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要论述辐射诱发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形成及癌变的基因过程,影响基因组不稳定性及癌变的主要分子机制,如DNA修复机制、细胞周期进程调控机制、抑癌基因及原癌基因突变且不稳定性形成及癌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简要论述辐射诱发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形成及癌变的基本过程,影响基因组不稳定性及癌变的主要分子机制,如DNA修复机制、细胞周期进程调控机制、抑癌基因及原癌基因突变与基因组不稳定性形成及癌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辐射诱导的基因组不稳定性的特点是受照细胞后代发生遗传变化的频率增加。基因组不稳定性的生物终点包括核型异常、基因突变和基因扩增及延迟的细胞增殖性死亡等。保持遗传信息稳定的一些关键基因的损伤对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发生和传递起重要作用,遗传外因子也会影响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发生。辐射诱导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对辐射致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沈波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3,23(6):474-476
癌症的发生是机体接受辐射照射后所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它是一个经历了从正常到癌前病变、原位癌、浸润癌最终发展成为转移癌的多阶段、多步骤的动态过程。早在 19世纪末 ,人们就已经发现辐射具有致癌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 ,放射性核素广泛应用 ,辐射作为致癌的重要因素之一所引起的远期效应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文献报道 :辐射诱导基因组发生的不稳定性改变是多级致癌理论中的关键步骤 ,并且基因组完整性的丢失有可能是辐射致癌过程中的早期损伤。目前我们虽然还不能解释辐射诱导癌症发生的确切机理 ,但有资料表明 :辐射诱导细… 相似文献
5.
电离辐射诱发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在哺乳动物细胞和体内广泛的存在 ,使受照的细胞子代增加了遗传变化的频率。在辐射诱发小鼠白血病中 ,受预照射的 CBA/ H小鼠本身的白血病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并不显著 ,但子代小鼠中受γ射线照射后与单独受到γ射线照射的小鼠相比 ,白血病的潜伏期缩短 ,发病率增高。辐射诱发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可能使整基因组处于临界突变状态。随着基因组不稳定性过程使细胞内一些关键的基因 (如癌基因活化 ,抑癌基因失活 )突变 ,癌症发生。因此 ,基因组不稳定性在癌症的起始过程中作为一个关键的早期事件 ,可能起着特殊的 ,也许是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因组不稳定性是DNA接受损伤因素作用后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它不仅使受损细胞的损伤敏感性提高,加速损伤,而且具有传递性,即:基因组不稳定性所致的遗传效应并不是出现在受照细胞本身,而是以加强自发突变的形式表现在受照的子代细胞中。邻苯二胺是药物合成、染料、杀虫剂生产过程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副产品,是一种强的化学诱变剂。 相似文献
7.
α粒子照射后除了引起机体本身的可见的变化如细胞死亡、增殖、癌变,其引起的遗传损伤效应也日益受到人们的注意。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辐射可引起基因组不稳定性的过程.使受照射细胞的应答反应传递到子代细胞中,并表现出一系列遗传学变化。基因组不稳定性的机制目前还不甚清楚,可能与旁效应、自由基、DNA修复缺陷、端粒功能失调以及基因大片段缺失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电离辐射诱发的基因组不稳定性与辐射致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仲文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00,24(5):226-230
电离辐射诱发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在哺乳动物细胞和体内广泛的存在,使受照的细胞子代增加了遗传变化的频率。在辐射诱发小鼠白轿病中,受预照射的CBA/H小鼠本身的白血病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并不显著,但子代小鼠中受γ射线照射后与单独受到γ射线照射的小鼠相比,白血病的潜伏期缩短,发病率增高。辐射诱发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可能使整基因组处于临界突变状态。随着基因组不稳定性过程使细胞内一些关键的基因(如癌基因活化,抑癌基因失活)突变,癌症发生。因此,基因组不稳定性在癌症的起始过程中作为一个关键的早期事件,要能起着特殊的,也许是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α粒子照射后除了引起机体本身的可见的变化如细胞死亡、增殖、癌变,其引起的遗传损伤效应也日益受到人们的注意。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辐射可引起基因组不稳定性的过程,使受照射细胞的应答反应传递到子代细胞中,并表现出一系列遗传学变化。基因组不稳定性的机制目前还不甚清楚,可能与旁效应、自由基、DNA修复缺陷、端粒功能失调以及基因大片段缺失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R. Cox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3,13(6):419-421
