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生物衍生支架材料具备与自身骨相似的结构和微环境,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目的:探讨生物衍生骨复合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桡骨的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并与单纯生物衍生骨进行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2008—01在南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实验室完成。材料:同种异体骨经脱脂、脱蛋白、部分脱钙和冻干等方法处理后制备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制备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方法:25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制备中段15mm的骨缺损,随机取其中20只兔右侧桡骨为实验组植入组织工程骨,左侧为对照组植入单纯生物衍生骨,不做内外固定;另5只兔双侧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组。主要观察指标:应用X射线放射学检查及组织学观察比较3组骨缺损修复的能力。结果:X射线显示随时间延长骨折处骨痂逐渐增多,实验组8周基本愈合,12周塑形完成;对照组骨痂少,愈合时间推迟;空白组术后12周骨缺损未见骨性修复,最后形成骨不连。术后2,4,8,12周实验组放射学检查评价新骨生成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术后4周时材料开始吸收,8周基本降解吸收被新生骨取代,12周完全修复;对照组明显推迟,新骨生成速度、生成量低于实验组(P〈0.05);空白组各时点均无新骨形成,最后缺损由纤维组织充填。结论:成骨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生物衍生骨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植入修复兔桡骨缺损能够加速新骨形成,其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单纯生物衍生骨。  相似文献   

2.
背景:生物衍生支架材料具备与自身骨相似的结构和微环境,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目的:探讨生物衍生骨复合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桡骨的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并与单纯生物衍生骨进行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2008-01在南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实验室完成.材料:同种异体骨经脱脂、脱蛋白、部分脱钙和冻干等方法处理后制备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制备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方法:25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制备中段15 mm的骨缺损,随机取其巾20只兔右侧桡骨为实验组植入组织工程骨,左侧为对照组植入单纯生物衍生骨,不做内外固定;另5只兔双侧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组.主要观察指标:应用X射线放射学检查及组织学观察比较3组骨缺损修复的能力.结果:X射线显示随时间延长骨折处骨痂逐渐增多,实验组8周基本愈合,12周塑形完成;对照组骨痂少,愈合时间推迟;空白组术后12周骨缺损未见骨性修复,最后形成骨不连.术后2,4,8,12周实验组放射学检查评价新骨生成优于对照组(P< 0.05).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术后4周时材料开始吸收,8周基本降解吸收被新生骨取代,12周完全修复;对照组明硅推迟,新骨生成速度、生成量低于实验组(P<0.05);空白组各时点均无新骨形成,最后缺损由纤维组织充填.结论:成骨诱导的问充质干细胞/生物衍生骨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植入修复兔桡骨缺损能够加速新骨形成,其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单纯生物衍生骨.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从修复质量、免疫排斥和疾病传播等多方面来衡量,自体骨都是最佳的选择,但来源有限且取骨区可能产生并发症,给骨缺损的修补及自体骨移植临床应用带来了很大局限。目的:以含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脱钙骨载体复合支架材料植入骨缺损的同时,向植入处微环境内添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因素,从而达到增强骨修复能力,改进修复效果的目的。方法:选择3月龄新西兰大耳白兔45只,建立双侧前臂桡骨中下段骨-骨膜缺损模型,然后将实验兔等分为3组: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均于左侧髂骨和股骨转子处抽取骨髓,分离培养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与不同材料体外复合,植入兔桡骨干10 mm缺损处。实验组兔缺损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脱钙骨、藻酸钙、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维生素C;对照组兔缺损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脱钙骨、藻酸钙;空白组兔双侧缺损处均不植入任何材料,自然愈合。结果与结论:植入后30,60,90 d各组之间组织学检查新骨生成速度、生成量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实验组兔缺损修复部位骨痂和移植物化骨及材料降解明显快于对照组和空白组;但对照组和空白组兔缺损修复部位残存物明显多于实验组。实验组兔骨缺损以多点方式直接成骨,对照组和空白组则从两端以"爬行替代"方式成骨。空白组兔自然愈合后90 d骨缺损均无愈合。说明植入体外培养移植物的同时向该植入微环境添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维生素C等有利骨修复,提高骨损伤的愈合。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骨形态发生蛋白诱导可分化为成骨细胞。目的: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牛骨形态发生蛋白与纤维蛋自胶混合物作为骨移植材料,通过与单纯使用纤维蛋白胶、牛骨形态发生蛋白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比较来评价这种移植材料的成骨效果。设计:对比观察实验。单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材料:实验于2004-01/2006-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健康新西兰大白兔由中山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方法:自兔髂骨抽取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在体外培养扩增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纤维蛋白胶内加入骨形态发生蛋白制成复合物,再加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成另一种复合物。