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胶质细胞介导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炎症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研究表明帕金森病的黑质纹状体存在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但其释放炎症因子在帕金森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小胶质细胞激活所释放的两种炎症因子整合素α及肿瘤坏死因子α在小鼠黑质部位的蛋白表达及酪氨酸羟化酶的蛋白表达。方法:将C57BL/6小鼠经腹腔注射百草枯(10mg/kg),设为帕金森病模型组,并设置对照组,观察两组小鼠行为活动。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小鼠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黑质部位酪氨酸羟化酶、整合素α及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百草枯可造成帕金森病模型组小鼠运动减少,并伴有运动迟缓、震颤、探嗅、竖毛及尾巴硬类似于帕金森病样的行为表现,并且脑内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含量降低(P<0.05),酪氨酸羟化酶蛋白表达降低(P<0.05),整合素α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增加(P<0.05),肿瘤坏死因子α在模型组小鼠黑质纹状体有阳性表达,且主要分布在小胶质细胞上。结果表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损伤参与了帕金森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害过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表明帕金森病的黑质纹状体存在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但其释放炎症因子在帕金森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小胶质细胞激活所释放的两种炎症因子整合素a及肿瘤坏死因子a在小鼠黑质部位的蛋白表达及酪氨酸羟化酶的礞白表达。方法:将C57BL/6小鼠经腹腔注射百草枯(10mg/kg),设为巾f{金森病模型组,并设置对照组,观察两组小鼠行为活动。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小鼠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黑质部位酪氰酸羟化酶、整合索a及肿瘤坏死因子a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百草枯可造成帕金森病模型组小鼠运动减少,并伴有运动迟缓、震颤、探嗅、峰毛及尾巴硬类似于帕金森病样的行为表现,并且脑内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含量降低(P〈0.05),酪氨酸羟化酶蛋白表达降低(P〈0.05),整合索a和肿瘤坏死因子a蛋白表达增N(P〈O.05),肿瘤坏死因子a在模型组小鼠黑质纹状体有阳性表达,且主要分布在小胶质细胞上。结果表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损伤参与了帕金森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害过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由于多巴胺能神经元对氧化应激特别敏感,小胶质细胞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易活化,而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是氧自由基产生的主要来源,因此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在帕金森病的发病和病情进展中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目的:总结讨论小胶质细胞与帕金森病的相互关系。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2010)和Medline数据库(2000/2010),检索词分别为"帕金森病,小胶质细胞"和"Parkinson’sdisease,Microglia",从小胶质细胞激活后产生的细胞因子、毒性物质对帕金森病发病的影响与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阻止神经毒性因子的损害作用进而阻止帕金森病的进展2方面进行总结,对小胶质细胞与帕金森病的相互关系作相关介绍。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112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27篇文章。结果表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会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元,从而引发帕金森病。而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则使多巴胺递质进一步减少、继续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元并释放炎性因子促使小胶质细胞激活。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则有可能阻止帕金森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由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引起。目前认为氧化应激、兴奋性毒素介导的细胞损害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导致帕金森病发病的3大主要因素。研究证实,氧化应激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因素可激活小胶质细胞产生自由基、超氧化物阴离子、细胞因子、一氧化氮、神经生长因子等,小胶质细胞在帕金森病中可能起着重要的双重作用。因此,调节小胶质细胞功能的药物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在百草枯(PQ)特异性杀伤多巴胺能神经元中小胶质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所发挥的作用。方法:建立稳定过表达DAT(DAT组)和稳定转染空质粒(EV组)的EM4细胞系,采用小胶质细胞与EM4细胞共培养体系。用不同浓度的PQ干预,采用L-NAME抑制小胶质细胞iNOS,通过MTT法测定EM4细胞存活率,HPLC测定EM4细胞内PQ的浓度。结果:PQ干预后,DAT组和EV组的存活率无明显差异,且对PQ的摄取率无明显差别。小胶质细胞与EM4细胞的共培养能明显增加PQ引起的DAT细胞死亡和PQ摄取率,而对EV细胞死亡和PQ摄取率无明显影响。应用iNOS抑制剂能明显减低共培养体系中DAT细胞死亡和PQ摄取率。