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骨盆体位改变对模拟髋臼假体前倾角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利用骨盆正位片测量髋臼假体放置角度是目前常用的评估人工髋关节置换效果的方法,骨盆体位的非标准化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并使得相互比较较为困难.目的:试图了解骨盆体位变化时,髋臼假体前倾角测量的相应变化情况,以提高临床评价的准确性和比较研究的可比性.方法:自制系列前倾角模拟髋臼假体模型,分别代表0°,10°,20°,30°,40°前倾角.按35°,40°,45°,50°,55°外展角分别放置于6具防腐骨盆标本髋臼窝内,使骨盆标本沿冠状轴、矢状轴在±30°的范围内按5°/次分别旋转,保持X射线投照中心点始终与标准骨盆正位片投照中心点一致.摄X射线平片并进行前倾角测量.结果与结论:骨盆沿冠状轴或矢状轴每旋转1°,髋臼假体前倾角测量值变化为0.61°~0.73°,其中沿冠状轴向前旋转和沿矢状轴远离放射源时前倾角呈减小趋势,沿冠状轴向后旋转和沿矢状轴接近放射源时前倾角呈增加趋势,临床评价时应充分考虑骨盆体位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三维重建精确测量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的新方法。方法选用30具成人完整骨盆标本共60个髋臼为研究对象,应用放射学方法及实际测量法分别对其外展角、前倾角进行测量,放射学方法采用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X-ray radiography,DR)及MSCT三维重建两种方法,实际测量采用量角器及数显角度仪两种方法。结果 MSCT重建法测得的髋臼外展角为48.61°±2.31°,前倾角为15.82°±4.62°,与实际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学方法与实际测得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三维重建测量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的结果准确,是一种可利用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前髋臼位相参数测量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使用CT三维测量髋臼发育情况及髋臼对股骨头覆盖率对比性观察,整体反映髋臼发育情况。方法:①观察对象:选择2003-06/2005-04对41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55个髋关节。其中男12例,女29例;年龄18个月~6岁。患髋右侧23例,左侧32例,其中双侧12例。健康侧27髋。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所有患儿使用PQ6000型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数据进行骨组织三维重建。将测量数据制成图表,显示三维的髋臼发育情况,并量化表示髋臼的缺损情况。③实验评估:计算不同截面正常侧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假设符合正态分布)的均数、标准差、分布范围及95%可信区间。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前术后骨骼形态学变化。分别在术前、术后测量患者患侧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前倾角,测量值均分别与正常值进行对比。结果:患侧55个髋,健康侧27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前术后骨骼形态学变化:术前55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程度为,参照Toennis分类方法,Ⅰ度5髋(9.1%),Ⅱ度11髋(20%),Ⅲ度32髋(58.2%),Ⅳ度7髋(12.7%)。术后患者均表现髋臼α角均〉90°,头臼呈同心圆对位,Shenton线连续,股骨头较术前明显发育,原先未出现头骺的患者,出现头骺,但较正常仍偏小;髋臼口呈类圆形,髋臼边缘欠光滑,髋臼整体呈一定程度前倾。②术前术后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前倾角变化对比:术后患者的髋臼指数和前倾角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患者的中心边缘角大于正常对照组[(33.4±2.6)°(29.1±2.0)°,P〈0.01],术后患者的髋臼指数和前倾角测量值均小于术前(P〈0.01)。结论:介绍了一种对髋臼形态测量的新方法,它能够全面反映髋臼的发育情况,不但增加了对中心边缘髋臼病理改变的认识程度,还为手术提供了精确的可信度较高的矫形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使用CT三维测量髋臼发育情况及髋臼对股骨头覆盖率对比性观察,整体反映髋臼发育情况。方法:①观察对象:选择2003-06/2005-04对41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55个髋关节。其中男12例,女29例;年龄18个月~6岁。患髋右侧23例,左侧32例,其中双侧12例。健康侧27髋。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所有患儿使用PQ6000型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数据进行骨组织三维重建。将测量数据制成图表,显示三维的髋臼发育情况,并量化表示髋臼的缺损情况。③实验评估:计算不同截面正常侧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假设符合正态分布)的均数、标准差、分布范围及95%可信区间。