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调查研究产后妇女盆底功能异常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预防及治疗盆底功能异常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4年6月-2015年6月到该院妇女保健科进行产后复查的796例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常规妇科检查、盆底肌力检测及POP-Q评分,收集处理获得的资料数据,将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产妇作为研究组,未发生PFD的产妇作为对照组,对引起产后妇女盆底功能异常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96例产后妇女中,共检出253例发生PFD,发生比例为31.78%;两组患者盆底肌张力对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体重指数、怀孕次数、生产次数及分娩方式是引起PFD发病的因素(P0.05)。结论妇女的年龄、体重指数、怀孕次数、生产次数及分娩方式是导致盆底功能异常的原因,为避免产后发生PFD,应在怀孕前、妊娠期以及分娩时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增加妇女自我保护意识,控制体重,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产后尽早开始盆底康复训练,及早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影响因素,为PFD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女性下尿路症状国际标准问卷(ICIQ-LUTS量表)及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对2017年5月-2019年5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产科门诊行产后42 d检查的804例产妇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产后PFD的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产次2次、孕期增重15 kg、既往盆腔手术史、产后便秘、阴道分娩、新生儿体质量4 kg及第二产程延长是产后PFD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女性产后PFD发生率较高,年龄、产次、孕期增重、既往盆腔手术史、产后便秘、阴道分娩、新生儿体质量及第二产程时间是PFD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锻炼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在本院经阴道分娩并于产后6周回院复查且行盆底康复治疗的200例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观察组各100例,常规组仅产后6周后给予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功能锻炼,对比两组盆底肌力、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阴道静息肌电值、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收缩持续时间、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PFIQ-7)、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WHOQOL-BREF)评分等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阴道静息肌电值、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收缩持续时间等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PFDI-20、PFIQ-7评分等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WHOQOL-BREF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尿失禁发生率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锻炼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探讨盆底康复训练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开封市某医院2020年1月—2021年9月诊治的60例PF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产后盆底康复训练,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盆底肌电生理指标、盆底功能受损症状改善情况、血清瘦素及炎症因子水平、产后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 7(PFIQ-7)评分和性生活质量评分(PISQ-12)。结果 2组患者干预后I、Ⅱ型肌纤维肌电压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腰骶痛、阴道干涩、阴道松弛、尿频尿急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后血清瘦素水平及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产后2个月及产后6个月PFIQ-7评分低于对照组,PISQ-12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应用于PFD患者,能减轻患者盆底功能受损情况,促进盆底肌力恢复,有助于减轻机体炎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对性盆底康复措施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妇女盆底肌力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该院收治的11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Excel 2007编制的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一般的康复指导,研究组患者依据盆底肌电检测结果给予针对性盆底康复措施进行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底肌纤维肌力参数变化、肌力分级、盆底功能障碍调查表(PFDI-20)、盆底障碍影响问卷7(PFIQ-7)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盆底Ⅰ类肌纤维、ⅡA类和ⅡB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盆底Ⅰ类肌纤维、ⅡA类和ⅡB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盆底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盆底肌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FDI-20评分、PFIQ-7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PFDI-20评分、PFIQ-7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对性盆底康复措施可显著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妇女的盆底肌力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产后第1次复查的96例产后42 d的产妇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8次后进行盆底肌锻炼,对照组行盆底肌锻炼。分别于产后6周及产后6个月对两组妇女进行盆底电生理指标检测,根据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应用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和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估生命质量和性生活质量。结果产后6周时,观察组妇女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均较对照组差(P<0.05);两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时,观察组妇女Ⅰ类肌纤维肌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及以上肌力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9.6%和76.6%,Ⅱ类肌纤维肌力观察组优于对照组,Ⅲ级及以上肌力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3.7%和7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POP-Q分度优于对照组(P<0.05);产后6周和产后6个月两组生命质量及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改善产妇产后6个月内的盆底电生理指标,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盆底电刺激(PES)联合Kegal法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产妇尿失禁、盆底肌电生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符合国际尿控协会制定的PFD标准的经阴道分娩产妇8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单纯采用Kegal法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研究组(43例)采用PES联合Kegal法治疗,疗程6周,应用排尿日记、手测盆底肌收缩力测评分级(Oxford评分法)、盆底功能障碍评分(PFDI-20)、盆底功能影响评分(PFIQ-7)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尿失禁、盆底肌肉收缩力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POP-Q分度0度比例明显增高(P<0.05),Ⅰ度和Ⅱ度比例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POP-Q分度0度高于对照组(P<0.05),Ⅰ度和Ⅱ度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尿失禁患者比例下降了55.81%,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研究组尿失禁患者24h平均尿失禁次数明显下降(t=5.235,P<0.05),且低于对照组(t=6.927,P<0.05)。