结论:小胶质细胞iNOS可增加多巴胺能神经元对PQ的摄取,造成PQ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墨西哥钝口螈脊髓切断可以再生,再生过程伴随胶质细胞数目及分布的改变,研究墨西哥钝口螈脊髓全切后胶质细胞的变化,对进一步探讨其脊髓切断再生机制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墨西哥钝口螈脊髓全切后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方法:选用成年墨西哥钝口螈,分为脊髓全切组和对照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脊髓全切后1,3和10d的损伤脊髓及周围区cdllb标记的小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及髓鞘碱性蛋白标记的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脊髓全切后短期内cdllb染色阴性;脊髓损伤后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及髓鞘碱性蛋白阳性细胞染色强度,1d组阳性细胞染色强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3及10d组阳性细胞染色强度较对照组低。墨西哥钝口螈小胶质细胞染色阴性,可能存在不同于哺乳动物的标记蛋白;脊髓全切后3及10d在损伤脊髓及周围区的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及髓鞘碱性蛋白阳性细胞染色强度较对照组低,提示钝口螈脊髓急性损伤早期未见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增生,无胶质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主要表现为中脑黑质及纹状体区域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及神经末梢退变,导致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过慢及步态不稳等症状.尽管个别基因的突变已证实与某些家族性PD有关,但绝大部分PD的病因尚不明确.环境因素(如感染、杀虫剂、MPTP、重金属物质)可能在PD的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胶质细胞及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了血管性痴呆慢性脑缺血的炎性反应过程。目的:观察慢性脑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脑组织中胶质细胞反应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3组。模型组通过永久性结扎大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导致慢性脑缺血建立动物模型,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外,其余处理与模型组相同。各组大鼠行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病理染色、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大鼠在缺血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胶质细胞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病理改变。结果与结论:缺血早期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皮质、基底前脑、海马、胼胝体、颞叶皮质及视束,部分出现小的梗死灶。缺血1个月后,白质髓鞘脱失、间质疏松呈空泡样改变逐渐明显,神经轴索连续性完好。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在缺血早期以皮质及海马为主,缺血后期以室周白质及白质疏松处更为明显,海马区表达则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超短波对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损伤修复和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方法 选取清洁级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9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只小鼠分为假手术组、脑损伤组和超短波组,每组30只小鼠,在此基础上,再将3组小鼠随机分为2个亚组,每个亚组15只小鼠,分别进行行为学检测和组织与分子学检测。脑损伤组和超短波组使用经典的控制性皮质冲击(CCI)法构建小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进行麻醉和颅骨切除术,不撞击脑组织。造模成功24 h后,对超短波组进行超短波治疗,每日1次,连续干预7 d。3组小鼠的行为学检测包括,于造模成功后第3~5天进行平衡木实验,于造模成功后第6~8天进行疲劳转棒实验,于造模成功后第5天对3组小鼠进行Y迷宫实验,于造模成功后第9天进行旷场实验。于造模成功后第7天对3组小鼠取材,然后采用免疫荧光实验观察3组小鼠损伤灶海马组织微管结合蛋白2(MAP2)和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BA1)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3组小鼠损伤灶周围组织的促炎因子水平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标记物水平。 结果 造模成功后第4天,脑损伤组穿越平衡木的时间为(11.81±3.47)s,显著长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成功后第5天,脑损伤组穿越平衡木的时间显著长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P<0.05)。造模后第8天,脑损伤组疲劳转棒实验的在棒时间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P<0.05)。造模成功后第5天,脑损伤组Y迷宫实验的新区探索时间和距离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P<0.05)。造模成功后第9天,脑损伤组旷场实验的中心区域探索时间和距离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P<0.05)。脑损伤组小鼠损伤区脑组织的BDNF相对mRNA水平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损伤组损伤灶海马组织MAP2的阳性细胞平均荧光强度值亦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P<0.05)。