能衰竭的承受力,移植组术后3天行90%肝切除诱发急性外科型肝功能衰竭后其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显示肾脏可以成为肝细胞移植又一适宜部位,肝细胞肾脏内移植有可能成为临床上肝脏代谢及功能障碍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基线及动态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其联合血清钠(MELD-Na)在评价肝衰竭近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2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22例肝衰竭住院患者的资料,计算患者确诊时和一周后的MELD、MELD-Na评分,并计算△MELD 、△MELD-Na分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评分系统预测患者3个月预后的价值,同时绘制Kaplan-Meier(K-M)生存曲线.结果 急性和亚急性、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3个月时的病死率分别为77.4%(24/31),41.7%(50/120)和56.1%(96/1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73,P <0.01).对于急性和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各评分系统预测患者近期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9~0.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07,0.622,0.712,0.727,0.779,0.599,P>0.05).对于慢加急性肝衰竭,△MELD和△MELD-Na的AUC分别为0.889和0.897,均高于基线MELD和MELD-Na的AUC(Z=3.110和3.500,P<0.05),但△MELD和△MELD-Na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310,P >0.05);K-M生存曲线显示,当△MELD> 3.5分时,患者3个月内病死率为87.8%,平均生存时间为34.05 d.对于慢性肝衰竭,△MELD预测患者近期预后的AUC为0.871,优于△MELD-Na(Z=4.229,P<0.05);K-M生存曲线显示,当△MELD> 4.5分时,患者3个月内病死率为89.9%,平均生存时间为29.08 d.结论 对于急性和亚急性肝衰竭,各评分预测效果均可;对于慢加急性肝衰竭,△MELD和△MELD-Na均优于相应的基线评分系统;对于慢性肝衰竭,△MELD的预测能力最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肝干细胞的研究成为全球研究人员所关注的热点,并为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治疗开辟了崭新的思路。本文就肝干细胞的来源及其在治疗终末期肝病中的临床应用,以及相关前沿、存在问题和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异种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药物性肝衰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异种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药物性肝衰的疗效。方法 杂种豚鼠为供体 ,胶原酶消化法制备肝细胞。SD大鼠为受体 ,氨基半乳糖 (D GI)腹腔内 1次注射制作肝衰模型。 4 8h后将豚鼠肝细胞(1.5× 10 7个 )移植于大鼠脾内。同种移植及生理盐水为对照。移植后观察受体 2周存活率 ,在移植不同时间作移植物病理及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受体 2周存活率 :异种移植组为 71% ,同种组为69 % (P >0 .0 5 ) ,生理盐水对照组为 2 5 % (P>0 .0 1)。豚鼠肝细胞移植后 12~ 2 4h其结构和功能基本保存完好。结论 与同种移植一样 ,异种肝细胞移植能逆转大鼠药物性肝衰。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分析2例慢性重症肝炎肝衰竭、行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均为慢性重症肝炎肝衰竭的男性患者,肝功能Child分级均为C级,肝性脑病分别为II°,IV°,均合并肺部、腹腔感染,MELD评分为52.83和56.72。术前人工肝治疗1~3次。肝移植术式均为背驮式。1例痊愈出院,1例因严重感染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提示肝移植可有效治疗慢性重症肝炎合并肝衰竭者。  相似文献   

6.
