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王丹  张颖毅  宋永蔚 《吉林医学》2013,34(15):2983-2984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高危因素,探讨cN0期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行Ⅵ区淋巴结清扫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结果:91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由术中冰冻确诊,未见腺体外侵犯及腺体内多发癌灶,均行患侧叶加峡叶切除,联合患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23例见淋巴结转移,癌灶直径≥0.5 cm及腺体表面浸润者阳性率明显升高,分别为46.15%、65.21%,而癌灶直径<0.5 cm且无腺体表面浸润者转移率明显下降,仅为2.32%。结论:癌灶直径≥0.5 cm及有腺体表面浸润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常规清扫Ⅵ区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高危因素,探讨cN0期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行Ⅵ区淋巴结清扫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11年91例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结果91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由术中冰冻确诊,未见腺体外侵犯及腺体内多发癌灶,均行患侧叶加峡叶切除,联合患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23例见淋巴结转移,癌灶直径〉0.5cm及腺体表面浸润者阳性率明显升高,分别为18/39、15/23,而癌灶直径〈0.5cm且无腺体表面浸润者转移率明显下降,仅为1/43。结论癌灶直径〉0.5cm及有腺体表面浸润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常规清扫Ⅵ区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李雷  张年庆  杜军 《实用全科医学》2011,(12):1869-1870
目的探讨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常规行颈Ⅵ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28例初诊的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行病灶根治性切除加同侧颈Ⅵ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颈Ⅵ区淋巴结阳性8例(占28.6%);并发症2例(占7.1%),其中喉返神经暂时性损伤1例,暂时性甲状旁腺损伤1例,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Ⅵ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常规行颈Ⅵ区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价值。方法对54例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作回顾分析。结果48例行单侧腺叶+峡部切除,清扫同侧中央区淋巴结;全甲状腺切除6例,清扫双侧中央区淋巴结。13例单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24.1%),术后并发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3例,暂时眭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例,治疗后恢复正常,并发症发生率9.3%。结论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预防性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Ⅵ区淋巴结清除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在9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根治性原发灶切除同期清扫患侧Ⅵ区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结果Ⅵ区淋巴结转移率46.9%(45/96)。尤其是原发灶侵犯甲状腺包膜、癌灶直径1cm,患者年龄45岁者转移率更高,分别61.8%(42/68),64.8%(35/54),71.4%(25/35)。全部患者未发生喉返神经损伤及永久性低钙抽搐等并发症。结论:预防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对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是必要且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评估全甲状腺切除+预防性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我中心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8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甲状腺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结果:48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术后病理证实对侧微小癌32例(6.63%)。证实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63例(33.75%)。单侧多发癌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单侧单发病灶(分别为49.24%、3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77,P<0.05)。单发病灶中,微小癌和直径大于1 cm的乳头状癌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上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966,P>0.05)。多发病灶中,微小癌和合并有微小癌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癌灶直径均大于1cm的病例,全为微小癌的病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合并有微小癌的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6,P<0.05)。暂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13.87%;永久性甲状旁腺损伤发生率0.62%;短暂性饮水呛咳发生率3.73%,无永久性饮水呛咳的病例。喉返神经短暂性麻痹发生率3.1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易早期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全甲状腺切除+预防性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乳头状癌96例,滤泡状癌36例,证实有淋巴结转移35例(淋巴结转移率28.51%)。Ⅰ期癌31例,Ⅱ期癌42例,Ⅲ期癌10例,Ⅳ期癌49例。行患侧甲状腺全切+峡部切除+对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98例,其中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26例,标准颈淋巴结清扫术18例;行患侧甲状腺全切+峡部切除术11例,其中行颈淋巴结清扫术1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23例,其中行颈淋巴结清扫术10例。包括双侧颈淋巴结功能性清扫术8例。随访89例,仅有8例死亡,其中死于甲状腺癌复发或转移7例。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应采取个体化手术方案,推荐手术方式为患侧甲状腺及峡部全切除+对侧大部切除术。