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异质性疾病,除长期应用激素可引起骨坏死外,有研究指出临床表现的差异性也有可能是骨坏死的危险因素。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发生骨坏死的致病因素存在不同观点。
  目的:对国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骨坏死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万方数据库获得已公开发表的国内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骨坏死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评价标准的文献,采用RevMan 5.0及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计算各危险因素的合并比值比及95%置信区间。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0篇病例对照研究,累计病例组332例、对照组98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骨坏死的各危险因素的比值比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雷诺现象3.28(1.69-6.38),口腔溃疡2.95(2.13-4.09),肾脏受累1.21(0.83-1.74),血管炎因素5.64(2.84-11.21),高脂血症5.11(3.10-8.42),抗磷脂抗体2.32(1.49-3.61),关节受累2.02(1.33-3.07)。提示激素应用明确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骨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并非惟一因素,血管炎、高脂血症、雷诺现象、口腔溃疡、抗磷脂抗体阳性及关节受累均为需要重视的国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骨坏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相关因素.方法:以40例确诊为SLE并发ANFH患者为病例组,同期住院性别、年龄、民族、居住环境等相匹配40例无ANFH的SLE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临床特点、相关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的异同点.结果:病例组40例,平均年龄(26.95 ± 6.16)岁,并发ANFH病程1 ~ 126个月.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雷诺现象、口腔溃疡、血管炎、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糖皮质激素起始量、第一年1 ~ 2个月、3 ~ 6个月、7 ~ 12个月3个阶段糖皮质激素日平均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发病年龄是保护因素(OR = 0.907,P = 0.034,95%CI 0.829 ~ 0.903),仅前12个月激素累积量为独立危险因素(OR = 2.069,P = 0.006,95%CI 1.230 ~ 3.481).结论:SLE并发ANFH与年龄、雷诺现象、皮肤血管炎、口腔溃疡、抗心磷脂抗体、大剂量MP冲击、第一年口服激素治疗方案有关,仅前12个月激素累积量为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潘解萍  谢雯 《临床荟萃》2006,21(22):1631-1632
无菌性骨坏死(osteonecrosis,O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受累部位以股骨头多见。发生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是无菌性骨坏死的肯定危险因素,但并不是惟一因素。现对本院SLE并发ON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进一步了解ON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狼疮性肾炎(LN)患者并发股骨头坏死危险因素。方法将2009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LN患者并发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50例LN未并发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Pearson单因素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LN患者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Pearson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在口腔溃疡、雷诺现象、血管炎、纤维蛋白原(Fib)升高、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口腔溃疡、雷诺现象、血管炎、Fib升高、TC及TG水平为影响LN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LN患者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包括口腔溃疡、雷诺氏现象、血管炎、Fib升高、TC及TG水平,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针对这些因素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3种不同类型结缔组织病(CTD)伴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2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CTD合并ANFH患者40例,按疾病类型不同分为3组:类风湿关节炎(RA)组2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10例及强直性脊柱炎(AS)组9例,比较3组发病年龄、激素使用率及临床症状(双侧骨坏死、髋关节疼痛、骨质疏松、肾功能损害、贫血、高脂血症及雷诺/口腔溃疡)。结果 与SLE组及RA组比较,AS组发病平均年龄明显降低(P<0.05);与RA组及AS组比较,SLE组激素使用率、出现肾功能损害及雷诺/口腔溃疡的百分率均明显升高(均P<0.05),3组双侧骨坏死、髋关节疼痛、骨质疏松、贫血及高脂血症等临床症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伴发ANFH的3种不同类型CTD疾病中,AS发生ANFH的平均年龄最小,SLE患者激素使用率、肾功能损害及雷诺/口腔溃疡的发生率最高。对于使用激素及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CTD患者,临床医生需警惕ANFH发生,应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6.
