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年来,人工耳蜗植入已经成为治疗小儿和成人重度以上感音性神经性聋的标准疗法.但在耳聋患者中存在这样一群特殊患者,他们一侧耳重度或极重度聋,但对侧耳尚有一定的残余听力.在中国大多数此类患者接受了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形成了单耳听觉.然而对于这些患者,其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在其音调、音乐感知以及声源定位等能力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是以针对那些对侧耳有残余听力的单侧人工耳蜗植入者,出现了给非植入耳佩带助听器的“双耳双模装配”模式,从而使患者能够“双耳双模式聆听”.那么相对于单耳听觉或双耳耳蜗模式究竟有何优势,并且就目前的研究或是技术而言,还存在哪些主要的问题呢?本文在回顾近年文献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助听器与人工耳蜗的联合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适用范围已经从全聋患者扩宽到有残余听力的重度聋者,成为重度以及极重度聋患者恢复听力的重要康复手段。对于术后对侧耳仍具有残余听力的患者或者由于人工耳蜗植入电极的限制,使得植入耳的低频残余听力不能得到利用的患者,其残余频率段的言语识别率可能在随后的几年里呈进行性下降,  相似文献   

3.
人工耳蜗可以帮助重度或极重度聋人恢复或获得听力。近几年,随着植入技术的发展和言语编码策略的进步,人工耳蜗的适用范围已经扩展到双耳中到重度的耳聋患者。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植入人工耳蜗后,对侧非植入耳仍有残余听力,但是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后对侧耳不使用或不再使用助听器。那么人工耳蜗术后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究竟可以为患者带来哪些帮助?它们之间是否会有不利影响?助听器应如何调整?本文将对以上问题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4.
有低频残余听力感音神经聋的人工耳蜗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一种有低频残余听力感音神经聋的人工耳蜗植入技术,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对有残余听力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价值。方法15例有残余听力的患者接受了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中电极植入深度在19mm~24mm左右。术后分别检测单纯使用助听器、单纯使用人工耳蜗、人工耳蜗结合助听器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听力。结果15例患者中,有13例术后残余听力保存良好,仅分别丢失5~20dB听力,但另2例术后残余听力全部丧失。术后在安静、信噪比15dB和10dB三种不同状态下的言语测试结果显示,人工耳蜗结合助听器使用者测试得分始终保持在很高水平;单纯使用人工耳蜗者也有较好的成绩,但在信噪比达10dB的条件下,测试成绩下降;而单纯使用助听器者,不仅在安静状态下听力成绩不甚理想,一旦加入竞争性噪声,听力测试成绩急剧下降。结论保护和利用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技术,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对象从重度或极重度聋扩大到高频为重度或极重度聋,低频(≤500Hz)为中、轻度聋的患者。接受这项技术患者的听力和言语识别能力均明显优于其单纯配戴助听器和单纯使用人工耳蜗时的听力和言语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5.
现代人工耳蜗植入已成为治疗极重度聋的重要手段,但患者术后效果差异较大.研究表明声电联合刺激模式对不同程度听力损失患者大有益处,这就使人工耳蜗植入后耳蜗残余听力的保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就人工耳蜗植入对残余听力可能的损害机制,一些保留人工耳蜗术后听力的现有方案及其效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现代人工耳蜗植入已成为治疗极重度聋的重要手段,但患者术后效果差异较大.研究表明声电联合刺激模式对不同程度听力损失患者大有益处,这就使人工耳蜗植入后耳蜗残余听力的保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就人工耳蜗植入对残余听力可能的损害机制,一些保留人工耳蜗术后听力的现有方案及其效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现代人工耳蜗植入已成为治疗极重度聋的重要手段,但患者术后效果差异较大.研究表明声电联合刺激模式对不同程度听力损失患者大有益处,这就使人工耳蜗植入后耳蜗残余听力的保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就人工耳蜗植入对残余听力可能的损害机制,一些保留人工耳蜗术后听力的现有方案及其效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听力学的角度评价人工耳蜗植入的安全性,并进一步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及其电刺激对患者不同频率残余听力的影响。方法 筛选出手术前后能够良好配合纯音听力检查、中耳内耳无明显异常、测听条件基本相同的单侧Nucleus人工耳蜗植入者31例,了解并分析其耳蜗植入前后不同频率残余听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经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及一段时间的耳蜗电刺激后,部分患者植入耳的残余听力会有所保留(66.67%);植入侧1kHz以下频率段的残余听力较手术前有显著差别,损失最重的是500Hz或1kHz,其次是250Hz;植入侧2、4kHz较手术前无显著差别;非植入侧听力较手术前无显著差别。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及耳蜗电刺激对植入耳的残余听力并非完全破坏,对不同的频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且1kHz以下频率受损较重。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工耳蜗植入适用范围的扩大,许多有一定残余听力的重度聋患者已被纳入其列,他们在人工耳蜗植入后对声音的定位、音调感知、回声及噪声下的言语识别率及音乐欣赏能力等方面较全聋患者更具优势.