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股深血管及穿血管股骨膜(骨)瓣转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股骨骨折、骨不连提供带血管蒂骨膜(骨)瓣转位修复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股深血管穿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吻合及骨膜支。结果:股深血管主干经大收肌和短收肌之间,贴股骨后内侧下降直达大收肌止端深面,沿途分出3~4支穿动脉,起始点距小转子尖下依次为4.5±1.3cm、9.3±2.6cm、14.3±3.1cm和16.0±1.5cm,外径分别为2.8±0.7mm、2.4±0.6mm、2.2±0.5mm和1.3±0.2mm。各穿支分出1~3支外径1.0mm左右的肌骨膜支,分布股骨体粗线及粗线两侧骨膜,形成骨膜动脉网。结论:以股深血管及其穿支为蒂可设计3种骨膜(骨)瓣修复股骨各段骨折骨不连。  相似文献   

2.
肩胛上血管肩峰支肩胛冈骨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带血管蒂肩胛冈骨瓣的临床应用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肩胛上血管肩峰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另在4侧标本上摹拟手术设计.结果肩峰支自肩胛上动脉背段发出后,向外走行于斜方肌、冈上肌之间,穿斜方肌在肩峰处的附着点达肩峰,并与胸肩峰动脉的肩峰支吻合构成肩峰动脉网.肩峰支长度为(4.6±1.1)cm、外径(1.7±0.4)mm,其主要分支肩胛冈支外径(0.8±0.1)mm、长度(2.0±0.5)cm.结论以肩胛上血管肩峰支为蒂的肩胛冈外侧段骨瓣移植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胫前动脉踝上支骨膜(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带血供胫骨下段外侧骨膜(骨)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胫骨下段外侧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结果表明,胫前动脉踝上支是胫骨下段外侧骨膜血供的主要血管,于踝间连线上方(3.1±0.8)cm始于胫前动脉,紧贴骨面前行至胫骨前缘分出升支和降支。升支沿胫骨前缘上行,达踝间连线上(6.3±1.3)cm处与胫前动脉肌骨膜支吻合;降支下行与内踝前动脉吻合。踝上支长(2.2±0.7)cm,外径(1.1±0.2)mm,伴行静脉两条。以踝上支或踝上支与肌骨膜支的吻合关系,可在胫骨下段外侧设计8cm~10cm×4cm~5cm骨膜瓣,为修复胫骨中下段骨不连、距骨骨折、踝关节融合等提供了一种新的骨膜(骨)瓣供区。  相似文献   

4.
以肩胛上血管冈下支为蒂肩胛冈骨皮瓣移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4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了肩胛冈区皮肤动脉的来源、分支分布及其皮支吻合类型。颈横动脉浅支肩胛冈支、肩胛上动脉冈上支及肩胛上动脉冈下支之间在冈中隆凸区形成丰富的吻合,可设计以肩胛上动脉冈下支为蒂的肩胛冈区骨皮瓣移植,修复四肢长管骨与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5.
肩胛上血管冈上支肩胛冈骨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肩胛上动脉冈上支肩胛冈骨瓣移植 ,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 3 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 ,解剖观测肩胛上血管冈上支的起源、走行、分支及分布 ;另在 6侧标本上摹拟手术设计。 结果 冈上支自肩胛上动脉发出后 ,向内走行于冈上肌与骨面之间 ,冈上支干长 (4 8± 0 6)cm ,沿途发出 3~ 4条外径在 0 5~ 0 8mm的骨膜支分布于肩胛冈。 结论 以肩胛上血管冈上支为蒂的肩胛冈骨瓣移植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上斜方肌、肩胛冈骨肌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进一步探讨以颈横血管为蒂的上斜方肌肌皮瓣及肩胛冈骨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口腔颌面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解剖观测32例上斜方肌、肩胛冈的形态和血供,并应用5例该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结果:①上斜方肌近似于梯形,平均高度上、下、内、外四缘分别为174.63、157.18、86.98和80.95mm,面积126.78cm^2;肩钾冈全长131.21mm。②颈横动脉干、颈浅动脉干及其升支、肩胛冈支长度分别为42.50、27.80、43.12和28.75mm。升支发出0.5mm以上肌皮穿支3-6支;回流静脉与相应动脉伴行。③临床应用5例,均获成功。结论:以颈横血管为蒂的上斜方肌肌皮瓣及肩胛冈骨肌皮瓣血管蒂长、手术易操作,且可带肩胛冈修复,适合于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  相似文献   