对12只新西兰大白兔经腹膜外行腰椎间盘切除脊柱融合术。每只动物取L3-6 3个椎间隙随机接受4种移植方法中的3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纤维蛋白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纤维蛋白胶、骨形态发生蛋白+纤维蛋白胶、纤维蛋白胶。术后3月利用放射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分析脊柱融合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兔脊柱椎间隙骨痂形成情况。结果:①术后12周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纤维蛋白胶组椎间隙骨痂形成明显较其它组多,组织学上有连续的骨痂形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纤维蛋白胶、骨形态发生蛋白+纤维蛋白胶组可见前纵韧带后方有编织骨形成,骨量少,不连续。纤维蛋白胶组见纤维组织增生及少量成骨细胞,未见新骨形成。各组均未见纤维蛋白胶残留,椎间盘中有少量椎间盘髓核残余、中间有少量软骨组织形成。②12周时X射线检查显示,各组兔均未造成椎体后缘增生,无椎管狭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纤维蛋白胶组节段活动度与骨形态发生蛋白+纤维蛋白胶组、纤维蛋白胶组差异显著(P〈0.05);各组间椎体后缘高度丢失差异不显著。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纤维蛋白胶和骨形态发性蛋白复合体可在椎间关节形成骨性骨痂,融合效果好,组织学方面评价也较其他方法好。  相似文献   

5.
脱钙骨联合干细胞移植修复兔股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脱钙骨复合修复兔股骨的长段骨-骨膜缺损,以及修复负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2-09/2003-10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从自体骨髓中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第2代骨髓基质干细胞5×108L-1中加入小牛脱钙骨,轻轻混匀后用注射器抽吸走离心管内6~8mL空气,人为造成管内负压,培养4h,使细胞进入小牛脱钙骨孔隙内,制成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②制备成兔双侧股骨中段10mm骨-骨膜缺损模型,常规钢板螺钉固定;取其中20只兔右侧股骨缺损处植入复合物作为实验组,左侧股骨缺损处植入小牛脱钙骨作为对照组,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③在8,12,16和24周各时间点(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取5只)分别行标本的大体观察和骨密度测试,比较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①各组骨缺损修复标本大体观察:实验组8周骨缺损处有部分修复,12,16周骨缺损完全修复,对照组在8周时有少量新骨形成,12,16周植入物部分被新骨代替,骨缺损区塑形差;空白组骨缺损未修复。②实验组、对照组骨标本的骨密度值:8,12和16周时实验组的骨密度值均大于对照组(0.936±0.056比0.618±0.034,1.238±0.024比1.052±0.037,1.605±0.062比1.227±0.047,P<0.05);24周时实验组骨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35±0.033,1.563±0.112,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早期修复骨缺损能力较强,且较单纯小牛脱钙骨成骨量大、迅速,能够对负重骨缺损进行有效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小牛脱钙骨对兔胫骨长段骨-骨膜缺损修复情况的观察,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小牛脱钙骨联合应用于负重骨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1-10/2002-08在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进行。①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编号后从自体骨髓中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小牛脱钙骨于体外复合培养,并将这24只大白兔制备成双侧胫骨中段10mm骨-骨膜缺损模型,行常规钢板螺钉固定。②随机选取其中的20只,对同一只兔将复合物植入右侧胫骨缺损处作为实验组,将小牛脱钙骨植入左侧胫骨缺损处作为对照组;另4只兔作为空白组,双侧骨缺损不植入任何材料。然后分栏放养,观察各组兔术后一般情况。③在8,12,16,24周各时间点分别取出骨缺损修复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骨密度测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比较各组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实验大白兔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兔术后一般情况:术后各组动物恢复及进食均正常,伤口无炎性反应,愈合良好。②各组兔骨缺损修复标本大体观察:术后8周实验组骨缺损部分修复,12,16周骨缺损完全修复,8,12,16,24周时实验组的骨缺损修复和骨痂生长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24周时空白组的各缺损区均未发现有骨组织形成。③各组兔骨缺损区的骨密度测量结果:术后8,12,16周时各缺损区的骨密度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0.945±0.063,1.246±0.027,1.568±0.059;对照组:0.601±0.024,1.001±0.023,1.219±0.033,P<0.05)。24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1.627±0.054,1.462±0.107,P>0.05)。空白组骨缺损未修复。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早期修复骨缺损能力较强,且与单纯小牛脱钙骨相比成骨量大、迅速,能够对负重骨缺损进行有效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背景: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后的多方向分化潜能,体内植入能否修复股骨头坏死成为临床骨科的一个研究热点。目的:柚皮甙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股骨头坏死头的作用。方法:柚皮甙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用自制同种异体松质骨载体负载,制备兔股骨头坏死模型,造模后第3周将12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左侧置入空白载体,对照组左侧不植入任何物品;两组右侧均置入复合有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载体。结果与结论:植入后8周植入物表面有大量骨痂形成,与骨端连接紧密,少部形成连续性骨桥。12周部分充填区广布相对较成熟的骨小梁,但较正常骨小梁粗、排列不够规则,可见缺损区完全被新骨代替,提示柚皮甙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修复兔股骨头坏死。  相似文献   

8.