因此,最大限度的保存残余听力成为目前研究热点,而围手术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术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单侧聋(single-sided deafness,SSD)成人患者人工耳蜗植入远期效果。以为单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适应症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选择一例单侧聋20年成人进行人工耳蜗植入,随访其残余听力、言语识别率、声源定位能力、以及言语空间和听觉质量主观量表(SQQ)。结果 该患者术后残余听力早期保持良好,但五年后残余听力未能保留。言语识别率随术后随访时间延长而有所提升,但没达到较高水平。声源定位能力随时间有所改善。随访SQQ量表可以看出SSD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对于言语理解、空间听觉、声音聆听能力都有所帮助,尤其对于空间听觉帮助较大。结论 SSD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可以改善患者噪声下的言语识别率与声源定位能力及生活质量。建议进一步大样本研究,为SSD患者人工耳蜗植入适应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人工耳蜗植入对侧耳不同听力损失的患儿联合使用助听器与人工耳蜗语前聋患儿的听觉、语言及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探索对患儿更为有效的助听方法,帮助患儿获得最大限度的言语交流。方法:将30例3~6岁语前聋患儿按照植入人工耳蜗对侧耳听力损失程度及是否佩戴助听器,分为一侧人工耳蜗+对侧重度听力损失助听器组(CI+SHA组)、一侧人工耳蜗+对侧极重度听力损失助听器组(CI+PHA组)、单耳人工耳蜗组(CI组)。评估各组在康复3、6、9、12、15、18个月时听觉、语言及学习能力,并记录结果。结果:随着术后康复时间的延长,聋儿听觉、语言及学习能力逐渐提高(P<0.05),CI+SHA组听觉能力优于CI+PHA组及CI组(均P<0.05),语言能力及学习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语前聋患儿单耳人工耳蜗植入后,若对侧耳尚有残余听力,佩戴助听器后听觉能力效果显著,长期佩戴有助于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和对双耳听觉优势的深入研究,针对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其对侧耳只要有残余听力,都建议尽早使用助听器,形成双模式干预,以达到最佳听觉效果.由于人工耳蜗和助听器两种助听装置在工作原理上的不同,二者在声音的放大、压缩、传输时间等方面都还不能做到同步,所以如何让二者相互补充、协同,更好的整合声音从而发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植入两种不同长度的人工耳蜗电极对患者不同频率残余听力的影响。方法以中耳、内耳无明显异常的15例单侧植入Nucleus 24型人工耳蜗(A组,电极长度17mm)患儿与15例单侧植入Medel C40+15型(B组,电极长度29.2mm)人工耳蜗患儿为对象,两组对象于手术前后分别进行听性稳态反应(ASSR)测试,比较不同长度的人工耳蜗电极植入对不同频率听力的影响。结果①人工耳蜗植入后一月开机经耳蜗电刺激后,有51.67%患者植入耳保留残余听力;②手术前0.5、1、2、4kHz ASSR反应阈A组分别为98.93±6.28、107.80±8.16、104.07±8.83及104.73±5.93dB HL,B组分别为99.67±4.20、110.87±8.17、109.93±7.51及106.93±4.35dB HL;手术后一月上述各频率ASSR反应阈A组分别为101.60±4.64、112.60±6.11、106.13±5.19及106.60±6.25dB HL;B组分别为101.40±3.96、116.33±2.58、113.13±3.84及108.46±3.76dB HL;③术后B组0.5、1kHz的残余听力损伤明显,2、4kHz处残余听力损伤程度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A组术后残余听力损失以1kHz最显著,B组术后残余听力损失以500Hz最显著。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及耳蜗电极电刺激对植入耳的残余听力并非完全破坏,电极长短对不同频率残余听力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植入电极越长,植入耳蜗的部位越深,对低频残余听力损伤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 CI)是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听觉和言语康复的主要方法, 随着人们对听觉系统和中枢可塑性的深入研究,手术技术及辅助工具的开发,以及人工耳蜗植入相关电子科技和材料科学的发展,人工耳蜗及相关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本文分析人工耳蜗植入体,尤其是电极设计和言语处理器的升级、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的拓宽、术前评估手段的完善及精准微创人工耳蜗植入和残余听力保留的开展,并对人工耳蜗植入相关技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随着声电联合刺激(Electric Acoustic Stimulatlion,EAS)技术的发展,学者们越来越重视保存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残余听力.EAS是一种结合了助听器功能的新型人工耳蜗装置,它通过联合使用人工耳蜗与助听器来改善患者的听觉.中、高频重度听力损失,低频区有残余听力,配戴助听器效果不佳的患者,EAS植入后能够获得良好的听功能.EAS的作用原理是中、高频区借助人工耳蜗的电刺激产生听觉,而低频区的残余听力由助听器来放大,从而有效提高植入后耳聋患者的听力表现,尤其是声音的定位、音调的感知以及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率[1,2].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观察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儿童双耳残余听力情况,分析其变化趋势,探讨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 将29例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的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儿童纳入研究,根据术前颞骨CT分为A组(有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和B组(非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开机时、术后半年定期进行裸耳纯音测听,比较植入耳残余听力保存情况及非植入耳残余听力的变化。 