7.
在30侧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过的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膝降血管的起始、走行位置、分支和分布。膝降动脉于股骨内侧髁下缘上方11.5±1.6cm处起于股动脉,外经2.3±0.4mm。膝降动脉关节支或直接发自股动脉的关节支是股骨内侧髁前内侧面3cm×6cm区域的主要供血动脉。根据解剖结果,设计了带膝降血管蒂股骨内侧髁骨(膜)瓣,用以移位修复股骨中下段骨不连或骨缺损。  相似文献   

8.
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大转子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起源、走行及分支。该动脉外径2.5mm,长度5.1cm,在股外侧肌深面和外缘发出2~4支外径在0.4~1.1mm的骨膜支到大转子前外侧,供应范围3.5cm×2.0cm×3.5cm。经尸体摹拟手术表明,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大转子骨瓣移位,可修复股骨中段或上段骨缺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锁骨上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锁骨上皮瓣是修复面颈部缺损的较理想供区。在30例成人标本上,对锁骨上皮瓣血管进行了巨微解剖观测。该皮瓣的血供主要是颈横动脉或其浅支发出颈皮支(共83.3%),少数来自肩胛上动脉或其浅支发出的颈皮支,回流静脉主要是颈外静脉。皮瓣的血管蒂如带上起源动脉,则长4.0cm,外径2.2mm,皮支分布面积8cm×10cm,可作为游离或带血管蒂皮瓣。此皮瓣还可带锁骨上中间神经作成游离感觉皮瓣。  相似文献   