脑损伤组的TNF-α、IL-1β、IL-6 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损伤组损伤灶海马组织IBA1阳性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值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损伤组小鼠损伤灶周围组织Cx3cr1、CD68 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短波刺激可能通过促进神经元损伤的修复,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以及降低其促炎因子的水平来改善创伤性脑损伤小鼠的运动功能、空间识别记忆能力和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电针干预对CD8+T细胞浸润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小鼠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及CD8+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早期电针对PD的神经元保护效应及机制。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左旋多巴组,每组15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构建PD小鼠模型。造模成功电针组选取“足三里”“悬钟”进行干预14天,治疗结束后进行转棒、旷场测试,并观察黑质区TH表达及CD8+T细胞表型标记物CD103+T细胞、干扰素γ(IFNγ)蛋白及颗粒酶B(GzmB)蛋白的表达。结果: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小鼠毛色暗淡无光,精神萧瑟,活动减少,肌肉颤动,而电针组及左旋多巴组小鼠精神状态良好。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及左旋多巴组小鼠掉棒潜伏时间延长(P&l...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体内与体外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模型评估薯蓣皂苷对TBI后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炎性反应及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创伤组和薯蓣皂苷组,每组15只。利用Feeney氏自由落体法建立体内TBI模型、采用原代小胶质细胞划痕实验建立体外TBI模型。造模后24 h采用检测脑水肿和NSS评分评估对神经功能影响;采用尼氏染色检测神经细胞损伤水平;免疫荧光染色评估小胶质细胞活化及表型转化水平;q-PCR检测促炎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基因转录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评估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K1/2、JNK、p38及其磷酸化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体内外模型中结果显示,薯蓣皂苷显著改善TBI后神经功能损害,降低神经细胞损伤比例,小胶质细胞活化程度及表型转化(P<0.05);降低促炎介质IL-1β、IL-6及TNF-α的...  相似文献   

12.
背景:端粒酶可维持端粒长度,避免细胞复制性衰老和凋亡,其催化亚基端粒酶反转录酶还具有抗凋亡和调节细胞生存的作用。目的:观察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对β淀粉样蛋白1-40引起的人胚胎皮质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分离和培养12-16周龄人胚胎皮质神经元,将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至神经元。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的表达,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端粒酶活性。转染后第3天,给予10μmol/L β淀粉样蛋白1-40作用24 h 后,应用 MTT 检测细胞活力。荧光探针2’7’-二乙酰二氯荧光素标记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比色法测定细胞匀浆中谷胱甘肽含量。结果与结论:转染后第3天,人端粒酶反转录酶的表达最高,并重建了其端粒酶活性;10μmol/L β淀粉样蛋白1-40显著降低神经元的细胞活力和谷胱甘肽的含量(P <0.05和 P <0.01),升高活性氧水平(P <0.05)。转染了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的神经元能显著对抗β淀粉样蛋白1-40的毒性作用,增加细胞的活力和谷胱甘肽含量(P <0.05和 P <0.01),降低活性氧水平(P <0.05)。结果表明,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对β淀粉样蛋白1-40引起的人胚胎皮质神经元的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汪龙  吕国枫 《中国临床康复》2013,(11):2026-2031
背景:目前对抗氧化基因硫氧还蛋白的研究逐步受到重视,但从基因治疗的角度对其研究较少。目的:采用硫氧还蛋白转染Neuro-2A细胞,观察细胞内表达相应蛋白因子对细胞的具体保护效果,并分析其发挥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以质粒PIRES2-EGFP-TRX转染Neuro-2A细胞,经RT-PCR鉴定,建立能够稳定表达硫氧还蛋白的细胞株。利用不同浓度的H202处理正常细胞及转染细胞,建立氧化应激模型。观察受到氧化损伤后两组细胞的形态学、存活率、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浓度及细胞内DNA链断裂情况。结果与结论:经H2O2作用后,两组细胞形态均出现损伤,但转染组细胞比正常组细胞损伤减轻、细胞存活率升高、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增高、DNA链断裂程度减轻。说明人类硫氧还蛋白基因可以在Neuro-2A细胞中被重组并顺利表达,对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维持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从而保护细胞DNA免受氧化性损伤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背景:陕西省眼科研究所通过前期研究发现鸵鸟角膜具有开发成为人角膜材料替代品的优势。目的:判断鸵鸟角膜基质支架材料对细胞的潜在毒性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方法,将干燥脱水法保存的鸵鸟脱细胞角膜基质载体支架制备成浸提液与 L-929 细胞共同培养,采用 MTT 比色法评价其作用 1,2,3 d,对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干燥脱水法保存的鸵鸟脱细胞角膜基质载体支架浸提液组培养 1,3,5 d,对实验细胞毒性反应级别均为 1 级。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6886.5-2003》进行细胞毒性试验,供试品组见少量细胞呈圆形,疏松贴壁,无胞浆内颗粒,偶见细胞溶解。结合 MTT 法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干燥脱水法保存鸵鸟脱细胞角膜基质载体材料,细胞毒性为 1 级,为合格材料。  相似文献   

15.
