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观察室及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混合性中风30例。发病时以出血灶为主者18例,以梗死灶为主者12例;具有单侧体征者20例,具有双侧体征者10例。结果提示:本组混合性中风以大血肿、小梗死较多;体征单侧较双侧为多;出血灶多位于基底节,其次为脑叶和脑干,梗死灶多位于出血灶的对侧或为双侧小梗死。本文还讨论了有关混合性中风的诊断与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2.
混合性中风临床与CT(附5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58例混合性中风,均经CT证实为新鲜出血灶和梗塞灶并存,占同期脑出血病人的5.4%。本资料示:混合性中风之出血灶较单纯脑出血病灶偏小,98.3%小于40ml,其中半数以上小于10.5ml;梗塞灶绝大多数为腔隙灶,以底节区多见;出血部位、血肿大小与梗塞发生率无明显关系。临床双侧及多灶体征多见,出血灶体征多较明显,梗塞灶体征相对轻易被忽视。合理的中性或缓和活血化瘀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脑出血合并梗塞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告4例多年高血压的老年人,既往无中风史,突发偏瘫,CT显示大脑半球并存血肿和梗塞灶,呈现混合性中风的临床病理状态。认为出血和梗塞是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发生的,当有2个部位病变的体征时更应注意混合性中风的可能,治疗上须将血压控制在适宜水平上,积极的中性治疗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我院1987年1月~1988年3月收治了20例混合性中风,均经脑CT证实为新鲜出血灶和梗塞灶并存,互不相连。临床多具双侧及多灶损害体征,出血灶体征多较明显,梗塞灶体征相对轻易被忽视。合理的中性或缓和活血化瘀治疗效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观察室及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混合性中风30例。发病时以出血灶为主者18例,以梗死灶为主者12例;具有单侧体征者20例,具有双侧体征者10例。结果提示:本组混合性中风以大血肿、小梗死较多;体征单侧较双侧为多;出血灶多位于基底节,其次为脑叶和脑干,梗死灶多位于出血灶的对侧或为双侧小梗死。本文还讨论了有关混合性中风的诊断与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6.
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的多灶性中风目前国内报告较少,黄氏报告的脑出血合并梗塞仅为一个出血灶。现将我们观察的3例多灶性混合性中风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例1,女,53岁。患高血压15年,不正规服药。因受惊吓突然头痛,呕吐、不语、左侧肢体活动不  相似文献   

7.
脑再梗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了解脑梗塞再发的原因、危险因素。方法对45例脑再梗塞者及114例初次脑梗塞者的伴发疾病及血脂类、凝血、纤溶系统和抗心磷脂抗体指标综合分析。结果脑再梗塞者伴高血压者明显多于初次脑梗塞者,且其血PAI-1活性和纤维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初次脑梗塞者。结论高血压、血浆PAI-1活性升高及高水平纤维蛋白原是脑梗塞再发的危险因素,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应以降血压、降血纤维蛋白原及改善血纤溶系统活性为主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动脉硬化性混合性中风的实验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双肾双夹法复制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55只,肾动脉狭窄术后40周内自发脑卒中31只,其中单纯出血或缺血性中风20只(64.5%),混合性中风11只(35.5%)。混合性中风的大鼠脑内细小动脉的透明变性、纤维素样坏死、微动脉瘤形成及增生性反应等病变比单纯出血或缺血性中风者更为广泛、严重。表明高血压是混合性中风的重要病因,高血压性血管损害是其发病基础。本文还根据中风灶的大小将混合性中风进一步分型,并探讨了各型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9.
混合性中风致腔隙综合征:附23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CT证实的混合性中风23例,中风灶大多在双侧大脑深部,且病灶小,临床表现为腔隙综合征。指出临床病理取于出血及其部位,高血压起重要的发病作用,若要用脱水剂,宜小量,短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混合性卒中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8例混合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CT结果、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在老年人高血压患者中发生率高;24h内出现双侧或多灶体征;CT有新鲜出血灶与梗塞灶;以脱水降颅压,稳定血压等对症支持治疗,预后良好。结论本病应临床与头颅CT相结合进行诊断,脱水及支持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