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背景: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伴髋内翻畸形必须进行外科矫形治疗,尽量恢复股骨正常的生物力线。目前尽管截骨矫形方案很多,但楔形外翻截骨已成主流,矫形后单纯外固定并发症较多,螺钉、钉一板系统等髓外固定存在问题较多,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股骨近端处楔形外翻截骨、交锁髓内针内固定可获得较好的中长期治疗效果。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伴髋内翻畸形的懿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及生物相容性。方法:纳入23例股骨近端髋内翻伴肢体短缩畸形的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颈干角为56°-110°,平均79°,股骨相对长度较对侧短缩1.9-8.9cm,平均4.0cm。所有患者均行股骨近端处楔形外翻截骨、病灶清除、取肋骨植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结果与结论:固定后1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平均1年。所有内固定物均牢靠。股骨生物力线均基本矫正,截骨面处达骨性愈合,髋内翻畸形的颈干角矫正为90°-125°,平均112°,股骨相对长度矫正后较固定前延长1.5-2.5cm,平均2.0cm,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影响不明显。固定后19例患者中3例正常行走无跛行,7例扶双拐行走,5例扶单拐行走,4例不扶拐轻度跛行。固定后19例患者中12例疼痛消失,6例疼痛明显缓解,加重并出现新疼痛1例。所有患者固定后均无感染、再骨折及畸形进展。结果证实,股骨近端处楔形外翻截骨、病灶清除、取肋骨植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髋内翻伴肢体短缩畸形的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效果良好,不仅可减少植骨量、充分矫正畸形及预防复发,而且中期随访观察证实截骨面处达到骨性愈合,髋关节功能改善良好,生物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1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其急诊处理、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10例保守治疗,8例手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内固定方法为耻骨上支骨折采用重建钢板固定或拉力螺钉固定,耻骨联合分离患者采用双钢板固定;骨盆后环骨折固定方法为前路切开复位双钢板固定或CT引导闭合置入骶髂关节螺钉.结果: 18例患者全部恢复行走功能,所有保守治疗患者骨盆骨折均畸形愈合,但有6例并发骶髂关节部位酸痛,3例有双下肢麻木,2例跛行;8例手术治疗患者骨盆外形均恢复良好,仅1例患者诉沿髂嵴切口有不适,2例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患者骨盆外形接近完全恢复,功能恢复快而满意.结论: 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宜首选内固定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一般宜将骨盆前、后环均做复位固定;在骨盆后环固定方面CT引导经皮骶髂关节螺钉置入,其操作简单、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少、固定牢靠,是固定骨盆后环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桡骨头的再次脱位一直是陈旧性孟氏骨折令人担忧的并发症之一,许多治疗方法已描述治疗中骨折和环状韧带重建的需要,但并不明确。
  目的:通过两组儿童治疗上的对比,从而强调探讨环状韧带重建的实用性。
  方法:纳入12例陈旧性孟氏骨折儿童并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儿童均接受桡骨头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5例儿童接受尺骨延长矫形截骨和环状韧带重建治疗;7例患儿仅行尺骨延长矫形截骨而没有韧带重建治疗;病程从损伤至临床表现为3-18个月(平均9个月)。10例患儿为Bado用Ⅰ型,另外2例分别是Bado Ⅱ、Ⅲ型。治疗前后采用Kim标准评价韧带重建对于治疗的可靠性。
  结果与结论:12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2个月(8-26个月)。愈后按照 Kim标准进行评估:优10例,无畸形,无疼痛,关节活动度>250°,无肘关节受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5分);良2例,轻度畸形,轻度或间歇性疼痛,关节活动度200°-250°,肘关节受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5分;差0例,严重畸形,疼痛,关节活动度<200°,肘关节严重受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0分。随访22个月,所有患儿尺骨截骨平均愈合时间为8周(6-14周)。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骨不连发生。说明尺骨延长截骨矫形在桡骨头稳定性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否行环状韧带重建基于受伤时间、手术方式及术中桡骨头稳定性而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盆外固定架联合股骨髁上骨牵引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均采用骨盆外固定架联合股骨髁上骨牵引治疗。根据Hannover骨盆功能及影像学评分标准,评价患者临床治疗的优良率、骨折愈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31例患者获随访(1例失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术后1.5-6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其中9例患者出现固定针眼处感染,感染率为28.1%;1例出现髂骨翼固定针处劈裂骨折,2例出现固定针松动,1例B2型损伤未达满意复位,1例C2型损伤患者愈合后耻骨联合移位0.5cm,并发症发生率为15.6%。根据Hannover骨盆功能及影像学评分:优良率为93.7%。结论骨盆外固定支架联合股骨髁上骨牵引治疗不稳定性骨折是一种简单、有效及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骶髂关节骨折的治疗存在较大分歧,部分学者主张保守治疗,而有些学者则倾向积极的手术治疗,而方案的决定因素是骨盆稳定性.由于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破坏了骨盆的稳定性,易出现晚期不稳定和骨不连,引起骶髂关节疼痛,双下肢不等长,坐时疼痛和功能障碍,因此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金属植入物固定治疗预后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目的:总结各种金属内外固定植入物置入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情况.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1-01/2009-12 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英文检索词为"Pelvic fractures,instability,surgical treatment",中文检索词为"骨盆骨折,不稳定,手术治疗".