研究分离Sprague-Dawley大鼠肝细胞的方法及短期培养后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并研究新鲜分离的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对实验性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胶原酶原位和循环灌注法分离肝细胞;游离肝细胞在合成RPMI164培养基内培养6天测定细胞内生化指标;用D-氨基半乳糖将60只雄性SD大鼠制成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并同均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将新鲜离体肝细胞悬液注入移植组大鼠腹腔内,对照组则注入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微囊化大鼠肝细胞同种异体腹腔移植后微囊细胞形态结构功能及其对急性肝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微囊包被技术微囊化SD大鼠肝细胞后,移入急性肝衰型Wistra大鼠腹腔内,对照组为裸肝细胞和空囊。结果 三组大鼠的存活率;微囊化组70.8%(17/24),裸细胞组33.3%(8/24)和空微囊组16.6%(5/30),微囊化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1);移植后,微囊化组血糖升高和胆红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微囊化罗非鱼肝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D-氨基半乳糖制备的肝衰大鼠随机分为4组:微囊化组,裸肝细胞组、空微囊组及生理盐水组,腹腔内分别植入微囊化罗非鱼肝细胞、裸肝细胞、空微囊及生理盐水.比较各组间1周死亡率.移植后动态检测各组大鼠总胆红素,比较其差异,动态观察移植物的病理变化.结果 移植后1周内微囊化组的存活率较高(57.9%),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48 h,微囊化组总胆红素(6.21±0.86)μmol/L明显较低,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后1周,微囊化组可以收集到形态完整,没有粘连的微囊,其内的肝细胞尚部分保持存活.结论 微囊化罗非鱼肝细胞移植能改善肝衰大鼠的肝功能、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长期液氮冻存对微囊化肝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 组 S D 大鼠微囊化肝细胞分别用液氮冻存15 、30 、60 天后,检测肝细胞活率、结构、功能及其对急性肝衰的初步治疗效果。结果 冻存后3 组的细胞活率分别为(72 .75 ±3 .9) % 、(70 .07 ±5 .68) % 、(72 .39 ±13 .75) % ;肝细胞的形态结构正常;肝细胞葡萄糖6磷酸酶、糖原及白蛋白染色正常,培养4 天后各组的总蛋白和尿素氮的合成分泌功能与新鲜微囊化肝细胞差异无显著性( P< 0 .01) 。冻存组(15 天组) 腹腔移植能明显提高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大鼠的存活率55 % (11/20) ,与裸细胞组(33 % ,8/24) 及空囊组(16 .6 % ,5/30) 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1) 。结论 液氮可良好的保存微囊化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冻存微囊化肝细胞腹腔移植有良好的肝功能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移植影响因素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细胞移植作为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遗传代谢性肝病及各种终末期肝病的一种的新治疗方法,其安全性和可行性已得到了临床证实。本文对肝细胞移植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明确“肝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领域中的概念与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肝细胞的紧急辅助移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原理、移植物的制备、病例选择以及手术后监测等问题给予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生物人工肝 (BAL )系统治疗急性肝衰竭 (ALF )的效果及其与内毒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门腔分流及胆总管结扎切断术建立犬ALF模型。 10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 ,即BAL治疗组和对照组 (未行BAL治疗组 )。BAL每次循环 5h。检测两组建模前 ,以及循环前后的血清内毒素、谷丙转氨酶 (ALT )和总胆红素 (TB)。结果 治疗组建模前、循环前和循环后血清内毒素分别为 0 .2 84EU /ml ,0 .5 2 6EU /ml ,0 .416EU /ml ;循环前血清内毒素较建模前明显升高 (P <0 .0 5 ) ,循环后又明显降低 (P <0 .0 5 ) ;对照组循环前血清内毒素显著高于建模前 (P <0 .0 5 ) ,循环前后血清内毒素无明显变化 (P >0 .0 5 )。治疗组循环后血清ALT和TB较循环前明显下降 (P <0 .0 5 ) ;对照组循环前后ALT和TB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BAL治疗能降低ALF犬血清内毒素含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了改良的腹部器官簇移植(MCT)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胰岛素依赖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单中心连续实施的5例MCT的资料.5例全部为男性,原发病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T2DM 3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T2DM 1例,原发性肝癌(HCC)合并T2DM 1例.受者切除患肝后,原位植入包括肝脏、胰腺、部分十二指肠的器官簇,器官簇来源于同一个供者.胆道和胰腺外引流采用供者十二指肠与受者上段空肠Roux-en-Y吻合或者侧侧吻合方式.术后采用巴利昔单抗诱导,他克莫司(Tac)+吗替麦考酚酯(MMF)+皮质激素联合应用预防排斥反应,之后过渡至单用Tac维持治疗.结果 5例手术均顺利,患者于术后早期(8~27 d)完全脱离胰岛素治疗,并且血糖水平维持正常.其中3例术前C肽水平严重降低,术后早期明显升高,并维持于正常水平.1例术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并死亡,其他4例顺利恢复,术后分别随访22、15、5和4个月,均存活,并已恢复正常生活,移植物功能正常,血糖水平正常.结论 腹部器官簇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胰岛素依赖的2型糖尿病的有效手段.