背景:耻骨联合是与关节盘、半月板或椎间盘具有相同性质的组织,但是将其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供区的研究,至今鲜有报道。目的:观察耻骨联合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供区的可行性。方法:取大鼠的耻骨联合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阿尔新蓝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细胞外基质的组织学特征。再将分离自大鼠耻骨联合组织的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后,与藻酸盐凝胶支架复合立体培养,通过活细胞荧光标记方法,观察细胞存活率,通过21d长期培养观察细胞增殖情况。测量8具成年男性骨盆标本的耻骨联合软骨区的体积,判断其是否有利于分离足够数量的种子细胞。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大鼠耻骨联合组织有大量平行或交叉排列的纤维束,细胞单独散在、成对或成行排列分布于纤维束之间的陷窝内。阿尔新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大鼠耻骨联合组织广泛着色,细胞及陷窝附近着色较深。藻酸盐凝胶支架为多孔结构,孔隙间交互通连,孔隙直径为(27.0±16.7)pm,孔隙壁较光滑。在支架上细胞存活率为(72.4±4.5)%。在体外长期培养过程中,支架上的细胞呈圆球形,逐渐形成“同源细胞群”,培养13d时观察到的细胞团,在第21天时明显增大,所含细胞数明显增多。成年男性耻骨联合组织的体积为(1.13±0.21)cm3。结果证实,大鼠耻骨联合组织细胞具有软骨细胞的排列特征,细胞外间质有软骨组织特异性基质成分。取自大鼠耻骨联合的细胞,在体外立体培养具有持续的增殖能力,耻骨联合组织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供区。成年男性耻骨联合组织量较大,有利于分离获取较多的原代细胞。  相似文献   

16.
背景:椎间盘退变是个慢性、复杂的过程,然而椎间盘退变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很难自行修复。近年来研究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尚处在实验室阶段。研究髓核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可为研究椎间盘退变机制、组织工程构建椎间盘、基因治疗等提供理论依据。目的:研究兔不同代次髓核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旨在找出合适的种子细胞去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方法:从新西兰大耳白兔椎间盘髓核组织中,分离并培养髓核细胞同时进行培养传代,对原代及第3,4代髓核细胞进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髓核细胞内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的表达;反转录PCR法测定Ⅱ型胶原和聚合蛋白聚糖mRNA的表达水平,观察各代髓核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兔椎间盘髓核细胞可以在体外培养并进行传代,原代髓核细胞一般需7d左右贴壁,形状呈类圆形或多角形,原代和第3代髓核细胞都呈圆形或多角形,活力较强,苏木精-伊红染色后细胞核被染成均一蓝黑色,胞浆呈现淡粉色;髓核细胞经过甲苯胺蓝染色后,胞浆内呈现天蓝色,通过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胞浆内表现为黄褐色沉淀。到第4代细胞出现退变,Ⅱ型胶原和聚合蛋白聚糖mRNA的表达水平较前几代细胞显著下降。前3代的髓核细胞代谢旺盛,表型一致,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表达正常,传第4代后髓核细胞开始出现衰老、退变。  相似文献   

17.
