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内科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20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00例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管理。观察组100例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观察2组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通过2组的对比分析,观察组留置针脱落发生率、血肿发生率、液体渗漏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留置针堵塞发生率和针头回血凝聚回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降低临床中常见风险的情况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方法在门诊输液患儿使用浅静脉留置针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根据风险管理方法,找出门诊患儿使用留置针护理中常见的风险问题,制定护理对策,比较实施对策后常见风险问题变化情况。结果实施风险管瑚后留置针脱出、堵塞、静脉炎及护理纠纷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风险管理实施前,留置针使用率及患儿家长满意度明显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风险管理方法,可有效保证门诊使用留置针输液患儿护理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方法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护理中的运用。方法:根据护理风险管理方法程序,找出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常见风险种类,制定护理标准和制度。结果:风险发生率降低。结论:风险管理方法在静脉留置针护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可确保患儿在使用静脉留置针过程中的安全,延长静脉留置针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降低门诊输液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发生堵管、针头滑脱、静脉炎、输液外渗等异常情况的风险。方法分析风险管理实施前(2010年7~12月)我院门诊小儿静脉留置针760例,发生堵管、针头滑脱、静脉炎、输液外渗的原因,建立风险管理小组,评估风险隐患,提出防范措施;与在风险管理实施期间(2011年1~6月)应用静脉留置针810例,发生堵管、针头滑脱、静脉炎、输液外渗等异常情况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风险管理实施前异常情况发生率为40.39%,风险管理实施后异常情况发生率降至19.50%,实施前后比较χ2=83.61,P<0.005。结论对门诊输液应用静脉留置针患儿加强风险管理,可降低使用留置针异常情况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2013年7月至2017年4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中抽选1 600例成年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800例和观察组8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措施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干预后常见留置针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在针头回血、静脉炎、留置针阻塞、液体渗漏、皮下血肿、感染及留置针脱落的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均P<0.05);随机从两组患者中各抽取400例进行满意度调查显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P<0.05)。结论 在成年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中应用风险管理效果确切,能够有效降低静脉留置针输液中常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使患者得到更优质、更满意的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6.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老年患者输液中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外静脉留置针在老年患者输液中的效果,并总结护理要点。对老年患者颈外静脉与四肢静脉留置针的护理,认为不同的穿刺部位与留置时间的长短有很大的差异。【方法】将82例老年住院患者分为两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42例,40例采用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施以专业护理。比较两组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颈外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静脉炎和堵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更适合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降低神经外科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神经外科住院患者12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神经外科常规住院护理,观察组患者在神经外科常规住院护理基础上增加风险管理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外科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常规住院护理复合风险管理模式能明显降低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效避免对患者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额外痛苦,减少静脉留置针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缓和当前紧张的护患关系,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法在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的应用.方法:根据护理风险管理程序,找出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常见的风险因素,制定护理标准和制度.结果:实行风险管理后各种风险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风险管理法在静脉留置针护理中非常重要,可确保使用安全,延长使用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护理风险管理。观察两组患者的风险发生率和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风险发生率为8.3%,对照组风险发生率为28.3%,两组患者风险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呼吸内科患者中,能够有效减少风险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卢玉兰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4):5977-5978
目的针对浅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采取护理风险管理,为患者提供安全、有序的优质护理。方法评估浅静脉留置针的护理风险,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培养护士风险防范意识,明确护理风险责任,加强护理风险质控,持续质量改进。结果责任缺陷与差错隐患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对预防浅静脉留置针护理隐患的发生,减少护理纠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51例无陪护住院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医院外科系统9个科室需要手术的151例无陪护住院老年患者实施了围手术期无陪护护理管理.包括护理安全评估、护理照顾分级、设定无陪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经、建立护理小组、进行护理质量控制等.解决了无陪护住院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与舒适问题,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总结4例高龄气管插管患者应用自动气道管理系统的护理经验。护理内容主要包括:高龄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使用自动气道管理系统患者的护理,包括常规护理、气囊管理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的护理。4例患者置管期间均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并成功拔管。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在高龄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出院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6月间在我院行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治疗的高龄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出院后采用常规护理宣教及门诊随访;针对观察组患者,科室成立导管管理小组,出院后给予患者定期家庭访视及电话随访。