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目的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与静脉自控(PCIA)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应激及镇痛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而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CFNB组和PCIA组,每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各时间段视觉疼痛评分(VAS)、术后24h血糖、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血清皮质醇等应激指标水平变化、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肢功能恢复效果,对两组患者术后进行为期1年随访,以及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CFNB组患者术后6、12、24、36、48h时间段VAS评分较PCIA组显著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62、9.957、5.577、7.550、2.627,P0.05);CFNB组血糖、CRP、WBC、皮质醇水平较PCIA组均显著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90、10.139、3.273、2.739,P0.05);CFN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较PCIA组的38.24%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73,P0.05);CFNB组卧床时间较PCIA组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6,P0.05);CFNB组每日行走次数较PCIA组显著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3,P0.05)。结论 CFNB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较PCIA更好,术后应激反应和不良反应减少,患者能尽早下床进行锻炼,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围置换期急性疼痛广泛存在,阻碍了早期康复锻炼,增加并发症发生。虽然有研究者提出一系列的新方式并证实了其有效性,但滥用药物及神经阻滞的并发症无法避免,寻找一种安全而有效的镇痛方案成为当前关节置换的重要课题。目的:观察包括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5/2011-05常州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80例,分为2组,对照组(n=38),接受股神经阻滞或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实验组(n=42),采用包括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案。结果与结论:在置换后6h,12h,24h,2d,3d内,实验组较对照组疼痛评分降低(P<0.05)。但在置换后第4,5天两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置换后短期内疼痛减轻明显,置换后主动、被动屈膝90°时间明显缩短,且助行器辅助下地行走时间明显提前(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由于引流合理使用,未见伤口感染或延迟愈合出现。提示多模式镇痛方案可作为一种安全镇痛方案,能显著减少置换后疼痛。  相似文献   

3.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适用于膝关节炎和退行性病变患者,能够恢复患者的关节运动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TKA为患者带来的远期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TKA也会引起术后早期剧烈疼痛,为此完善术后镇痛至关重要。TKA常用的术后镇痛方法包括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以及连续外周神经阻滞镇痛技术,如连续股神经阻滞。本文主要综述连续股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与静脉自控镇痛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3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男4例,女26例),年龄5175岁。随机分为两组,连续股神经阻滞组(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FNB)15例,与静脉自控镇痛组(PCA)15例。所有的患者以前均未做过膝关节手术。镇痛效果采用VAS视觉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记录术后静息及运动时的VAS评分,住院天数以及使用镇痛泵之后的不良反应。结果:FNB组各时间点的静息和活动评分均略低于PCA组,但是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住院天数也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CA组有4例发生恶心呕吐,明显高于FNB组。结论:PCA组与FNB组均可以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但是PCA的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股神经阻滞组(FA,n=15)和持续静脉镇痛组(IA,n=15)。所有患者均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FA组患者术后通过留置导管间断注射0.5%盐酸利多卡因镇痛,IA组患者术后静脉持续输注曲马多镇痛,两组患者均维持镇痛3天。记录静息、主动和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VAS疼痛评分,开始下床活动时间,镇静程度,肌力分级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FA组患者在术后6h、24h、48h及72h的静息、主动和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IA组患者(P<0.05或P<0.01);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无显著性差异[(25±2)hvs(27±4)h,P>0.05];两组患者镇静程度总体较满意;两组患者的术后24h~72h肌力评分平均大于3级;与IA组比较,F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4vs12,P=0.009)。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良好,对下肢肌力影响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低,是TKA术后较为理想的康复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左旋布比卡因加激素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均选择L4/5间隙穿刺单侧腰麻,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术后均选用静脉镇痛(PICA),PICA配方为舒芬太尼100μg+氯胺酮50mg+咪唑安定1mg+托烷司琼6mg,背景剂量3mL静脉推注后加打开镇痛泵,维持剂量1.5mL/h,PICA 2mL/次,锁定时间为60min。手术后均用超声引导下患侧单次股神经阻滞,对照组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20mL,实验组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20mL+地塞米松5mg。记录术后第1次PICA时间,术后6、>6~12、>12~24、>24~48h舒芬太尼用量,VAS值,术后48h内主动膝关节屈曲的最大角度,48h内膝关节被动屈曲90°时VAS的最大值,及患者对镇痛的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术后第1次PICA时间:实验组晚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6h、>6~12h、>12~24h舒芬太尼用量比较,对照组均大于实验组(P<0.05);术后>24~48h舒芬太尼用量比较,两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术后6、12、24h的静息VAS评分,对照组均高于实验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术后48h内主动膝关节屈曲的最大角度,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8h内膝关节被动屈曲90°时VAS的最大值比较,对照组大于实验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患侧左旋布比卡因加地塞米松能明显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减少阿片用量,从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浸润麻醉与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应用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术前给予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试验组给予浸润麻醉与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比较2组镇痛效果及恢复清醒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8、12、24、48 h的静态、动态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出室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浸润麻醉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的镇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是阻碍早期锻炼的主要问题,置换后镇痛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每种镇痛方法均有自身的优缺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趋向于神经阻滞和自控镇痛.