近二十年来的研究为癌症的诱导和发展(致癌作用)的生物学提供了很多新知识,这些知识中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利用分子遗传学技术对人群中自发癌症的研究. 但对整体动物及培养细胞的研究同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辐射诱发WI—38细胞遗传不稳定性中mRNA差异显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在遗传不稳定性增生和传递过程中,是否有一些特异的基因表达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哪些基因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方法 人胚胎成纤维细胞WI-38经γ射线0,5,1.0,3.0,5.0,7.0Gy照射后8小时及3Gy照射后4,8,24,48,120小时,提取细胞RNA,进行mRNA-DD PCR,并将差异表达片段进行再扩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survivin基因在X射线诱导染色体不稳定性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survivin蛋白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通过转染小片段发卡状RNA干扰HeLa细胞中survivin蛋白表达。转染后细胞接受4Gy X射线照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照后0、4、12和48h的多倍体细胞发生率,并与单纯接受4Gy X射线的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转染小片段发卡状RNA能够有效抑制HeLa细胞中survivin蛋白表达,转染48h抑制率达到32.16%。细胞接受4Gy X射线照射后,多倍体细胞所占比例在48h时高于对照组(P〈0.001)。而抑制survivin蛋白表达后,多倍体细胞所占比例于12和48h明显升高,大约是对照组的2倍以上。结论 X射线照射可以诱导HeLa细胞发生染色体不稳定性。干扰survivin表达可以加强该效应,因而survivin在维持染色体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癌的遗传易感性与辐射致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卫华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1997,21(4):177-180
综述了家族性癌基因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并对其与辐射致癌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进而通过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所获得的证据,认为在人群中存在对特定肿瘤易感的遗传学亚群,该亚群可能对辐射致癌高敏感。 相似文献
15.
辐射致癌危险评估的现状、问题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德昌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5,15(3):147-151
辐射致癌危险评估的现状、问题及展望吴德昌辐射危害的评估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有关辐射致癌的危险估计,本文将仅就辐射致癌危险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提出些分析。现状自1977年基本建议书发表以来的数年中,出现了一些有关辐射在人群中诱发癌症危险的新资料,并获... 相似文献
16.
辐射诱导基因的启动与表达引起细胞辐射反应 ,若DNA损伤后 ,细胞中的感应分子作用于辐射诱导基因或其产物 ,从而进行周期调控 ,启动损伤修复或细胞凋亡。对辐射诱导基因的研究 ,有利于揭示细胞辐射反应的分子生物学机理 ,对细胞增殖、周期调控、癌变等的研究也提供了新的途径。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日趋完成和蛋白组计划的提出和蓬勃兴起 ,在辐射诱导新基因的寻找、定位及其功能研究方面涌现出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本文作者对近年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作一综述。一、辐射诱导基因的寻找与识别1 以差异显示为基础的方法 :有DDRT PC… 相似文献
17.
贾卫华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1997,(4)
综述了家族性癌基因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并对其与辐射致癌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进而通过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所获得的证据,认为在人群中存在对特定肿瘤易感的遗传学亚群,该亚群可能对辐射致癌(指上述特定肿瘤)高敏感。 相似文献
18.
辐射诱发的遗传不稳定性传递及分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炳辰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1997,(1)
综述了近年来遗传不稳定性传递的研究进展,遗传不稳定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染色体水平到基因水平。而且细胞的这种不稳定性可以由父代传递给其子代,并在子代表现出来,即遗传不稳定性的延迟表达。遗传不稳定性传递及延迟表达的过程是细胞渐进性癌变的过程。遗传不稳定性代表了恶性细胞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对低剂量辐射后发生的间接和延迟效应(如突变、基因不稳定性)的重视,以及新的高效工具(如单细胞微束和先进的培养系统)的应用,过去的十几年对辐射诱导旁效应的产生机制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发现。辐射诱导旁效应是受基因调控,由细胞问信号传递途径中介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克隆低剂量辐射诱导基因,研究辐射对其转录调控作用和生物学功能。方法: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离辐射诱导表达基因,用RACE技术获取cDNA旁侧序列,Northern杂交分析基因的转录调节,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结果:获得包括3'端在内的辐射诱导新基因LRIGx的cDNA片段,序列同源性比较显示与人染色体20ql 1.2-12一段DNA高度同源(>99%),Northern杂交结果揭示该基因转录子全长约8.5kb,在0.2Gy照射后2h出现诱导表达,4h后转录子水平为对照细胞的5倍多,也受0.02Gy更低剂量照射诱导表达,2Gy大剂量照射后1h出现短暂诱导表达,但不如低量照射明显,2h后恢复正常水平,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产物含有解旋酶活性保守区,结论:分离鉴定出一低剂量辐射反应基因,其编码蛋白可能参与DNA代谢(如修复)等细胞辐射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