在干预一年后,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期间导管并发症情况,并评估患者照护者导管护理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及患者及照护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出院一年内,观察组患者的造口感染、堵管、腹泻、造口旁渗漏等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观察组患者照护者的导管护理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延续护理方案的实施可有效控制高龄PEG/J患者出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照护者的家庭护理能力,进而促进提出院患者满意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回顾性分析PICC置管及维护中的风险因素,有针对性地制订并实施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及维护的标准操作流程,对护士进行风险管理培训,提高护士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能力。结果降低了PICC置管期间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导管破损、导管感染的发生率(P0.01或P0.05)。结论实施PICC置管及维护风险管理,可以减少置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目前调查区域居家老年留置导尿患者家庭导管护理现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构建居家老年留置导尿患者家庭导管护理方案,及进一步开展社区及家庭留置导尿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18例居家老年留置导尿患者及其照护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目前调查地区的留置导尿老年人多为高龄且居家老人,留置导尿的原因主要是尿失禁及尿道梗阻,多数老年人留置尿管时间在1年以上,导管护理主要在家进行,多数患者缺乏留置导尿护理相关知识及正确的护理操作技能,不进行常规感染监测,同时又缺乏获得相关健康教育的渠道,多数患者目前存在的首要困难为就医不便及居家无人护理,就近进行医院护理的需求大。结论 应联合社区开展留置导尿延续护理服务,进一步规范留置导尿健康教育,以提高居家留置导尿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住院期间留置尿管发生泌尿系感染的相关因素,了解留置尿管老年患者泌尿系感染状况,为预防和控制泌尿系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病历、护理记录、尿常规和尿培养等化验报告与科室院内感染小组成员填写的医院获得性感染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某院老年科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留置尿管老年患者(年龄≥60岁)的泌尿系感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24例留置尿管患者中发生泌尿系感染者82例,占36.5%。留置尿管的老年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情况与其年龄、性别、留置尿管的时间、尿管的护理措施等因素有关。结论严格掌握老年患者留置尿管指征,尽量减少老年患者的置管率,缩短置管时间,积极治疗原发病,针对不同感染情况加强管道护理是降低院内泌尿系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与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以风险管理知识为指导,通过识别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风险制订风险管理预防策略,指导临床避免和化解精神科护理风险,确保护理安全。结果风险管理预防策略的实施提高了精神科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缺陷的发生,提高了病人满意度。结论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不仅能减少护理风险,同时也能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建立适合呼吸科重症监护室特点的护理风险管理预案,对护士进行集中与分层相结合的培训,全面落实护理风险管理策略。结果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降低了危重症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意外事件和护理纠纷的发生率(P〈0.01或P〈0.05);危重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由95.10%提高到99.29%。结论对危重症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血液透析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特殊性,为高龄血液透析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护理,减少并发症。方法:通过对收治的13例高龄透析患者的特点分析,总结并找出适合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的透析并发症减少,导管及内瘘感染率为0,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降低,能主动配合,顺利完成血液透析治疗,生命延长。结论:高龄患者由于其生理、心理及社会特点,血液透析风险性增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可提高高龄患者透析的成功率,保证血液透析治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20.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s at home are more likely to receive home‐visit nursing care. However, the condition of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s among those receiving home‐visit nursing care, as well as the actual status of catheter management practised by visiting nurses, has not been studi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study the condition of long‐term indwelling urinary catheter users receiving home‐visit nursing care and the status of catheter management by visiting nurses. Thirty visiting nurses with experience in home‐visit nursing care for patients with long‐term indwelling catheter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 questionnaire covered (1) attributes of visiting nurses, (2) the condition of indwelling catheter users, and (3) the state of implementation of catheter management by visiting nurses and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It was found that patients receiving home‐visit nursing care had used indwelling catheters for a prolonged period for both disease management and other reasons, and they developed various abnormal symptoms and complications such as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 high percentage of visiting nurses implemented all the items of observation, practice, guidance and cooperation in catheter management. Items of catheter management that caused difficulty for visiting nurses included detection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or other complications, catheter insertion, obtaining catheter replacement supplies, encouraging ingestion of water and cooperation with physicians. This study concludes by throwing light on the condition of long‐term indwelling urinary catheter users receiving home‐visit nursing care, and the status of catheter management by visiting nur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