1 引 言骨组织缺血性坏死AVN是各种妨碍骨组织血液循环的疾病演变发展的结果。风湿性疾病与骨坏死的关系最早由Dubois于1960年报道,内容为1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1例从未用过激素治疗。至今国内对风湿性疾病并发骨坏死的报道仍仅限于与SLE相关的少数报道[1],AVN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至今缺乏有效的内科治疗手段。本文就1993年至1998年我院所见风湿性疾病并发9例骨坏死病例分析报告如下。2 临床资料2.1 一般资料近年在我院确诊和随访的风湿性疾病并发的AVN患者9例,男性3例,女性6例,年龄30岁…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1:2频数匹配,病例-对照设计,分析上海市农村社区中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方法:①于2003年和2005年,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奉贤区光明镇和钱桥镇40-85岁常住人口共计10582人,合并建立卒中队列研究人群。选择其中19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病例组,根据其年龄、性别分布情况,以1:2的比例从上述同一人群中选取398例非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②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应用自行设计统一的调查表格进行基线调查,并接受无创性的脑血管功能检测。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卒中常见危险因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家族遗传史等),当场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水平,计算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积分,分值0-100分,分值越低,脑血管功能异常越严重。③率或构成比的比较用Х^2检验,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单因素分析主要评价指标为优势比(OR),多因素分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超重或肥胖、糖尿病家族史、吸烟、饮酒、脑血管血液动力学积分异常的均为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因素[OR(95%CI)分别为2.90(1.98,4.23),2.08(1.16,374),3.40(1.53,7.62),1.58(1.05,2.39),6.16(2.97,13.01).1.51(1.02,2.23),0.48(0.27,0.86),2.44(1.69,3.51),P〈0.05-0.01]。②多因素分析提示,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Exp(B)分别为8.840,1.777,1.833,P〈0.01),脑血管血液动力学积分异常与2型糖尿病有关(Exp(B)为1.010,P〈0.05)。结论:2型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家族史。  相似文献   

8.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临床上狼疮性肾炎的经过变异很大,临床与病理之间常缺乏恒定的联系,分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就中日友好医院1986年3月~1995年12月做过肾穿刺病理检查的33例LN患者,对其临床与病理进行分析。1材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33例住院患者符合下列条件:(1)病例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并有肾脏受累的临床及实验室证据。(2)经肾活检病理证实为LN,按WHO制定的LN分型进行分型。1.2病理检查:所选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抗凝血酶原抗体(aPT)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的含量,以进一步辅助SLE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中的aPT(IgG及IgM型),应用商品抗磷脂抗体筛查试剂盒检测患者的总抗磷脂抗体(IgG及IgM型),同时计算其阳性率和优势比(OR,95%置信区间)。结果30例SLE患者的IgG、IgM、IgG+IgM-aPL阳性率分别为36.7%、26.7%和46.7%,对照组分别为2.5%、5.0%和7.5%,P〈O.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G、IgM、IgG+IgM-aPT的阳性率分别为20.0%、16.7%和26.7%;健康对照组分别2.5%、2.5%和5.O%,P值均〈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论抗磷脂抗体(aPL)或aPT在SLE患者中均高于正常人。结论aPL和aPT在SLE患者血清中有较高的水平,检测这些患者血中的aPT及aPL,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抗磷脂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及这些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伴或不伴高脂血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狼疮性肝损害的构成比例,了解高脂血症与狼疮性肝损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SLE患者100例,根据高脂血症和狼疮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高脂血症组,非高脂血症组和肝损害组,非肝损害组,收集其相关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高脂血症组发生肝损害的比例高于非高脂血症组(χ^2=9.908,P=0.002);2.血脂水平中甘油三酯与γ-GT(r=0.366,P=0.000),碱性磷酸酶(r=0.241,P=0.018),强的松剂量(r=0.31,P=0.006),24 h尿蛋白定量(r=0.273,P=0.007)相关;TC与24 h尿蛋白定量(r=0.273,P=0.007)相关;HDL与γ谷氨酸转肽酶(r=-0.233,P=0.022),碱性磷酸酶(r=-0.265,P=0.009)相关;3.SLE活动组出现高脂血症的比例高于非活动组(χ^2=6.986,P=0.008)。结论:长期的高脂血症可导致或加重SLE患者肝功能损害,高脂血症是狼疮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1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已被证实,但有关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之间的关系还不很清楚。目的: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及骨髓基质细胞培养液中的水平。设计:病例一对照分析。对象:选择2006—02/2007—02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门诊及住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5例,其中5例同意行骨髓像检查的重度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中度贫血,经实验室检查符合慢性病贫血:应用SLEDAI评分标准对患者活动度进行评估,轻度13例、中度22例、重度20例。以同期自愿献血的健康者2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4例经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为缺铁性贫血。方法:所有受试者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2mL,离心后取上清液,-20℃保存待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法对5例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4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基质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制备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待测。