不推荐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常规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如Ⅵ区或颈部肿大淋巴结阳性,则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137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行患侧甲状腺叶切除+对侧甲状腺叶切除或大部分切除,同时行中央组(Ⅵ区)淋巴结清扫术治疗。中央组淋巴结转移者26例,双侧甲状腺癌10例。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术后出血,3例声音嘶哑,均在术后3个月发音恢复;4例患者发生甲状旁腺功能不同程度的减退,表现为术后出现手足麻木和抽搐,其中3例为一过性,3个月后恢复正常。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虽然预后良好仍有发生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可能,初次手术应宜清扫中央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生物学特性与诊治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6例甲状腺微小癌均为术前拟诊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瘤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良性病变,经术中冰冻并术后石蜡切片确诊微小癌。28例术前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者,26例一侧TMC者,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全切除加峡部切除及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2例双侧微小癌行甲状腺全切除,2例甲状腺机能亢进者行患侧叶加峡部切除及对侧叶大部切除术。6例甲状腺腺瘤者行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2例活检诊断淋巴结转移者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34例获得随访6个月~10年,均无瘤生存。结论:掌握甲状腺微小癌的生物学特点利于其诊断及治疗的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重要手段,患侧甲状腺腺叶全切除加峡部切除和/或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为主要术式,一般不作预防性颈清扫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Ⅵ区淋巴结清扫在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cN0PTC患者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后的病理结果,并将Ⅵ区淋巴结与Ⅱ~Ⅴ区淋巴结进行区分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Ⅵ区淋巴结转移11例(20.7%),Ⅱ~Ⅴ区转移8例(15.1%)。Ⅵ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伴有Ⅱ~Ⅴ区转移占45.5%;明显高于Ⅵ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Ⅱ~Ⅴ区转移(7.1%)(P&lt;0.01)。结论: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常规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并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2月期间在我科手术治疗的4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术中冰冻确诊35例,均同期加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7例术中冰冻切片漏诊,其中4例初次手术范围已足够,未再次手术;3例再次手术,行全甲状腺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病理类型为乳头状癌40例(95.23%),滤泡状癌2例(4.76%)。中央区淋巴结转移9例(21.42%)。39例获访,随访2年至10年(平均55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癌临床特征不典型,容易漏诊;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恰当的手术方式以及同期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诊断、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病理证实的PTMC 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均行超声检查,拟诊PTMC 58例(65.17%).89例中行患侧甲状腺+峡部甲状腺全切除63例,息侧甲状腺全切+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17例,甲状腺全切除9例.23例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6例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其中3例同时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证实均有淋巴结转移.术后1例复发.结论 超声可明显提高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检出率,患侧腺叶+峡部甲状腺全切除是可行的,同期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手术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诊断治疗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统计治疗后的中央淋巴结转移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20例患者共59例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49.2%,共9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7.5%。甲状腺患侧峡部切除联合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中央区转移率为43.3%,并发症发生率为5.0%;甲状腺全切除联合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中央区转移率为46.7%,并发症发生率为6.7%;甲状腺全切联合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中央区转移率为45.0%,并发症发生率为15.0%;甲状腺全切联合患侧及颈侧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中央区转移率为100.0%,并发症发生率为10.0%。结论:个体化的手术方式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的检测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及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意义。方法:用术中注射生物染料方法,定位37例未经治疗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前哨淋巴结,切除前哨淋巴结分别作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术后石蜡病理,所有病例均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大体标本所有淋巴结均作常规石蜡病理,将三组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7例中有32例成功显示前哨淋巴结,成功率为86.5%。前哨淋巴结每例1-7个不等,多在Ⅵ区、Ⅳ区。前哨淋巴结阳性14例,其中3例前哨淋巴结以外颈部淋巴结转移;前哨淋巴结阴性18例中,1例前哨淋巴结以外颈部淋巴结转移。颈部淋巴结隐匿转移率为46.9%,符合率为96.9%。