目的:比较经股神经自控镇痛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及促进功能恢复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ASAⅠ~Ⅲ级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42例,随机分为股神经自控镇痛组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每组21例,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置换,置换后连接镇痛泵.置换后4,8,12,24和48 h,采用目测类比法进行疼痛评分,采用Bromage评分法进行运动阻滞评分;分别记录患者在置换后1,2,3 d、1周、1个月患膝关节主动活动的关节活动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两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而且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早期关节活动度也好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提示股神经自控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的镇痛效果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置换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是阻碍早期锻炼的主要问题,置换后镇痛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每种镇痛方法均有自身的优缺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趋向于神经阻滞和自控镇痛。目的:比较经股神经自控镇痛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及促进功能恢复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ASAⅠ~Ⅲ级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42例,随机分为股神经自控镇痛组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每组21例,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置换,置换后连接镇痛泵。置换后4,8,12,24和48h,采用目测类比法进行疼痛评分,采用Bromage评分法进行运动阻滞评分;分别记录患者在置换后1,2,3d、1周、1个月患膝关节主动活动的关节活动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两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而且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早期关节活动度也好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提示股神经自控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的镇痛效果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置换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6月收治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6名。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3例,实验组在术中采用股神经阻滞方式,对照组采用空白对照即在股神经处注射生理盐水。术后记录患者2、6、12、24、48、72h静息及运动状态下VAS评分;术后当晚、次晚由于疼痛导致患者睡眠中断的次数;术后24、48、72h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住院天数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实验组72h内静息及运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当晚、次晚由于疼痛导致患者睡眠中断的次数;术后24、48、72h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下,股神经阻滞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可明显缩短患者康复时间,且短期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背景:围全膝关节置换期疼痛处理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成为关节外科医生的重要任务之一。目的:比较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在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康复的效果,探索相关的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方法:随机选取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40例,按照镇痛方案的不同分为硬膜外镇痛组和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每组20例。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单侧膝关节置换并进行术前宣教和塞来昔布给药。置换后硬膜外镇痛组通过留置导管连接0.2%罗哌卡因、2mg/L芬太尼止痛泵镇痛;股神经阻滞镇痛组通过股神经阻滞导管间断注射0.2%罗哌卡因镇痛。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6,12,24h和2—7d每天的疼痛程度,以及2-7d每天的膝关节活动度。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2-7d,2组患者每天的静息痛和活动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均呈下降的趋势,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小于硬膜外镇痛组患者。置换后2-7d,股神经阻滞镇痛组和硬膜外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都逐渐升高,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大于硬膜外镇痛组。结果说明虽然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都能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但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近期的运动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镇痛,能加快患者关节功能的康复,且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能有效控制疼痛。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among three analgesic techniques, 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CFNB), epidural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EPCA) and periarticular injection (PAI),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MethodsThis ret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enrolled patients that underwent TKA.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pain scores, sleep disturbance, additional opioid consumption and incidence of opioid-related side-effects were assessed.Results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groups: EPCA (group A, n = 40), PAI (group B, n = 40) and CFNB (group C, n = 40). Group C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VAS pain scores than groups A and B at 8, 12 and 24 h after TKA.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AS pain scor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from 48 h after TKA. Sleep quality on the first day after surgery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group C than in groups A and B. Additional opioid consump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group C than in the groups A and B. Group C showed a lower rate of opioid-related side-effects than groups A and B.ConclusionCFNB was a more effective additional analgesic technique than EPCA or PAI for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 control within 24 h of TKA.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连续股神经阻滞(连续股神经阻滞)与单纯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及开平市中心医院40例拟行TKA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每组20例,所有患者术后在B超下行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镇痛药物为2.5 g/L罗哌卡因150 mL;试验组镇痛药物为2.5 g/L罗哌卡因和0.1 g/L 地塞米松混合液150 mL。