结果 患儿术前双耳均不同程度存在残余听力,术后均定期行纯音测听或行为测听,各频率仍部分存有残余听力,主要分布在低频区,且随频率升高其残余听力保留率逐渐下降,各频率残余听力保留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16.980, P=0.001);植入耳与非植入耳各频率残余听力保留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10.031, P=0.002);术前后各时间节点残余听力保留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ald χ2=3.384, P=0.336); AB两组之间残余听力保留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ald χ2=0.906, P=0.341)。 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对植入耳残余听力的保留主要分布在低频区;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残余听力可以基本保持;少部分患儿行单侧植入后对非植入耳残余听力有影响;前庭导水管扩大症患儿行单侧耳蜗植入术后,非植入耳残余听力在短期内可有波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项研究评估双侧同期人工耳蜗植入声源定位能力是否好于单侧耳蜗植入;评估双侧同期人工耳蜗植入经过5年以上长期佩戴,其声源定位能力与正常听力儿童的区别。方法选取2007年接受双侧同期人工耳蜗植入的6例患者,根据年龄、性别、耳聋时间等配对选取6例术前未佩戴过助听器的单侧人工耳蜗植入者,还根据年龄选取正常听力对照组8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双侧同期人工耳蜗植入受试者双耳佩戴、分别左右侧佩戴状态下的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能力差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双侧同期人工耳蜗植入、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正常听力儿童的声源定位能力差别。结果双侧同期人工耳蜗植入者双侧佩戴时角度偏差数值为38.73°±8.17°;仅左侧或右侧佩戴时角度偏差数值为78.46°~81.35°。双侧佩戴人工耳蜗声源定位能力要明显好于仅佩戴任一侧人工耳蜗,P<0.01。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受试者的角度偏差数值为62.27°±8.72°。正常听力受试者角度偏差数值为5.82°±4.27°。正常听力受试者声源定位能力最好,双侧同期人工耳蜗组次之,单侧人工耳蜗组最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侧同期人工耳蜗植入后,受试者声源定位能力明显好于单侧耳蜗植入。但由于耳蜗设备的局限性,其声源定位能力与正常儿童仍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术中圆窗耳蜗电图评估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耳蜗残余听功能。方法20例患者全麻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过程中,行术中圆窗耳蜗电图测试,测出的复合动作电位(CAP)阈值与术前纯音测听或其他听力测试之阈值进行比较。结果20例患者术中圆窗耳蜗电图测试测出的复合动作电位(CAP)阈值与术前1、2、4kHz听力测试阈值分别有较好的相关系数(0.20429,0.04076,0.38163)。结论术中圆窗耳蜗电图可以较准确客观地评估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耳蜗残余听功能,且是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听力学评估方法的有意义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聋是我国儿童常见的致残性疾病,其中有相当多的患者仍保留有一定的残余听力。诸多研究已表明,这些残余听力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言语康复效果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目前研究不够深入和广泛,国内外对残余听力的定义、评估尚无统一的标准,如何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保护好残余听力仍是当前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听障儿童单侧耳植入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后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hearing aid,HA)的双模式助听策略对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共52人,设实验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3组、听力正常对照组1组,每组13人,按实验设计步骤随机测试.按对侧耳配戴HA的不同将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分为A(CI+模拟HA)、B(CI+数字HA,未优化)和C(CI+数字HA,优化)3组,评估实验对象术后左右耳的残余听力,分别设置和优化CI及HA的技术参数并在声场中评估其助听后的音频感知情况,测试并比较各组的P300潜伏期及振幅.结果 3组患者术后双耳均有残余听力,助听后组间比较无差别(P>0.05).P300潜伏期比较A组>B组>C组(P<0.05),A、B两组P300潜伏期比对照组延长(P<0.05),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别(P>0.05);P300振幅A组和B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意义(P>0.05),C组P300振幅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大部分听障儿童一侧耳植入人工耳蜗后对侧耳仍有可利用的残余听力,可以联合配戴适合的全数字编程助听器,大脑听觉中枢可以整合声电双模式助听设备上传的听觉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