结论:前哨淋巴结检测结果能正确反映CN0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术式选择有指导意义,前哨淋巴结阳性须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前哨淋巴结阴性可不同期行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00例cN0PTC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一组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各50例,统计两组标本的癌灶数目、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总数、淋巴结转移数目、甲状旁腺误切数目。监测术后24,48,72h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的水平,记录低钙血症及喉返神经、喉上神经的损伤情况。结果:甲状腺全切除组多发癌灶10例,多于对照组的5例(P<0.05)。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总数甲状腺全切除组256枚、平均(5.12±1.42)枚/例;对照组240枚,平均(4.8±1.39)枚/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数甲状腺全切除组为128枚(50%),对照组为124枚(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例数甲状腺全切除组23例(46%),对照组21例(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甲状旁腺误切情况、一过性及永久性低钙血症、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随访24-56个月,甲状腺全切除组无复发及转移。对照组4例术后1-2年对侧出现癌灶,补充行对侧腺叶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2例术后1.5和3年分别出现患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补充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2组复发及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死亡发生。结论: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中,甲状腺全切除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能避免术后癌灶残留,与患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相比,其术后复发和转移风险降低,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式的选择(附5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兴海  马成权 《安徽医学》2010,31(6):598-60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手术治疗5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21例,患侧腺叶+峡部全切+对侧大部分切除25例,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加对侧次全切2例,甲状腺全切6例。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9例确诊颈淋巴结转移及10例颈淋巴结肿大者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结果术后随访1个月-6年,无死亡病例,暂时性声音嘶哑2例,颈淋巴结转移1例,无甲状旁腺功能不全,未发生远处转移。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术方宜根据具体情况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或加行对侧大部(次全)切除及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5例经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进行总结,并对预后进行随访。结果 45例患者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均为乳头状癌,其中8例为双侧多灶癌。45例患者中,患侧全切+对侧次全切38例,双侧次全切2例,患侧全切+峡部切除1例,患侧次全切+峡部+对侧部分切除2例,患侧次全切2例,其中17例行一期颈部淋巴结清扫,均未见淋巴结内癌转移。术后随访6~77个月,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甲状腺微小癌预后较好,淋巴结转移率低,其较为恰当的手术方式为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或患侧腺叶全切+峡部+对侧次全切除术,一般不作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治方法。方法 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8例行患侧腺叶切除+峡部切除术,14例行患侧腺叶切除+峡部切除术+患侧Ⅵ区淋巴结清扫,5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侧Ⅵ区淋巴结清扫,4例行近全甲切除术+患侧Ⅵ区淋巴结清扫,2例行全甲切除术+双侧Ⅵ区淋巴结清扫,5例行全甲切除术+Ⅲ、Ⅳ、Ⅵ区淋巴结清扫,2例行全甲切除术+Ⅱ、Ⅲ、Ⅳ、Ⅴ、Ⅵ区淋巴结清扫。结果本组术后如期拆线,1例出现切口出血,换药后愈合;1例术前声音嘶哑患者术中见喉返神经侵犯,行喉返神经切除而未恢复;2例短暂声音嘶哑患者3个月后恢复;3例术后早期出现手足麻木感,口服钙尔奇D片1个月后恢复;1例术后出现少量淋巴漏,经保守治疗后停止。所有患者均随访至今,B超检查无复发及死亡。结论 B超检查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检查的重要手段,其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必要时术后辅助同位素治疗和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450例CN。期PTC的临床资料。结果pN+219例(48.67%),pN。231例(51.33%)。转移淋巴结的分布以Ⅵ区最常见,为46.22%(208/450)(单侧甲癌41.08%,双侧甲癌58.09%);其次是Ⅱa、Ⅲ、Ⅳ区:分别为4.44%(20/450),6.00%(27/450),8.89%(40/450),Vb区较少淋巴结转移,为2.22%(10/450),而I区清扫2例均未见转移。当肿瘤直径≥1.0em、侵犯包膜或多灶性、男性、年龄〈45岁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另外,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者,患侧33.57%(48/143)Ⅱa、Ⅲ、Ⅳ区淋巴结发生转移;肿瘤位于甲状腺下极,对侧Ⅵ区10.48%(13/124)发生转移。结论PTC最常发生Ⅵ区淋巴结转移,其次为Ⅱa、Ⅲ、Ⅳ区,建议初次手术常规清扫Ⅵ区淋巴结。当肿块直径≥1.0cm、肿瘤侵犯甲状腺包膜或Ⅵ区淋巴结转移超过3枚以上时,应适当扩大淋巴结清扫的范围(1Ⅱa~Ⅳ区)。肿瘤位于甲状腺下极时,建议清扫对侧Ⅵ区淋巴结;位于甲状腺上极时,建议清扫患侧Ⅱa、Ⅲ、Ⅳ区的淋巴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Ⅵ区淋巴结处理的恰当方案。方法选择2007~2009年60例经术前常规B超、颈部CT检查未见颈部肿大淋巴结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60例分为2组:Ⅰ组行原发灶根治+Ⅵ区淋巴结清扫术(30例),Ⅱ组行原发灶根治+Ⅵ区淋巴结清扫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30例),术后均服甲状腺素超量抑制内分泌治疗。结果Ⅰ组Ⅵ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36.7%(11/30),Ⅵ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行同侧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25.0%。结论原发灶根治+Ⅵ区淋巴结清扫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种值得推荐的术式,在原发灶根治术的基础上减少再次手术对甲状腺区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