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联合双歧杆菌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42例随机分成肠外、肠内阶段性营养组(PN+EN组,n=20)和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双歧杆菌组(EEN组,n=22),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生化指标、APACHE-Ⅱ评分和CT评分、感染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淀粉酶、APACHE-Ⅱ评分、CT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血钙、血清白蛋白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EEN组的APACHE-Ⅱ评分、CT评分均低于PN+EN组(P<0.05),血清白蛋白高于PN+EN组(P<0.05);而治疗后两组间的血淀粉酶、血钙比较无差异(P>0.05);EEN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低于PN+EN组(P<0.05).结论 在SAP的治疗中,早期空肠内营养联合双歧杆菌较肠外、肠内阶段性营养支持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永新  李军  覃晓洁 《广西医学》2008,30(12):1863-1864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否改善急性重症脑卒中的近期预后.方法 将86例急性重症卒中伴吞咽障碍病人分为2组,实验组43例给予早期鼻管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照组43例给予肠外营养.观察:(1)入院1 d、7 d、14 d时两组营养状态;(2)14 d时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1)住院14 d,实验组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计数(TLC)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病死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干预能够改善急性重症脑卒中营养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改善病人近期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入住危重症病房的95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因患者转院及其他原因终止研究的共有6例,实际完成研究的患者共89例,早期肠内营养组44例,肠外营养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家属满意度(95.5%)高于肠外营养组(9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营养干预后的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的改善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持其肠道功能,促进患者营养状态相关指标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陈世明 《河北医学》2012,18(7):893-895
目的:研究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0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予肠内营养支持,B组予肠外营养支持,C组予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比较3组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患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升高较单纯肠内营养支持及肠外营养支持明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5.00%明显低于单纯肠内营养组25.00%及肠外营养组50.00%,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5,p<0.05).结论: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降低患者感染及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添加双歧杆菌的肠内营养干预对重症脑梗死患者营养状态及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重症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肠内营养干预,观察组接受添加双歧杆菌的肠内营养干预。对比两组营养干预前后营养状态、肠黏膜功能及肠道菌群分布情况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营养状态、肠黏膜功能及肠道菌群分布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外周血中营养状态指标Hb、TP、ALB、PA、TF的含量高于对照组;血清中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DAO、D-乳酸的含量低于对照组;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大于对照组,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添加双歧杆菌的肠内营养干预可增强重症脑梗死患者的营养状态、优化肠黏膜功能,减轻肠道菌群分布紊乱。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肠道营养支持对ICU危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ICU危重患者50例,随机分为肠道营养组25例和肠外营养组25例,分别给予相同热量和氮量的肠内或肠外营养制剂。两组患者均于营养支持前与营养支持第9天检测血清白蛋白、前蛋白、血红蛋白及上臂肌围和三头肌皮皱厚度。结果:肠道营养支持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增高(P<0.01);两组对比肠道营养支持后患者的血清前蛋白和白蛋白均高于肠外营养支持后(P<0.01),而血红蛋白、上臂肌围和三头肌皮皱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肠外营养支持相比,肠道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鼻胃管早期规范化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12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各60例,在手术治疗基础上,肠外营养组在入院12 h内给予全肠外营养治疗,肠内营养组在入院12 h内给予全肠内营养治疗,观察患者近远期预后情况。结果两组营养支持第3天的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含量均明显低于营养支持第1天(P<0.05);同时肠内营养组营养支持第7天的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营养支持第3天,也都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两组营养支持第3天的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营养支持第1天,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营养支持第1天(P<0.05);同时肠内营养组营养支持第7天的淋巴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与营养支持第3天和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营养支持7 d内腹泻、消化道出血、吸入性肺炎、反流等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分别为10.0%和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进行电话随访6个月,经过调查,肠内营养组伤后3个月与6个月的病死率分别为1.7%和5.0%,而肠外营养组分别为10.0%和16.7%,肠内营养组的远期病死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结论经鼻胃管早期规范化肠内营养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能能改善机体内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少其总体远期死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予以肠外营养治疗,研究组予以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血清指标水平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APACHE II评分、住院时间均高于研究组,而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优于肠外营养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姚雄 《中外医疗》2016,(4):29-31
目的:研究分析肠内外序贯营养支持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采用肠内外序贯营养支持,比较分析两组营养支持前后谷氨酰胺、白蛋白水平、甘露醇/乳果糖(L/M﹚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营养支持10 d后谷氨酰胺和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营养支持10 d后L/M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给予肠内外序贯营养支持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机体营养,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比较严重脑卒中所致昏迷患者应用肠内营养和肠内外联合营养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重症医学科的脑卒中患者80例,GCS评分在5-8分。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分别接受肠内营养或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时GCS评分、以及是否手术治疗等基线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于营养支持前和支持1周、2周、3周测定患者的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和血糖水平,统计肝功能损害、感染发生率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院24-48小时开始营养支持治疗,与肠内营养相比,肠内肠外联合营养在效果上无显著差异(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肠内肠外联合营养发生率较单用肠内营养发生率有显著差异,而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P0.05、感染发生率高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中,单用肠内营养与肠内肠外联合营养相比,营养效果无显著差异,肠内营养比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更能减少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