背景:干扰素α-2a改善肝纤维化的机制直到目前仍尚未阐明。目的:进一步验证干扰素α-2a对C1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CC14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健康SD雌性大鼠50只,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SD大鼠分成5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纤维化模型组、6×10^4U/kg干扰素α-2a干预组、12×10^4U/kg干扰素α-2a干预组及6×10^4U/kg干扰素α-2a对照组。造模8周时取肝组织标本,分别进行肝纤维化指标检测;RT-PCR分析肝组织bcl-2、bax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a平滑肌肌动蛋白对活化的肝星状细胞进行标记。结果与结论:肝组织病理形态显示CC14诱导肝纤维化成功建立,表现为纤维化模型组汇管区周围纤维化明显,有芒状纤维和纤维间隔形成,各干扰素α-2a干预组肝纤维化有不同程度缓解。纤维化模型组有大量a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表达,6×10^4U/kg干扰素α-2a干预组a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表达较纤维化模型组减少,12×10^4U/kg干扰素α-2a干预组更少,6×10^4U/kg干扰素α-2a对照组未见a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表达。结果提示干扰素α-2a能下调CC14诱导肝纤维化bcl-2的表达,及上调bax的表达。提示干扰素α-2a阻断CC14诱导肝纤维化机制存在通过调节bcl-2、bax的表达,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途径,该调节作用可能与干扰素α-2a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18.
背景:利用RNA干扰和沉默基因达到临床治疗效果,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目的:探讨利用小干扰RNA方法抑制内皮细胞韦伯潘力氏小体释放的效果和意义。方法:设计腺病毒介导的针对调节韦伯潘力氏小体释放的关键蛋白N-己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N端功能区shRNA,筛选鉴定收获病毒,转染人主动脉内皮细胞,携带N-己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shRNA的腺病毒感染设为实验组、单纯病毒表达载体转染设为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未加任何东西。结果与结论:用携带N-己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shRNA的腺病毒感染内皮细胞后,3组N-己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的表达随时间变化持续下降,24,48,72h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48)。N-己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蛋白表达实验组低于两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两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49)。免疫荧光染色显示,N-己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shRNA腺病毒感染,明显抑制凝血酶诱导的韦伯潘力氏小体的释放。说明携带N-己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shRNA的腺病毒感染人主动脉内皮细胞,能明显抑制N-己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抑制凝血酶诱导的韦伯潘力氏小体释放。  相似文献   

19.
背景:利用RNA干扰和沉默基因达到临床治疗效果,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目的:探讨利用小干扰RNA方法抑制内皮细胞韦伯潘力氏小体释放的效果和意义。方法:设计腺病毒介导的针对调节韦伯潘力氏小体释放的关键蛋白N-己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N端功能区shRNA,筛选鉴定收获病毒,转染人主动脉内皮细胞,携带N-己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shRNA的腺病毒感染设为实验组、单纯病毒表达载体转染设为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未加任何东西。结果与结论:用携带N-己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shRNA的腺病毒感染内皮细胞后,3组N-己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的表达随时间变化持续下降,24,48,72h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48)。N-己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蛋白表达实验组低于两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两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49)。免疫荧光染色显示,N-己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shRNA腺病毒感染,明显抑制凝血酶诱导的韦伯潘力氏小体的释放。说明携带N-己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shRNA的腺病毒感染人主动脉内皮细胞,能明显抑制N-己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抑制凝血酶诱导的韦伯潘力氏小体释放。  相似文献   

20.
背景:外周神经损伤后的很短时间内,神经和肌肉已经开始发生不可逆的退变。如何延缓外周神经损伤后的退变过程,并创造一定的微环境作为其恢复的基础。目的:探讨外源性心脏营养素1保护PCI2细胞和许旺细胞的作用。方法:获得并培养许旺细胞和PCI2细胞,分别进行完全培养基培养、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和50℃高温培养,心脏营养素1组中加入一定量的外源性心脏营养素1溶液,对照组中加入等量无菌DMEM溶液培养24h。应用CCK-8比色法测定PCI2细胞和许旺细胞的存活率,乳酸脱氢酶试剂盒测定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浓度,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与结论:加入心脏营养素1后PCI2细胞和许旺细胞存活率明显增高,乳酸脱氢酶释放量、丙二醛浓度明显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证实外源性心脏营养素1能够明显减轻缺血和热应激刺激对PCI2细胞和许旺细胞的损伤从而起到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心脏营养素1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活了抗凋亡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