检索文献量总计115篇,选择植入物置入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排除陈旧及重复实验文章,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的文章,最终纳入3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结果与结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是一种严重的高能量创伤,在治疗上越来越重视,尤其是不稳定的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稳定型的骶髂关节骨折脱位采取保守治疗,不稳定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宜行外固定、内固定重建骨盆的稳定性,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有待于提高,各种内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特点如何,以及各种内固定后何时下地负重活动,有待于基础和临的床进一步研究.不稳定的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内固定方法很多,包括前路固定及后路固定.后路经CT引导下的经骶髂关节拉力螺钉等微创治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关节内软骨下截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患者采取关节内软骨下截骨撑起,再植骨,并用支撑钢板、松质骨螺钉坚强固定的方法治疗。结果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个月。优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1.6%。12例患者骨折均愈合。结论关节内软骨下截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6例不稳定骨盆骨折采用经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本组骨折按Tile分型为B1型5例,B2型8例,B3型5例;C1型10例,C2型13例,C3型5例。术后经6~60个月随访,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骨折均愈合。根据Majeed骨盆骨折评价标准,疗效优23例,良18例,可5例,总优良率89.1%。结论经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复位更直观,术中无须变换体位,方便手术操作,同时可避免严重医源性损伤,有效恢复骨盆的稳定性,远期效果好,致残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矫形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1例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进行截骨并矫形钢板内固定手术,在围术期进行系统的护理,密切观察趾端血运,预防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保持冲洗及引流通畅,并给予合理的康复锻炼指导.结果:31例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顺利出院.术后随访3~12个月,根据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的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分,60~70分2例,70~80分6例,80~90分16例,90~100分7例.结论:对陈旧性跟骨骨折患者行截骨并矫形钢板内固定治疗,并在围术期进行精心的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矫形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1例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进行截骨并矫形钢板内固定手术,在围术期进行系统的护理,密切观察趾端血运,预防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保持冲洗及引流通畅,并给予合理的康复锻炼指导。结果:31例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顺利出院。术后随访3~12个月,根据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的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分,60~70分2例,70—80分6例,80~90分16例,90~100分7例。结论:对陈旧性跟骨骨折患者行截骨并矫形钢板内固定治疗,并在围术期进行精心的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复合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48例骨盆骨折。男32例,女16例,平均38岁。Tile骨盆骨折分型:B1型11例,B2型13例,B3型5例;C1型9例,C2型6例,C3型4例。采用重建钢板前环及髋臼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环采用骶骨钉或骶骨棒等稳定骨盆后环的解剖结构,或者联合应用。结果48例中46例恢复行走功能,无下肢不等长,骨盆畸形基本纠正。结论根据骨折分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器械,手术固定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临床治疗髌骨骨折的内固定方法众多,但各有优缺点。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髌骨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目的:评估空心拉力螺钉加镍钛聚髌器置入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后的生物力学重建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骨科收治的新鲜髌骨骨折患者27例,横形骨折13例,粉碎骨折11例,上或下极骨折3例。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加镍钛聚髌器置入内固定,不需石膏外固定,内固定后自第2天开始行股四头肌主动收缩训练,内固定后1周开始床上屈伸膝关节锻炼。采用BS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价。结果与结论:2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4个月。切口均获I期愈合,无内固定断裂或脱落、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8.5周,无延迟愈合发生。根据BOstman评分标准,平均分为27.9分,其中优22例(81%)、良4例(15%)、差1例(4%),优良率为96%。结果显示,在空心拉力螺钉的基础上辅以镍钛聚髌器固定兼具传统各种内固定方法之优点,同时避免了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背景:拇外翻畸形矫正方式多样,采用迷你双螺纹空心钉材料结合截骨矫形的方式损伤小,能够满足拇外翻矫形的目的,是临床上新型的微创生物型内固定材料。目的:回顾性分析迷你双螺纹空心钉材料应用于截骨矫形拇外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拇外翻畸形患者30例,其中双侧矫形患者8例,单侧矫形患者22例。根据自愿均采用第一跖骨截骨矫形迷你双螺纹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前后拍摄X射线片测量外翻角、跖间角、籽骨位置,进行AOFAS评分,并计算第一跖骨短缩长度。结果与结论:采用迷你双螺纹空心钉结合截骨矫形治疗后,拇外翻畸形患者的外翻角、跖间角、AOFAS评分及籽骨位置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第一跖骨短缩在矫形可控范围内避免畸形复发及跖骨痛。  相似文献   

13.
