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脑内神经递质活动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9月第二炮兵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63例,其中VCI 32例作为观察组,正常者3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应用脑电超慢涨落(EFG)分析仪测定S1γ-氨基丁酸(GABA)、S2谷氨酸(GLU)、S3乙酰胆碱受体(AChR)、S4 5-羟色胺(5-HT)、S5乙酰胆碱(ACh)、S7去甲肾上腺素(NE)、S11多巴胺(DA)等脑神经递质的活动。结果:观察组GLU、5-HT和ACh的活动存在异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ABA、AChR、NE及DA的活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认知功能MMSE评分与ACh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70,P<0.05),与GLU水平(r=0.271)、5-HT水平(r=0.090)不相关(P>0.05)。结论:脑内神经递质乙酰胆碱、谷氨酸、5-羟色胺活动异常可能参与了VCI发病过程,EFG分析可作为一种有效的VCI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4)
<正>应用先进的神经生理技术进行运动员脑功能训练适应、状态与认知等研究已经成为运动心理学、生理学、训练学的重要研究手段及发展趋势之一。通过神经生理技术,研究、测评运动员脑功能特征及状态,对运动员的科学选材、竞技状态评价、训练的中枢适应及竞技表现的心理生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为运动实践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指导[1,2]。目前常用于评价运动员脑功能特征的研究技术有很多种,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相似文献
3.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9)
目的:探究脑波超慢涨落技术(ET)是否可有效检测认知加工任务诱发的中枢疲劳,以及ET疲劳指数与心率变异性(HRV)、行为学指标和主观体力感觉量表(RPE)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是否执行Flanker任务为自变量,RPE量表、行为学数据(正确率和反应时)、HRV、ET指标为因变量,以35名大学生运动员为被试(20名为实验组、15名为对照组),进行组间、时间序列纵向实验设计。结果:RPE结果显示测试时间的主效应显著,F(1,33)=30.93,P<0.001,η~2=0.48。组别的主效应显著,F(1,33)=44.55,P<0.001,η~2=0.57。测试时间和组别有交互作用,F(1,33)=22.72,P<0.001,η~2=0.41。疲劳组正确率在不同时段有显著性差异,F(3,42)=35.83,P<0.001,η~2=0.73。反应时在不同时段差异性差异,F(3,42)=24.08,P<0.001,η~2=0.68。除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外(P>0.05),HRV各指标在不同时段差异性显著。ET与RPE呈显著性正相关,ET与心率变异性中的低频(LF)、高频(HF)、低频高频比(LF/HF)均呈中度相关,ET与SD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无显著性相关,ET与反应时呈中度正相关,与正确率无显著性相关。此外,正确率和反应时呈现正相关。结论:1小时的Flanker任务可以诱导中枢疲劳,可将31~45 min作为应激反应期,46~60 min作为重度疲劳期;实验室认知操作任务诱发的中枢疲劳可以引起神经递质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可以通过ET检测;ET疲劳指数与HRV指标、行为学指标和RPE测试结果具有相关性,可综合运用上述指标全面评价运动员中枢疲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研究门诊抑郁症各年龄段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各导联熵值的差异。方法采用脑电超慢涨落分析仪,对患者各检测一次,分析神经递质、各导联熵值与正常值的差异和受年龄、性别的影响。结果各年龄段神经递质实测值间进行方差分析,发现DA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导联熵值与正常值对比发现在正常值范围内且偏高,随年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39~49岁,49~59岁组较其他年龄段高,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仅在T4导联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年龄段抑郁症患者的神经递质含量不同;抑郁症患者大脑有序性较差,右中颞大脑组织有序性和能量集中程度随年龄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模拟持续飞行操作诱发脑认知疲劳(cognitive fatigue,CF)的实验模型,动态观察计算机模拟飞行双重任务操作绩效与主观疲劳评价指标的变化特征,为CF评价和制定相应航卫保障措施提供平台. 方法 男性战斗机飞行员30人,平均年龄(38.4±8.5)岁,分别在计算机上完成四数连加心算任务、模拟飞行姿态控制任务和二者复合的双重任务基础值测试,以及1~5 h的四数连加心算任务和模拟飞行双重任务的持续操作测试.同时对四数连加心算及模拟飞行期间出现的CF进行斯坦福嗜睡量表(Stanford sleepiness scales,SSS)评定. 结果 在单独完成四数连加任务时,其绩效指标和SSS主观评定分数在第1~5小时之间无显著变化.