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颞下经小脑幕岩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经验和技巧,以提高手术全切率与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颞下经小脑幕岩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21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对手术方法和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该手术的适应证和优缺点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除10例(48%),次全切除8例(38%),大部切除3例(14%),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症状或原有脑神经损害症状明显加重7例(33%),无长期昏迷及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神经内镜辅助组手术效果优于显微镜组(P<0.05).结论 颞下经小脑幕岩嵴入路适用于肿瘤主体在中颅窝的Ⅰ型岩斜区脑膜瘤,通过磨除岩骨,术中辅助神经内镜,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和结果。方法 25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全部经CT、MRI明确诊断,其中大型(瘤径2.5~4.4 cm)18例、巨大型(4.5 cm)7例。均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镜下全切除肿瘤20例(80%),大部分切除5例,无死亡。术后新增颅神经损伤11例。术后随访1~24个月,全切病例有4例复发。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是切除中上斜坡以上尤其是侵及麦氏腔的岩斜区脑膜瘤实用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43,自引:13,他引:30  
目的通过对234例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的分析,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入路与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34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显微手术入路及方法和术后处理。结果肿瘤全切除及次全切除192例(82.0%),死亡4例(1.7%)。结论岩斜区脑膜瘤的治疗采用手术治疗,根据肿瘤在斜坡的不同部位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目前是该部位肿瘤的首选手术入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手术并发症,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以提高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的92例岩斜区肿瘤,比较手术入路对手术结果的影响。根据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将岩斜区肿瘤分为四型。Ⅰ型,采用颞下-经天幕入路;Ⅱ型,采用颞下-经岩骨嵴入路,另有3例巨大型蝶岩斜坡型脑膜瘤采用经岩入路(幕上幕下联合或乙状窦前入路);Ⅲa,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Ⅲb,采用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Ⅳ型,经鼻-蝶入路切除。结果肿瘤SimpsonⅠ~Ⅱ级全切除83例。次全切除9例,其中Ⅰ型1例,Ⅱ型5例,Ⅲb型1例,Ⅳ型2例。术后新增脑神经功能障碍16例(17.4%),肢体偏瘫2例;另有2例KPS评分为50分,这2例随访3个月后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岩斜区肿瘤,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乙状窦后及其改良入路、颞下-经天幕及其改良入路是岩斜区重要的手术入路。而硬膜外岩斜区肿瘤适合于采用经蝶入路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 分析7例直径超过4cm的岩斜区脑膜瘤患手术及术后情况。结果 肿瘤手术显微全切5例,大部分切除2例。无一例死亡,术后并发症面瘫2例,后组颅神经麻痹2例,术后颅内感染4例,颞叶脑内血肿2例。结论 经岩骨小脑幕入路对岩斜区脑膜瘤的暴露十分有利,肿瘤全切率高,岩骨小脑幕入路开颅较复杂、费时及损伤大,Labbe’s静脉容易损伤,并且属于清洁-污染伤口,所以脑水肿脑出血及颅内感染发生率较高,主张只有较大而且波及颅中窝的岩斜区脑膜瘤,才使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在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岩斜区脑膜瘤巾的应用.方法 采用扩大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方式,显微切除人刑岩斜区脑膜瘤6例,肿瘤最大直径3.4~6.7 cm,平均4.5 cm,术中切除枕骨和乳突.完全显露横安和乙状窦,通过悬吊硬脑膜将它们分别向上方和前方牵开,有效地减少了两个粗大的静脉窦对小脑幕下方和岩骨背面的遮挡,手术视野明显增大,能够充分暴露小脑幕和岩骨背面.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3例,与术前相同3例,2例出现新增脑神经损害,未发生脑脊液漏和切口感染.术后随访6-58个月.所有病例MRI复查未见肿瘤复发或增大.结论 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具有增加暴露范围、扩大手术视角、早期阻断肿瘤血液供应、避免过度牵拉小脑、改善深部结构的显露、有利于保护脑神经和重要血管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60例报告)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目的 通过对60例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的分析,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60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结果 肿瘤全切除43例,次全切除10例。