背景: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证实长型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显著. 目的:总结应用长型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手术治疗肱骨近端合并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应用长型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合并肱骨干骨折患者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45-83岁,平均71岁.肱骨近端Neer分型,2部分骨折5例,3部分骨折8例,4部分骨折3例;肱骨干骨折AO分型A1型5例,B1型6例,B2型2例,C1型2例,C3型1例.内固定后肩关节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者两侧肩关节进行评分,同时计算评分百分比并作相应评价.肘关节采用改良HSS评分标准评估. 结果与结论: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9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时间8-17周,平均12.1周.2例患者出现伤口脂肪液化,换药后均愈合.1例患者治疗后出现桡神经麻痹症状,1例患者出现肩峰撞击综合征,治疗后好转.无内固定松动、螺钉切割及肱骨头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治疗后12个月按 Constant-Murley 评分标准为65-90分,平均76.87分.与健侧百分比为71.4%-93.8%,平均83.41%.优良15例,满意1例.改良HSS肘关节评分优13例,良3例,优良率100%.说明长型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合并肱骨干骨折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背景:有学者提出的经前路矫正脊柱结核后凸畸形和解除脊髓压迫的治疗方法,可能会有植骨块塌陷、吸收或断裂的并发症。研究证实,通过一期前后路联合内固定可增加对后凸畸形的矫正力量,避免出现植骨并发症、降低假关节的形成并有助于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及功能恢复。目的:分析评价2个或多个节段受累伴中重度后凸畸形的脊柱结核患者,一期行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矫正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脊柱胸腰段有2个或更多节段受累的结核患者,一期行后路内固定融合并前路病灶清除钛网融合内固定。所有患者内固定后持续9个月抗结核化疗,最初3个月采用四联抗结核药物,后6个月采用三联抗结核药物。随访时测量后凸角度,评价患者融合情况、神经病变和功能恢复状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均超过37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牢固节段融合重返工作岗位。内固定治疗后15例(75%)的患者仅残留局部轻度疼痛,3例(15%)活动受限明显。内固定前11例有神经功能障碍,内固定后9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后凸角度平均矫正了35.1。(84.8%)(P〈0.001),在随访期间矫正丢失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未出现内固定及植骨相应并发症。结果表明,对于2个或更多节段受累伴有中重度后凸畸形的脊柱结核患者,应环形融合,即一期前后路联合内固定融合治疗。可获得更大矫正,有助于患者早期下地活动,稳定病变节段,而且可以长期有效地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临床中治疗成人胫骨中下段骨折的微创内固定方式包括交锁髓内钉技术和微创经皮钢板技术。大量回顾性研究都证实这两种策略临床有效,但两种治疗方法孰优孰劣,目前仍无定论。目的:评价交锁髓内钉技术与微创经皮钢板技术治疗成人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CBM、万方、CNKI数据库中比较交锁髓内钉与微创经皮钢板治疗成人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文章,并手工检索相关中英文杂志,纳入随机对照试验和半随机对照试验。然后,按照CochraneCollaboration标准对相关文献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估,选取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组织愈合相关不良事件、软组织愈合相关不良事件、胫骨功能恢复作为评价指标,并用RevMan5.1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377例患者,其中交锁髓内钉组188例,微创经皮钢板组18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比较中,两种方法在手术时间[WMD=0.58,95%c/(-28.91,30.07),P=0.97]、软组织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RR=0.51,95%C/(0.22,1.18),P=-0.11]及胫骨术后Johnner-Wruhs功能评价优良率[RR=1.03,95%C/(0.91,1.17),P=0.63]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相比于交锁髓内钉组,微创经皮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较短[WMD=I.99,95%C1(0.15,3.83),P=0.03],骨组织愈合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RR=I.84,95%C/(1.03,3.27),P=0,041。说明利用交锁髓内钉和微创经皮钢板治疗成人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基本一致,但微创经皮钢板可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减少骨折愈合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背景: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或者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需要通过内固定物置入达到有效的固定,这样不会影响到肩关节的活动功能,而且创伤小。