而完成双重任务时,双重任务正确率及双重任务保持率在基础值及第1~5小时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25、23.42,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双重任务保持率在第2小时、第3小时、第4小时、第5小时降低,与基础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重任务正确率在第3小时、第4小时、第5小时降低,与基础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双重任务时SSS评分在第3小时、第4小时、第5小时降低,与基础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计算机控制的模拟飞行双重操作任务是诱发CF的敏感方法 ,利用该模型可进一步开展相关疲劳监测方法 的研究,为制定相应航卫保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working efficiency in simulated dual-task and the characters of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fatigue by studying the model of cerebral cognitive fatigue (CF)that induced by consecutive simulated flight, to accumulate the experience on CF evaluation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aeromedical service. Methods Thirty male pilots [average age:(38.4±8.5)yrs] were firstly tested by mental arithmetic of 4-figure consecutive addition and computer simulated flying attitude control tasks for obtaining reference baseline and then by the consecutive dual-task which composed by above two tasks for 1-5 hours. The CF that induced by tasks was evaluated by Stanford Sleepiness Scales (SS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either in accuracy of calculation or SSS score for 1-5 h consecutive addition task. The true responding rate and true maintaining rate of dual-task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aseline's and the dual-task's for 1-5 h (F=16.25, 23.42, P<0.01). The true maintaining rate at the 2nd, 3rd, 4th and 5th hours of dual-task were all decreased and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the baseline's (P<0.05). The same situation was also found for true responding rate at the 3rd, 4th and 5th hours of dual-task (P<0.05). Statistic was significant for dual-task due to the SSS score decreased at 3rd, 4th and 5th hour (P<0.05). Conclusions Performing consecutive simulated dual-task flight is sensitive to induce CF and the corresponding model could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methodology of fatigue and be referenced to aeromedical service. 相似文献
6.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2)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技术复合指标心率变异性(HRV)、表面肌电(s EMG)、皮电及脑电(EEG)在运动性中枢疲劳与外周疲劳发生时的变化规律,阐明中枢疲劳、外周疲劳包括心肌疲劳之间的关系及可能存在的时序关系。方法:随机选择大学生运动员16名,分为男子组、女子组。采用Bruce方案,以跑台运动的方式,使运动员逐步达到深度疲劳。同时记录即刻心率、反应时、RPE,以确定中枢、外周与心肌疲劳的产生。自身前后对照与男女比较生物反馈技术复合指标在安静、疲劳、恢复时的不同变化特点,同时建立安静、疲劳、恢复的时序特征图。结果:疲劳时当HRV指数显著下降,HRV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频域指标(LF功率值、HF功率值、LF\HF)及窦性心律不齐上升时,其s EMG振幅指标(IEMG、RMS)上升,频率指标(MPF、MF)下降;其皮电SCL值男子下降,女子上升;其EEG各脑波(α波、β波、SMR波、θ波)功率谱显著上升。生物反馈技术建立的运动性疲劳时序特征图,显示疲劳的时序为:心肌(HRV)→骨骼肌(s EMG)→脑(EEG)。结论:生物反馈技术可以实现运动性中枢疲劳与外周疲劳的联合监控,并可为运动性中枢疲劳与外周疲劳描绘出程序图。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计算机模拟飞行双任务操作绩效与主观疲劳评价指标的变化特征,建立模拟持续飞行操作诱发脑认知疲劳(CF)的实验模型,为CF评价和制定相应航卫保障措施提供平台。方法男性战斗机飞行员30人(平均年龄38.4±8.5岁,平均飞行时间850±35h)在计算机上完成1~5h的模拟双重任务持续操作测试。 相似文献
8.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视网膜皮质映射成像作为视觉脑功能研究的一种新技术,现已成为研究视觉生理及相关疾病神经机制的一种强有力工具,临床应用日渐广泛。青光眼是临床常见病,以进行性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失为特征。由于fMRI视网膜皮质映射成像技术可以在活体上提供视网膜与视皮质的拓扑对应关系,进行脑功能定位定量分析,因此为研究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就fMRI视网膜皮质映射技术在青光眼中枢机制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放射治疗一直是脑转移瘤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手段,随着脑转移瘤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潜在放疗相关的认知功能损伤逐渐被重视。在保证肿瘤有效控制的同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神经认知功能都有所关注,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主要针对脑转移瘤患者的放射治疗及神经认知功能保护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功能网络连接(FNC)的静态及动态变化特点。