背景:如何提高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形成的速度和质量,缩短牵张成骨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观察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修饰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促进作用。方法:3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摸球法分为3组。建立牵张成骨动物模型,在固定期第2天,实验组于牵张间隙注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修饰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在固定期2周及6周实验组牵张区骨小梁形成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和空白组。证实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修饰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有效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9.
背景:单纯骨形态发生蛋白2修复骨缺损只有骨诱导性,单纯异种脱蛋白骨只有骨传导性。目的:评估异种脱蛋白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修复山羊大段长骨缺损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对照观察实验,于2005—03/2007—0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山羊24只用于制备大段长骨缺损模型。市售猪股骨用于制备脱蛋白骨。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为美国Biosource公司产品。方法:山羊右侧胫骨中下段截除胫骨总长度20%制备节段性骨缺损模型。24只山羊按植入材料的不同分为3组,单纯异种脱蛋白骨组、自体骨组和异种脱蛋白骨+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每组8只。主要观察指标:植入后4,8,12,16,20,24周X射线评估骨缺损情况。植入后24周取新生骨组织进行双能X射线、组织学、生物力学检测修复效果。结果:植入后12,24周自体骨组和异种脱蛋白骨+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X射线评分均高于单纯异种脱蛋白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植入后24周自体骨组和异种脱蛋白骨+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骨密度和骨矿含量均高于单纯异种脱蛋白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自体骨组和异种脱蛋白骨+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植入后24周生物力学测试表明,自体骨组〉异种脱蛋白骨+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单纯异种脱蛋白骨组。植入后24周,自体骨组、异种脱蛋白骨+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新生骨与最初两断端连成一体,新生骨骨小梁排列整齐有序。单纯异种脱蛋白骨组,新生骨与最初两断端部分相连。结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异种脱蛋白骨修复山羊胫骨大段缺损成骨能力与自体骨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小牛脱钙骨对兔胫骨长段骨-骨膜缺损修复情况的观察,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小牛脱钙骨联合应用于负重骨修复的可行性。 方法:实验于2001—10/2002-08在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进行。①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编号后从自体骨髓中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小牛脱钙骨于体外复合培养,并将这24只大白兔制备成双侧胫骨中段10mm骨一骨膜缺损模型,行常规钢板螺钉固定。②随机选取其中的20只,对同一只兔将复合物植入右侧胫骨缺损处作为实验组,将小牛脱钙骨植入左侧胫骨缺损处作为对照组;另4只兔作为空白组,双侧骨缺损不植入任何材料。然后分栏放养,观察各组兔术后一般情况。③在8,12,16,24周各时间点分别取出骨缺损修复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骨密度测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比较各组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结果:实验大白兔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兔术后一般情况:术后各组动物恢复及进食均正常,伤口无炎性反应,愈合良好。②各组兔骨缺损修复标本大体观察:术后8周实验组骨缺损部分修复,12,16周骨缺损完全修复,8,12,16,24周时实验组的骨缺损修复和骨痂生长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24周时空白组的各缺损区均未发现有骨组织形成。③各组兔骨缺损区的骨密度测量结果:术后8,12,16周时各缺损区的骨密度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0.945&;#177;0.063,1.246&;#177;0.027,1.568&;#177;0.059;对照组:0.601&;#177;0.024,1.001&;#177;0.023,1.219&;#177;0.033,P〈0.05)。24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1.627&;#177;0.054,1.462&;#177;0.107,P〉0.05)。空白组骨缺损未修复。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早期修复骨缺损能力较强,且与单纯小牛脱钙骨相比成骨量大、迅速,能够对负重骨缺损进行有效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符合软组织生理结构的生物蛋白胶适合作为修复软组织缺损的载体材料。目的:观察生物蛋白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大腿处造成深达肌肉层,直径大于3cm的软组织缺损。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将同种异体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生物蛋白胶注射到软组织缺损处,对照组将生物蛋白胶注射到软组织缺损处,模型组造模后不注射。结果与结论:术后14,21d创面收缩率,实验组〉对照组〉模型组(P〈0.01);愈合时间,实验组〈对照组〈模型组(P〈0.01)。结果显示以生物蛋白胶为载体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快速的修复多层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2.
