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组织工程化骨在治疗大范围骨缺损并取自体髂骨移植受限时优势明显,可以有效填塞刮除后病灶及其他原因骨质缺损。
目的:观察髓内钉支撑并组织工程化骨填塞治疗股骨近端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治疗手段的合理性及组织工程化骨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纳入明确病理诊断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7例。所有患者均行髓内钉支撑并组织工程化骨填塞治疗。
结果与结论:全部7例患者完成8个月以上随访,均无排异反应及并发症发生。7例患者固定4-6周后均拆除支具,髋关节活动度良好。固定后第10-12周复查X射线,患者无病理性骨折、无内固定松脱、无颈干角缩小,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7例患者患侧髋关节功能均为优。固定后第16-18周复查X射线可见髓内钉支撑并植骨区域骨爬行替代良好,固定后第24-26周可见病变范围内新生骨生长。固定后1.0-1.5年患者转子间病变区域基本完成骨爬行,X射线检查未见原病变痕迹。结果证实,髓内钉支撑并组织工程化骨填塞治疗股骨近端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效果良好,内固定稳定,同时减少切除自体髂骨量,中期随访观察患者固定后组织工程化骨生物相容好,髋关节功能活动良好。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主要采用髓外固定和髓内固定两种方式,从理论上来讲,髓内固定后稳定性更好、并发症更少。然而大量不同种类内固定装置的出现和存在,说明这些内固定物均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其他两种常用髓内固定(股骨近端髓内钉、Gamma钉)治疗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所有检索截止至2011-12-05。收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Gamma钉固定治疗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13个非随机对照试验,共2185例患者,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1013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658例,Gamma钉组514例。资料分析显示,与股骨近端髓内钉相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能缩短平均手术时间和减少平均术中出血量,但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上优于股骨近端髓内钉;与Gamma钉相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能缩短平均手术时间和减少平均术中出血量,但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平均住院时间、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上优于Gamma钉。 相似文献
3.
徐厚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4,(35):5611-5615
背景:对于年轻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大部分内固定方法均能提供有效而坚固的固定;而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类型,何种内固定的疗效最佳尚在争论。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收治,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或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标准,最终140例146髋纳入研究,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70例(74髋),动力髋螺钉组70例(72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围手术期血红蛋白丢失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指标以评估疗效。结果与结论:1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相比动力髋螺钉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方面均更具优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在围手术期血红蛋白丢失、骨折愈合时间、术后Harris评分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均能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平均住院时间短、术后下地时间早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197-198
选择我院2012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76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行动力髋螺钉治疗,观察组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4.74%,对照组为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作为股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之一,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是一种安全性高,创伤小,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的手术方式,可明显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股骨近端髓内钉具有较强的抗剪切力作用,可较好维持股骨近端旋转稳定性,手术操作简便,创伤较小,但存在应力过于集中于锁钉,置入固定螺钉前钻孔较大等缺点。目的:比较可膨胀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置入可膨胀髓内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置入可膨胀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影像曝光时间均显著低于股骨近端髓内钉组(P<0.01),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比较,可膨胀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背景:股骨近端髓内钉具有较强的抗剪切力作用,可较好维持股骨近端旋转稳定性,手术操作简便,创伤较小,但存在应力过于集中于锁钉,置入固定螺钉前钻孔较大等缺点。目的:比较可膨胀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置入可膨胀髓内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置入可膨胀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影像曝光时间均显著低于股骨近端髓内钉组(P〈0.01),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比较,可膨胀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背景:有研究表明采用内固定治疗可以降低临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被临床广泛应用的主要是股骨近端髓内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方法。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和动力髋螺钉组2组,分别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固定治疗,每组30例。
结果与结论:与动力髋螺钉组相比,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固定时间、固定时出血量、修复后12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均降低(P<0.05),修复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升高(P<0.05)。两组的伤口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证实,与动力髋螺钉相比,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骨折时的临床效果更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和动力髋螺钉组2组,分别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固定治疗,每组30例。