手术并发症率为51.7%,死亡2例(3.3%),均死于术后脑内血肿。结论 岩斜区脑膜瘤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手术全切除率明显高于其它入路,显微外科技术及熟练掌握颅底显微解剖,使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切除岩斜脑膜瘤(1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在岩斜脑膜瘤切除中的实用价值。方法自2000年5月至2005年10月,采用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切除主体在后颅窝、小部分经Meckel’s腔累及中颅底的岩斜脑膜瘤11例。结果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2例,并发症以脑神经损害为主,出院时Karnofsky预后评分为(75±18)分,随访结果满意。结论对于主体在后颅窝、小部分经Meckel’s腔累及中颅底的岩斜脑膜瘤,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是较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策略及手术入路.方法 回顾分析经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23例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手术入路的选择和肿瘤的显露状况、切除程度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况的变化,其中采用颞下经小脑幕一岩骨尖入路9例、经乙状窦前入路7例、经乙状窦后入路2例,经幕上下联合入路等其他术式5例,有16例手术在颅神经及脑干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结果 肿瘤全切15例(65%),次(近)全切7例(31%),大部切除1例(4%),术后新出现的颅神经损伤症状或原有症状明显加重共有16例(69%),无长期昏迷及死亡病例.结论 颞下经小脑幕-岩尖入路简便迅速、安全、损伤少而且受解剖变异影响也少,能早期切断发自幕缘的供血,直接处理肿瘤基底,术野开阔;术中颅神经及脑干电生理监测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岩斜区肿瘤显微手术的经验。方法岩斜区肿瘤18例,均经显微手术治疗。6例脑膜瘤经乙状窦后入路,3例脑膜瘤经岩入路(幕上幕下联合或乙状窦前入路),4例脑膜瘤、1例听神经瘤和1例胆脂瘤经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2例脊索瘤和1例转移瘤经口鼻蝶入路切除。结果12例肿瘤全切除,次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1例,无死亡。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岩斜区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应用改良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方法枕下乙状窦后骨窗形成后,注意将横窦、乙状窦轮廓。切开硬膜后充分向外侧和向上牵开。通过颅神经间隙完成肿瘤的内减压后,分离肿瘤与颅神经及脑干的粘连并分块切除。如果肿瘤向中颅凹延伸,可切开部分天幕后向上切除肿瘤。如果肿瘤向枕骨大孔延伸,可将乙状窦后入路与枕下远外侧入路结合起来加以切除。对于MRI显示具有侵袭性特征,侵犯海绵窦或脑干的肿瘤,不应追求肿瘤的全切除,“脑干减压”成为手术的主要目标。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60%)。手术后新增颅神经损害6例(40%)。半年随访恢复良好者13例(86.6%)。结论应用简单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合一些新的技术改良处理大型岩斜区脑膜瘤,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2.
经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结节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结节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结节入路切除的岩斜区脑膜瘤11例。所有肿瘤主体均位于后颅窝,侵袭海绵窦和/或Meckel's腔,其中6例伴有脑干受压移位,3例有岩尖骨性改变,5例肿瘤部分或全部包绕椎基底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3例。术前有听力者9例,其中1例因肿瘤巨大,术后听力丧失。出院后随访,7例、3例和1例面神经功能分别恢复至1级、2级和3级。所有患者术后恢复满意,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结节入路是一种安全有用的乙状窦后改良入路,适合于主体在后颅窝,并向中颅窝、Meckel's腔扩展的岩斜区大型肿瘤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岩斜区脑膜瘤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至2006年我们对44例岩斜区腩膜瘤患者进行的于术治疗,比较小同治疗策略对患者术后神绛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及肿瘤复发或进展的情况.结果 根治性切除(GTR)16例,次全切除(NTR)20例,人部分切除(STR)8例.非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术后放射外科治疗.术后1-2周评估神经功能,18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22例无改变,4例改善.术后1年GOS评分,GOS≥4分36例,GOS<4分8例.平均随访3年,肿瘤复发4例.结论 盲目追求岩斜区脑膜瘤GTR可能导致较高的神经功能损伤发病率,并可能影响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NTR结合术后辅助放射治疗是较理想的岩斜区脑膜瘤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4.