方法:收集33例ESRD患者及34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独立成分分析识别到6个静息态功能网络,即听觉网络、凸显网络、视觉网络、感觉运动网络(SMN)、执行控制网络(ECN)及默认网络。然后比较两组静态功能网络连接(sFNC)和动态功能网络连接(dFNC)相关参数的差异,并与神经心理测试进行相关分析。结果:sFNC分析显示ESRD组ECN与SMN的sFNC强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FDR校正),而且与执行功能评分[连线追踪测试A(TMT-A)]呈显著正相关(r=0.429,P=0.018)。dFNC分析显示ESRD组状态3的时间分数和平均驻留时间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状态2的时间分数(r=0.503,P=0.005)和平均驻留时间(r=0.412,P=0.024)与TMT-A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状态4的时间分数与焦虑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372,P=0.043)。结论:本研究采用独立成分分析的方法揭示了ESRD患者静态及动态功能网络连接的特点,为深入理解E...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技术记录脑功能信息,使用磁共振局部功能活动特性分析方法比率低频振幅(fALFF),研究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rTAS)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自发脑活动的调控作用及其与临床症状改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在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面向在读研究生招募符合CFS诊断标准的患病被试20例,纳入rTAS治疗组。对该组患者实施rTAS治疗8周,治疗前、后对所有被试进行症状学量表测评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扫描,评价rTAS对CFS的疗效,并使用fALFF分析比较CFS患者脑功能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 经过8周治疗,CFS患者症状相关量表评分结果均有显著变化,其中疲劳量表FS-14、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降低(P<0.05),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分升高(P<0.05);此外,左侧中央后回fALFF升高,右侧小脑上部fALFF降低;且以上差异脑区的fALFF值与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存在一定相关,左侧中央后回fALFF值与FS-14、SCL-90、PSQI存在负...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采用伪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法(pCASL)MRI对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的脑灌注变化进行无创性测量,并讨论这种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将40例ESRD患者和4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所有受试者进行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血肌酐和尿素)和神经心理学测试[包括数字连接试验-A(NCT-A)、数字符号试验(DST)、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随后行pCASL-MRI检查,测量全脑、脑灰质和脑白质区的脑血流量(CBF)。对两组间的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SRD组全脑、灰质和白质的CBF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DST、SAS和SDS分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CT-A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RD患者的全脑、灰质和白质的CBF值与血红蛋白含量间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与DST分值亦呈负相关关系(P<0.05);血红蛋白含量与DST分值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而血肌酐和尿素含量与各神经心理学量表分值间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论:ESRD患者的认知功能较健康人群减低,这种改变与其脑组织血流灌注以及血红蛋白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低频振荡幅度算法的脑电功能磁共振同步成像技术对颞叶癫痫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采用静息功能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技术,通过观察双侧海马硬化(HS)颞叶癫痫(TLE)患者脑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活动的改变,探讨TLE脑活动的神经机制.资料与方法 采用低频振幅算法,对9例双侧HS的TLE患者及9名正常志愿者静息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观察TLE患者发作间期痫样放电时(IED)振荡幅度增高及降低的区域.结果 TLE患者伴发IED时BOLD信号振荡幅度改变的区域基本呈双侧对称分布.振幅增加的区域包括:双侧海马、杏仁核、扣带回等边缘系统,双侧中央运动区、颞叶皮层,丘脑及中脑结构.振荡幅度降低的区域包括:扣带回前部(ACC)、内侧前额叶(MPFC)及顶下小叶(IPC)等经典缺省模式区域,而后扣带回(PCC)和楔前叶(Pcu)则未包含其中.结论 低频振幅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对癫痫引起脑的活动改变情况进行观察.振幅增高的脑区反映大脑对癫痫活动的产生、传播等易化作用,振幅降低区域反映了特定脑区功能的抑制,尤其是缺省模式功能的受抑制.这些改变反映了大脑易化与抑制两个系统对癫痫的脑功能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4.