记录所有患者不同时间点静息状态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主、被动功能训练VAS评分,吗啡用量,主动屈曲关节角度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6、12、24、48、72 h静息状态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24、48、72 h主、被动功能训练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6 h后各时间段及72 h总吗啡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24、48、72 h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试验组为15%,两组患者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罗哌卡因相比,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连续股神经阻滞可加强TKA患者的术后镇痛作用,提高TKA患者术后康复锻炼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影响,探讨股神经阻滞的镇痛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受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79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39例。对照组术后采用传统静脉自控持续镇痛,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分别于术后4、8、12、24 h静息状态和48、72 h被动运动状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镇痛效果;分别于镇痛装置连接时、连接后12 h和48 h(T0、T1、T2)检测并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记录两组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术后各时点静息状态下和被动运动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T0、T1、T2时点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0时点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2时点的心率均较T0时点升高,研究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0时点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T1、T2时点的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均高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镇痛期间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好,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血液流变学所受影响小,对促进术后康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氟比洛芬酯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均给予连续股神经阻滞,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静态视觉模拟评分(RVAS)、动态视觉模拟评分(DVAS)、膝关节 HSS 功能评分、患者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 RVAS 、DVAS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 d HSS 评分、术后3 d 膝关节 HSS 评分、患者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 两组 HS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氟比洛芬酯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高,且较为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张鹏  刘军  段圆慧  龙刚 《中国临床康复》2013,(17):3065-3072
背景:全膝关节表面置换中植入假体系统、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药物等均可能对患者肾功能产生影响. 目的:动态观察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术期相关处理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纳入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42例,检测患者置换前后血清肌酐、胱抑素C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比较置换前后患者肾功能. 结果与结论:42例患者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均成功,在置换后1个月内未发生少尿、无尿、大量蛋白尿、肾衰竭等严重的肾脏并发症.围手术期血清肌酐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胱抑素C水平在置换后1周内无明显变化,而在置换后1个月,较置换前下降;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在置换后1 d上升,自置换后3 d开始呈下降趋势,置换后7 d、1个月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较置换前降低.结果说明,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对患者肾功能仅产生了轻度的一过性损伤,并且置换后1个月患者肾功能平均水平得到改善.对初次行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积极恰当的临床处理,不致对肾功能产生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依诺肝素预防全髋或全膝置换后静脉血栓形成,但其并非百分之百的有效与安全. 目的:系统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与依诺肝素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预防全髋或全膝置换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ed、ScienceDirect、Cochrane Library、CBM、CNKI,收集有关利伐沙班、达比加群与依诺肝素在全髋或全膝置换后抗凝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统计软件用 RevMan5.1.0.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4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17212例患者.Meta 分析显示,利伐沙班组总静脉血栓发生率、大静脉血栓及有症状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依诺肝素组;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依诺肝素组;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与依诺肝素在出血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新型口服抗凝药对全髋或全膝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优于依诺肝素,且利伐沙班优于达比加群.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近年来全膝关节置换在临床应用普遍,置换技术及假体设计理念均获得极大改善和提高,但尚无截骨顺序方面的研究. 目的:探讨改良截骨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60例患者的60膝行全膝关节置换,原发疾病包括骨关节炎5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均为后稳定型膝关节,应用强生 PFC-Sigma PS 型假体或 LINK Gemini PS 型假体.在极度屈膝下,先行股骨截骨,包括股骨远端前方后方斜面截骨(某些类型还包括股骨髁间截骨).髌骨不常规置换,再行胫骨平台截骨.记录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置换前及置换后6,12周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4个月.手术时间平均(51.3±12.5) min,置换后引流量平均(302±39) mL.置换后6,12周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均较置换前明显改善(P <0.01).2例患者置换后1个月出现低度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未出现假体排异反应.提示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先行股骨截骨可以为胫骨的操作获得更大的空间,方便切除半月板,并可安全地进一步松解周围软组织.操作简便,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背景:人工膝关节置换的对象群体年龄偏高,常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身体条件较差,所以围置换期失血成为影响置换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初次行人工膝关节置换围置换期的隐性失血量,以及根据膝骨性关节炎严重程度对围置换期出血量进行置换前评估的方法。
  方法:对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Kel gren和Lawrecne影像学分级把患者分为Ⅲ级组与Ⅳ级组,对两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平均总失血量1560 mL,其中隐性失血量865 mL(55%),Ⅲ级组平均总失血量1290 mL,其中隐性失血量684 mL (占总失血量53%),Ⅳ级组平均总失血量1644 mL,其中隐性失血量921 mL(占总失血量56%),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在平均总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隐性失血所占比例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膝骨性关节炎影像学分级等级越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置换期平均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越大,而隐性失血的比例变化不明显。对不同严重程度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关节置换前出血量预测评估,对加强患者围置换期血液管理及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