Petroclival meningiomas are technically challenging lesions. The author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ir experience between 2000 and 2010 in 82 patients with petroclival meningioma to evaluate changes in management strategy. A total of 42 patients (51%) were treated via the retrosigmoid approach. The patients received postoperative neurological and neuroradiological follow-up. The maximum diameter of the tumors ranged from 1.5 cm to 6.5 cm (mean, 3.8 cm). Gross total resection (Simpson Grade II) was achieved in 27 patients (64%), subtotal resection (Simpson Grade III) in 11 (26%), and partial removal (Simpson Grade IV) in four (9.5%). Ten patients (24%) had new neurological deficits or worsening of pre-existing deficits. One patient (2%) died because of brainstem dysfunction after surgery. The retrosigmoid approach is suitable for treatment of selected petroclival meningioma if the main part of the tumor is located in the posterior fossa in the cerebellopontine angle and the low clivus, and only a minor part of the tumor extends to the posterior wall of the cavernous sinus. This approach provides a low degree of surgical difficulty and a low complication rate.  相似文献   

15.
前颅窝底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和评价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手术治疗的前颅窝底脑膜瘤68例,将其分为前部和后部二组,大,中,小三型,采用5种不同的手术入路,比较全切除率,手术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肿瘤的全切除率与肿瘤大小和部位有关。中,小型肿瘤和前部肿瘤的全切除率较高,翼点入路和眶颧入路明显优于双侧或单侧额下入路,全切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和手术效果好,结论:前颅窝底前部脑膜瘤宜采用眶颧侧裂入路,后部脑膜瘤宜采用翼点侧裂入路切除肿瘤,双侧额下入路应尽量少用。  相似文献   

16.
介入栓塞联合手术治疗巨大脑膜瘤(附12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巨大脑膜瘤术前介入栓塞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巨大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肿瘤分别位于颅前窝、岩部、矢镰旁,最大直径7.1~9.6cm,均由多支颈内、外动脉分支供血。术前均经选择性血管内途径,应用颗粒、明胶海绵、丝线等材料进行栓塞治疗。栓塞后3~5d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完全栓塞4例,部分栓塞8例。术中出血量300~1000ml。术后复查MR示肿瘤完全消失,临床症状消退,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巨大颅内脑膜瘤供血丰富,手术切除前应用介入造影可了解肿瘤血运情况,避免术中损伤重要血管;栓塞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增加手术全切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经岩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向后延伸的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神经内镜辅助经岩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3例向后延伸的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2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复视,3个月内完全恢复。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听力损害、颅内出血。术后随访1个月~6.5年,平均2.5年;1例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经岩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向后延伸的岩斜区脑膜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镜颞下锁孔Kawase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用内镜经颞下锁孔Kawase入路切除5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本组患者中4例患者的肿瘤完全切除,1例患者肿瘤次全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复查CT示手术区域和手术路径均无脑组织挫伤.1例复发脑膜瘤患者术后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Kawase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坡区肿瘤的疗效和手术方法 .方法 回顾总结20例采用改良Kawase入路显微外科切除的岩斜坡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 .结果 本组病例包括脑膜瘤12例、许旺细胞瘤5例、脊索瘤1例、脑桥胶质瘤1例、岩尖表皮样囊肿1例.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6例.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新增神经功能障碍主要是脑神经障碍.结论 改良Kawase入路对位于内听道前方的上岩斜坡区肿瘤暴露充分,具有能早期切断岩斜坡区脑膜瘤血运、观察脑干腹侧面和对侧视角更佳、静脉损伤少的优点,可使肿瘤的切除更加安全和彻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