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等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建设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非直属附属医院,是提高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如何建设非直属附属医学,尽快使其形成教育能力和教育规模,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对解决医学教育资源短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设高等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医学教育规模扩大,各高等医学院校存在办学条件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附属医院病床数不能满足临床教学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我校在原来教学医院关系的基础上,建成多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以适应当前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缓解了我校附属医院病床数不足、教学压力过大的矛盾,加快了我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步伐,丰富了我校的教学资源,达到了充分利用社会优质医学教育资源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目的,保证了临床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1创建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  相似文献   

3.
高等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模式为医学院校注入了新的资源和活力,非直属附属医院也借此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和潜在的竞争优势,但这种利益的契合也给医学院校和医院带来了诸多的压力和问题,本文就如何明晰和理顺医学院校与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关系以及如何建立起保证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教育质量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医学院校与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关系是互惠互利、协作与指导的关系;为确保教学质量,必须建立和完善"准入"、协议约束、感情纽带、整体建设规划、激励与引导、指导和监控、加强学生管理、政府有效干预等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非直属附属医院在高等医学教育方面的效能,实现共建双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非直属附属医院,是提高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建设非直属附属医院,使其形成教育能力和教育规模,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对解决医学教育资源短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多年来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发展历程、建设成效及经验,对高等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建设进行了思考和总结,为“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高等医学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提高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收集和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文件的要求,采取专家讨论法制定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调查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从而构建了一套适合高等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可用于高等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管理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6.
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建立是近年来为适应高等医学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而临床教学基地相对不足的背景下出现的[1],这种新型的临床教学基地是在不增加国家财政负担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提高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过多的在校医学生人数与附属医院床位不足的矛盾,还节约了办学资金和人员,扩大了办学范围,增强了办学效益[2],已成为临床教学的重要力量.它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综合化、经济发展集约化和高等教育社会化的必然趋势[3],是高等医学院校构建优化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7.
夏洪娇  苏晓清  陈波 《吉林医学》2010,(25):4380-4381
目的:明晰和理顺医学院校与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关系,就如何建立起保证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教育质量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方法:结合我院成为非直属附属医院五年来的教学及管理实践进行分析。结果:认为医学院校与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关系是互惠互利、协作与指导的关系;为确保教学质量,必须建立和完善"准入"、协议约束、感情纽带、整体建设规划、激励与引导、指导和监控、加强学生管理、政府有效干预等机制。结论:只要高度重视,理顺医学院校和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关系,构建和谐稳定、有序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非直属附属医院在高等医学教育方面的效能,实现共建双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非直属附属医院开展全程教学是近年来在地方高等医学院校解决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一种新型临床教学模式,它是医学院校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提高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体现。文章在总结我校非直属附属医院开展全程教学实践经验的同时,客观分析目前非直属附属医院开展全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非直属附属医院承担着高等医学院校临床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原则,不断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与其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医、教、研全面合作,推动校院双方的共同持续性发展,是当前摆在医学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作者总结分析了几年来郑州人民医院作为南方医科大学、新乡医学院两所大学共同的非直属附属医院校院合作实践的基础上,三方在创新医学教育发展中以教学为共同点,密切合作,实现多赢,对国内高等医学院校与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合作与发展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创新经验与做法。  相似文献   

10.
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建立和运作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扩招后解决临床教学基地面临困难的可行方法。方法对近十年来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建立和运作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建立和临床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缓解了扩招与临床教学基地紧张的矛盾,保障了临床教学质量。结论高质量的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建立和运作,是医学院校解决扩招与临床教学基地紧张的矛盾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四川省内医科院校的校—院科研团队合作基本情况为基础,分析现阶段双方科研团队合作存在的不足与短板,重点从校—院科研创新团队融合的意义、团队融合如何构建科研队伍及科研队伍体制建设等3个方面探讨校—院科研创新融合机制。改变过去"自由模式"组成的科研队伍,构建科研团队创新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具有明确研究方向的大型团队,充分发挥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的优势,满足双方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形势下,建立非直属附属医院是保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非直属附属医院建设的关键是通过培养附院意识、规范教学管理、开展师资培训、加强学生教育、改善教学条件等措施,保证并不断提高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医院教学质量评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医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是评价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医院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对中国医科大学 98届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后综合理论考试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综合评价 ,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学医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教学医院之间的教学质量存在差距。评价结果的反馈使各教学医院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 ,提出改进措施 ,提高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初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已经开始建设全数字化医院,我国目前高校教学实习医院数字化建设方面基本上都处于信息管理多模式发展阶段,离全数字化医院目标相距甚远。本文论述了多模式发展阶段和全数字化医院特点,两个阶段间之间的关系,建设数字化医院的重要性,通过介绍先进国家和我国发达城市建设数字化医院的概况,提出我国高校附属医院应将建设全数字化医院摆入议事日程,认真规划早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陆及港台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管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大学的合并及重组等原因,我国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出现了多样化的管理模式。本文介绍了大陆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大陆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管理模式,香港及台湾医学教育模式的现状,并分析了这些管理模式的特点,为更好地构建我国大陆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一院多区模式有利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分布、提高城市整体医疗水平,同时对公立医院的一体化运营管理能力提出了高要求。高校附属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与高等医学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面对一院多区改革需同步在医疗及教育两方面完成重组调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于2021年完成临港院区整建制并入母体医院工程,至今一体同质化管理模式已颇具成效。在此过程中,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管理部门梳理分析多院区教学管理与人才培育难点,旨在通过应用“同质-差异-协同”理念在多院区间形成协调互促发展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管理机制,为丰富一院多区管理实践、提升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质量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回顾医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考察美国医学院校的做法与经验,得出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结合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以及医学教育离不开医院的结论.同时,介绍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为使附属医院充分发挥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高等医学教育规模扩大与临床教学资源缺乏的矛盾日趋突出。所谓非直管附属医院应运而生。非直管附属医院的出现,弥补了医学院校临床教学资源的不足,也使医院在科研、教学、临床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宏观上,也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医学科学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