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前术后骨骼形态学变化。分别在术前、术后测量患者患侧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前倾角,测量值均分别与正常值进行对比。结果:患侧55个髋,健康侧27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前术后骨骼形态学变化:术前55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程度为,参照T"nnis分类方法,Ⅰ度5髋(9.1%),Ⅱ度11髋(20%),Ⅲ度32髋(58.2%),Ⅳ度7髋(12.7%)。术后患者均表现髋臼α角均>90°,头臼呈同心圆对位,Shenton线连续,股骨头较术前明显发育,原先未出现头骺的患者,出现头骺,但较正常仍偏小;髋臼口呈类圆形,髋臼边缘欠光滑,髋臼整体呈一定程度前倾。②术前术后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前倾角变化对比:术后患者的髋臼指数和前倾角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患者的中心边缘角大于正常对照组[(33.4±2.6)°(29.1±2.0)°,P<0.01],术后患者的髋臼指数和前倾角测量值均小于术前(P<0.01)。结论:介绍了一种对髋臼形态测量的新方法,它能够全面反映髋臼的发育情况,不但增加了对中心边缘髋臼病理改变的认识程度,还为手术提供了精确的可信度较高的矫形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外展角与后脱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77例(419髋),术后发生脱位20例。根据术后X线片检查髋臼唇外展角分为四组:髋臼唇外展角<40°组、髋臼唇外展角≥40°~50°组、髋臼唇外展角>50°~60°组、髋臼唇外展角>60°组。结果髋臼唇外展角<40°131例,发生脱位7例,脱位率5.3%;髋臼唇外展角≥40°~50°174例,发生脱位3例,脱位率1.7%;髋臼唇外展角>50°~60°75例,发生脱位8例,脱位率10.7%;髋臼唇外展角>60°19例,发生脱位2例,脱位率10.5%,脱位率组间差异有显著性(χ~2=9.082,P=0.028,R=-0.074)。结论为了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脱位率,髋臼外展角的角度多应该选择在≥40°~50°,尽可能避免在其他角度。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髋关节的超声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新生儿髋关节的超声解剖和超声检查方法。对1082名新生儿进行了两侧髋关节的超声测量,其α、β角(Graf的方法)、髋臼指数、股骨头横径的正常值分别为:65.10°±5.10°,40.33°±5.69°,24.74°±4.26°,15.56mm±1.25mm;825名新生儿进行了股骨头骨性髋臼覆盖率的测量,其正常值为64.66%±5.63%。研究结果表明,B超能显示新生儿髋关节解剖结构,可早期发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和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7.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髋臼杯的位相、大小型号选择不当可导致髋臼假体固定失败。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分析髋臼位相与开口形态学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髋关节正常者63例126髋,在CT三维重组VR图像上去除股骨头观察髋臼前后壁的形态,在MPR标准冠状位和横轴位上测量髋臼中心层面髋臼前后壁高度差、前后径、前倾角、上下径、横径、外展角,比较左右侧、男女性别及相同性别不同年龄参数的差异,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得出髋臼位相与开口形态学参数的关系。结果与结论:髋臼前唇形态分为曲线型(54/126,44.44%)、平直型(30/126,23.80%)、不规则型(22/129,17.46%)及成角型(18/126,14.28%)。不同侧别和不同年龄髋臼位相及开口形态学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的髋臼上下径、前后径明显大于女性(P<0.01),但前倾角和外展角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男女性前倾角与髋臼前后壁高度差、上下径与前后径均呈显著正相关,外展角与横径呈明显负相关。前倾角与前后壁高度差高度相关,与前后径呈明显低相关,数值上前倾角≈前后壁高度差;男性前后径与上下径、横径呈明显正相关,女性外展角与前后径呈明显正相关。其余参数相关不明显。髋臼位相与开口形态学参数有一定相关性,两者的相互匹配,对髋臼假体的设计及全髋关节置换计划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髋臼外展角与前倾角动态变化规律的数学方法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髋关节旋转中心和髋臼出口平面中心连线为X轴,身体纵轴为Y轴,身体矢状轴为Z轴建立三维坐标系.通过数学方法推导骨盆倾斜时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的计算公式,绘制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的三角函数曲线.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的三角函数曲线均成同样的正弦曲线,外展角的正弦曲线落后于前倾角正弦曲线90°.结果提示,骨盆倾斜时髋臼前倾角与外展角的动态变化趋势由髋臼外展角与前倾角决定,而外展角在屈髋活动时减小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后不同年龄阶段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髋臼发育的形态学变化。