研究组治疗后盆底肌力大于对照组(P<0.05),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及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FIQ-7、PFDI-20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PES联合Kegal法可改善PFD产妇尿失禁症状,促进盆底功能恢复,降低PFD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然分娩产妇产后42 d盆底功能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市某医院产科自然分娩且产后42 d进行产后专病门诊体检的产妇,调查母婴基本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产后42 d盆底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对1 984名产妇进行研究,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8.53±6.44)岁,分娩孕周为37~42周,平均孕周为(38.49±1.43)周。1 984名产妇中有1 549例(78.07%)发生盆底功能异常,且Ⅰ、Ⅱ类肌肌力,Ⅰ、Ⅱ类肌疲劳度,阴道壁静态压力值异常率均超过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OR=1.527)、孕次2次及以上(OR=2.155)、产次2次及以上(OR=2.467)、新生儿出生体重≥4.0 kg(OR=3.086)、孕期增重高于推荐标准(OR=2.130)、分娩孕周>40周(OR=1.654)是自然分娩产妇产后42 d盆底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 自然分娩产妇产后42 d盆底功能异常率较高,年龄、孕次、产次、新生儿出生体重、孕期增重、分娩孕周等因素均可影响自然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情况,产科医生应指导孕妇做好孕期管理,减少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异常情况的发生,促进产妇产后康复。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院》2017,(6):886-889
目的探讨临床基本评估在产后42 d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筛查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阳江市妇幼保健院2016年8月—2017年2月产后42 d体检的1 453例产妇中进行盆底临床基本评估的785例产后妇女的评估结果,总结产后盆底康复流程的执行情况。结果在自愿参与盆底功能临床基本评估的785例产后妇女中,初产妇528例,经产妇257例;剖宫产165例,顺产620例。共检出256例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率32.61%,其中盆腔脏器脱垂(POP)发生率20.13%(158/785),尿失禁(UI)发生率7.01%(55/785),压力性尿失禁占4.33%(34/785),混合型尿失禁占2.68%(21/785),POP合并UI发生率4.46%(35/785),性功能障碍占1.02%(8/785),无粪失禁。1 453例产后42 d妇女中,接受普遍性指导方案者79.63%(1 157/1 453),接受重点预防方案者1.93%(28/1 453),接受针对性治疗方案者25.12%(365/1 453)。结论初产妇与经产妇、剖宫产产妇与阴道分娩产妇发生POP异常的程度及盆底综合肌力不同,PFD发病可能与年龄、体重指数、新生儿体重有关;产后42 d临床基本评估可提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检出,改善产妇的康复效果,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盆底功能评估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状况,分析比较剖宫产与正常产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该区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中心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10 540例,根据其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剖宫产组(4 490例)和正常产组(6 050例),比较观察两组产妇PFD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盆底肌力的影响。结果正常产组盆底疲劳度异常、肌力损伤、肌力收缩失调、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腹直肌分离及阴道闭合不全等情况的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产组产妇两类肌纤维肌力受损情况均高于剖宫产组产妇(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均对盆底肌力有影响,但是剖宫产对产妇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小于正常产,为提高盆底肌力,产妇产后应早日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11.
12.
13.
Pors AG 《World hospitals》1991,27(2):18-28
Hospitals all over Europe must get ready to face the important challenge of 1993 at all levels: micro-economic, macro-economic, local, regional and European. Despite the liberalization trends which will inevitably appear with the increased freedom of exchange and movement, hospitals must strive to remain havens of peace to patients.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整体护理强调的是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核心,有系统的对病人进行身心整体护理。整体护理是否见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的职业素质。从我院开展的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工作成效分析,在学习新模式,转变传统护理观念的同时,同样要重视护士职业礼仪的教育,这样既提高整体护理的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9.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is increasing rapidly. This is alarming because obesity i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chronic diseases, such a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Obesity at young age is related to obesity at adult age. Consequently, the prevention of overweight from childhood onwards is an important issue. Apart from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there is an increased risk of orthopaedic complications, respiratory problems, fertility problem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psychosocial consequences in the form of a negative self-image,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and depression. Environmental and behavioural factors are regard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of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as the most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s for prevention. Most prevention programmes are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s. Prevention programmes aimed at stimulating breast feeding and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playing outside) and the restriction of sweetened drinks and watching TV are very promising. With such preventive measures the involvement of both the school and the parents is important.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