目的:探讨经皮钢板内固定联合解剖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2007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75例,观察锁定钢板治疗后的愈合以及内固定后肩关节评分。分析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在生物力学方面的优势。结果与结论:①75例患者治疗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3个月。②治疗后X射线片显示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复位满意,骨折均得到了愈合,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以及肱骨头坏死的病例,其中1例出现感染经治疗痊愈,72例无肩痛,3例偶有肩痛。③Neer评分优57例,良11例,中7例,差0例,优良率为90.7%。与其它内固定物比较,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固定强度大,疗效满意,已成为临床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背景:颈椎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被认为是颈椎前路多节段椎间盘切除和融合的标准治疗,但是,颈前路植入钢板有着很多金属植入物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目的:分析和比较使用颈椎桥形连接融合器和Cage椎间融合器±颈椎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进行颈椎前路2节段以上椎问融合的有效性。方法:纳入54例2节段以上颈椎间盘突出接受颈椎前路减压和融合治疗的患者,分别使用颈椎桥形连接融合器进行颈椎前路椎间融合(n=30)和Cage椎间融合器与颈椎前路钢板固定系统进行椎间融合(n=24)。使用日本骨科学会(JOA)量表系统评价临床结果,椎间融合后3,6个月依据X射线检查评价颈椎前凸角、椎体间高度和颈椎融合状态。结果与结论:对桥形连接融合器和Cage椎间融合器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两组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5个月。桥形连接融合器组平均JOA评分由治疗前(7.4±0.4)分,提高到治疗后3个月(14.3±0.5)分,治疗后6个月(14.5±0.8)分,Cage椎间融合器组平均JOA评分由治疗前(7.6±0.7)分,提高到治疗后3个月(13.9±±0.4)分,治疗后6个月(14.0±0.6)分,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的颈椎前凸角和椎间隙高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说明该植入体植入后能有效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避免出现螺钉钢板固定并发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治疗上选择髓内固定还是髓外固定仍存在争议。目的:系统评价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各种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等常用中英文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全面查找国内外比较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纳入国内外比较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修改后Jadad质量评分量表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应用统计学软件Stata12.0和RevMan5.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采用Mantel-Haenszel法。结果与结论:共纳入31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5217例患者。根据修改后Jadad质量评分量表进行评价,纳入的所有研究中19篇方法学质量为高质量,12篇为低质量。Gamma钉组术中股骨骨折(RR=4.00,95%CI:1.80-8.86,P〈0.01)、术后股骨骨折(RR=3.57,95%CI:1.68-7.60,P〈0.01)、内固定切出(RR=1.61,95%CI:1.02-2.52,P=0.04)、再骨折风险(RR=1.58,95%CI:1.09-2.30,P=0.02)和随访期内髋部或大腿部残留疼痛(RR=1.31,95%CI:1.09-1.57,P〈0.01)明显高于滑动髋螺钉组;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术中失血明显较滑动髋螺钉组少,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亦更高,但术中暴露于射线中的时间更长(MD=2.11,95%CI:1.78-2.43,P〈0.01);髓内髋螺钉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滑动髋螺钉组,但术中暴露于射线中的时间更长(MD=1.20,95%CI:0.88-1.52,P〈0.01)。结果证实,对于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钉板系统和髓内固定均可取得良好疗效,首选以动力髋螺钉为代表的髓外固定。对于不稳定转子间骨折,髓内系统优于髓外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19.
高延明  张路 《中国临床康复》2013,(13):2455-2462
背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已被广泛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置入内固定治疗。目的:评估与比较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通过评估患者骨折的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关节功能评分综合分析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对两种内固定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置入内固定操作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骨折愈合时间更短,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是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置入内固定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