经穴脑功能界定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注,但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脑功能成像技术可无创地检测人体脑功能的变化,它的出现和应用,为经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BOLD-fMRI信号和出声言语表达的神经机制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要求9名言语正常的被试用一个或者三个字命名出现在屏幕上的图片,并同时用1.5T磁共振扫描仪采集被试完成任务时的BOLD-fMRI信号.两种命名条件下的图片均选自标准图片库,在语义熟悉度、概念复杂性和视觉复杂性等方面进行了匹配,并且具有较高的命名一致性.因此,两种任务之间的主要差异就在于二者在语音编码和运动执行两个方面的复杂程度不同.采用AFNI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感兴趣区分析考察信号变化的趋势.结果:与单字命名条件相比,三字命名条件下的脑激活范围更小、更集中. 而且,三字命名条件在左侧中央旁回、右侧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左侧颞上回以及右侧壳核出现了更强的负激活.并且,左侧颞上回、中央旁回和右侧中央前回的信号变化百分比与三字命名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复杂程度更高的任务虽然可能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的参与,但是在BOLD-fMRI信号方面并不一定表现为脑区活动的增强,相反,更复杂的任务导致了更强的负激活.脑对信息的加工具有高度模块化的特点.因此,在考察出声言语活动的BOLD-fMRI信号时,不仅要看激活的脑区,而且还要考虑出现负激活的脑区,从而更全面的揭示出声言语活动的脑机制. 相似文献
16.
17.
【摘要】目的:分析首发未用药强迫症患者静息态脑网络的特点及差异,探讨首发未用药强迫症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状态。方法:对24例首发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及24例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检查,采用独立成分分析(ICA)法分离静息态脑网络成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首先采用单样本t检验制作网络成分模板,再采用双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不同功能网络内异常脑区的比较;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等评估临床症状。结果:通过首发强迫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数据分析获得10个静息态脑网络模板,分别为前默认网络、后默认网络、背侧注意网络、突显网络、左额顶网络、右额顶网络、内侧视觉网络、外侧视觉网络、枕极视觉网络、听觉网络。静息态脑网络内功能连接分析结果显示后默认网络中双侧楔叶功能连接增强(T=3.822,P<0.05),右额顶网络中右侧顶下小叶功能连接增强(T=5.291,P<0.05),外侧视觉网络中右侧枕中回功能连接增强(T=4.614,P<0.05)。右侧额顶网络的右侧顶下小叶功能连接值与Y-BOCS总分呈负相关(r=-0.470,P<0.05)。结论:首发强迫症患者较健康志愿者存在多个静息态脑网络异常,主要表现为功能连接的增强;强迫症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功能代偿。 相似文献
18.
张继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2,(1):75
目的应用功能MRI比较健康对照组和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病人在解决问题任务时后扣带回皮质(PCC)和相邻楔前叶的血氧水平依赖性(BOLD)的反应。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每名受试者均签署了 相似文献
19.
基于DICOM标准和分布式对象技术的PACS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改变传统PACS的2层C/S体系结构.方法 在深入研究PACS体系结构的基础上,结合DICOM标准和分布式对象技术,将基于分布式对象技术的3层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应用到PACS中,设计3层分布式PACS体系结构.结果 分布式PACS相对于基于DICOM网络的传统PACS在系统结构和性能上有较大改进,较大地提高了PACS系统的开放性和互联互操作性.结论 新的体系结构不仅提高了PACS整个系统的执行性能,还满足了PACS今后发展中提出的较高的互联互操作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徐荣祥教授发明的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其理论体系已经由原来单纯的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发展成为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并且逐步向其他学科渗透发展成一门新兴学科——再生医学。该技术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推广,并申请获得了多国专利。不容置疑,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理论和技术在世界烧伤学术和临床治疗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理论体系和医疗技术大体上已经规范化,但在基层的规范化推广应用中,尤其在经济技术落后地区的推广应用中,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现将我们的科研课题“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规范化推广应用研究”五年来所做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