背景:前期实验已经证明壳聚糖-磷酸钙/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能够促进兔脊柱融合。目的:评价壳聚糖-磷酸钙/骨形态发生蛋白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支架材料在兔椎间融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制备壳聚糖-磷酸钙/骨形态发生蛋白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支架材料,并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构成组织工程骨。摘除40只新西兰大白兔椎间盘,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未植入任何材料,对照组植入自体髂骨,支架材料组植入壳聚糖-磷酸钙/骨形态发生蛋白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材料,实验组植入组织工程骨材料。结果与结论:术后12周:①X射线片:对照组与实验组椎体融合,两组间融合节段生物力学强度大致相同,生物力学强度高于空白对照组与支架材料组(P<0.05),且支架材料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②组织学切片:实验组与对照组有编织骨岛和新生毛细血管生成,支架材料组仅观察到壳聚糖支架网络,空白对照组未发现特殊组织结构。表明壳聚糖-磷酸钙/骨形态发生蛋白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明显促进脊柱融合。  相似文献   

13.
背景: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附着到支架材料上再植入关节软骨缺损处,细胞不但不消失,而且可形成新的软骨。目的:观察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在关节内的成软骨活性。方法:在54只青紫蓝兔单侧膝关节制作关节软骨全层缺损模型,随机分组:实验组在缺损处植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复合物,对照组缺损处仅植入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空白对照组未植入任何物质。结果与结论:植入后12周,实验组缺损处修复组织呈软骨样,表面光滑平坦,与周围软骨整合的软骨细胞更为成熟,修复组织与软骨下骨结合牢固;修复组织的细胞为透明软骨样细胞,柱状排列,Ⅱ型胶原染色阳性,与周围软骨及软骨下骨整合良好,且实验组组织学评分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对照组缺损处修复组织呈纤维样,与周围软骨未结合,空白对照组缺损区无修复组织,两组均无Ⅱ型胶原染色阳性表达。表明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后植入膝关节可形成软骨样组织,有效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14.
背景:如何更好地以组织工程学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并达到良好的远期疗效目前尚无公识。目的:创新性地在膝关节腔内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的组织工程软骨。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DMEM/F12完全培养基培养,成软骨诱导条件培养基诱导分化。取同种异体兔的髂骨和椎体骨制作成脱钙骨支架,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于脱钙骨支架上,培养1d后将细胞支架复合物用筋膜包裹置于兔左膝关节腔内培养,单纯脱钙骨支架筋膜包裹置入右膝关节腔。于培养第4,8,12周分别取材,行大体观察并制成石蜡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培养4,8周,细胞一支架组标本Ⅱ型胶原免疫组化的平均吸光度值(A)分别为0.263±0.031,0.340±0.052,单纯支架组标本分别为0.147±0.027,0.165±0.0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培养12周细胞支架组标本Ⅱ型胶原免疫组化A值平均为0.362±0.037,标本类似正常软骨外观,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反应呈阳性;而单纯支架组脱钙骨支架降解。培养12周细胞一支架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细胞数量多,脱钙骨支架基本被吸收;而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有被染成紫红色的异染性基质形成。结果提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可在兔膝关节腔内培养出组织工程软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部分脱蛋白骨(PDB)作为成骨细胞支架材料体内植入的成骨作用.方法将PDB与人胚骨膜成骨细胞体外复合培养1周后植入裸鼠体内,于术后4周及8周取出材料行聚乳酸(ALP)活性及常规组织学检查.结果植入8周时ALP活性比4周时强,并比单纯植入的材料强得多;实验侧4周见有多个软骨团块形成,8周时有片块状或条索状新骨形成,且软骨或新骨形成增多,而对照侧未见软骨或骨形成.结论PDB复合成骨细胞体内植入后能形成软骨或骨,并随植入时间的延长,软骨或新骨形成增多;PDB可用于成骨细胞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植物雌激素α-玉米赤霉醇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可能有促进作用。 目的:探讨α-玉米赤霉醇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分为6组:非诱导组加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1%双抗的 IMDM 普通培养基;空白诱导组仅加入等量成骨条件培养基(含0.1μmol/L 地塞米松、10 mmol/Lβ-甘油磷酸钠、50μmol/L 维生素C);阳性对照诱导组加入等量成骨条件培养基及10-8 mol/L雌二醇;高、中、低α-玉米赤霉醇组分别加入成骨条件培养基及10-5,10-6,10-7 mol/L梯度浓度的α-玉米赤霉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 实验测定细胞增殖状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非诱导组细胞呈长梭形,生长密集时有接触抑制,各诱导组的细胞增殖受促进,诱导后细胞呈三角形、多角形、不规则形状,细胞可重叠生长;非诱导组低表达碱性磷酸酶、骨钙素,低浓度(10-7 mol/L)α-玉米赤霉醇组和阳性对照诱导组高表达碱性磷酸酶、骨钙素,与空白诱导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说明α-玉米赤霉醇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低浓度α-玉米赤霉醇可显著促进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而上调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表达量可能是α-玉米赤霉醇诱导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多种间质细胞谱系分化的能力,且支架材料的性能对骨缺损的修复有重要影响。