Abstract:
Objective Modified upper abdominal cluster transplantation (MCT), which was inspired by the classical cluster transplant technique, has been proven more effective and feasibl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end stage liver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DM) than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 alone. In this study, we summarized our experience with MCT in 5 consecutive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end stage liver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insulin-dependent type 2 DM in our single center.Methods Five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related chronic liver cirrhosis and insulin dependent type 2 DM received MCT in our single center. The biliary and exocrine pancreatic drainage reconstructions were achieved by a Roux-en-Y duodenojejunostomy or a side-to-side duodenojejunostomy. A quadruple immunosuppressive regimen based on tacrolimus including Basiliximab induction, 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 and steroids was used in the early stage post-transplant, and then converted to tacrolimus monotherapy.Results All of the patients experienced an uneventful post-operative recovery. They were rendered independent from insulin therapy shortly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fasting glucose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levels were within normal range. In addition, the fasting C-peptide value was increased from much lower than the normal range pre-transplant to within normal range post-transplant and maintained stable since then. However, the third patient suffered from graft verse host disease (GVHD) 20 days post-operatively and died from severe infection on the post-operative 47 days. The other 4 patients had returned to work and a normal lifestyle over 22, 15, 5 and 4 months of follow-up.Conclusion MC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treating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end stage liver diseases combined with insulin-dependent type 2 DM. Whether a cluster graft would increase the risk of GVHD needs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4.
15.
为探讨异种肝细胞脾内移植治疗大鼠药物性肝衰的意义,观察大鼠肝功能、存活率及CD4,CD8在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笔者以豚鼠肝细胞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D-氨基半乳糖(19.5ml/㎏)腹腔内一次性注射,制作肝衰模型。48h后将微囊化的游离豚鼠肝细胞移植于大鼠脾脏内。以豚鼠裸肝细胞移植及生理盐水脾脏注射为对照。移植后14d测定存活率和肝功能,检查病理切片及CD4,CD8的变化。结果示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存活率80.0%,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25.0%)和裸肝细胞移植组(70.0%)(分别为P<0.01和P<0.05)。微囊肝细胞移植组14d总胆红素和ALT,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和裸肝细胞组。移植后72h和14d分别测定受体脾脏CD4,CD8淋巴细胞,移植后72h,14d微囊化肝细胞组、裸肝细胞组CD4,CD8均呈阳性。提示:大鼠药物性肝衰微囊化肝细胞脾内移植后可维持受体存活14d,体液和细胞免疫均参与排斥反应。肝细胞微囊化处理可延迟细胞免疫的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冷冻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肝硬化和急性肝衰竭的可行性,并比较其对该两种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原位两步灌流法分离大鼠肝细胞,采用程序冷冻法冷冻肝细胞。