结果与结论:与动力髋螺钉组相比,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固定时间、固定时出血量、修复后12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均降低(P<0.05),修复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升高(P<0.05)。两组的伤口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证实,与动力髋螺钉相比,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骨折时的临床效果更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肇庆市端州区华佗医院收治的9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行PFNA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45例,行PFN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血清因子[C反应蛋白(CRP)、肌红蛋白(Myo)及肌酸激酶(CK)]水平,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及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较术前升高,VAS评分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CRP、Myo及CK水平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背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已被广泛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置入内固定治疗.目的:评估与比较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通过评估患者骨折的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关节功能评分综合分析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对两种内固定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置入内固定操作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骨折愈合时间更短,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是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置入内固定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10月,分别采用DHS(DHS组,32例)和PFN(PFN组,25例)治疗并随访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PFN与DHS相比较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DHS组相比,PFN组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DHS组和PFN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4.38%和88.00%,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DHS和PF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N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肱骨骨折的治疗到目前仍未形成一个固定的、被大多数学者接受的统一的治疗模式,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时机等一直存在分歧。目的:分析肱骨骨折的病理解剖、愈合过程及损伤分型,探讨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及时机。方法:治疗复杂肱骨骨折的目的是恢复必要的功能或解剖位,达到稳定置入固定,能早期功能锻炼。收集髓内钉置入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相关文献,找出治疗对象相似、疗效评价标准相同的病例进行比较研究。为肱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结果与结论:肱骨骨折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严格评估骨折类型、骨质质量及选择适合的髓内钉对于肱骨骨折治疗预后很重要。了解髓内钉的类型和置入固定方式,认识不同种类髓内钉置入治疗肱骨骨折的价值,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髓内钉置入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在治疗肱骨骨折时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13.
背景: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或者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需要通过内固定物置入达到有效的固定,这样不会影响到肩关节的活动功能,而且创伤小。目的:探讨经皮钢板内固定联合解剖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2007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75例,观察锁定钢板治疗后的愈合以及内固定后肩关节评分。分析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在生物力学方面的优势。结果与结论:①75例患者治疗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3个月。②治疗后X射线片显示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复位满意,骨折均得到了愈合,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以及肱骨头坏死的病例,其中1例出现感染经治疗痊愈,72例无肩痛,3例偶有肩痛。③Neer评分优57例,良11例,中7例,差0例,优良率为90.7%。与其它内固定物比较,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固定强度大,疗效满意,已成为临床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 相似文献
14.
背景:拇外翻畸形矫正方式多样,采用迷你双螺纹空心钉材料结合截骨矫形的方式损伤小,能够满足拇外翻矫形的目的,是临床上新型的微创生物型内固定材料。目的:回顾性分析迷你双螺纹空心钉材料应用于截骨矫形拇外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拇外翻畸形患者30例,其中双侧矫形患者8例,单侧矫形患者22例。根据自愿均采用第一跖骨截骨矫形迷你双螺纹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前后拍摄X射线片测量外翻角、跖间角、籽骨位置,进行AOFAS评分,并计算第一跖骨短缩长度。结果与结论:采用迷你双螺纹空心钉结合截骨矫形治疗后,拇外翻畸形患者的外翻角、跖间角、AOFAS评分及籽骨位置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第一跖骨短缩在矫形可控范围内避免畸形复发及跖骨痛。 相似文献
15.
宋立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3,(30)
背景:改变髋臼朝向是纠正髋臼发育不良的最好方法,而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是当前最常应用也是最成功的治疗方法之一。目的:总结分析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的适应证及技术和影响效果的因素,以期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方法:使用“Bernese osteotomy,Ganz osteotomy,periacetabular ostetomy”作为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lsevier和Springer数据库中2012年12月以前的相关文章。纳入与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治疗在髋臼发育不良患者中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排除重复研究和Meta分析类文章。重点对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治疗的适应证及技术和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483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其中43篇文献进行分析。Bernese截骨术是采用改良的Smith-Peterson入路在髋臼周围进行多边形截骨。虽然手术技术逐渐改进,但是主要截骨步骤一直保持不变,只是改良了软组织松解方法。影响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治疗后效果的直接因素是影像学上髋关节退变和发育不良的严重程度。将来随着对髋关节畸形理解的深入,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治疗的指征、技术方式也将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6.