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标本、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标本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及其与SLEDAI积分、血沉、补体C3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轻、中、重度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逐渐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组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明湿降低(P〈0.0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与SLEDAI积分呈负相关(r=-0.862,P〈0.01),与疾病同期活动指标血沉呈负相关(r=-0.56,P〈0.05),与补体C3呈正相关(r=-078,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基质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存在异常,并且转化生长因子β1可能参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及转归,对判断其病情活动度及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杜妍  肖莉 《临床误诊误治》2010,23(7):628-629,F0003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 strauss syndrome,CS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和静脉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其病理特征为受累组织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坏死性血管炎和肉芽肿形成,临床比较少见,发病率约为2.4/100万,在哮喘患者中约64.4/100万。本文结合本院近期收治的1例首诊为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后来发现合并慢性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病例,分析本病的诊治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涉及多系统病变,在中国发病率较高。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坏死的发生与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及血管痉挛、血管炎、微血管栓塞等因素有关。文献资料显示,放射学检查的骨缺血坏死阳性率高达30%,其中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进展为严重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14例,按尿白蛋白/肌酐(UA1b/Cr)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77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尿白蛋白/肌酐,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用简化MDRD方程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矫正年龄、病程因素后,在微量白蛋白尿期,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SBP)为UA1b/Cr的独立危险因素,Exp(B)分别为1.028(95YooCI1.009—1.047P:0.004)、1.314(95%CI 1.102—1.567P=0.002);在临床蛋白尿期,SBP、餐后2h血糖(PPG)、胆固醇(TC)、GFR、IMT为UA1b/Cr的独立危险因素,Exp(B)分别为:1.057(95%CI 1.017—1.099P:0.005)、1.228(95%CI 1.027—1.469,P=0.024)、2.666(95%CI 1.296—5.485,P=0.008)、0.95(95%CI 0.932—0.978,P=0.00)、22.703(95%CI2.199—234.35,P:0.009)。结论:IMT是促进2型糖尿病肾病进展的极强的危险因素,IMT的增厚是微量蛋白尿向临床蛋白尿转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672例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静脉血栓栓塞症(VrrE)住院患者的患病情况、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4年至2004年住院VTE病例的患病趋势、人口学特点、获得性及遗传性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VTE患者672例,男:女=1.2:1,中位年龄53(14—92)岁。初发患者580例(86.3%),发病高峰年龄男性患者为40~50岁,女性为50-60岁。主要获得性危险因素有抗磷脂抗体阳性(32.0%)、外伤和(或)手术(31.1%)、肿瘤(17.1%)。其中具有多种获得性危险因素者占35.7%。94例患者在抗凝治疗前取外周血检测了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AT)活性。抗凝蛋白总缺陷率为44.7%,以PC缺乏以及PC与AT联合缺乏为主,分别占13.8%和10.6%。同时具有遗传和获得性危险因素者占31.6%。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综合医院的住院VTE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VTE患者的初发年龄较女性提早约10年。主要获得性危险因素为抗磷脂抗体阳性、外伤或手术和肿瘤,而遗传性危险因素则以PC缺乏和PC与AT联合缺乏为主。多种危险因素并存是促发VTE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栗娜  刘刚 《中国临床医学》2006,13(4):694-694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有多系统损害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伴有抗磷脂自身抗体,但We-gener肉芽肿继发抗磷脂抗体则少见,现报道我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Wegener肉芽肿,继发抗磷脂抗体综合征1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探讨降低死亡率的方法。方法对31例住院死亡的SLE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死亡原因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该组病例死亡率为9.7%,死于SLE引起的器官受累26例(83.9%),死于感染的有5例(16.1%)。与该组病例死亡相关的临床因素有:部分病例长期误诊;部分患者未能根据病情及时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患者的依从性差等因素。结论本组病例的死亡原因仍以SLE引起的器官损伤为主,原因为疫抑制治疗相对保守。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免疫抑制治疗、积极的患者宣教以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能提高SLE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对过敏性紫癜累及胃肠道危险因素分析及其护理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我院2002—01-2005—06收治儿童过敏性紫癜(Ap)226例,随机分为胃肠道受累者(病例组)94例和无胃肠道受累者(对照组)132例。Ap的诊断和各器官受累标准符合文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受累的系统性血管炎与结核性脑膜和(或)脑炎的头颅MRI的差别。方法:回顾性收集32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34例结核性脑膜和(或)脑炎。对比两组患者的MRI表现。结果: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顶叶病灶明显多于结核组(P〈0.05),其他病变部位无区别;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病灶强化中的条索样强化多见于结核(P〈0.05).其余病灶强化类型无区别;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脑膜强化连续性的少于结核组,非连续性的强化多于结核组(P〈0.01)。脑出血形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性血管炎的病灶在顶叶较结核多见-病灶条索样增强较多见.脑膜强化多为非连续性的,通过上述表现可帮助鉴别两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提高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急腹症(AA)临床复杂性的认识,总结诊治经验。方法 对2008年以来收治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急腹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近9年相关文献。结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中并发急腹症发生率2.56%;急腹症多数(80%)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相关,也可能由独立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其他疾病引起(20%),病情复杂,容易误诊。腹部CT尤其是增强CT检查对确定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急腹症病因有重要作用。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急腹症最主要的原因,SLEDAI评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急腹症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作用。及时诊断、正确治疗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相关急腹症患者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