10.
带血管蒂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跟腱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跟腱缺损修复新术式的设计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腓骨长肌腱外踝上段和足外侧段的血供进行了解剖学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术式设计,结果:跟外侧动脉恒定发3.7(2~5)支外径为0.5±0.2mm骨肌腱支,腓动脉穿支降支发2.7(2~4)支外径为0.5±0.2mm肌腱支,分别自腱前、后缘进入腱周组织,营养腱足外侧段;外踝上段肌腱血供自外踝尖上8.2±1.8cm,由腓动脉发出的肌间隔支营养,外径0.9±0.2mm、长度2.7±0.9cm。结论:可以上述血管之一为蒂设计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跟腱缺损的术式,临床成功应用1例,证实术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颈浅动脉岛状皮瓣在修复颌面颈部烧伤瘢痕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浅动脉岛状皮瓣的切取方法,观察用其修复颌面颈部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 解剖观测10例成年人体标本的颈浅动脉起源、走行、分支和分布,将颈浅动脉分为斜方肌肌前段、肌内段和肌后段3段。14例颌面颈部瘢痕挛缩患者行瘢痕切除后应用颈浅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观察术后皮瓣成活及患者颈部活动恢复等情况。 结果 颈浅动脉肌前段长度为(5. 1±0. 4)cm,肌内段为(2. 1±0. 5)cm,肌后段为(4. 7±0. 7)cm.内侧肌皮穿支位于第7颈椎旁开(7. 3±0. 6)cm、肩胛冈上(3. 9±0. 7)cm处。本组患者修复皮瓣大小为(16. 0cm×7. 0cm)~(35. 0cm×12. 0cm),除1例皮瓣远端有约3. 0cm×1. 5cm的坏死外, 13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随访4个月—3年,效果满意。 结论 颈浅动脉岛状皮瓣切取方法简便,不需要行断蒂手术,是修复颌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上斜方肌皮瓣、骨肌皮瓣的血供和探讨修复颌面部缺损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用32例成人颈部标本,对上斜方肌皮瓣、骨肌皮瓣的营养血管、行径、分支分布等进行解剖观察,并设计上斜方肌皮瓣、骨肌皮瓣,采用带蒂的方式应用于临床共18例,其中修复颊部缺损8例,舌再造3例,修复口底缺损4例,修复下颌骨缺损3例。结果 上斜方肌和肩胛冈是由颈横动脉分出的颈浅动脉升支和肩胛冈支营养。临床应用除1例皮瓣面积过大有少许皮肤坏死外,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修复效果满意。结论 该皮瓣具有血管解剖位置恒定,血供丰富,皮瓣面积大,手术方便,易成活等优点,适合于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道股外侧肌上端肌支股骨骨(膜)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股外侧肌上端血管肌支的分支分布情况,设计以股外侧肌支为蒂的股骨骨(膜)瓣移位术,并进行了摹拟手术。1989年2月~1999年2月,以股外侧肌支为蒂切取股骨骨(膜)瓣移位修复股骨上段骨不连、骨缺损7例。结果股外侧肌上端肌支来自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肌支在大转子尖下(16.8±3.0)cm发出肌骨膜支和骨膜支,肌骨膜支外径1.4~1.7mm,长度2.7~5.6cm,骨膜支外径0.4~0.6mm,长度1.2~1.5cm。骨膜血管向下或水平走行,达骨膜后发出吻合支,参与形成股骨血管网,分布于股骨上段。临床应用的7例,术后经18~42个月的随访,骨折于术后10~18周获得骨性愈合。髋关节活动度在180°者4例,120°者2例,65°者1例。供区愈合良好,无不适。结论以股外侧肌上端肌支为蒂的股骨骨(膜)瓣,可用于修复股骨中上段的骨不连、骨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皮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①在15具(30侧)防腐成人尸体标本上,对背阔肌及其主要血供进行巨微解剖学观察。②对1具(2侧)防腐成人尸体标本作背阔肌肌皮穿支皮瓣及肌瓣与穿支肌皮瓣分离的共蒂“扇形”瓣模拟手术。结果①在32侧标本中,共发现血管外径大于0.5mm的肌皮穿支102支,其中来自胸背动脉内侧支的穿支数为56支(占55%),来自胸背动脉外侧支的穿支数为46支(占45%)。每侧标本内侧支平均发出1.9支(在1-3支之间变化),外侧支平均发出1.8支(在1-3支之间变化)。②胸背动脉内、外侧支的肌皮穿支外径大于0.5mm的穿支血管主要集中在距神经血管窗下约8.5cm(变化在6.4-9.2cm之间)范围内。结论胸背动脉的肌皮穿支血管位置恒定,管径粗,蒂长,适宜制作成肌皮穿支肌皮瓣或“扇形”瓣。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第2掌背动脉(seconddorsalmetacarpalartery,SDMA)双轴点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观察其效果。方法30例新鲜成人尸手标本经肱动脉灌注天然乳胶—红色球磨染料混合液,观察SDMA皮肤返支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支。临床采用SDMA双轴点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18例,背侧11例,掌侧7例,其中背侧皮肤缺损伴拇长伸肌腱缺损3例,中指背侧近侧皮肤缺损2例。切取皮瓣2cm×3cm~3cm×5cm。结果尸手标本中,皮肤返支血管出现率100%。皮肤返支血管在SDMA与食指伸肌腱交叉连接远侧0.5±0.2cm处穿出,在距掌指关节近侧1.2±0.5cm处进入皮肤;可见1.7±0.7支细小皮肤返支血管分支,在背侧浅静脉深面向近侧纵向扇行分布行走,血管网间有很多吻合;皮肤返支血管外径0.3±0.1mm,长6.5±0.8cm。临床应用18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6例获8~14个月随访,2例失访。随访期间皮瓣色泽好,外形满意。皮瓣内神经桥接指固有神经的3例和与指背神经吻合的9例,两点辨别觉分别为0.9、1.1mm;未吻接神经的4例两点辨别觉为13~15mm。结论皮肤返支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恒定,皮肤返支血管可增加SDMA皮瓣血管蒂长度,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克服了SDMA岛状皮瓣从指背取皮需植皮留下瘢痕的缺点。  相似文献   