方法:⑴试验对象:选择2001-01/2005-09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156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本病诊断标准者。②年龄<3岁。③髋关节半脱位及Ⅰ、Ⅱ度脱位,但髋关节内收肌不太紧张;Ⅲ度必须行牵引后股骨头降至髋臼的水平;Ⅳ度必须为一次复位成功且⑥患者家属对本试验知情同意。髋关节周围软组织不紧张者。④2~3岁髋脱位的髋臼指数<45°,前倾角≤60°。⑤内收肌严重挛缩的必须行内收肌切断术。排除标准:合并心、脑血管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肝、肾功能检查异常者。⑵试验方法:将所选病例分为<1岁组、1~2岁组和2~3岁组,采用手法闭合复位铝支架固定动态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进行18个月的随访观察。⑶试验评估:观察治疗前、治疗后6,12,18个月的X射线片,测量髋臼指数的动态变化,并分析疗效。结果:纳入髋关节脱位患者156例,随访中脱落18例,最终进入统计病例138例,随访率为88.5%。随访中发现7例出现再脱位,经过手术治疗治愈,总体优良率达92.1%。各年龄组患侧髋臼指数平均由34.21°、34.54°和37.21°减少至22.32°、24.66°、26.64°,平均每月减少0.65°、0.61°和0.5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优良率分别为95%、87%和75%,且各年龄组患侧髋臼指数的下降与其治疗时基数起点有关。结论: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采用手法复位铝板支架塑形固定动态治疗可促进髋臼发育,其疗效与年龄因素关系密切,起始治疗时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技术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影像学预测定位及术后疗效的评价.[方法]选择髋关节置换患者230例(249髋),拍摄骨盆正位片和(或)髋关节CT片,应用AutoCAD软件测量外展角和前倾角,分析其与手术操作和疗效的关系.[结果]骨性髋臼的外展角为(51.8±7.3)°;前倾角(15.2±3.1)°,髋臼杯的外展角为(49.7±8.7)°,前倾角为(11.23±4.25)°,股骨头和髋臼杯的放大率是1.123;骨性髋臼直径(5.19±0.57)cm与髋臼锉直径(5.13±0.25)cm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05);随访时间(24.3±3.9)个月,Harris评分(83.3±7.8)分,外展角(35~55)°的168例患者Harris评分(87.5±8.6)分与外展角大于60° 21例患者的Harris评分(75.9±6.8)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预测臼杯的大小对指导手术操作方面具有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准确度可信;髋臼杯与骨性髋臼完全吻合的病例获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背景:切开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时,螺钉穿入关节面的情况时有发生,为预防该并发症,对前柱钢板技术髋臼区安全置钉的定量解剖学测量非常有必要。 目的:为前柱钢板髋臼区安全置钉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利用Mimics软件对40例男性、40例女性骨盆CT进行三维重建,使用软件的切割工具制作前柱髋臼系列断面。使用软件测量工具,对各断面上不同进钉点的安全进钉方向及长度进行测量。将数据输入 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髋臼前后缘、前缘到髂耻隆起的距离,分别为男性(56.63±2.05) mm,(12.30±1.51) mm;女性(49.07±5.07) mm,(16.93±1.74) mm;髋臼后缘到髂耻隆起的距离为男性(45.46±3.44) mm,女性(33.72±6.85) mm。螺钉在矢状面与髂骨板的夹角为男性(72.17±0.93)°,女性(81.05±0.92)°。B、C和D各断面,斜冠状面上螺钉与髂骨板的最大夹角分别为男性(53.88±3.01)°,(43.22±1.86)°,(54.60±2.97)°;女性(49.54±1.81)°,(39.10±1.22)°,(47.91±2.23)°。提示利用三维模型测量前柱髋臼区解剖特点,对于前柱骨折钢板置入内固定过程中避免螺钉进入关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在髋臼发育不良(development dysplasia ofhip,DDH)继发骨关节炎患者中,骨盆倾斜与髋臼假体安放角度的关系。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DDH继发骨关节炎而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患者353例,将其中89例骨盆倾斜者纳入研究。89例中,脊柱固定畸形者按功能位安放髋臼假体,其他按解剖位置安放髋臼假体。结果:89例中76例患者随访超过1年,术后按功能位测量,平均外展角(41.4±6.5)度;按解剖位测量,平均外展角(37.9±6.3)度。76例均无脱位或感染。1例CrowⅣ型DDH假体移位,术后14个月进行了翻修。结论:骨盆倾斜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是影响髋臼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安放髋臼假体时应评估未来可能的变化,错误的髋臼方向可能导致髋关节不稳定并增加磨损。  相似文献   

13.