背景:如何评估股骨近端转移瘤的骨折风险在临床上争议较多. 目的:建立股骨近端不同大小溶骨性转移瘤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在慢步行走过程中病变局部的应力变化,评估骨折风险. 方法:对志愿者双下肢进行薄层 CT 扫描获得股骨数据,图像处理软件 Mimics11.1进行图像处理后数据导入建模软件 UG4.0建立股骨近端3个部位溶骨性病变模型,给予加载缓慢行走时单足落地状态下股骨的载荷,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股骨颈区,转子间区及转子下区应力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股骨颈水平:皮质完整的髓内缺损破坏直径至相应冠状面直径的90%局部应力突然增长至135.98 MPa,破坏一半内侧皮质的髓内病变至70%局部应力突然增长至92.34 MPa,完全破坏皮质的半球形病变至60%时,局部应力大于屈服应力,增长至101.19 MPa.②转子间水平:内侧皮质完整的髓内球形病变破坏直径至80%局部应力突然增长至131.21 MPa,破坏一半内侧皮质的髓内病变破坏至80%局部应力突然增长至105.19 MPa,完全破坏皮质的半球形病变至70%时,局部应力大于屈服应力,增长至92.21 MPa.③转子下水平:破坏一半内侧皮质的髓内病变破坏至80%局部应力突然增长至92.42 MPa,完全破坏皮质的半球形病变至70%-80%之间,局部应力增长至89.97-105.19 MPa,大于屈服应力.结果表明股骨近端未穿透骨皮质的髓内病变对股骨近端应力变化影响不大.对于破坏单侧骨皮质的病变,在股骨颈水平破坏直径大于60%时存在骨折风险,转子间水平破坏直径大于70%时存在骨折风险,转子下水平破坏直径大于70%时存在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7.
背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已被广泛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置入内固定治疗。目的:评估与比较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通过评估患者骨折的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关节功能评分综合分析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对两种内固定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置入内固定操作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骨折愈合时间更短,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是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置入内固定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背景:在髋部骨折治疗中,内植物的设计和匹配对实现力学的传导及获得长期稳定具有熏要意义。然而由于人种的遗传,生活、工作环境等的影响,从而造成人种股骨参数各异。目的:测定重庆地区成年人股骨上端部分参数。方法:利用游标卡尺实体测量160例重庆地区股骨标本(左右各80例)的股骨头直径、股骨头长径、头颈轴长等5项相关参数,用浩辰CAD软件在影像资料上测量重庆地区成人股骨(男女各80例)上端内、外侧弧度及头颈轴线与股骨外侧皮质夹角。结果与结论:实体测量重庆地区股骨标本得出人股骨头直径为(45.26±3.17)mm;股骨头长径为(39.02±2.58)mm;头颈轴长为(93.23±5.43)mm;股骨颈最小上下颈为(31.28±2.18)mm;股骨颈最小前后径为(26.23±2.10)mm;测量成人股骨影像学资料得出的男性股骨上端内侧弧度为(0.267±0.024)TT;男性股骨上端外侧弧度为(0.219±0.019)TT;男性头颈轴线与股骨外侧皮质夹角为(130.92±2.31)°;女性股骨上端内侧弧度为(0.278±0.019)TT;女性股骨E端外侧弧度为(0.219±0.019)TT;女性头颈轴线与股骨外侧皮质夹角为(130.68±2.02)°。实体测量的股骨头直径、股骨头长径、股骨头颈轴长、股骨颈最小前后径和股骨颈最小上下径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46—0.588。软件测量的影像学数据中股骨上端内、外侧弧度无相关性(P〉0.05);头颈轴线与股骨外侧皮质夹角和股骨上端内侧弧度呈负相关(r日:一0.446,ra=一0.509,P〈0.05),而与股骨,卜端外侧弧度呈正相关(r=0.259,ra=0.311,P〈0.05)。测得的重庆地区成人股骨上端的部分参数为设计及改良出符合当地髋部骨折的内固定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