16.
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枕项部高压电烧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用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枕项部深度电烧伤创面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3年3月-2007年9月笔者单位共收治枕项部高压电烧伤患者12例,清创后采用改良的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该皮瓣位于下斜方肌中下部位,有2种类型:一种为偏上的肌皮瓣,靠颈横动脉背段浅降支起始段的皮支和肌皮穿支为主要血供;另一种为部位偏下的肌皮瓣,以颈横动脉背段深降支和肩胛背动脉到斜方肌下部穿支为血供,只携带血管附近少量肌袖而保留大部分斜方肌.结果 8例患者皮瓣一次成活;2例因皮瓣邻近创面感染、液化,换药后愈合;1例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经再次手术后愈合.11例患者存活,1例患者虽皮瓣成活良好,但术后21 d因全身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成活皮瓣外观不臃肿,肩背部供瓣区平整,无翼状或下垂肩胛畸形.结论 下斜方肌肌皮瓣能满足枕项部各种创面修复的需要,血管恒定,血运可靠,切取方便,是修复枕项部深度电烧伤创面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6~66岁,平均35.2岁。足跟及足底部皮肤缺损18例,足背部缺损10例,中前足缺损8例,均伴有骨、肌腱外露。缺损范围:3.5cm×2.5cm~17.0cm×11.0cm,切取皮瓣4cm×3cm~18cm×12cm。结果远端蒂动脉穿支2~5支,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及外踝后动脉穿支,外径0.6±0.2mm和0.8±0.2mm,距外踝尖上1.0±1.3cm和2.8±1.0cm。腓动脉肌间隔穿支0~3支,出现率依次为96.7%、66.7%和20.0%,外径0.9±0.3、1.0±0.2和0.8±0.4mm,距外踝尖上5.3±2.1、6.8±2.8和7.0±4.0cm。动脉穿支发出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支和深筋膜支,形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和深、浅筋膜血管网。临床应用36例皮瓣全部成活,仅3例术后皮瓣边缘少量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经8~16个月随访,供区外形良好,患肢能正常行走,皮瓣感觉逐步恢复。结论以外踝后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在外踝尖上3.0cm。以跟外侧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第二掌背动脉双轴点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例新鲜成人尸手标本经肱动脉灌注天然乳胶-红色球磨染料混合液,观察第二掌背动脉皮肤返支动脉的起点、分支、分布及其吻合支。结果在本组标本中,皮肤返支血管出现率100%。在第二掌背动脉与食指伸肌腱交叉连接远侧(0.5±0.2)cm处穿出,距掌指关节近侧(1.2±0.5)cm处进入皮肤,可见(1.7±0.7)支细小皮肤返支血管分支,在背侧浅静脉的深面向近侧纵向扇行分布行走,这些细小的血管网之间有很多的吻合,皮肤返支血管外径(0.3±0.1)mm,主要皮肤返支血管长度为(6.5±0.8)cm。结论皮肤返支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恒定,皮肤返支血管可增加第二掌背动脉皮瓣血管蒂的长度,为第二掌背动脉双轴点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克服了第二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从指背取皮需植皮留下瘢痕的缺点。  相似文献   

19.
小腿外侧腓动脉皮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研究以腓动脉皮支血管为蒂的小腿外侧皮瓣吻合血管游离移植的解剖学与临床应用。方法解剖20具40侧成人尸体小腿,测量小腿外侧腓动脉皮支的有关数据。多普勒血管仪测定30侧成人活体小腿外侧腓动脉皮支血管穿出点。临床行21例小腿外侧腓动脉皮支皮瓣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手术。结果40侧小腿共观察到皮支140支,每侧1~7支不等,平均3.5支,其中一侧只有1支高位皮支。皮支的穿出点大多(76%)在腓骨头最凸点下方7~21 cm范围。每侧最粗的皮支动脉外径平均为(1.8±0.4)mm(1.4~2.9 mm),两条伴行静脉外径平均(3.0±0.5)mm和(2.4±0.4)mm。30侧活体小腿共测到小腿外侧皮支血管穿出点145个,平均每侧4.8个。临床切取皮瓣大小5.0 cm×3.5 cm~28 cm×11 cm,21块皮瓣均成活。结论小腿外侧皮瓣由不同数目的腓动脉皮支供养,其主皮支能满足显微外科吻合血管的要求。以皮支血管为蒂的小腿外侧游离皮瓣移植,比以腓血管为蒂创伤小、操作简单、血运重建符合生理。  相似文献   

20.
横过中线的肩胛游离皮瓣移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鉴于肩胛背部受旋肩胛动脉浅皮支、胸背动脉肌皮穿支、颈横动脉浅皮支及肋间后动脉皮支重叠供血,互相存在广泛的吻合网,探讨是否可以安全的形成扩大的肩胛皮瓣。方法本组应用横过脊柱中线的肩胛游离皮瓣移植,治疗下颌颈部严重瘢痕挛缩8例。结果 除2例远15cm而达对侧肩胛区,扩大了肩胛皮瓣的切取面积,增加了临床应用范围。结论 横过中线的肩胛皮瓣设计应以旋肩胛动脉水平支为轴线,与其成角设计可能出现远端血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