利用四氯化碳(CCl4)及D-氨基半乳糖分别建立大鼠肝硬化及急性肝衰竭模型。实验分组:Ⅰ组为正常对照组;Ⅱa为肝硬化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组;Ⅱb组为肝硬化肝细胞移植组。Ⅲa组为肝衰竭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组,Ⅲb组为肝衰竭肝细胞移植组。检测各组门静脉压力、肝功能及病理学变化,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冷冻的肝细胞复苏率为50%~70%。Ⅱb组,移植7 d与未移植0 d比较,肝功能、病理检查、门静脉压力等无显著变化。Ⅲb组,移植7 d与未移植0 d比较,ALT下降,总蛋白及清蛋白升高(P0.05)。结论冷冻肝细胞移植有助于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功能的恢复,对肝硬化大鼠未发现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人肝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良性病变的外科肝切除组织中获取有活性的成人肝细胞,对2例肝衰竭患者采用股动脉插管介入法行脾脏内移植。结果2例患者在治疗后病情均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明显改善,其肝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例1术后第3 d胆红素上升,术后第4 d出现肝昏迷而自动出院;例2于术后1周黄疸指数再次升高,术后40 d死亡。结论成人肝细胞脾脏内移植治疗肝衰竭,技术上安全可行,且具有一定临床疗效;如何增强移植后肝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将是维持受体肝功能持续改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微囊化异种肝细胞移植对暴发性肝衰竭 (FHF)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ACP微囊化处理原代豚鼠肝细胞 ,于诱发FHF前 2 4h移植到大鼠腹腔内大网膜附近 ,采用 90 %肝切除法诱发FHF。在FHF诱发后 2 4h取静脉血检测大鼠肝功能谷丙转氨酶 (ALT ) ,清蛋白 (ALb) ,总胆红素(TB) ,血糖 (BS)和凝血酶原时间 (PT)等指标 ;取腹腔移植入的微囊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细胞形态、功能及数量的变化 ;动态全程观察大鼠生活质量及存活时间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大鼠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出现共济失调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腹水的时间明显延长。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大鼠的ALT ,Alb ,TB ,BS和PT均明显改善并且与对照组均有差异的显著性 (P <0 .0 5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大鼠平均生存时间为 60h ,空白对照组为 2 2h(P <0 .0 1)。组织学检查 :移植后 72h开腹 ,约有 80 %微囊呈无粘连游离状态 ,镜下见微囊周围纤维化率约为 8% ,囊内肝细胞形态正常。未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则很少见到正常的肝细胞 ,且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对异种肝细胞进行微囊化处理后移植治疗FHF大鼠 ,可以减少移植排斥反应 ,提高治疗效果 ,是一种治疗FHF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肝细胞腹腔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免疫排斥反应。方法用胶原酶灌注法分离幼猪及BALB/c和C57BL/6小鼠肝细胞;用腹腔注射CCl4的方法建立C57BL/6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同基因移植组、同种异基因移植组和异种移植组。各组动物肝细胞移植入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腹腔内,观察受体小鼠存活情况,比较各组动物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平和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①受体小鼠存活情况:同基因移植组为8/10,同种异基因移植组为6/10,异种移植组为3/10,同基因移植组和同种异基因移植组受体的生存情况明显好于异种移植组(P<0.05)。②T细胞亚群变化:移植后7 d内,同基因移植组外周血中CD4+和CD8+T细胞均无明显变化,同种异基因移植组CD4+T细胞于移植后3 d时达高峰(P<0.05),而CD8+T细胞7 d内无明显变化,异种移植组CD4+和CD8+T细胞移植后7 d内均明显升高,且于移植后3 d时达高峰(P<0.05)。③免疫球蛋白水平:同基因移植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M和IgG水平在移植后0.5、1和3 d时未见明显变化,同种异基因移植组和异种移植组的IgM在移植后1 d时达高峰(P<0.05),而IgG在移植后3 d时达高峰(P<0.05)。④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移植后7 d,同种异基因移植组和异种移植组的IFN-γ、TNF-α及IL-2血清浓度明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5);异种移植组的IL-6血清浓度明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和同种异基因移植组(P<0.05)。结论无论同种还是异种肝细胞移植,初期均发生了强烈的CD4+及CD8+T细胞参与的细胞免疫和较强体液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