背景:类风湿性关节炎导致的髋臼内陷,髋臼运动中心重建和髋关节功能重建是人工全髋置换的两大技术难点。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髋臼内陷时行的髋关节置换的效果。方法:纳入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髋关节造成髋臼内陷的患者16例(22髋)行全髋关节置换,其中男5例8髋,女11例14髋。所有患者置换过程中均行不同程度植骨,置换后随访28—94个月,平均50个月,行髋关节×射线进行影像学评估,关节活动度、Harri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与结论: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获得影像学上假体良好稳定,假体周围无明显透亮线,移植骨稳定,Harris评分由置换前42.4±8.6,上升为87.5±5.6,关节活动度中屈曲由置换前(45.2±5.5)°,提高为(95.6±5.8)°,外展由(15.2±8.5)°,提高至(32.6±6.6)°。说明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髋臼内陷,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时,根据骨缺损情况结合自体骨移植,能有效恢复髋关节中心,重建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背景:膝内、外翻畸形改变了膝关节的形态,除影响膝关节的功能外,还可能改变相邻关节髋关节的生物力学行为,也就是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力学传导. 目的:评价不同程度膝内、外翻畸形对髋臼负重顶区的生物力学影响. 方法:取成年男性鲜尸体下肢标本3个,剔除附着的肌肉组织,保留骨膜、韧带及关节囊,通过胫骨高位截骨模拟不同程度的膝内外翻畸形.标本分为中立位组、膝内翻10°组、膝内翻20°组、膝外翻10°组和膝外翻20°组.实验中骨盆的位置选择单足站立中立位.标本通过生物力学试验机加载至50 kg,采用压敏片技术测量髋臼顶负重区的负重面积、平均应力及峰值应力. 结果与结论:髋臼顶区中立位时股胫关节面负重面积为(6.33±0.12) cm2,平均应力(3.62±0.33) MPa,峰值应力为(4.58±0.20) MPa.当膝内、外翻达10°时,髋臼顶区负重面积减少,平均应力及峰值应力有明显的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当膝内、外翻达20°时髋臼负重面积显著减少,平均应力峰值及应力显著增加,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01).结果提示:随膝内、外翻畸形程度的不同,髋臼负重顶区的负重面积、峰值应力及平均应力也发生变化,当膝内、外翻达20°时,负重面积显著减少,平均应力峰值及应力显著增加,这可能是膝内外翻畸形造成髋骨关节炎的病因之一.因此临床上应重视对膝骨关节炎内、外翻畸形患者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5.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为治疗髋关节发育性不良晚期患者的最佳选择,然而髋关节发育性不良的患者特别是CroweⅣ型因其髋关节解剖结构的显著异常,增加了手术难度且手术方法颇有争议。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性不良的疗效及髋臼重建与股骨侧处理的方法。 方法:纳入12例(14髋)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5.0±6.8)分,髋臼侧采用小臼杯结合髋臼加深技术安置臼杯假体,股骨侧行转子下短缩截骨放置股骨假体,采用Harris评分评价置换后髋关节功能。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1-7年,平均4.6年,2例2髋发生置换过程中股骨大转子不全骨折,予钢丝固定。1例置换后出现坐骨神经刺激症状,1个月后恢复正常,无感染、假体松动及有明显临床表现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股骨侧截骨处均骨性愈合。置换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为(84.0±7.0)分,置换后肢体延长4-6 cm,平均5 cm,短缩的肢体得到满意纠正。说明采用小臼杯、髋臼内陷技术、股骨短缩截骨对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性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能重建关节功能,恢复下肢长度,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背景:全髋置换中良好的髋臼假体方位对于手术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定位工具或精确度欠佳、或太过繁琐,限制了其应用。 目的:对比陀螺定位仪与传统定位技术在全髋置换髋臼杯定位中的优劣。 方法:应用外侧入路,在同一个塑料髋部模型上由不同经验年限的医生利用传统方法进行了100次髋臼杯定位(每人20次40°外展和15°前倾);再利用陀螺定位仪分别进行了60次相同角度的定位,记录实测角度与事先设定角度的误差。 结果与结论:与传统技术相比,使用螺仪定位仪测量的外展角和前倾角误差明显下降。提示陀螺定位仪能使全髋置换中髋臼杯的定位更加精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体髂骨球面成形移植重建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合并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06—2012-12,共收治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合并骨缺损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41.8岁。按A0分型:A1.1型3例,A1.2型6例,A1.3型2例。术前CT测量髋臼后壁骨缺损体积2~7cm。