目的:观察聚左旋乳酸/壳聚糖纳米纤维三维多孔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缺损。方法:对骨缺损模型兔分别采用空白植入、髂后上棘自体松质骨移植、聚左旋乳酸/壳聚糖纳米纤维多孔支架移植和复合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聚左旋乳酸/壳聚糖纳米纤维多孔支架移植修复缺损部位。结果与结论:至移植12周,移植复合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聚左旋乳酸/壳聚糖纳米纤维多孔支架的实验兔的缺损处有骨组织生成,支架材料降解,已完成缺损修复,其修复情况接近松质骨组;髂后上棘自体松质骨移植的实验兔的缺损修复完好,新形成的骨组织较规则;只植入聚左旋乳酸/壳聚糖纳米纤维多孔支架的实验兔有少量骨组织形成,材料部分降解;空白植入的实验兔缺损处无新生骨组织生成,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说明新型的生物支架材料聚左旋乳酸/壳聚糖纳米纤维三维多孔支架与来源于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培养后,植入同种异体兔股骨髁缺损处,使骨缺损的修复速度加快,表现为较好的体内诱导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将生长因子女合到支架上构建复合材料可同时具备骨诱导和骨传导作用。目的:脱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注射式硫酸钙复合载体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成骨的影响。方法: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2代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分3组培养:实验组将细胞悬液滴加剑骨形态发生蛋白2,注射式硫酸钙复合材料表面,对照组在细胞悬液中加入骨形态发生蛋白2,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结果与结论:3组细胞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多,实验组细胞数量最多,明显多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实验组培养不同时间点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体外实验显示骨形态发生蛋白2,注射式硫酸钙复合载体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9.
背景: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软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修复软骨缺损可达到理想效果,但存在细胞数量不足及二次创伤等问题。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软骨细胞与聚乙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复合修复关节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将1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制作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分别于骨缺损处植入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同种异体软骨细胞与聚乙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复合体、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自体软骨细胞与聚乙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复合体、聚乙酸-聚乙醇酸共聚物材料。结果与结论:术后12周苏木精-伊红及Masson三色染色显示,实验组软骨缺损处可见软骨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柱状排列,软骨陷窝形成明显,可见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修复组织显示出透明软骨样,与周围软骨结合好,与底层骨结合紧密;对照组与实验组无明显差别;空白组软骨缺损处可见纤维样细胞。说明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软骨细胞与聚乙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复合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20.
背景:设计一体化、具有过渡结构的双层支架材料,复合软骨细胞、骨髓间充质细胞,有利于新生的骨与软骨组织之间形成良好界面。目的:模仿自然骨一软骨基质构建复合支架,以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体外观察复合组织的成软骨及成骨能力。方法:制备明胶一硫酸软骨素一透明质酸及明胶一陶瓷化骨多孔复合支架,构建自然骨一软骨基质复合支架,复合兔软骨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未成骨诱导与成骨诱导两组培养,并进行MTT、糖胺多糖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以及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检测。结果与结论:未成骨诱导与成骨诱导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糖胺多糖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未成骨诱导组碱性磷酸酶活性缓慢上升,成骨诱导组诱导后碱性磷酸酶活性迅速上升,14d时达到稳定状态。两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结果无明显区别,均已形成含有双层组织的类似骨一软骨样组织,其间可见未降解支架形态,但由于基质形成不完善及支架未完全降解,此种结构不成熟,细胞分布不均匀,支架内部可见散在无细胞区域。证实采用两种细胞与双层结构的支架经体外分层复合能够形成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