,平均3.8cm3。11例患者均行自体髂骨成形植骨重建髋臼后壁及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11例患者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23.45个月。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和Thompson-Epstein临床评分标准,EYAubigne—Postel平均分为14.09±3.11;Thompson—Epstein的评估结果:优5例(45.4%),良4例(36.3%),可1例(9.0%),差1例(9.0%)。优良率为81.8%。结论:采用自体髂骨球面成形植骨治疗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合并骨缺损,可有效提高髋臼与股骨头配匹,增强关节稳定性,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背景:由于假体安置角度不当时常导致臼柄撞击而使人工髋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不能满足正常的日常生活需要。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臼杯安置角度一直存在争议,且对不同头颈比的人工髋关节置换中臼杯安置没有针对性指导。目的:探讨不同头颈比人工髋关节臼杯安置角度的安全范围。方法:参照人工髋关节内旋和外旋活动范围计算公式、人工髋关节内收和外展活动范围计算公式、人工髋关节前曲和后伸活动范围计算公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动态变化的数学表达式,根据 Widmer 人工髋关节正常活动范围标准得不等式组:①外旋活动范围至少40°,内旋活动范围至少80°。②外展活动范围至少50°,内收活动范围至少50°。③前屈活动至少130°,后伸活动至少40°。解上述3组不等式得出不同头颈比人工髋关节臼杯安置角度安全范围。结果与结论:不同头颈比的人工髋关节臼杯安置角度的安全范围不同。为满足正常髋关节活动范围人工髋关节头颈比应大于22/12,人工髋关节活动范围随头颈比增大逐渐增大,随头颈比增大臼杯安置外展角和前倾角度安全范围逐渐增大,具体头颈比臼杯外展角安全范围的上下极值随前倾角增大在一定的范围内逐渐增大,且极差亦逐渐增大。外展角安全范围的上极值随前倾角增大逐渐减小,而下极值逐渐增大对称波动于45°上下且逐渐趋向于45°,最大前倾时外展角均为45°。  相似文献   

19.
背景:成人髋臼发育不良髋臼小而浅,臼内有大量骨痂和瘢痕组织等都为人工髋关节置换臼杯安装带来极大困难。臼杯安装后局部的力学变化关系到置换后假体松动的发生及使用寿命。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力学分析方法,对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采用不同直径臼杯置入,观察对髋臼假体-骨界面间应力分布情况的影响。 方法:选取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骨盆为试验对象,用螺旋 CT 做全长连续扫描,然后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 CT 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建立髋关节发育不良骨盆模型。在计算机环境中对重建模型进行不同直径臼杯置入的模拟手术,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重建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化及力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对于髋臼发育不良的病例,选择小直径臼杯可应对髋臼浅平、骨床骨量不足的缺陷而达到较好的臼杯骨床包容,但臼杯直径小致接触面小使单位面积应力升高;另一方面,大直径臼杯置入扩大磨锉髋臼骨床可引起髋内壁破损突破,导致应力(包括压应力及剪切力)增大及集中。由此推断,髋臼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时应在保证骨床包容的前提下选择较大直径的臼杯,有利于应力的良好分布,但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扩大磨锉髋臼骨床所致髋臼内壁的穿破。  相似文献   

20.
背景:在髋部骨折治疗中,内植物的设计和匹配对实现力学的传导及获得长期稳定具有熏要意义。然而由于人种的遗传,生活、工作环境等的影响,从而造成人种股骨参数各异。目的:测定重庆地区成年人股骨上端部分参数。方法:利用游标卡尺实体测量160例重庆地区股骨标本(左右各80例)的股骨头直径、股骨头长径、头颈轴长等5项相关参数,用浩辰CAD软件在影像资料上测量重庆地区成人股骨(男女各80例)上端内、外侧弧度及头颈轴线与股骨外侧皮质夹角。结果与结论:实体测量重庆地区股骨标本得出人股骨头直径为(45.26±3.17)mm;股骨头长径为(39.02±2.58)mm;头颈轴长为(93.23±5.43)mm;股骨颈最小上下颈为(31.28±2.18)mm;股骨颈最小前后径为(26.23±2.10)mm;测量成人股骨影像学资料得出的男性股骨上端内侧弧度为(0.267±0.024)TT;男性股骨上端外侧弧度为(0.219±0.019)TT;男性头颈轴线与股骨外侧皮质夹角为(130.92±2.31)°;女性股骨上端内侧弧度为(0.278±0.019)TT;女性股骨E端外侧弧度为(0.219±0.019)TT;女性头颈轴线与股骨外侧皮质夹角为(130.68±2.02)°。实体测量的股骨头直径、股骨头长径、股骨头颈轴长、股骨颈最小前后径和股骨颈最小上下径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46—0.588。软件测量的影像学数据中股骨上端内、外侧弧度无相关性(P〉0.05);头颈轴线与股骨外侧皮质夹角和股骨上端内侧弧度呈负相关(r日:一0.446,ra=一0.509,P〈0.05),而与股骨,卜端外侧弧度呈正相关(r=0.259,ra=0.311,P〈0.05)。测得的重庆地区成人股骨上端的部分参数为设计及改良出符合当地髋部骨折的内固定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